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卷

一、诊脉辨病、决生死候歌诀

●【原文】

诊脉至捷歌 (百更曰:医莫先于识脉。脉理既明,则施剂治病,百发而百中矣,故以脉诀著之篇首。)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1] ;肾家之腑是膀胱,命脉外诊三焦病。

女人之脉左右同,但于尺部常洪盛;小儿脉数是其宜,更向三关察形证。

手上寸关尺三部,管了上中下三处;上焦头面咽膈病,中主肚腹两胁处;

下部小腹腿足间,诊脉参详是为据。浮沉迟数四般脉,五脏六腑为准则;

浮主中风病在表,沉主在里及筋骨;迟脉为寒兼是虚,数者热多依此测。

大凡诊脉,男先诊乎左,女先诊乎右。先左者为其左属阳,阳数顺行,自东而西,所以先左而后右也。女先右者,女属阴,阴数逆行,自西而东,故先右而后左也。

诊妊娠脉歌

妊娠之脉如何认?要辨阴阳衰与盛;阴阳俱盛滑而和,两手调匀数相应。

其人能食身无苦,容饰如常是娠定。脉来左盛是男形,右手偏洪是女孕。

孕真带呕头昏闷,此是停痰恶阻 [2] 病,急宜正胃与消痰,固血安胎全两命。

若还腰腹俱痛疼,日夜咽干潮热剩,多眠恶食倦昏沉,此属经凝却非妊。

大纲孕脉类如此,在意消详审安静。

诊小儿脉歌

小儿五岁一指诊 [3] ,十岁方将两指看,十四五岁三指定,

更量长短旋排㧫 [4] 。左手人迎以候外,右手气口以候内;

外候风寒暑湿并,内则乳食痰积害。其余一一依前法,大略于此重引载。

●【校注】

[1]命:指命门。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2]恶阻:病名。亦名子病、病阻、妊娠呕吐。指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择食等病证。

[3]一指诊:指切脉方法。因小儿寸口脉位甚短,故常采用一指按三部(寸、关、尺)的切脉法。

[4]㧫(ér):同擩(ruì)。擩,沾染;揉和。

●【评析】

辨证准确,治疗用方才能效如桴鼓,而诊脉是辨证确立的关键。“诊脉至捷歌”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诊脉要点,即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左候心、肝、肾;右候肺、脾、命门,此六者又分别与相应的腑联系而知病况。三部脉又可反映人体上、中、下三处的病况。虽脉象表现甚多,然以浮、沉、迟、数四种为主要,以辨表、里、虚、实四纲。对于孕妇和小儿脉象的特点,亦作了阐述,如脉象结合症状、体征等表现,则辨证就可正确无误了。

●【原文】

诊杂病脉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

三十一止只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 [1] ,已下有止看暴病。

诊暴病脉歌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依次。

形症相反歌

健人脉病号行尸 [2] ,病人脉健亦如之。长短瘦肥并如此,细心诊候有依稀。

诊四时病五行相克脉歌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申辛酉里。夏得冬脉亦如此,还于壬癸为期耳。

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己辰戌还是厄。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刑克。

季月季夏得春脉,克在甲寅病应极。直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贼。

春得冬脉只是虚,更兼补肾病自除。若得夏脉缘心实,还当泻子自无虞。

夏秋冬脉皆如是,在前为实后为虚。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

●【校注】

[1]殂(cú):死亡。

[2]行尸:喻重病濒于死亡,虽能勉强行动,也类似尸体,故称。《难经·十四难》: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注解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评析】

脉象见有停搏,是心之病患,心主血脉,是人体生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故古人以心之疾病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脉象受四季气候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变化,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五脏配五行,五行又将自然界的五时、五季等与五脏、五脉等相联系,如肝属木,主时甲乙,主季春,春季肝脉弦是生理现象;肺属金,主时庚辛,主季秋,秋季肺脉见浮。如脉象与季节不合,则有五脏相克贼等病况,治当补虚泻实。

●【原文】

诸杂病脉生死歌

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下痢微小却为生,脉见浮洪无瘥日。

恍惚之病定癫狂,其脉实牢保安吉;寸关尺部沉细时,如此未闻人救得。

消渴脉数大者活,虚细病深厄难脱;水气浮大得延生,沉细应当是死期。

霍乱之病脉微迟,气少不语大难医;三部浮洪必救得,古今课定更无疑。

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命倾急;病人脉健不用治,健人脉病号行尸。

心腹疼脉沉细宜,浮大弦长命必殂;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

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鱼口 [1] 气粗难得瘥,面赤如妆不久居;

中风发直口吐沫,喷药闷乱起复苏;咽喉拽锯水鸡响,摇头上窜气长嘘;

