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卷

寒类

●【原文】

中寒之病肾为根,肾气虚而寒易侵;气弱体虚调护失,乘凉卧地也伤人。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胀口失音;治法只宜温散药,五积理中经脏寻。

理中汤:治脏腑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僵直,腹冷疼泻。兼治胃脘寒冷气刺痛,加附子。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二钱五分

上剉,作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增补加减法:如肾气动急,去白术,加肉桂二钱。如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三钱。下多,倍白术、人参,添水煎。寒多,加干姜一钱五分。腹痛满下利,脉沉迟而微者,加炮附子二钱。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疸 [1] ,加茵陈蒿二钱。霍乱转筋,加石膏五钱,火煅。

生料五积散:治中寒及感冒寒邪,头疼身痛,腹背拘急,恶寒呕吐腹痛;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湿生于经络,腰脚酸疼,妇人经脉不通,并宜治之。

白芍 陈皮 厚朴 甘草 桔梗 枳壳 川芎 白芷 茯苓 苍术 当归 半夏 肉桂 干姜 麻黄

上用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二枚、葱白二茎煎至七分,热服。胃寒,用煨姜。夹气加茱萸。调经催产,入艾、醋。寒湿脚气,加木瓜、槟榔、青藤 [2] 、穿山甲。

增补加减:浮肿,加五加皮、大腹皮。足成风痹,加羌活、独活、防风、防己。腰疼,加桃仁、麝香。小肠气疼,加茱萸、茴香。咳嗽,加杏仁、马兜铃、桑白皮。遍身疼,加乳香、没药、北细辛。难产,加麝香、肉桂。老人手足疼痛,加合顺元散 [3] 。手足风缓,加合乌药平气散。四肢湿痹,加乌药顺气散。

●【校注】

[1]阴疸:病证名。又名阴瘅。亦即阴黄,症见一身面目发黄而晦暗,无热恶寒,脉迟而微。证属脾虚寒湿内蕴,肝胆失于疏利。

[2]青藤:即青风藤。又名清风藤、大风藤、寻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的茎藤。苦、辛,平。有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作用。

[3]顺元散: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由乌头、附子、天南星、木香等药物组成。有温阳散寒,燥湿止痛作用。

●【评析】

虚寒证的成因与肾虚体弱,起居失护等有关,临床多见脾胃虚寒而症现腹冷疼泻,治宜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方后加减可应对多种虚寒病证,可资参考。

暑类

●【原文】

伏暑 [1] 做出百般病,人心胞络与胃应;胃气稍虚胃暑行,暑入牙口心主病。口渴心烦皆闷沉,或为吐泻热不定;四肢厥冷脉微虚,身体俱无头痛症。驱暑和中二事先,香薷五苓堪立应;常服六和汤最宜,外热内寒理中正。

香薷散: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

香薷一两 厚朴 白扁豆各三分 黄连

上四味,俱用姜汁拌炒令香,水煎,入酒少许。冷服乃效。姜能祛暑和中,惟气实者宜用。正方只三味,黄连外加者,名黄连香薷散。

增补论: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见搐搦,此为暑风 [2] 。不可什乱处之,当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增补加减:搐搦,加羌活。泄利,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 子、麦门冬。虚汗不止,加黄芪、白术。心烦,加栀子、黄连姜汁炒,调辰砂末服。胸胀,加枳壳、桔梗。夹痰,加南星、半夏。虚,加人参、黄芪。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少许。渴加葛根、天花粉。

五苓散: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疼,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方见集古汤散歌括 [3]

上方合香薷汤名薷苓汤。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心神恍惚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发热,加竹叶、麦门冬。

理中汤:治夏月伏阴在内,暑家病者气脉俱虚,饮水过度,或服凉剂触动痰饮,呕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则外热内 [4] 寒,感乎伤暑伏热之热,当用此治。 (方见寒类)

六和汤:治伤暑霍乱吐泻,两脚转筋,四肢厥冷。

半夏 砂仁 人参 甘草 杏仁 扁豆 木瓜 藿香 香薷 厚朴 赤茯苓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热渴泻,加黄连。

