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安医海摆渡人
——家父方咏涛生平介绍

我的父亲方咏涛(1903—1979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忠堂村(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虹光村,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距离新安江仅二三里路。忠堂村人杰地灵,鸟语花香。历史上以明代廉吏方贵文、方良曙等著称于世;近代以方乾九、方建光、方咏涛等为代表的忠堂方氏新安医家名闻遐迩。

家父方咏涛出生于贫寒农家,7岁入本村私塾,半耕半读8年。我祖父在江苏海门为当铺店员,秉承徽州人传统“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父亲15岁便辍学,去了海门当铺当学徒3年,自感前途渺茫,加上我祖母患心脏病,忠堂家中无人照料,经祖父同意后,父亲回忠堂务农之余,师从我叔公方乾九学习中医(1920—1927年)。在此期间,我祖父母先后过世。父亲患咳喘病,经叔公长期中医药治疗,终获痊愈。迫于生活压力,父亲于1933年8月经友人介绍,在我叔公、堂兄方建光的助力下,奔往屯溪,在柏树街12号开设了方咏涛医寓,悬壶济世。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体恤病家疾苦,很快名闻皖浙赣毗邻城乡。

抗战期间,屯溪尚未沦陷,沪浙苏敌占区的机关、学校、单位纷纷转移至屯溪,老百姓也来此避难,当时日寇飞机频频空袭山城,父亲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黄口村开设临时诊所,接诊病人,空袭后又回到柏树街医寓应诊,人们称赞方咏涛为“烽火中的良医”。

1938年4月,“一二·八”淞沪抗日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戴戟(1895—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安徽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任皖南行署主任,团结开明绅士,积极发动民众,主张抗日,严厉禁毒缉毒。戴戟将军题书墨宝赠我父亲,曰“咏涛同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1951年带头组建中医联合诊所、综合诊所,继则成为屯溪中医院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团结屯溪市中、西医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卫生防疫工作,并为中医药防治地方病、流行病献计献策,屡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1967年夏天,“文革”期间,中医院被迫停诊三四个月,父亲就在家接诊病人,挂号费、诊疗费一一登记在册。中医院复诊后,所收费用悉数交给医院,分毫不少,一时成为佳话。1949年后,父亲一直被选为屯溪市、休宁县人民代表,历任屯溪市及休宁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候补委员、徽州地区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

在近半世纪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父亲勤于学习,善于钻研。1932年他独闯屯溪行医时,城区及周边乡村中医诊所林立,少说也有数十家,要能立住脚,生存下去,实非易事!据母亲回忆,那时父亲经常回忠堂,母亲说,你怎么能离开诊所呀!万一病人求诊,你不在,下回病人就不再找你了。父亲说,没有病人呀!几番来回后,父亲顿悟“开店容易守店难”之艰辛。两三年后,病人渐渐增多,有时遇上疑难杂症,他便把脉案、处方记下来,连夜徒步回忠堂,向叔公方乾九请教,次日一大早即赶回屯溪,其个中甘苦,父母常常述说给我听,使我受益终生。

父亲在联合诊所、综合诊所、中医院工作期间,下班后常去屯溪老街上的“同德仁”“姚大生”“老翼农”等老字号国药店,向老药工请教辨识中药材的知识。他让师傅们取出小药屉里的药材,闻闻、摸摸、看看药材是否正宗、地道,同名药材,取材部位不同,功效大不一样;他告诉配药柜员,一剂药中,时有某味药需要先煎或后下,要向病人交待清楚,也有的药要先杵碎另包,父亲有时还查看杵器里或另包的药杵碎没有。他常说,配方抓药与处方用药一样无小事,不能有半点马虎!

父亲诊余经常借阅病人的门诊病历、处方,抄录自己接诊的良效脉案处方,并参阅医籍文献写下心得,积累的临床验案多达数十册。在家人的帮助下,父亲晚年抱病整理完成近20万字的《方咏涛医案》,这在“文革”结束后的徽州乃至我省中医学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他的妇科验案被选入中医药院校本科教材。其产妇缺乳、少乳验方,在我大姐方瑞英教授指导下,当时还是硕士研究生的何俏军(现为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等人的科研团队对催乳验方进行了现代化的药学分析研究,历经5年攻关,在2000年,麦当乳通颗粒顺利通过国家新药评审,2001年8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新药证书,批准生产,2003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06年1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优秀专利证书,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新编国家中成药》再次收录麦当乳通颗粒。这些工作为新安名医验方走向国家级新安名药做了有益的探索。