病人头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睛小瞪不须治,冷汗如油不可苏。

内实腹胀痛盈满,心下劳强干呕频;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涩死多真。

外寒内热吐相连,下清注谷转难安;忽然诊得脉洪大,莫费神功定不痊。

内外俱虚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呕吐;忽然手足脉厥逆,体不安宁必死判。

上气喘急候何宁?手足温暖静滑生;反得寒涩脉厥迟,必知归死命须倾。

咳而尿血羸瘦形,其疾脉大命难存;唾血之脉沉弱吉,忽然实大死来侵。

上气浮肿肩息频,浮滑之脉即相成;忽然微细应难救,神功用尽也无生。

中恶腹胀紧细生,若得浮大命逡巡 [2] 。金疮血盛虚细活,急实大数必危身。

凡脉尺寸紧数形,又似钗直吐转增;此患蛊毒急须救,速求神药命难停。

中毒洪大命应生,细微之脉必危倾。吐血但出不能止,命应难返欲痊平。

大凡要看生死门,太冲脉在即为凭;若动应神魂魄在,止便干休命不停。

察色观病生死歌

欲愈之病目眦黄,眼胞忽陷定知凶。耳目口鼻黑色起,八口十死七难当。

面黄目青手乱频,邪风在胃丧其身。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目死来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近之如黑卒难当。面青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云。

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目强。

目无精光齿断黑,面白目黑亦灾殃。口如鱼口不能合,气出不返命飞扬。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妄言错乱及不语,尸臭无知寿不高。

人中尽满兼背青,三日须知命必倾。两颊颧赤人病久,口张气直命难停。

趺趾肿膝如斗大,十口须知难保守。项筋舒直定知殂,掌内无纹也不久。

唇青膝冷及遗尿,背躬饮食四日期。手足指甲皆青黑,能过八日定难医。

脊疼肿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体重溺赤时不止,肉绝六日便高判。

手足甲青呼骂多,筋绝九日定难过。发直如麻半日死,寻衣语死十知魔。

五脏察色病候歌

肝脏歌: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力乏眼如盲,

泣出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心脏歌: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纹斑,

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

脾脏歌:足趺肿满脉浮黄,泄痢不觉污衣裳,

肌肉粗涩兼唇反,一十二日内灾殃。

肺脏歌:口臭气出不复回,唇反无纹黑似煤,

皮毛焦干爪枯折,程途三日定知灾。

肾脏歌: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

皮肉濡结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校注】

[1]鱼口:喻张口如鱼嘴状。指喘息呼吸困难。

[2]逡(qūn)巡:顷刻;须臾。

●【评析】

脉象反映了正气和邪气双方的状况和趋势,大凡正气存,邪气衰,则病情向好,如正气虚而邪气盛,则病势加重,甚则死亡。此外,脉象结合面色,症状等,即四诊合参则判断病况更为准确。

●【原文】

伤寒生死脉歌

热病诊得脉洪浮,徒劳枉费用神功。汗后脉静当便瘥,喘热脉乱命应终。

阳毒形症歌 (池氏曰:叔和独取仲景伤寒二毒 [1] 之说何也?二毒本然危急,诚恐后学不辨阴阳二证,阴证误投阳证之药,阳证误投阴证之药而致夭亡。乃引《素问·阴阳大论》而作歌焉。)

阳毒健乱四肢烦,面赤生花作点斑,狂言妄语如神鬼,下痢频多喉不安,

汗出遍身应大瘥,鱼口 [2] 开张命欲翻。有药不辜但与服,能过七日便能安。

阴毒形症 [3]

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肠刺痛口青黑,毒气冲心转不禁,

四肢厥冷惟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深。

●【校注】

[1]仲景伤寒二毒: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以其面赤故称“阳毒”,面目青,故称“阴毒”。类似后世所称的温疫、温毒发斑。

[2]鱼口:病名。见《外科正宗》卷三。因硬下疳引起的横痃破溃。又有因其疮口久久不敛,呈长形如鱼嘴之说。

[3]形症:原无此二字。疑漏。

●【评析】

外感热病见脉洪浮,是正气与邪气抗争之象,不必担忧。汗后邪去,当热退脉静病愈,如脉乱,发热,喘息,则病进不愈,甚则危重,需重视。阳毒、阴毒是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疾患,病势较盛,如能度过危重期,即正气得以战胜邪气,则预后较好。

●【原文】

产难生死候歌

欲产之妇脉离经,沉细而沉也同名;夜半觉痛应分诞,来朝日午定知生。

又产难候歌

身重体寒热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上冷子当死,腹中须遣母归冥。

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死定应难;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总高判。

面青舌青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应验,方知贤哲不虚陈。

新产生死候歌

新产之脉缓滑吉,实大弦急死来侵;若得沉重小者吉,忽若牢坚命不停。

寸口涩疾不调死,沉细附骨不绝生;审看此脉分明记,长须看此念心经。

妊娠伤寒歌

伤寒头痛连百节,气急冲心溺如血;上生斑点赤黑时,壮热不止致胎灭。

呕吐不止心烦热,腰背俱强胎痛裂;六七日来热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结。

产后伤寒形脉歌

产后因得热病临,脉细四肢暖者生;脉大忽然肢逆冷,须知其死莫能停。

小儿生死脉候歌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即是不消乳;

