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某,男,28岁,职工,1973年7月20日初诊。
体温39℃,暑湿久蕴,外感引发,发热三日未退,周体关节酸痛,汗多,口干唇裂,舌黄腻,面黯,脉数,体弱。暑邪深蕴,易于化燥,以祛湿清热和络法治。
大豆卷9克 杭菊6克 杏仁6克 陈皮2.4克
炒黄芩4.5克 银柴胡3克 生桑枝9克 独活6克
带心连翘9克 赤苓12克 通草丝2.4克 鲜茅根15克
服二剂。
7月23日二诊:体温36.8℃,上午热能退清,虚汗较多,面容黄黯,舌黄腻,口干燥。高热虽降,炎势未戢,可能发热仍有反复,再易以清热利湿、固表止汗治。
杭菊6克 银柴胡3克 炒黄芩3.6克 带皮芪12克
浮小麦12克 麻黄根2.4克 赤芍9克 生薏苡仁12克
车前子6克 茯苓12克 六一散9克 川朴2.4克
服二剂。
7月25日三诊:体温36.8℃,发热白昼退清,自感暮夜仍有余灼,口干,虚汗多肌凉,再以清热渗湿、固表止汗治。
带皮芪12克 浮小麦12克 麻黄根2.4克 柏子仁9克
煅牡蛎12克 野料豆12克 钩藤12克 (后下) 甘菊6克
朱茯神9克 莲子心4.5克 生薏苡仁12克 车前子4.5克
服二剂。
7月27日四诊:迭进固表清热渗湿之剂,虚汗止,肌肤回温,发热退清,未有反复,舌苔黄燥,尿深赤。高热之后阴伤,余湿犹未清,仍予清热养阴,少佐以固表渗湿治。
南沙参9克 杭菊6克 牡丹皮4.5克 莲子心1.5克
鲜石斛12克 生薏苡仁12克 六一散9克 茯苓12克
煅牡蛎12克 钩藤9克 (后下) 泽泻9克
服三剂。
7月30日五诊:热退多日,重病伤阴,虚火胃热交盛,致咽赤喉痛口干。再以养阴清热生津续治。
黑元参12克 牡丹皮4.5克 甘菊6克 生冬瓜子12克
鲜石斛9克 麦冬9克 莲子心4.5克 生谷芽9克
泽泻9克 野苓9克
服四剂。
8月3日六诊:病渐向愈,体虚阴津未复,咽喉干痛,筋络亦感酸痛。咽喉属肺胃,阴虚肺燥,续以养阴清肺生津调治。
北沙参12克 白芍6克 元参9克 牡丹皮4.5克
莲子心4.5克 生谷芽9克 川知母4.5克 鲜石斛12克
杭菊6克 麦冬9克 丝瓜络9克 茯苓9克
服五剂。
按: 本例为暑温夹湿证。患者阴虚之体,属热重于湿。首诊高热、多汗,口干唇裂,面黄黯,湿未解而化燥,遂进祛湿退热之剂;热退之后,余湿未清,为 防止发热反复,续用清热利湿药味,至面黯退、尿转清,湿热已靖,再予养阴清热生津之剂。治程中,患者虚汗多,肌凉不温,须及时固护卫阳,方中加少量桂枝配合带皮芪、浮小麦、麻黄根可增强敛汗作用。患者由于高热之后阴伤,现阴虚肺燥之象,咽喉干痛、少津,迭服养阴清肺生津之剂,阴津始复。暑温夹湿重症经细致辨证施治,连诊六次始获痊愈。
汪某,男,32岁,船民
,1965年8月8日初诊。
体温39.7℃,水湿久蕴,郁于脾胃,寒热交重,热灼不退,肤紧无汗,咳嗽少痰,不思饮。面黯,舌苔白腻,脉濡数。此湿温症候,病历近月,屡治未应,湿邪弥漫三焦,未获透达,拟辛温解表、祛湿退热治。
香薷4.5克 法半夏4.5克 蔻仁2.4克 (杵) 广皮4.5克
杏仁9克 (杵) 黄郁金6克 带心连翘9克 银柴胡3.6克
佩兰9克 炒川连 (吴萸水拌) 1.2克 川朴6克 赤苓12克
车前子6克
服三剂。
8月11日二诊:体温38.6℃,服上方得汗,热度降低,干咳少痰,舌苔白腻,脉数,面黯相仿。湿邪久蕴气分,有蒸布白㾦之势,仍以宣化利湿退热法治。