增补论:六和者,和其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调其脾胃,此知务之医也。香能治胃窍,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气,故用半、杏;淡能利湿,故用茯苓;甘能调脾胃,故用扁、术;补可以去弱,则胃气复而诸疾平。此方凡夏月病人,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倦怠嗜卧,伏暑烦闷,小便赤涩,或利或渴,暑冲胎产等症,皆可用服。

增补救中暑法:夏月遇途中中暑热而猝死者,切不可用冷水灌沃及以凉物逼外,得冷便不可救矣。宜移至阴处,令仰卧地上,急取路上日晒热土,安死者脐上,作一窝,令众人溺尿于脐上土窝中,多溺无不活者。又取热土并大蒜同研化,水调,去渣,灌之。此法极效,仁人幸留心。

增补治暑方:浓煎灰蓼汁一碗,灌之,即活。

●【校注】

[1]伏暑: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

[2]暑风:病证名。即中暑。一指中暑而兼昏迷、搐搦者。一指暑月身痒赤肿的病。

[3]方见集古汤散歌括:原为“方见前伤寒类”,然前只提到方名而无方药组成。

[4]内:原为“足”。疑误。

●【评析】

暑病多发于夏月,然亦有伏暑而晚发,治疗总以祛暑和中为大法,香薷散、六和汤是为常用,可随症加减变化。如素体虚寒,或服凉太过,感受暑邪,可成内寒外热之证,宜用理中汤治之。

湿 [1]

●【原文】

问君何以知中湿 [1] ,染于杳冥 [2] 不自识;非专雨水是湿根,天气地气汗气亦。中人身体觉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燥土渗湿汤可则。五苓除湿渗湿先,加减消详用五积。又有风湿腰膝疼,独活寄生汤可吃。

五苓散:利水除湿,止呕逆,治浮肿。加平胃散治湿常用。 (方见集古汤散歌括)

平胃散:治湿常用。

苍术 陈皮 甘草 厚朴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服。

除湿汤:治中湿通用。

苍术 白术 甘草 茯苓 干姜 橘红 丁香

上用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

五积散:治寒湿克于经络,腰脚酸疼,浑身麻痹;兼治损疼。 (方见寒类)

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腿疼酸,退寒热虚弱。

独活 当归 桑寄生 芍药 防风 牛膝 细辛 秦艽 熟地黄 人参 桂心 白茯苓 川芎 杜仲 甘草

上白水煎服。

增补外洗方:

木瓜 朴硝 金凤花 [3] 柏子仁

上用煎汤洗浴,每日三次。

●【校注】

[1]湿:原为“温”。疑误。

[2]杳(yǎo)冥:指极远之处;见不到踪影。

[3]金凤花:为凤仙花科植物。甘,温。有祛风湿,活血解毒作用。

●【评析】

湿邪虽幽远,但无孔不入,受之则身体筋骨沉重酸麻,甚则疼痛、活动不利。湿中于人,还可引起黄疸、浮肿等证候。治以祛湿化湿为主,平胃散、除湿汤是基本方,浮肿者合五苓散利水;风湿腰痛,正虚不足者,可用独活寄生汤。筋骨麻痹不仁者,还可配合外洗法。

疟类

●【原文】

夏阳于暑秋发疟 [1] ,邪风正气相交作;又因饮食不调匀,生冷停痰寒热搏。先寒后热多有之,先热后寒亦有作;一日一发为易治,二日三日难捉摸。治法消暑与除痰,先服柴苓汤的确;次用截疟鬼哭丹,清脾饮是寻常药。

有先寒后热者,名曰寒疟;有先热后寒者,名曰温疟;有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

柴苓散:治先寒后热,分阴阳,利小便。诸疟通治,此方为首。

柴胡 半夏 人参 黄芩 甘草 猪苓 泽泻 茯苓 肉桂 白术

上用姜五片,枣一枚,未发之先水煎服。

增补加减: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寒多加桂枝;热多加黄芩。

鬼哭丹:截诸疟如神。

人参二钱 雄黄一钱 绿豆粉一钱

上为末,端午日用粽子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或二三丸。临发之日,空心面东,冷水吞服。