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评析】

本节专论产妇、婴儿常见病证。产妇感发热病,导致气血凝滞,正气受损,对母婴威胁甚大,歌诀提到的诸多危重证候,临床宜重视并及时防治。

二、伤寒六经病及治法方药歌诀

●【原文】

伤寒六经传变歌

伤寒一日二日间,发热头痛及恶寒,腰疼脉浮真可见,此脉从头连腰还。

无汗麻黄汤发散,有汗伤风桂枝单;大青龙汤表里实,此属太阳膀胱间。

伤寒二日三日内,目痛身热加一倍,鼻干不睡脉来长,此脉往来缓者是。

无汗恶寒用葛根,有汗桂枝汤一剂;便实恶寒大柴胡,此属阳明胃经内。

三日四日病转深,耳聋胸胁痛如针,寒热呕逆口干苦,此脉循胁络耳真。

强盛之脉真可见,小柴胡汤宜酌斟;似疟妇人血结类,此属少阳胆经寻。

病传四日及五日,腹痛咽干自温的,自利而渴脉微沉,脉布脾胃络咽嗌。

四逆理中治脏寒,腹满脉浮桂枝入;胸满痰多瓜 [1] 吐之,此属太阴脾经确。

伤寒五日六日来,多眠口燥舌干该,此脉络肺系舌本,指下脉沉贯肾来。

舌干须用小承气,不渴不干四逆瘥;汗出亡阳诸虚 [2] 属,此属少阴肾经排。

伤寒六日七日到,烦满囊缩脉微缓,筋急唇青四体疼,脉循阴气络肝道。

脉若不浮小建中,脉缓如疟各半 [3] 妙;囊缩阴毒承气加,此属厥阴肝经类。

伤寒六经正病 (上伤寒首尾多只在一经,此一节令人知各经之病如此之样。)

太阳头痛,身热脊强;阳明目痛,鼻干不眠;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少阴则舌干口燥;厥阴则烦满囊蜷 [4] 。一日二日可发表而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愈,又复再传。日传二经名为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一痊。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圆。

伤寒表里证

伤寒表证是如何?无汗恶寒身痛多,头项俱疼脉浮取,择方施剂汗之和, 用十神汤主之。

伤寒里证腹心膨,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数沉兼自汗,汗便秘少下之生,用大柴胡汤主之。

阳证阴证歌

阳证身热头疼痛,体痛咽干难卧动,或有谵语反循衣,脉息弦洪宜审用。

阴证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少头疼,也无烦躁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用理中汤主之。

阳证似阴歌

阳证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口燥脉沉数,白虎汤兼竹叶奇。

阴证似阳歌

阴证如阳面色红,小便清滑大便通,浑身微热沉迟脉,真武汤兼用理中。

阳厥

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秘口干论,脉来沉细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阴厥

阴厥身凉热不回,二便通滑不烦时,脉来沉伏知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血症黄歌

发黄恰似烟熏色,小便自利大便黑,唇焦漱水血家黄,桃仁承气汤堪择。

湿症黄歌

发黄浑似橘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湿热相蒸名曰疸,茵陈汤共五苓宜。

刚柔二痓 [5]

原来痓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两证有柔刚。

无汗为刚须易识,惟有葛根汤第一;有汗为柔见的端,桂枝葛根汤救急。

二痓皆宜续命汤,刚痓去桂用麻黄,柔痓去麻当用桂,只依此法最为良。

伤寒与四证相类歌

食积寒痰并脚气,更兼亦有患劳烦,要识四般相类证,不与伤寒一样看。

医伤寒至捷法

发热恶寒身体痛,脉浮无汗怎生医?十神汤与香苏散,有汗伤风用桂枝。

四五日来口舌干,发热身疼卧不安,先服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在后番。

七八日来热在内,口干心烦腹胀汇,小便赤少大便难,大柴胡汤好通利。

发热口干大便泻,小便赤少心烦结,小柴胡汤兼五苓,加上黄连真一绝。

汗下之后病不解,依然热渴如见怪,解毒汤兼小柴胡,诸般热病皆无碍。

●【校注】

[1]瓜:指瓜蒂散。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方由瓜蒂、赤小豆等药物组成,有涌吐痰涎,或食积的作用。

[2]虚:原为“肤”,疑误。

[3]各半:指桂枝麻黄各半汤。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大枣、杏仁等药物组成。有发汗解肌作用。

[4]蜷:原为“拳”,疑误。

[5]痓:通“痉”。

●【评析】

本节所论伤寒六经的传变与治法选方虽脱胎于《伤寒论》,但有不同,如太阳病除遵《伤寒论》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外,亦可用十神汤解表。阳明病症见发热汗出,腹胀满,大便闭,用大柴胡汤清解泻下。小柴胡汤和解清热为少阳之要领。病入三阴,虽以虚寒证为主,但亦有邪实证候,如太阴病如见有胸满痰多,可以瓜蒂散吐之;少阴病见有腑实证,宜用小承气汤;厥阴病症见寒热如疟,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囊缩阴毒则用承气汤,变化诸多,故认为病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圆。诚然,这是以阳气的存亡为前提,即阳气虚衰,治以回阳救逆,方以四逆汤为主,阳气来复,病邪化热,则以祛邪治之。

