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是张元素门下高第,生平正逢蒙古灭金,所遇之疠颇多,所见之疫尤异,提及李杲治疫的贡献,始终绕不开“大头天行”和“壬辰之变”。
金·泰和二年(1202年)四月,济源热疫,民众染后“初觉憎寒体重,次传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东垣试效方》)即民间所谓的“大头天行”,世医不识时变以承气汤加减板蓝根泻热,所患之人病情反复,日渐危笃。李杲断为风热时毒壅上,医反下之收效甚微,以适其所至遂另立一方,清疏高居上焦之邪,全活者众而称普济消毒饮子,李杲因治疫而成名,时年二十二。半个甲子后壬辰之年(1232年),元兵临汴围城,汴京沦陷,史称“壬辰之变”,“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阴证阳证》),病者元气素亏,世医投之以辛温发散或投清热泄下之法,“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犯了虚虚实实之误,施治失宜,当清上焦却泻中下,当理内伤却散肺卫,当益不足却损其虚。李杲叹“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直指大疫的源头乃“壬辰药祸”,“大头天行”与“壬辰之变”的共同点在于时医误治。
过往莫能追,唯盼将来尚可回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李杲着重强调内伤外感论治殊途,提出脾胃内伤之说,著书《内外伤辨惑论》详细描述外感内伤的病性、病位、症状的区别,分为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辨外感八风之邪、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气少气盛、辨头痛、辨筋骨四肢、辨外伤不恶食、辨渴与不渴、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辨证与中热颇相似共十三辨,力陈外感风寒与内伤脾胃之别,主张“概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明确了虚实内外治疗法则的不同。
“大头天行”与“壬辰之变”的不同点在于,大头天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自然瘟疫局部散发流行,而由壬辰之变引发的汴京大疫伤亡烈度高——“及壬辰、癸巳岁,河南饥馑。大元兵围汴,加以大疫,汴城之民,死者百余万”(《金史》),流行范围广——“非惟大梁为然,远在贞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内外伤辨惑论》),疫情呈现高致病性、高传染性、多重原因复合诱变,在自然疫病的基础上社会因素叠加效应明显。民众历经了元兵围汴、城内民众长时间劳役忧怖、饥饱不定、极端天气等不利条件,两三个月病死数达百万。战争对人体的长期消耗构成了“阴火”理论模型的前身。
李杲《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总结为饮食寒温失调伤及脾胃,情志过度耗损元气,阴火独盛于此。李杲构建了完整的“阴火”体系,“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可知心火、相火、阴火、下焦胞络之火乃一体多面,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心火为生理状态,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为心火的运行之态,心为君主之官,神明所舍不主令,唯相火代其行令,心火为体,相火为用,阴火为其病理状态。李杲为张元素亲传弟子,洁古老人尽授所学,张氏书稿皆由李杲整理出版,二人关系密切,学术相承,观点可佐证补充。张元素《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云:“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悬命锋镝,朝不保夕,首伤心神,包络相君施令,相火亦为之病,阴火乃成。张元素述:“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结合洁古老人论断,可知相火须经三焦方可发挥作用,升降出入布散命门之元气,元气赖三焦为通路,引领敷布脏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相火为病则成阴火,升降失序而三焦不敷,元气受损故为元气之贼,非独元气,脏腑营卫经络之气亦不行,故不能与元气两立乃分胜负。李杲在临床探索出升阳除热、补中散火之法论治气火失调,创补中益气汤并附四时加减用药于后,继承易水先师锐意进取的精神,为中医施治疫疾拓展出崭新的甘温除热之路。
今人推测,泰和年间的瘟疫可能为腺鼠疫,鼠疫曾在人类史上几度肆虐,作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至今在部分偏远牧区时有发生。据统计,2019年甘肃确诊鼠疫1例、死亡1人,内蒙古确诊鼠疫4例,隔离共计78人,彻底消灭鼠疫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开封大疫,现代学术界也多有讨论,提出了肺鼠疫、流行性胃肠病、流感、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等各种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