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序

我是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首届毕业生(1965年),当年在校时,中医临床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中医临床实习。1962年我便到家父(王樾亭)工作的医院随父实习,那时他身体已很差,但仍坚持每周两次查房,我紧随其后学习。直至春节前家父终于体力不支病倒了,叔父王任之(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方建光(元勋兄的堂伯)先后来芜湖会诊,但终于不治,于1962年3月8日逝世。这以后我节哀完成实习返校,继续上完西医课。本该进行西医实习的,但那时可以自选,我便与屯溪的两位同学商定,再随老中医学习中医临床经验。1964年秋,我便到屯溪中医院,结识了方咏涛先生,并决定跟他临证实习。

跟随方咏涛先生实习,真是人生一桩幸事,他和我讲的是歙县话,一点也不疏远。那时他带有两位学徒,一位是姓胡的绩溪人,一位是他小女儿方瑾英。他立即就把记录处方的任务交给了我,处方前还有简单的按语,最后常有“廓清馀 邪”这四个字,我听了都不用问,不会写错。

方先生幼时贫苦,跟着叔父方乾九先生抄方,当时还有堂兄方建光先生在前。那时是坐着还是站着抄,我忘记问了。因为家先父讲过,他们随祖父抄方时,是一直拿个讲义夹,上边搁着练习本用铅笔站着抄,同时抄方的有两位叶姓名人,后来就是任之叔和两位姑母了。他们抄的方子,也就为我留下了整理王仲奇医案的资料。我在屯溪时已开始王仲奇医案的整理工作,方先生曾到我住的房间去过,我也把王仲奇手写的医案借给先生看过,他带回家后还认真抄了下来。

方先生看病是很认真的,望、闻、问、切一丝不苟。他对病人讲的都是屯溪话,我也能听得懂,只有个别字句要用歙县话问一下才清楚。他还有一个瓶子装的是中药研成的药粉,当时如有急性胃痛的病人,面容痛苦,他诊查后就用勺子盛满,然后倒开水让病人先服下,可以起到解痛效果,这是我在别处未曾见到过的,可惜当时没有问是哪几味药了。

方先生的住处,那时已经从屯溪柏树街迁到后来叫的新安路新安巷里,路对面靠江边是黄山旅馆,紧隔壁是屯溪京剧团。他家房子是一个不大的带阁楼的小三间,我去拜访过,也去吃过饭。方师娘个子较高,话语不多,总是笑嘻嘻的,是很和气的一位老人。“文革”时期我们毕业分配没有医院接收,当时要去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问问情况,有一次就住在方先生家里。

1965年春,我和同学离开屯溪,去芜湖市中医院,先后在骨伤科、外科等实习,不久即被召回校参加“四清”运动。

后来听说方先生退休,到杭州大女儿方瑞英那里,整理了一本《方咏涛医案》,医院内部印行,书成以后送我一本,并有题记。50年过去了,元勋兄后来虽没有跟父亲学中医,而是做了西医儿科医生,但仍不忘记整理出版父亲的医案,这也是传承光大父亲的事业,同时为当代中医药发展贡献了力量。

我的父辈及祖上都是在20岁不到就行医了,学中医一般三年就够,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前进,心有所悟,三个指头下很有功夫。中医跟西医还是有不同的,今后的中医怎么发展?新安医学怎么传承?我作为第一代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一直在思考中。

谨以此为序!

王宏毅
2022年8月于北京

王宏毅,男,1939年生人,中医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先后在绩溪县人民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黄山市中医医院、黄山市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继承王氏医学的学术和经验,擅长中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及中医治疗肿瘤,疗效显著,享有声誉。参与编写《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任之》等临床医著。 GGdQaCt83bJu8R3kgCCCSDPmw0MD/hKoEFhKb1B4toBM+7myN1gDDM3+crTzpx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