●【原文】

治伤寒诸方

十神汤: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痘。此药不问阴阳、两感伤寒,并可服。

紫苏 甘草 陈皮 干葛 香附 升麻 川芎 麻黄 白芷 赤芍

上剉,一剂,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热服,每服五钱。欲出汗,以被盖之。

如发热头痛,加细辛、石膏、葱白。胸膈膨胀,加枳实、桔梗。心腹胀满,加枳实、半夏。潮热,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喘急,加桑白皮、桔梗、半夏。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呕吐,加藿香、半夏。泄泻,加白术、茯苓。疟疾,加草果、槟榔。痢疾,加枳壳、黄连;腹痛,加白芍。

香苏散:治四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春月病寒用此方。

紫苏 陈皮 香附 甘草

上剉,一剂,水钟 [1] 半,姜三片、葱白三根同煎。空心 [2] 热服。或加陈壁土一块。

潮热,加人参、黄芩。咳嗽,加桔梗、五味子。头疼,加川芎、细辛、白芷。痢疾,加枳壳、黄连,去甘草。水泻即脾泄,加藿香、肉豆蔻。恶寒潮热,加桂枝、麻黄。身疼,加赤芍、官桂。心气痛,加玄胡索、乌药、茴香。久泻,加木香、诃子。疟疾,加槟榔、草果。胸膈痞满,加枳实、半夏。脚膝拘挛,加木瓜、槟榔、牛膝、羌活。潮热往来,加和正气散。呕逆,加丁香、干姜。腹痛,加赤芍、白术。

人参败毒散:治伤寒头痛壮热恶风,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诸般疮毒;小儿惊风,痘疹热毒等症。

柴胡 桔梗 (去芦)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人参 (去芦) 枳壳 (麸炒) 甘草各等分 薄荷减半

上生姜三片同煎。不拘时服。加减于后。上方加荆芥、防风,名荆防败毒散。合消风散名消风败毒散。

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壮热恶寒,口干,心中蕴热,加黄芩。伤寒汗后不解,亦宜服此。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吐痰,加半夏、杏仁。四时瘟疫,众人病一般者,加干葛。一切火热之症,加连翘、栀子、枯芩、玄参、黄连、防风、贝母、天花粉、酒大黄、玄明粉。酒毒发热作渴,加干葛、黄连。疟疾,不问寒热先后,头疼身痛,加苍术、葛根、草果、槟榔。痢疾,不问赤白,身热不退,及时行疫痢,加黄连、陈仓米;噤口,加石莲肉、仓米;痢后手足痛,加木瓜、槟榔。头目眩晕系风热,加天麻、半夏。因感风寒,眼目肿痛,加防风、荆芥、归尾、赤芍,去参、苓。肠风下血,加黄连;酒毒下血,加黄连,同巴豆炒过,只用连,去豆不用。一切痈疽无名肿毒,发热头痛,加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

小柴胡汤:治伤寒三四日,脉息弦急而数,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及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 半夏七分 甘草五分 人参七分

上用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胸中烦而不呕,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一枚。渴者,去半夏,更加参。胸满咽痛,加枳实、桔梗,名柴胡枳桔汤。胁痛,加芍药、石菖蒲,名柴胡芍药汤。胁腹痛,加枳壳、大黄,名柴胡饮子。无汗,加升麻、葛根,名柴胡升麻汤。咳嗽,加杏仁、五味子,名柴胡五味汤。汗下之后病不解,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名柴胡解毒汤。结胸,加瓜蒌子。发黄,加茵陈、黄柏。发黄有血证,加桃仁、当归。狂乱,加大黄、朴硝。衄血下血,加黄连。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惊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有微热,去参,加桂枝。

大柴胡汤:治伤寒十余日不解,表里热势更甚,而心下气郁,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不利;或阳明病多汗;或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阴病腹满;或无表里证,但发热,七八日脉浮而数,脉在肌肉,实而滑数者,及两感诸症可微下者,双除表里之热;并阳明少阳合病,下利,日晡发热如疟,服之并效。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五分 半夏一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上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水煎,温服。此方治伤寒内热里实,若身体疼痛,是表证未解,不可服之。

热极腹胀及结胸,加朴硝。发黄小便自利,大便黑,加桃仁、当归、桂枝。发黄小便不利,加茵陈、栀子、黄柏。

黄连解毒汤:治伤寒杂病燥热毒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世俗妄传为阴毒,及汗下吐后,寒凉诸药不能退其热势者;两感证同治。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各一钱

上白水煎,或加柴胡、连翘各二钱。

腹满作痛,或欲作痢者,加生半夏三枚、厚朴二钱、茯苓一钱,用生姜三片煎,热服。名半夏黄连解毒汤、黄连清心汤。

麻黄汤: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上用水煎,温服,取汗。盖麻黄性热,惟冬及春兼病人素虚寒者乃可用正方。夏至之后,必发斑黄,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