清脾饮:治诸疟不问先寒后热。此方通治。

青皮 厚朴 白术 半夏 草果 甘草 黄芩 柴胡 茯苓

上用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温服。

斩鬼丹:治邪疟。

芳山苍术一两 石菖蒲两 白砒五钱

上为末,用端午日粽为丸,分作一百丸,朱砂为衣,临发之日,未发先用一丸浸清茶一盏,次日早温服,渣不用,神效。

增补不二饮:治一切新旧寒热疟疾。一剂截住,神效。

常山一钱 槟榔 (要一雄一雌,每重一钱者)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上剉片,用酒煎,不可过热,露一宿。临发日五更温服,神效。此药不可令妇人煎。小儿减剂,虚弱者勿服。

增补治疟单方:治疟久不断根者,一服立愈。

牛膝根一把,水三钟,煎至一钟,未发之先服一半,临发之时又服一半, (原缺五字)

增补论:大凡久疟多属元气虚寒,但服补中益气汤,其病自愈。或气血俱虚而三日一发者,用十全大补治之。可收功。

●【校注】

[1]夏阳于暑秋发疟: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评析】

疟邪侵人则患疟疾,据症状表现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或据发病间隔而有一日疟、二日疟、三日疟之别,治疗总以祛除疟邪为主,兼以扶正。柴苓散、清脾饮是为基本方,久疟正虚可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等方。

痢类

●【原文】

借问何故而成痢,盖因物积并气滞;物欲出时气不行,脾胃不和饮食致;夏日过食生冷多,及至秋来有如是。单白单红并赤白,医者只将三等则;单红主热单白冷,冷热不和兼赤白。红痢解毒兼香薷,枳壳棱莪三用得;参苓白术 加木香,久痢不止亦堪啜;我有神仙换骨丹,一服当先功莫测。

黄连解毒汤 (方见治伤寒诸方)。

真人养脏汤: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如脱肛下坠,酒毒便血,亦宜治之。

人参 当归 肉桂 (炒) 木香 (生) 粟壳 [1] (蜜炙) 白术 (炒) 诃子 (面裹,煨过) 肉豆蔻 (亦面裹,煨) 白芍

上白水煎服。脏寒加附子。

增补论:此方治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此药主之。若大便燥结,努力脱肛者,则属热而非寒,此方不当服,服之则病益甚。

香连丸:治痢下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川连四两 吴茱萸二两 (同连浸,炒令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一两

上为细末,以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清米汤送下,或香薷汤送下亦好。

增补加减:若不食,加石莲肉。

胃风汤:治赤白痢泄泻,虚弱腹痛。

人参 白术 茯苓 官桂 川芎 芍药 当归

上粟米 [2] 百粒同煎,服。

地榆汤:治血痢;冷气泄泻,皆可服。

地榆 粟壳 茯苓 甘草 芍药 当归 干姜 干葛

上白水煎服。下痢纯白及紫黑、肠滑不禁不可服。

参苓白术散:治久痢及脾胃虚弱,不进饮食,或泄泻呕吐,开胃助脾。

人参 茯苓 白术 扁豆 山药 莲肉 砂仁 桔梗 甘草 薏仁

噤口 [3] 多加石莲肉同为末,米汤调下。

神仙换骨丹 [4] :治脏腑一切积滞。又 (原缺三字) 大便不通。

大戟 (缺二字) 芫花 甘遂 豆豉 杏仁 三棱 莪术 大黄 巴豆 石榴皮 五灵脂 乌梅肉

上各等分,为末,用醋调匀湿透,炒焦,醋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九丸或十二三丸,量人大小,空心冷茶吞下。治诸痢,水肿,心气,疝气,肚内一切积滞,并皆治之,神效。

