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中药标准化体系

//// 林瑞超
(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

记者:林教授,您好,近年来,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特点及疗效而备受关注,前景看好,但是中药及中药复方也因为成分复杂,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您从事中药、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多年,请问中药及天然药物应该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有哪些关键技术?

林瑞超教授:中药、民族药等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此次新冠疫情,中医药就全程参与了新冠疫情的防治工作,使用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同时也使轻型、普通型转重型的病例大为减少,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这也说明了我们的中医药理论再次通过了实践的检验,充分体现了中药的显著疗效。

回到中药质量控制的问题上来,就中药来说,尤其是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这种情况下保证质量非常重要,需要从源头抓起,从“田头”到“口头”,对全产业链进行质量控制,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我们总是强调全产业链,这是因为首先要有高品质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然后作为饮片组方使用,或加工成配方颗粒、中成药使用,一环扣一环,最终表现出良好的药效。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中药品质需持续给予重视,对其质量的控制方法来说,首先是真伪鉴定,保证真伪之后就是优劣,现在我们质量控制的研究重点就是在中药的优劣判断上。我认为评价或控制中药优劣最核心的技术与方法要更接近于临床疗效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化学和物理方法,还需结合生物活性(或毒性)测定的方法。近年来,很多新的技术加入这个研究领域,比如模式动物、器官芯片技术,等等。我们实验室选择了模式动物斑马鱼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建成斑马鱼实验室。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这样我们可以不单单从细胞、组织层面等进行观察与评价,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从整体动物层面对中药活性进行评价或控制。就中药的品质,我曾经提出一个“三角形理论”的观点。三角形可整体用于代表中药的品质评价与内涵,其中一角是物理化学技术方法,一角是生物活性技术方法,最后一角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成分安全性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最后,要回归实践,要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或制订标准,就要达到“科学、经济、实用、环保、合理”这10个字的理念。要用科学的方式和思维保证质量,同时讲究成本。比如鉴别方法,性状方面能鉴别出就从性状鉴别,性状层面上鉴别不了再用理化鉴别、分子生物学鉴别等方法。设计方法要合理,质量控制方案中已经设计了含量测定,相应的鉴别控制就可以放松。现在我们选择质量控制的方法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即尽量使用新的和更加完善的方法技术,但同时也要考虑实用性。比如要是耗时仅1个小时的常规方法,与耗时2天的完美方法相比而言,那我们可考虑放弃这种完美方法。这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考虑的。另外,选择的方法要注重环保,不能因为非检测需要而过多使用毒性大的试剂,破坏环境,等等。

记者:林教授,中药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已成为中药安全性的焦点问题,您研究相关问题多年,请问如何对中药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进行控制,以提高中药安全性?

林瑞超教授:中药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的限量标准制订已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提倡最好不用农药,但是中药种植过程中难免会有虫害,如果使用农药就要使用低毒性的农药,绝对不能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针对农药残留的检测,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同时检测几种甚至几十种农药残留,但是,农药品种有成百上千种,每批次中药全部检测这些农药是否有残留并不现实。所以我们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控制种植源头。而对重金属来说,有些中药材植物生长也需要重金属参与代谢,也有些中药材生长过程中会有重金属富集的现象。为减少重金属含量,我们在种植之前要检测土壤,以及用于浇灌的水,防止重金属含量超标。针对重金属的检测,我们一般采用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方法等,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方法比较先进,造价比较高,所以在能够达到控制目的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用原子吸收光法或原子荧光法。另外,除了农药与重金属残留,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控制也要加以重视,因为有些药材容易发霉。比如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比较毒,对人体危害极大,我们现在的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检测4种以上黄曲霉毒素类成分,容易发霉的中药品种就要重点关注,实时监控种植储存运输等。

记者:林教授,我国是世界上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部分中药资源受到破坏造成短缺,另外,不重视药材产地和采收季节等问题,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同时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药效,您从事中药材GAP研究多年,请问如何建设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解决上述问题?

林瑞超教授: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它养育的人口从1949年的4亿到现在的14亿,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导致对中药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有个数据统计大致是这样的:中药中30%的品种产量占全部中药产量的70%,是种植的,而其余70%的品种只占30%的产量,是野生的或半野生的。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名义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的国家,在参考中国及欧盟相关GAP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制定了药用植物种植和采收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and Collection Practices,GACP)。现在中国的中药材资源一方面紧缺,一方面又存在浪费滥用,这是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在建设药材种植基地时,一定要根据需求做好预测,组织规范化种植。种植技术不过关或者添加增壮剂,对于疗效都有影响。现在,在我们已有GAP种植规范的基础上,我认为应进入后GAP时代,重点工作是继续推广优良品种,切实完善种植规范。此外,还需要注意道地性。比如,我是福建人,福建种的苹果个头就很小,味道不好,而在北方如山东种出来的苹果就又大又甜。所以在现今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比立地条件,谨慎选择种植地域,才能种出好的药材来。

记者:林教授,如何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中药材质量标准如何制定?如何与国际标准接轨?

林瑞超教授:我国目前对于药材的质量愈加重视,对低劣药材也深恶痛绝。对于综合评价,我刚也讲过的,就是我的三角形理论。我们深深感受到质量是整个中药的生命所在、疗效所在。我们已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中药活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评价。至于说与国际标准接轨,说实在的,现在中国传统药、天然药物整体标准并不低于国外,仅有小部分还需要和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新技术。对于大部分标准来说,从性状到物理化学鉴别到仪器测定和活性评价,我们的标准都不低于国外,这是事实,但也不能骄傲,要连续不断突破,保持大部分引领国外标准,继续扩大我们中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林教授,中医药标准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保证中药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问中医药标准化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林瑞超教授:中药标准化确实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但要与时俱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谈到中药标准化GAP、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几个规范化标准缺一不可,药材种不好不行,种出好药材加工方法不好不行,生产出好的药材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但是储存不好也不行。这就说明中药标准化必须是一个全程质控的、可溯源的体系。

中药的质量控制有4个发展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分别是:①质量是检验出来的。②质量是生产出来的。③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已经经历过的3个阶段,我在15年前就在美国做过一个关于QBD(质量源于设计)的报告。但是现在我们都处于或者说要争取的一个阶段是,质量是管理出来的,比如说在储存或冷链运输中一个环节的控制不好就会毁了整个质量。质量是管理出来的,从源头追溯开始,大家齐心协力,整个链条,步步规范化,才能有标准化,保证药物疗效,保障药物安全性。化学或生物药品的要求主要是“有效、安全、可控”,对于以天然药物为来源的中药来说,我们还要加上“均一,鉴定”。对于中药标准化的关键问题,我认为除了技术与方法的进步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其中包括基础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科研型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要能够理解中药。我在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的时候曾经对中药专业本科生提出12个字要求,“读本草,识中药,悟药性,懂药用”,这是基础人才的培养。现在临床中药师紧缺,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本硕连读的临床中药专业的学生,这是对执业药师的培养,是实用型人才培养。北京中医药大学还尝试招收科研型人才进行培养,本博连读,能够比较有系统性地让有悟性的同学掌握和使用中药,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储备人才。不管哪类毕业生在其踏入工作岗位后要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提高,以适应其工作岗位,成为复合型人才。 7Y2KgXAyXW2pLm5WdUEXIHhFKGPl0M2NH8MoLev8VYJkbrcgkaJozDwgYjFRgE/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