桂枝汤:治伤寒太阳经受病,头痛身疼,翕翕发热,或洒洒恶风。

桂枝 甘草 赤芍

上用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

唯春初可依此方。春末夏至以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石膏、知母、升麻。 若病人素虚寒者,不用加减,无汗休服。伤寒汗后身热,加人参。伤寒风湿身疼,脉浮虚涩,并漏风,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伤风项背强或有汗不恶风,柔痓,加葛根,名桂枝葛根汤。夏至后,本方加杏仁、厚朴,名桂枝厚朴杏仁汤。服本方或不汗不解,胸满小便不利,去桂,加茯苓、白术,名茯苓白术汤。

白虎汤:治伤寒大汗后,表证已解;或吐下后邪未除,热结在里,心胸烦渴甚,欲饮水。

石膏 甘草 知母

上剉,一剂,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七分,温服。

如烦渴不止,加人参一钱。口燥烦渴,或发红斑,亦加人参,名化斑汤。如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证热不退而大便溏者,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一服通神。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服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服。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石膏二钱 甘草一钱 麦门冬 (去心) 一钱

上入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温服。

极热发狂,加知母,倍石膏。热呕加姜汁。

真武汤:治伤寒数日,已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涩,或呕,或咳,或已经汗不解,仍复发热,心下动悸,头眩晕。皆由渴后饮水,停留中脘所致,此药并可治之。

芍药 茯苓 白术 附子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温服,不拘时。

咳嗽,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调中汤:治秋夏之间暴寒折于脉热,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疼;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水,如脉数者,宜此下之。

大黄 葛根 黄芩 藁本 白术 芍药 桔梗 茯苓 甘草

三建汤:治厥阴。

天雄 川乌 附子

上用生姜十片,水煎服。

四逆汤:治伤寒自利,脉微欲绝,手足厥冷。

干姜一两五钱 甘草二两 附子 (去皮尖) 五钱

上白水煎,不拘时候,温服。

桃仁承气汤:治太阳病不解,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面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 [3] 证。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如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此,其病欲愈已。

桃仁十个 (去皮尖,研) 桂枝一钱 大黄三钱 朴硝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上剉,一剂,姜三片,水煎去渣,入芒硝再煎一沸,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

茵陈汤:治阳明里热极盛,烦渴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身必发黄。宜本方合五苓散,以利大小便。

茵陈 大黄 山栀子

上用水二瓯 [4] ,慢火熬至一瓯,温服。以利为度,甚者再服。当下如烂鱼肠脓血胶膘等物,及小便黄赤。此剉,一大剂分作四服,调五苓散二钱,名曰茵陈五苓散。

升麻葛根汤:治大人及小儿时气瘟疫,头疼发热,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 之间,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上用水一钟,煎之七分,不拘时温服。

小续命汤:治言语謇涩,一切风痓。

麻黄 人参 黄芩 芍药 防己 甘草 川芎 肉桂各一两 防风五两五钱 附子 (泡,去皮尖) 五钱 杏仁 (去皮尖,炒) 一两

上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温服。柔痓自汗,去麻黄。

温胆汤:治伤寒病后气脉不和,食复劳复,病证如初。

半夏 枳实 橘红 茯苓 甘草 竹茹

上每用四钱,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去渣,食前热服。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加麦门冬、柴胡、人参、桔梗。

●【校注】

[1]钟:同锺。指古代器名。即圆形壶,用以盛酒浆或粮食。

[2]空心:指空腹。

[3]蓄血: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蓄血既指瘀血停积,又指在外感病过程中,因瘀热内结而引起的病证。

[4]瓯:盆盂一类的瓦器;小盆。

●【评析】

外感病初期,即太阳病阶段,治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但何继充认为,盖麻黄性热,惟冬及春可用正方,夏至之后,须加知母、石膏、黄芩等药。桂枝汤亦然,唯春初可用,春末夏至以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石膏、知母、升麻。但病人素虚寒者,均不用加减。正因为有虑药性温热,故对于四时伤寒,或时行温疫初起,常用香苏散、十神汤、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等方。以风邪为甚的病证,则用小续命汤。

●【原文】

调理伤寒三十方法 [1]

上伤寒更有外证,加减通圣散,方内随症用药。妇人证治皆然,唯孕妇三四月、七八月不用硝,其余月份用之无妨。小儿减剂服之。此中有古人治伤寒不传之妙,后之学者宜慎宝之。

第一 双解散 [2]

防风通圣散合益元散 [3] ,一名通解散

防风通圣散:歌曰:防芎归芍大麻黄,薄荷芒硝半两强,芩梗石膏各一两,滑三草二连翘三,荆芥白术山栀子,二钱半重细消详。

上大黄、芒硝、麻黄三味对症旋入,自利去大黄、芒硝;自汗去麻黄。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第二 大柴胡、凉膈、天水合服

第三 凉膈、小柴胡

第四 大柴胡合黄连解毒汤

第五 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 [4]