增补治泻痢经验良方:凡泻痢初起,勿便服药,恐不对症,受害不小。余补此方,乃百用百效者,万勿视为平易不服,而遽任庸术施剂,是自误矣。

上好细茶三钱 生姜 (老者,切如麻米大) 三钱

上用水二碗,煎至碗半,时时饮半酒盏,服尽。渣用水一碗,再煎浓饮,神效。重者再服姜、茶各五钱,煎服,无不效者。

增补治噤口痢方:治噤口米谷不下者,神效。

用石莲肉为末三钱,陈仓米饮调下,极效。呕加生姜汁三匙。

增补又方:治噤口痢。

土莲肉带皮并心,捣为细末,每用二钱,井花水调下,或三钱,日进二服,见效。

增补治痢方:治痢久不愈者,神效。

用白萝卜取汁一钟,蜜一钟,共煎滚,调匀温服,立止。

又方:用阴干陈久萝白花煎汤服之,止痢如神。

●【校注】

[1]粟壳:即罂粟壳。又名御米壳。酸、涩,平。有敛肺止咳,涩肠止痛作用。

[2]粟米:即小米。

[3]噤口:指噤口痢。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者。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

[4]神仙换骨丹:《疡医大全》卷二十七亦载有此方,主治寒湿痹证。方由大黄、白芷、槐花、川芎、防风、乳香、没药、木香、沉香、苍术、草乌、细辛、苦参、麝香、浮萍、麻黄等药物组成。

●【评析】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肠所致。本证初起治宜清热化湿解毒,兼以行气化瘀,可用黄连解毒汤、香连丸、白头翁汤等;久病伤正气,治宜健脾护胃为主,方如参苓白术散、胃风汤、真人养脏汤等。大凡泻痢初起,不可滥用收涩止泻,此与脾虚泄泻不同,如一时辨证不明,何继充出增补治泻痢经验良方,服之效佳,以避免误治恋邪。

咳嗽类(咳者气动也,阳也;嗽者兼血也,阴也。)

●【原文】

肺为华盖居上膈,只喜清虚嫌滞塞;七情四气有一触,发而为喘而为咳。肺气风寒嗽痰清,

其声清利无他说;肺实风热痰白稠,其声干燥多咽嗌。苏沉九宝治风寒,人参败毒除风热;四季参苏饮可兼,秋天金沸草奇绝;肺痿咯血甘桔汤,加上黄连真秘诀。

苏沉九宝汤:治老人小儿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睡。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 官桂 桑白皮 薄荷 陈皮 大腹皮

上用姜三片,乌梅半个煎至六分,温服。

人参败毒散:治伤风发热,咳嗽头痛。 (方见治伤寒诸方)

参苏饮:治上焦有热,咳嗽声重。

人参 茯苓 甘草 桔梗 枳壳 半夏 前胡 陈皮 干葛 苏叶 木香

上用水一碗,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气盛者勿用服。

增补加减:若天寒感冒,咳嗽喘促声重,恶寒无汗,并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若初感冒,肺有热,加杏仁、黄芩、桑皮、乌梅。肺寒加五味、干姜。胸满痰多加瓜蒌仁。气喘促加知母、贝母。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生地黄。劳热咳嗽久不愈,加贝母、知母、麦门冬。见血加阿胶、生地黄、乌梅、赤芍、牡丹皮。吐血痰嗽,加四物汤,名茯苓补心汤。

金沸草汤: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并治之。

甘草 麻黄 旋覆花 前胡 荆芥 赤芍 半夏

上加姜、枣煎服。一方无麻黄,有赤茯苓。

●【评析】

外邪侵人,最易袭肺而见咳嗽、痰喘等症,如证属风寒,可用苏沉九宝汤;风热则用人参败毒散;秋天凉燥犯肺,宜金沸草汤;体弱正虚者,可用参苏饮,扶正祛邪兼顾,并据辨证加减变化。

霍乱类

●【原文】

霍乱 [1] 吐泄为何因?上吐下泻脚转筋;只缘胃气垂虚弱,饮食不调原是 根;日间受热夜感冷,邪气正气浑不分;所以发而为吐泻。治疗随时要酌斟,藿香正气春冬用,五积严寒可救人,夏月藿苓为要领,六和秋月有神灵。

