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季节性疾病
(温病)

温病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以农村患者为多,根据时令、气候及比较突出的症状可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等多种,但都有共性。诊治温病既要审时又要从症。审时,即根据时令气候可以辨明发病之外因,如发病在暑季必夹有湿;从症,即根据症状参照时令,首须辨明温邪之兼湿与否,以及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以为用药之差别。

一般而言,风温或春温、秋燥、冬温等多以温邪为主,邪从上受,常见身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初起病在表,宜采用辛凉解表、退热清肺化痰法,但温病用药必须掌握症情变化,往往由于辛凉解表药过剂,或不慎口以致高热不退而出现舌赤、口干少津甚至神昏。此时为温病化燥逆传之征,须及时易以甘寒清燥、生津退热之剂,以防逆传心包。

暑温、湿温、伏暑常在夏秋季发病,伏暑也可发病于深秋或冬月。这类疾病既有热象又有湿象,暑温证多为热盛湿轻,治以辛凉解暑为主。夹湿者,舌淡、口不干,须伍以芳香化湿药物,如过早应用苦寒清热药物,反致湿热不能透达,热更难退,总之需审证施治。湿温包括寒湿证,病势缓,病程长,而难速愈。寒湿证为湿胜阳微,面容黯晦,舌淡白,不思饮,胸闷腹胀,寒热不退,在治疗上须用辛热疏达药物,否则湿不易化,可适时采用附片、桂枝等辛温散寒药,伍以芳香和中利湿之剂,使湿解热退。湿温证如热重于湿,则需适当应用清热与化湿法配伍治疗。有的病例由于治疗不当,也可出现湿未解而又化燥伤津,表现为舌赤少津,热不退,而面黯。这时亟须投以甘寒清热生津之剂为先,津渐回,热退之后尚需佐以祛湿药物,始能使湿解而病愈。伏暑的病势轻重与伏藏的时间长短有关,伏之愈久,郁邪愈深,发病愈重。可从症参照暑温、湿温治法。以下列举各季节温病的验案。 I+yOmgV5Y1KvsXQPDe6I6dnjsODshKPMb5ziWs+b7Cu4QVv4GZkCT6MVx2KBWX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