法半夏6克 杏仁9克 (杵) 蔻仁2.4克 (杵) 川朴4.5克
黄郁金6克 制苍术9克 带心连翘9克 银柴胡3.6克
炒川连 (吴萸水拌) 1.2克 佩兰叶9克 广皮4.5克 赤苓9克
车前子4.5克
服三剂。
8月14日三诊:体温38℃,湿温症历时月余,发热延绵难退,白㾦布于胸腹之间,湿得外达,病机可望减轻。汗出较多,神倦,食少便溏,口不干,“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属腻邪,延绵难愈,再以温化燥湿、退热固表续治。
淡附片4.5克 川朴4.5克 蔻仁2.4克 (杵) 连翘心9克
青蒿梗6克 炒黄芩3.6克 生薏苡仁12克 广皮4.5克
茯神9克 浮小麦12克 麻黄根2.4克 川桂枝0.9克
炒车前子6克
服三剂。
8月17日四诊:体温37.3℃,发热渐退,自汗亦少,精神尚可,颈胸腹部白㾦尚在续布,便解溏泻,夜分失眠,面黯,舌白滑。寒湿困于中焦,弥漫难解,湿性阴腻非温化实不为功,仍沿前方温化燥湿退热法治。
淡附片4.5克 制苍术9克 蔻仁2.4克 (杵) 青蒿梗6克
炒黄芩3.6克 生薏苡仁12克 广皮4.5克 广木香4.5克
炒六曲9克 茯神9克 浮小麦12克 麻黄根2.4克
川桂枝0.9克 炒车前子6克
服三剂。
8月21日五诊:体温36.7℃,热已退清,虚汗敛,白㾦蒸布未已,胃脘不适,食少便溏,舌苔淡白不干。热虽退,湿犹未化,再以温化利湿兼调胃肠为治。
制苍术9克 淡附片4.5克 广木香4.5克 砂仁2.4克 (杵)
藿梗6克 煨姜1.5克 广皮4.5克 炒谷芽12克
炒六曲9克 猪苓9克 赤苓9克 川萆薢6克
炒车前子6克
服三剂。
8月24日六诊:迭投温化利湿退热之剂,热退清多日未反复,白㾦已布齐,舌苔仍淡白,实因寒湿偏胜,再予渗湿调治胃肠。
川朴4.5克 砂仁2.4克 (杵) 广木香4.5克 广皮4.5克
炒白术6克 炒谷芽12克 炒六曲9克 炒薏苡仁12克
茯苓12克 泽泻9克 佩兰9克 煨姜1.8克
服四剂。
8月27日七诊:病经两月余,脾胃虚弱,消化力差,食纳尚少,便溏,腹不作胀,舌淡白。久病脾肾阳虚,易以附子理中佐健脾利湿续治。
炒党参9克 炒白术6克 淡附片4.5克 广木香4.5克
砂仁3克 (杵) 炒谷芽12克 炒建曲9克 焙鸡金9克
生炒薏苡仁12克
茯苓12克 泽泻9克
黑姜2.4克 炙甘草2.4克
服五剂。
9月3日八诊:服上方五剂,食纳增加,便转实,舌淡黄,寒湿渐解症向愈,原方续服四剂以健脾胃。
按:
患者为船民,业水上操作,平时寒湿并重,因外感而发病,属湿温,失于及时辛散,透邪出表,致使湿郁热遏,寒热月余,高烧不退。初诊采用辛温通
阳、芳香解表,得汗热稍降,白
布于颈胸部,湿获外泄,病有好转之机。但湿
属阴邪,其性凝滞不易除去,着于气分则非温不通、非辛不散,配合芳香解表利湿,连续诊治多次,服药二十余剂湿清热退,虚汗止。由于病久脾肾阳虚,中阳失运,故食少便溏,实亦因湿胜则濡泻。七诊处方改以附子理中佐健脾胃助消化,服药五剂后大便转实,纳增进,舌由淡白转淡黄,病向愈,续服数剂以资巩固。
汪某,女,23岁,农民,1963年9月29日初诊。
体温39.6℃,伏湿晚发,发热多日不退,身痛汗少,面容黄黯,口干舌赤,脉细数。暑湿踞于气分,弥漫三焦,未从表解,体质素弱,有增剧之势,以宣解退热渗湿和络合治,希热从汗解则轻。
