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湿温
(二)

汪某,女,23岁,农民,1963年9月29日初诊。

体温39.6℃,伏湿晚发,发热多日不退,身痛汗少,面容黄黯,口干舌赤,脉细数。暑湿踞于气分,弥漫三焦,未从表解,体质素弱,有增剧之势,以宣解退热渗湿和络合治,希热从汗解则轻。

薄荷2.4克 杏仁9克 (杵) 淡豆豉9克 法半夏4.5克

广皮2.4克 独活4.5克 银柴胡2.4克 连翘9克

炒黄芩3.6克 赤芍9克 佩兰6克 通草2.4克

生桑枝9克

服二剂。

10月7日二诊:体温39.2℃,湿邪久蕴,发热有汗不解,口干渴饮,舌燥,脉细数,面容黄黯,颈胸之间蒸布白㾦。历时已有半月,曾于上诊后更医数投温燥之剂,热未退而化燥伤津劫液,有逆传厥阴之势,急需甘寒生津退热治,并啖食鲜梨生津解渴。

元参9克 牡丹皮2.4克 金银花9克 银柴胡2.4克

连翘心9克 炒黄芩3.6克 大豆卷9克 杏仁9克 (杵)

生冬瓜子9克 赤苓9克 车前子6克 鲜竹叶心 40支

鲜佩兰9克

服二剂(每剂煎三次服 )。

10月9日三诊:体温38℃,服清心退热生津之剂,发热减轻,咳痰稠浓,舌赤、口干燥、脉数,前方适应,再以原法甘寒清热、生津化痰续治。

元参9克 牡丹皮3.6克 杏仁6克 (杵) 浙贝母9克

莲子心4.5克 瓜蒌皮6克 生薏苡仁12克 生谷芽9克

鲜石斛12克 生石膏15克 鲜竹叶心40支 茯苓9克

服三剂(每剂煎三次服,并多食鲜梨)。

10月12日四诊:体温37.1℃,迭服甘寒养阴清热之剂,发热渐退,但神倦汗多,白㾦布于胸腹之间。久热伤阴,痰热交结,肺失肃降,表失固摄。守原法加以固表敛汗治。

元参9克 牡丹皮3.6克 杏仁6克 (杵) 鲜石斛9克

生薏苡仁12克 川萆薢6克 菊花6克 浮小麦12克

麻黄根2.4克 瓜蒌皮6克 浙贝母6克 鲜枇杷叶 (去毛) 2片

服三剂。

10月14日五诊:体温36.5℃,前方服三剂后,汗止热退清,口舌不甚干,能进稀粥一碗,可起床缓步。但胸腹之间白㾦蒸布未已,咳呛痰稠,津液未充分恢复,湿亦未清,再拟方清肺化痰渗湿治。

元参9克 牡丹皮4.5克 甜杏9克 (杵) 菊花6克

霍山石斛6克 瓜蒌皮6克 生薏苡仁9克 浙贝母9克

生谷芽12克 泽泻6克 野苓9克 鲜枇杷叶 (去毛) 2片

服三剂。

10月18日六诊:湿温症历时及月,现症情好转,发热已退清多日,胸腹部白㾦亦退,食纳增进,舌赤退淡,已有津液,唯咳痰仍稠,体虚痰火交盛,以清肺化痰之剂续治。

南沙参12克 甜杏9克 (杵) 杭菊9克 牡丹皮4.5克

桔梗4.5克 黄郁金6克 瓜蒌皮6克 马兜铃4.5克

蜜炙款冬花9克 浙贝母9克 生冬瓜子9克 野苓9克

鲜枇杷叶 (去毛) 2片

服四剂。

按: 本例患者1963年9月29日初诊时症见高热无汗,舌赤口干等,处方既需解表又要兼顾津液,故用轻清宣解之剂,冀其热从汗解,湿得下泄。但患者急切求愈,初诊服药两剂即更易他医,服偏于辛温燥湿药味多剂,热未退反致化燥伤阴耗液,延误病程,症势更重。乃于10月7日复来门诊,审视病情,热未退, 胸腹部白 叠密,湿温症明显,但病从燥化,且有逆传膻中、神昏耳聋之险。如 用芳香化湿药味又嫌其燥,滋阴则虑其腻湿,权与辨证立方,投以甘寒生津清解退热,佐以祛湿化痰、固表敛汗等药味配伍施治,连诊六次守法不更,终获 痊愈。

与上例相较,虽同属湿温,前例舌苔雪白不思饮,便溏泄,为湿重于热,非温化祛湿退热实不为功。而本例症起热重于湿,误投辛温燥湿之剂而化燥伤阴耗液,则须甘寒生津清解退热,说明辨证施治、分析病因的重要性。 HVeHpARlt9m5GnZAVbQjmi/SV8/fvqoBYezg1nccdFWsCvdkfkhuyPkxuBO6/o1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