《新安医海摆渡人:方咏涛五十年临证实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哲硕士在临床忙碌之余,将20世纪70年代屯溪市中医院院内印制的《方咏涛医案》进行重新录入并校对整理、修订,可读性、实用性冀能更好。

父亲常对儿女们说,他是个半耕半读私塾生,充其量是个小学文化水平。学医、行医后,自感先天不足,他更为勤奋努力,好学不倦,除了通读中医经典古籍外,还购买了许多西医临床书籍,并做读书笔记,学会了一些肌肉注射、皮内试验等西医的简单诊疗技术操作。

父亲成名较早,除了勤奋外,与他体恤病家疾苦、视病人为亲人有很大关系。病人至上的理念贯穿其一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拥有众多“粉丝”。他经常诊余去病人家里随访,为担架抬来的病人熬粥、煎中药,上午远路的病人不看完不下班,下午来的远路病人,他下班后,还带病人去找便宜、干净的旅社。当年屯溪新安路上的“工农旅社”职工回忆道,方医师人真好!父亲还经常为病人去郊外采摘鲜药材,并送至病人家中,为病人垫付药费更是常有的事。

父亲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平时找他看病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一律都得排队候诊。一次父亲拿着病历簿呼喊候诊病人:“万立誉!”当病人坐到诊桌前,才知原来是地委书记,可见当年民风之淳朴。“文革”时期,中医院造反派威逼我父亲检举揭发老同事,父亲立马回应道:人家已遭罪了,我不能落井下石!严词拒绝,掷地有声。“文革”后期,《安徽日报》社驻地记者就发展中医药工作采访我父亲,他大声疾呼:中医学徒、中青年医生工资太低,生活都难以为继,谁会再学中医?

父亲终生忙碌于临床,出师学徒不多,比较起来,他更乐于带教西学中医生。父亲说,带教这些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先后有近10名西医经过半年至一年临床随师学习,他们回到原工作岗位后,都将中西医结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父亲爱好书画艺术,他常说:我自己字写得不怎么好,但希望儿女们把字写好。星期天、寒暑假,他就要求我们临帖,以致大姐耄耋之年还研墨练字,陶冶情操。当年她的板书在浙江医科大学常为学生称道,我的病历也因字迹工整、规范屡受医院好评,这与父亲的严格要求不无关系。父亲收藏有四五十幅名家书画,但不幸的是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

父亲生活俭朴,终生不嗜烟酒,但乐善好施。1949年前,他是柏树战时义务小学、进修小学(现屯溪六小)董事会董事;屯溪育婴院收容有大批战乱孤儿,父亲都是免费为这些孩子看病。1949年后,他大到抗美援朝捐款购买战机,“大跃进”时期他捐献金、银、铜、锡器及钢铁;小到接济邻里、救急“借”款,多年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字。

父亲处方用药仔细认真,但却不识各种购粮、油、购物票证,每当离开屯溪时,母亲都要反复向父亲交待全国粮票、全省粮票,半斤、壹斤、伍斤券样式区别,不要把全国粮票在省内使用等。我父母十分重视儿女的家务劳动教育,我上初中时,即要求我从新安江里挑水家用,大水缸盛满一次要挑七担水。父亲在当铺做过学徒,要求我们收纳叠衣、叠被也要规范。父亲还有一手好针线活,缝补衣服、上袜底都会。父亲还会理发,家中备有理发工具,我小时候都是父亲为我理发,他也常为街坊邻居家孩子理发。父亲的这些良好习惯,我们都没有完全传承,深以为憾!

《新安医海摆渡人:方咏涛五十年临证实录》的附录部分,选录了亲友们怀念我父亲的文章,其中多数在报刊上发表过。《忠堂的老屋》作者韩加宁先生,系原黄山市人民医院工会主席;《仁医惠我一生》作者吴镇中是我表哥,原空军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退役军人;《怀念我的舅舅》作者潘美英是我表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外公身边的日子》作者方向明是我外甥女,医学博士。

感谢安徽歙县新安名医“张一帖”后人、国学大师张其成教授,安徽歙县新安名医潜口杨以阶大师长子、儿科大家、“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永弘教授以及安徽歙县新安名医、沪上名医王仲奇大师之孙、“王氏内科”正宗传承人王宏毅教授热情为本书作序,一并致谢!

方元勋
2023年6月6日 qgrh+OZZSiUDIC5n/5sTvnl89dMMoX2EF0ouFWz4KNGo+HXCCV1ZxEt+V58xTAI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