夏秋之间暄热,人腠理疏,感风温暑热之气而成此症。多有阴阳虚实不等,脉浮洪者可治,微迟气少不调者难治。

藿香正气散:治霍乱吐泻腹疼,春冬宜用。

藿香 白芷 茯苓 紫苏 厚朴 大腹皮 陈皮 甘草 半夏曲 桔梗

上剉剂,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热服。

增补加减:转筋加木瓜。腹痛加芍药。寒痛加官桂。冷甚加干姜。中暑加香薷、扁豆。口渴作泻加便不利,合五苓散。温热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散。心腹绞痛加木香。若频欲登圊 [2] 不通利者,加枳壳。

增补论:有干霍乱 [3] 者,最难治,死在须臾,俗云搅肠痧。忽然心腹绞痛,手足厥冷,脉沉细或沉伏,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急用盐汤探吐,及刺委中穴出血,可治。以理中汤加减,慎不可饮以米汤,补住邪气,便难治矣。须待吐泻后,可用清米饮补接元气。若吐泻不出,胸腹胀硬,面唇青,手足冷过肘膝,六脉伏绝,气喘急,舌短囊缩,如此,不治之证矣。

增补理中汤:治霍乱,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者。

藿香 苍术 厚朴 砂仁 香附 木香 枳壳 陈皮 甘草 干姜 官桂

上用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夏月干霍乱不得吐泻,胸腹绞痛,烦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绞痛,面唇青,手足冷,脉伏欲绝,加附子、茴香,去苍术。

五积散:治浑身麻木,兼治损疼。 (方见寒类)

藿苓汤 [4] 合五苓散:一法加木瓜;发热,加竹叶、麦门冬。

六和汤:治夏月饮食后六腑不和,霍乱转筋者,此方主之。 (方见暑类)

增补治霍乱方:治霍乱吐泻。

用绿豆粉和白砂糖少许,饮之立愈。

增补又方:治干霍乱不得吐者。

用淡汤一碗,入皂角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之。切忌吃米汤,反助邪气。

增补阴阳汤:治吐泻。

用井水和百沸汤各半碗同服。神效。

增补灸法:治霍乱已死,腹中微有暖气者。

用食盐纳脐中令实,就盐上灸七壮,可苏。

●【校注】

[1]霍乱:病名。出自《灵枢·五乱》。泛指突发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一指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古代在霍乱病名下包括了今之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嗜盐菌性胃肠炎、某些食物中毒等多种疾病。

[2]圊(qīng):厕所。引申为排便。

[3]干霍乱: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病证,多伴有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四肢厥冷,脉沉伏等症。乃邪气壅遏中焦,气机阻隔,阳气不得宣通所致。

[4]藿苓汤:出《伤寒全生集》卷二。方由藿香、白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苏叶、甘草、泽泻、猪苓、官桂等药组成。

●【评析】

霍乱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多因感受暑湿、寒湿等秽浊之气,及饮食不洁引起。由于吐泻剧烈,脾胃受伤,津液急剧丧失,阳气亦随之虚衰,危在旦夕,故需及时救治。轻证治宜燥湿化浊,方如藿香正气散、六和汤等;重证治当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方如增补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干霍乱可用探吐法,亦可用玉枢丹、红灵丹等辟浊解秽,利气宣壅。并认为切忌吃米汤,反助邪气,令病难治。

水肿类

●【原文】

水肿之病出乎脾,时医不识乱猜疑;肾水脾土两要固,脾土一亏水无围。泛滥逆流四肢去,使人浮肿黄光辉;风肿 [1] 气肿 [2] 并血肿 [3] ,阳水阴水也要知;风肿走注肢麻木,气肿随气消长之,血肿之病如何议?皮间赤缕血痕见;阳水身热阴水冷。利水和脾总治之,木香流气除三肿,甚者当先通利宜;阳水身热八正散,阴水身冷胃苓奇;水肿通用牛黄散,香平附子世间稀。

