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疟疾

【原文】

《经》曰:痎疟皆生于风。 (凡疟皆名痎。) 其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1] 。又曰:得之夏,伤于暑,热气藏于皮肤之内,是营气之所舍也。其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2] (阳暑伤气,其证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阴暑无汗,故留藏也。疟必因于盛暑贪凉,不避风寒,或浴凉水,或食生冷。壮者邪不能干,怯者舍于营卫。但外感于寒者多为疟,内伤于冷者多为痢也。)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因遇大暑,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自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返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而不外泄,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 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须知风与暑,阳邪也;寒与水,阴邪也。然风为阳中之凉气,暑为热中之寒邪,则四者皆属于寒矣。夫夏伤于暑,汗出腠开,当风浴水,凄怆之寒,伏于皮肤,及遇秋风,新凉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遏之,阴阳相薄而疟作矣。浅者病在三阳,随卫气以为出入,故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阴,邪气不能与卫气并出,或间日、或三四日而作。古法:有汗欲其无汗,养正为先;无汗欲其有汗,散邪为急。总之,脉实证实,攻邪以治标;脉虚证虚,补正以治本。久疟必虚,唯人参、生姜为妙,贫者代以白术,血虚代以当归。

风疟:恶寒自汗,烦躁头疼,先热后寒。宜柴胡、苏叶、细辛、白芷、羌活、生姜之类。

温疟:受冬寒,因暑风而发,亦先热后寒。热多小柴胡,寒多小柴加桂。

寒疟: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受于腠中,又因秋风凉肃而发,先寒后热。宜羌活、紫苏、生姜之类,散其太阴之邪,次用柴胡汤。

瘅疟:肺素有热,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悗,手足热而呕,但热而不寒。盛暑发者,人参白虎汤;秋凉发者,小柴胡汤。

湿疟: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湿袭,其证身重而痛,呕逆胀满。胃苓汤加羌活、紫苏。

牝疟:阳气素虚,当盛暑时,乘凉饮冷,阴盛阳虚,故但寒而不热。柴胡姜桂汤。

食疟:或肥甘过度,或生冷受伤,食滞痰生。其证饥而不能食,食则胀满,呕吐腹痛。青皮、草果、豆蔻、砂仁、神曲、山楂之类。

瘴疟:岭南地方,天气炎,山气湿,多有岚瘴之毒,发时迷闷,甚则狂妄,亦有不能言者,皆由血瘀于心、涎聚于脾。须疏通大腑,凉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黄、木香。

劳疟:或素有弱证,或因疟成痨。十全大补汤,有热者去桂。

疟母:治之失宜,营卫亏损,邪伏肝经,胁下有块。此以补虚为主,六君子加木香、肉桂、蓬术、鳖甲。

鬼虐:俗以夜发者为鬼虐,非也,邪入阴分,发于六阴。宜四物加知母、红花、升麻、柴胡,提起阳分,方可截之。唯时行疫气,真鬼虐也,宜平胃散加雄黄、桃仁。

脉候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而浮大,可吐之。微则为虚。代散者死。

【校注】

[1]《经》曰……渴欲冷饮:见《素问·疟论》:“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2]又曰……与卫气并居:语出《素问·疟论》:“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评析】

疟疾是以间歇性寒战、高热、汗出为主症的一种传染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以及山林多蚊地带。临床据其表现不同而分为风疟、暑疟、湿疟、寒疟、温疟、食疟等;按发病的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夜疟、鬼疟、久疟等;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则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治疗除辨证用药外,常加入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药物。

附:案

间日疟,脉弦紧,用升麻、柴胡提阳气上升,黄芩、知母引阴气下降,生 姜、甘草和阴阳而痊。

日发虐,连绵一月而困顿,然仍头痛恶寒,脉浮而大。表邪方张,此非失汗,乃误截也。用石膏、黄芩 (抑阳明热) 、白蔻、生姜 (散太阴寒) 、半夏、槟榔 (去胸中痰) 、苏叶 (发太阳邪) 、干菖 (断阳明路) 而止,改用小柴胡倍人参而安。 /X4DFR1CDyCYhAJnBTnTtln2NXoJua7PChmITQ7p9qD3nqBoPXl3KTyWw9HOv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