第六 承气合解毒汤

第七 瓜蒂散

第八 凉膈散

第九 益元散

第十 双解散

第十一 白虎汤

第十二 承气解毒汤

第十三 白虎汤

第十四 五苓散合天水散

第十五 承气合解毒汤

第十六 白虎汤加苍术

第十七 凉膈散合解毒汤

第十八 解毒合承气汤

第十九 解毒、凉膈、天水

结胸

第二十 大陷胸汤丸

第二十一 小柴胡合小陷胸汤

第二十二 大承气汤

第二十三 解毒汤

发斑

第二十四 凉膈散加当归

发黄

第二十五 茵陈汤调五苓散

第二十六 茵陈合承气汤

烦心不眠

第二十七 栀子豆豉汤

第二十八 五苓散、空腹服 [5] 凉膈加枳壳、桔梗

刚柔二痓

第二十九 承气合解毒汤下之

汗后烦渴

第三十 凉膈减桂、五苓甘露益元汤

甘露饮亦桂苓白术散

上二十八方,如无大承气,第五三一承气代之,亦妙。通共三十九件药味,调理伤寒,曲尽其妙,百发百中,后之学者详辨脉症,审而用之,起沉疴于反掌,策奇功以活人,方知其术之妙也。

●【校注】

[1]调理伤寒三十方法:原无此句,据目录加。

[2]双解散:出自《宣明论方》卷六方。方以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七两,每服三钱,加葱白五寸、盐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同煎。有解表清热,表里双解的功效。

[3]益元散:出自《宣明论方》卷十方。又名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方以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有清暑利湿功效。

[4]三一承气汤:出自《宣明论方》卷六方。方以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各半两,甘草一两,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有通便泻火解毒功效。

[5]服:原为“煎”。疑误。

●【评析】

本节所列调理伤寒三十方法,是以方赅法,从所用方剂看,大多为《伤寒论》方,如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五苓散,茵陈蒿汤,栀子豉汤等。其次为《宣明论方》中的双解散,益元散等。还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散,《外台秘要》中的黄连解毒汤等。所含的治法有表里双解,和解清热,泻火解毒,通里攻下,清暑利湿,利胆退黄,清热化斑,涌吐痰食等,总以祛邪为主。

●【原文】

伤寒五脏受病歌

心病舌强笑面赤,烦躁掌热口干讝 [1] ,脐上动气 [2] 洪紧数,反得沉微命不全。

肝家面青目痛闭,筋急怒容脐左气,脉当弦急又兼长,浮涩短兮名不治。

脾家不食面皮黄,体重肢痛喜卧床,动气当脐脉缓大,弦长而紧是凶殃。

肺家面白带忧愁,吐衄寒温喘嗽求,脐右气兮沉细涩,大而牢者死根由。

肾家面黑爪甲青,耳闭足寒泄腹疼,脐下气兮脉沉滑,缓而大者死之形。

伤寒证治总略歌

发热憎寒体痛时,脉浮无汗怎生医,十神五积 [3] 香苏散,有汗伤风用桂枝。汗后依前病不除,三朝四日莫踌躇,或用参苏或败毒,加些凉剂病当舒。病转入里腹膨满,口干热盛小柴管。病若仍前热泄多,只用柴芩汤一碗。六日七日病转热,前后不通好水啜,或有乱语及循衣,大柴承气可通别。下后仍前病不休,黄连解毒免人忧。病后虚烦热已静,白虎竹叶石膏搜。阳厥还须用大柴,不然承气也通挨。阴厥四逆并真武,三建加之自忖裁。

胸痞停痰气闷时,可将瓜蒂吐之宜。怔忡水停微有喘,青龙十枣总堪题。阳毒发斑是如何,栀子大黄黑奴 [4] 科。咽喉肿痛还曾治,甘桔汤中也要过。膈痰冷气如何治?理中丸子君须记。去血还须抵当汤,噫气不绝旋覆辈。小便不通五苓宜,猪苓八正皆曰奇。大便不通蜜导法,硝黄服后熨其脐。热吐五苓半夏加,冷吐四逆茱萸佳。狐惑声嗄 [5] 人不晓,大黄牡蛎众皆夸。发黄栀子蘗皮同,退疸茵陈极有功。治䘌 [6] 桃仁犀角类,大黄甘遂解结胸。昏沉多睡葳蕤汤,烦躁无眠酸枣方。少阴自利白通美,脚气续命越婢当。柔痓桂枝加干葛,刚痓麻黄葛根活。阴证似阳四逆宜,阳证似阴白虎夺。食后劳复怎生医,枳实栀子内中追。阳易阴易如何治?烧裈鼠粪汤要知。吐蛔乌梅与理中,风湿黄芩术附通。腹中急痛如何治?桂枝加于大黄中。吐血解毒与三黄,筋惕肉真武汤。肺实喘嗽青龙美,衄血不止茅花强。往来寒热成温疟,小柴胡汤还可托。咳逆皆因胃有寒,乳下艾灸羌附单。热深咳逆成阳逆,大小柴胡自可攀。此是医家入门法,更宜自己用心参。

●【校注】

[1]讝(zhán):说梦话;病人呓语:“如入梦寐中讝语。”

[2]动气:指脐周的搏动。出自《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3]五积:指五积散。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方由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桔梗、干姜、厚朴等药物组成。有调中顺气,祛风化痰功效。