木香流气饮:治阴水不烦,大小便清利。

木香 厚朴 青皮 甘草 陈皮 香附子 肉桂 槟榔 大腹皮 草果 丁皮 苏叶 蓬术 藿叶 麦门冬 菖蒲 白芷 半夏 木通 人参 白术 木瓜 赤茯苓

上剉作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不拘时热服。

八正散:利小便,去浮肿。

瞿麦 萹蓄 滑石 大黄 栀子 车前子 木通 甘草

上用水一碗,入灯心草同煎,食前服。

胃苓散 (增补加减) :治水肿。

苍术 (制) 一钱五分 陈皮 (去白) 一钱 厚朴 (姜制) 八分 猪苓 (去皮) 赤茯苓 (去皮) 泽泻 白术 (去芦) 各一钱 大腹皮六分 神曲 (炒) 八分 甘草 (炙) 三分 山楂 (去核) 七分 香附 (姜炒) 六分 木瓜一钱 槟榔八分 砂仁七分

上剉一剂,水二碗,生姜三片、灯心一团煎至一碗,食远温服 [4] 。渣再煎服。

牛黄散:

黑牵牛 大黄末各二两 陈米饭锅焦一两

上为末,曲糊丸,如梧桐子大。常服四五十丸,淡姜汤下。欲通利加至百丸。

香平散:治水肿、气肿、血肿。

香附子 京三棱 黑牵牛 蓬莪术 干生姜

上为末,各等分,共二斤,入好平胃散末一斤,合和。每服二钱半,白汤、醋汤、姜汤皆可调服。用老米醋为丸亦好。

增补论:水肿,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气血俱虚。大便溏 [5] 水肿者,宜健脾去湿利水也,治以实脾饮 [6] 。水肿腹有积块,宜半消半补也,治以木香流气饮。水肿因气恼者,宜顺气也,以分心气饮。湿热作肿胀、滑泄者,宜清热除湿利水也,治以葶苈、木香。水肿元气壮盛者,宜消导也,治以三消丸 [7] 。大抵水肿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而发肿也,治用健脾利水,是为上策。

●【校注】

[1]风肿:病证名。出《灵枢·五变》。又称痛风肿,痛风身肿。《丹溪心法·水肿》:“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

[2]气肿:病证名。一指水肿以气滞为主者。《丹溪心法·水肿》:“气肿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胀膨。”二指皮肤局部肿痛。《诸病源候论·气肿候》:“气肿者,其状如痈,无头,虚肿,色不变,皮上急痛,手才着,便即痛,此风邪搏于气所生也。”

[3]血肿:病证名。指水肿以血瘀为主者。《丹溪心法·水肿》:“其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多因瘀血留滞,血化为水所致。

[4]食远温服:指服药与进食相隔一段时间。

[5]溏:原无此字。疑漏。

[6]实脾饮:出自《济生方》。方由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功能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7]三消丸: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有载,方由甘遂、木香、巴豆各一钱,研末为丸,实者每服二分,虚者每服半分。

●【评析】

水肿可据症状,或病因分为风肿、气肿、血肿,或据证候的虚实分为阴水、阳水。然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如脾虚不能制水,则水湿壅盛,故何继充认为利水和脾是总治法。阳水实证可用八正散、牛黄散;阴水虚证可用木香流气饮、实脾饮、胃苓散;血肿瘀阻可用香平散。

宿食类

●【原文】

宿食缘何不克消,只因体弱胃脾娇;最怕过飡 [1] 生冷食,或成积滞不停调。吞酸呕恶并噎噫,胸满气膈或热潮;或泻或利无比对,或有头疼等样乔。医治之法甚容易,审其虚实用药高;轻者三棱红丸子,重者麻黄等件交;虚寒脾积并感应,实热神芎黑圆调;但能依此数件药,不必他方把心操。

三棱丸:散气宽中,消积滞,除膨胀。

京三棱 (细剉为末,酒三升,煮成膏) 半斤 杏仁 (去皮尖,炒) 萝卜子 (炒) 干漆 (炒) 青皮 神曲 (炒)

上各二两,为末,入三棱膏内捣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红丸子:消食化气,兼治食积、疟。取积下热。