薄荷2.4克 杏仁9克 (杵) 淡豆豉9克 法半夏4.5克
广皮2.4克 独活4.5克 银柴胡2.4克 连翘9克
炒黄芩3.6克 赤芍9克 佩兰6克 通草2.4克
生桑枝9克
服二剂。
10月7日二诊:体温39.2℃,湿邪久蕴,发热有汗不解,口干渴饮,舌燥,脉细数,面容黄黯,颈胸之间蒸布白㾦。历时已有半月,曾于上诊后更医数投温燥之剂,热未退而化燥伤津劫液,有逆传厥阴之势,急需甘寒生津退热治,并啖食鲜梨生津解渴。
元参9克 牡丹皮2.4克 金银花9克 银柴胡2.4克
连翘心9克 炒黄芩3.6克 大豆卷9克 杏仁9克 (杵)
生冬瓜子9克 赤苓9克 车前子6克 鲜竹叶心
40支
鲜佩兰9克
服二剂(每剂煎三次服
)。
10月9日三诊:体温38℃,服清心退热生津之剂,发热减轻,咳痰稠浓,舌赤、口干燥、脉数,前方适应,再以原法甘寒清热、生津化痰续治。
元参9克 牡丹皮3.6克 杏仁6克 (杵) 浙贝母9克
莲子心4.5克 瓜蒌皮6克 生薏苡仁12克 生谷芽9克
鲜石斛12克 生石膏15克 鲜竹叶心40支 茯苓9克
服三剂(每剂煎三次服,并多食鲜梨)。
10月12日四诊:体温37.1℃,迭服甘寒养阴清热之剂,发热渐退,但神倦汗多,白㾦布于胸腹之间。久热伤阴,痰热交结,肺失肃降,表失固摄。守原法加以固表敛汗治。
元参9克 牡丹皮3.6克 杏仁6克 (杵) 鲜石斛9克
生薏苡仁12克 川萆薢6克 菊花6克 浮小麦12克
麻黄根2.4克 瓜蒌皮6克 浙贝母6克 鲜枇杷叶 (去毛) 2片
服三剂。
10月14日五诊:体温36.5℃,前方服三剂后,汗止热退清,口舌不甚干,能进稀粥一碗,可起床缓步。但胸腹之间白㾦蒸布未已,咳呛痰稠,津液未充分恢复,湿亦未清,再拟方清肺化痰渗湿治。
元参9克 牡丹皮4.5克 甜杏9克 (杵) 菊花6克
霍山石斛6克 瓜蒌皮6克 生薏苡仁9克 浙贝母9克
生谷芽12克 泽泻6克 野苓9克 鲜枇杷叶 (去毛) 2片
服三剂。
10月18日六诊:湿温症历时及月,现症情好转,发热已退清多日,胸腹部白㾦亦退,食纳增进,舌赤退淡,已有津液,唯咳痰仍稠,体虚痰火交盛,以清肺化痰之剂续治。
南沙参12克 甜杏9克 (杵) 杭菊9克 牡丹皮4.5克
桔梗4.5克 黄郁金6克 瓜蒌皮6克 马兜铃4.5克
蜜炙款冬花9克 浙贝母9克 生冬瓜子9克 野苓9克
鲜枇杷叶 (去毛) 2片
服四剂。
按:
本例患者1963年9月29日初诊时症见高热无汗,舌赤口干等,处方既需解表又要兼顾津液,故用轻清宣解之剂,冀其热从汗解,湿得下泄。但患者急切求愈,初诊服药两剂即更易他医,服偏于辛温燥湿药味多剂,热未退反致化燥伤阴耗液,延误病程,症势更重。乃于10月7日复来门诊,审视病情,热未退,
胸腹部白
叠密,湿温症明显,但病从燥化,且有逆传膻中、神昏耳聋之险。如
用芳香化湿药味又嫌其燥,滋阴则虑其腻湿,权与辨证立方,投以甘寒生津清解退热,佐以祛湿化痰、固表敛汗等药味配伍施治,连诊六次守法不更,终获
痊愈。
与上例相较,虽同属湿温,前例舌苔雪白不思饮,便溏泄,为湿重于热,非温化祛湿退热实不为功。而本例症起热重于湿,误投辛温燥湿之剂而化燥伤阴耗液,则须甘寒生津清解退热,说明辨证施治、分析病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