[4]黑奴:指黑奴丸。6世何渊《伤寒海底眼》中有载,黑奴丸“治温疫。六七日不得汗,脉洪数,目赤身痛,热狂欲走,大渴引饮。或口噤不能言,昏沉欲绝,心口尚温,急以此丸灌之可救。兼治阳毒发斑。”方由麻黄、大黄、芒硝、黄芩、釜底煤、灶突墨、梁上尘、小麦奴(即小麦未熟时,不成麦,捻之成黑勃者)等药物组成。

[5]嗄(shà):嗓音嘶哑。

[6]䘌(nì):小虫。

●【评析】

“伤寒五脏受病歌”中所述内容主要基于《难经·十六难》所论五脏疾病的脉与证。“伤寒证治总略歌”的内容主要根据《伤寒论》的证治,但有变化和增加,如发表有用十神汤、香苏散,汗后病未除,可用败毒散。病邪化热入里的治疗,据证增用黄连解毒汤、黑奴丸、八正散等汤方。亦有一些《金匮要略》中的汤方,如治疗烦躁不寐的酸枣仁汤,治水气身肿的越婢汤等。歌括基本涵盖了外感病从初起到终末的疾病演变与治疗方药。

●【原文】

小承气汤:治伤寒潮热,讝语如有所见,大便六七日不通。是有燥粪结滞,此药主之。

枳实 (去瓤,炒) 一枚 大黄 (去皮) 一两 厚朴 (去皮,姜制) 一两

上每用五钱,水煎八分,温服。以利为度。

瓜蒂散:治伤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紧满于上不得息者,当此吐之。

甜瓜蒂 (炒黄) 一两 赤小豆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豆豉汤调服。以吐为度。或入豉同煎,去渣服。亡血体虚者不可服。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桂枝 麻黄 芍药 干姜各二钱 细辛一钱 甘草 五味子各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上同煎。食后温服。

大青龙汤:治伤寒头疼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六脉浮紧。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石膏四钱 甘草一钱 干姜 杏仁一钱五分

上用枣五枚,水煎八分,温服。取汗为度,不可过汗,恐亡阳。若汗多不止,急用温粉扑之。一服得汗,止后服。

九味羌活汤:不问伤风伤寒,头项脊强,四肢强痛,并四时感冒、疫疠等症。可通用此方。不犯三阳经禁解利之神方也。

羌活 防风各一钱五分 苍术 白芷 黄芩 生地各一钱二分 川芎一钱三分 细辛三分 甘草 (炙) 五分

上用生姜三片,葱白三根,大枣一枚水煎,热服取汗。如无汗,以热粥助之。

参苏饮: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内因七情,痰塞壅胸,潮热等症。

人参 紫苏 前胡 半夏 干葛 茯苓 木香各七分五厘 陈皮 枳壳 桔梗各五分

上用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热服。

肺热去参,加白术、黄芩。肺燥去橘、半,加瓜蒌、杏仁。久咳,加桑白皮、柴胡。鼻衄,加麦门冬、茅根、乌梅。心火盛,去木香,加黄芩、柴胡。呕逆吐,加砂仁、藿香。头痛,加川芎、细辛。脾泄,加莲肉、黄芪、白扁豆。本方去木香,加川芎,名十味芎苏散 [1] 。不问阴阳二证,并可服。神效。

增补散寒豆豉汤:治伤寒头疼发热,恶风怕寒,咳嗽鼻塞。此方神效 [2]

生姜一两 葱白十茎

上用好酒二大钟,煎至一钟,去渣,热服,以被盖取汗出即解。春秋依此方,若夏月姜、葱减半。冬月加黑豆二合同煎尤妙。服此忌荤五七日,更妙。

甘桔汤:治少阴咽痛。

桔梗 甘草

上用水煎至八分,服。

酸枣汤:治伤寒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眠。

酸枣 甘草 麦门冬 知母 茯苓 川芎 干姜

上用水一钟,煎至七分,温服。

增补发散饮:治伤寒仓卒。

葱白一把 豆豉二合 生姜二钱

上用水二三碗煎,去渣,热服,得汗即愈。

增补神仙粥:专治伤寒阴阳二证,初起发热作寒者。

葱七根 生姜七片 (捣碎) 糯米一合

上用水三碗,煎至二碗,加好醋少许,乘热饮之,汗出即愈。如肚里饱胀不思饮食,此是伤寒,不宜服此。

●【校注】

[1]加川芎,名十味芎苏散:此句原在增补散寒豆豉汤条后。疑误。

[2]增补散寒豆豉汤……此方神效:此句原在方药、煎煮法后。疑误。

●【评析】

所列汤方多为上述“伤寒证治总略歌”中提及,然有所增补,多为简易验方。可参。

三、归类病证适用方药

风类

●【原文】

中风之症类多般,偏枯 [1] 风痱 [2] 并风懿 [3] ,风痹 [4] 四者本同宗,中人心肝脾肾肺。半身不遂肉顽麻,不知人事昏沉睡,手足抽掣痰延壅,荣卫因虚所由致。治法顺气与疏风,乌药顺气当先试,小续命兼排风汤,甚者三生饮为最。

乌药顺气散:疏风顺气,治一切风气,四肢顽麻,骨节疼痛,瘫痪,言语謇涩。宜先服疏气。

乌药 川芎 麻黄 枳壳 橘红 干姜 白芷 甘草 桔梗 僵蚕 (炒,去原嘴)

上用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憎寒壮热头疼,肢体倦怠,加葱白三寸。如阴积浮肿,合五积散。麻痹痛极,合三七散。二三年不能行者,合独活寄生汤。

增补加减:中风一身俱麻,加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麦门冬。久患左瘫右痪,去麻黄,加天麻、防风、羌活、半夏、南星、木香、当归。口眼㖞斜,加姜。虚汗,去麻黄,加黄芪。中风面目十指俱麻,乃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香附、羌活、防风、乌药。

小续命汤: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手足战棹,语言謇涩。一切风痓,并宜治之。 (方见治伤寒诸方)

排风汤:治中风五脏诸症狂言,亦治风毒脚气肿痛。

白术 当归 肉桂 川芎 杏仁 白鲜皮 防风 甘草 白芍药 独活 麻黄 白茯苓

上用姜五片,水煎,温服。

三生饮:治中风昏迷,痰涎壅塞,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脉沉,无热者,可服之。

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 (去皮) 生附子 (去皮) 五钱 木香一钱五分

上用姜七片,水煎,温服。本方去川乌,名星附汤。

人参顺气散:治感头痛,鼻塞声重,一切中风,宜此疏风顺气。

人参 干姜 川芎 甘草 桔梗 厚朴 白术 陈皮 白芷 麻黄

上每用五钱,姜三片、枣一枚、薄荷叶水一钟,煎至七分,温服。一方去白术、人参,加僵蚕。如感风鼻塞,加葱白。简易方去厚朴、干姜,加枳壳、乌药,专用之通滞气。

顺风匀气散:治气虚中风,头痛。止泻去湿。

人参 天麻 木瓜 白术 白芷 乌药 沉香 紫苏 甘草 青皮

上剉,一剂,水姜三片、枣一枚同煎,服。

洗药:

荆芥散

荆芥 苦参 白芷 羌活 独活 黄柏 防风

上剉,一大剂煎汤,洗。

外应散:去风治五痹湿痛,发热散风。

羌活 独活 藁本 荆芥 苦参 防风 白芷 紫苏 藿香 大蓼 [5] 杉木 川椒 樟叶 石楠皮

上加姜、葱水煎,洗。

八仙散:此御药院传方。

白芷 防风 荆芥 羌活 川芎 苦参 威灵仙 何首乌

上用椿、榆、槐、柳、桑条同煎汤,洗之效。

增补通关散:治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不通药饵,及小儿急慢惊风,痰迷欲绝。宜先用此吹鼻,取嚏为效。

牙皂 (去皮弦) 五钱 北细辛五钱 藜芦二钱

上为细末,入真麝香一分,罐贮封固。遇前症,以一匕 [6] 吹入鼻中,男左女右,候发嚏苏省,然后据其中某症,以某方治之。此救急之良方也。

增补灸法:治口眼㖞反,卒倒不能言语。以苇筒长五六寸,以一头安入耳中,四畔以面紧填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差。如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若眼反口噤,腹中刺痛,或卒死,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若不能语者,灸第三指一百壮。

增补极效单方:治中风心烦恍惚,或腹绞痛,或绝而复苏。用灶中对锅心土一块,研烂,水调灌之,立效。

又方:治卒中风不语,以竹沥灌之愈,或用香油,或用生姜汁灌之,亦效。

余补前四单方,恐人有卒然中症,值村落无医,一时不能得药,可以采取,诚救急之良图也。

●【校注】

[1]偏枯:病证名。又名偏风,即半身不遂。症见一侧肢体上下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枯瘦。

[2]风痱:病名。因中风而症见失音不语。

[3]风懿:病名。又称风癔。因中风而症见猝然昏倒,不知人事,伴舌强不能言,喉中噫噫有声等症。属风中脏腑的范畴。

[4]风痹:病名。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一说风痹即痛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5]大蓼:又名辣蓼、辣蓼草。为蓼科植物辣蓼或水蓼的全草。有温中化湿,散瘀止痛,解毒杀虫等功效。

[6]匕(bǐ):勺、匙类取食物的用具。

●【评析】

本节所论中风病证,包括内风、外风,中脏腑、中经络等多种病证,然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总以顺气、疏风为先,乌药顺气散、小续命汤为常用方剂。方后加减甚为重要,乃辨证施治要点。对于中风昏迷,偏瘫患者,可外用增补通关散,内服三生饮,或用灸法以醒脑回阳,并介绍简易单方供急救选用。对于风湿痹证,肢体活动障碍者,可配合外洗方治疗,以增疗效。 hdr/CCslQpDG0bCy8WSz3IzaZ2gBxRG68BiO5JN2FtofbMJQ4qTMhLRWdOcpp3I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