雄黄 川郁金各一两 巴豆 (去油) 十四个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加至七丸,热茶清下。里实用此。喉闭,以热茶清调灌。

脾积丸:治一切寒冷食积。

丁香 生木香 良姜 (醋煮) 巴豆肉各半两 蓬术二两 三棱一两 皂荚 (煅灰存性) 二大个 青皮一两

上为末,入百草霜 [2] 三匙,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脾积气,陈皮汤下。吐酸水,淡姜汤下。呕吐,藿香甘草汤下。小肠气,炒茴香汤下。妇人血气刺痛,淡醋汤下。小儿疳气 [3] ,使君子汤下。

感应丸:治停积宿物不能克化,有伤脾胃。

百草霜一两 杏仁 (去皮尖,肥者) 一百四十个 丁香一两五钱 木香一两五钱 肉豆蔻 (去皮) 二十个 川干姜 (泡) 三两 巴豆 (去皮心膜油,研如粉) 七十个

上除巴豆、百草霜、杏仁外,余四味为末,与前药三味同拌,研细。先将黄蜡六两融化,以重绵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器内煮蜡,溶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浮结于上,取起秤用,春夏用油一两,秋冬用油一两半,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就锅内乘热拌和,煎药成锭,油纸包收旋丸。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神芎丸:治上焦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或有疖疮,咽膈不利,大小便秘涩,一切风热。亦能磨酒食诸滞。

大黄 黄芩各三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叶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黑丸子:治中脘有宿食不消,吞酸恶心,口吐清水,或心腹飧 [4] 泻。

百草霜三分 杏仁 (去皮尖,研) 三七个 巴豆 (去壳) 十个 半夏九个 砂仁三七个

上为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姜汤送下。治痢加乌梅七个。

木香分气丸:宽中顺气,消导积滞。

甘草 (炙) 六两 木香 (不见火 甘松各一两 香附子一斤 蓬莪术八两

上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或橘皮汤送下。

增补治宿食方:治伤食伤米食。

用白面一盏,白酒面两丸,为末,炒过,滚水调服即效。

增补又方:治酒食饱。

用青皮 (炒) 二两 葛根一两 砂仁五钱共为末。每服一二钱,茶调服,不拘时。

增补又方:治食生冷伤脾。

用砂仁煎汤常服。

增补方:治中酒醉不醒。

用葛根捣烂,绞取汁一二盏与服,或以干葛煎水服亦可。

增补方:治食糍粽稞等多,停滞胸膈中,一块作痛塞闷。

用白酒曲一块,烧存性,为末,好酒调服。

增补方:治吃索面凉粉停滞作痛。

将杏仁二十个去皮尖,捣碎,滚白汤泡饮即消。

增补方:治食牛肉伤,成胀满。

用干稻草浓煎汤,服之立消。

增补方: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胀,口干发热,妄语。

用杏仁去皮,水浓煎,去渣服。下肉为度。

增补方:治食肉伤,腹胀发热。

用山楂去核,用楂肉一两,水煮,先饮汤,后食山楂。

●【校注】

[1]飡(cān):同“餐”。

[2]百草霜:药名。出自《本草图经》。又名灶突墨。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烟囱内的烟灰。辛,温。主含碳粒。有止血,止泻作用。

[3]疳气:疳,病证名。因脾胃运化失常而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疳气是疳证中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一种。

[4]飧(sūn):熟食;简单的饭食;用水泡饭。

●【评析】

脾胃虚弱,过食生冷,导致宿食停积,症见胸腹胀满,吞酸呕恶,治以消导散积为主。三棱丸,木香分气丸是为常用方,证属虚寒者,可用脾积丸,实热者用神芎丸。此外诸多简易可行的增补方,可用以消食积、酒毒、肉食伤。

妇女科

●【原文】

妇人一科有专工,余病皆与男子同;独有胎前并产后,血崩经候滞难通。常使乌沉和气饮,逍遥散服最多功;四物汤中加减用,怀胎凉燥莫交逢。

妇人有病,加减与男子同。孕妇忌用南星、半夏、干姜、肉桂、滑石、硝黄大寒大热燥性之药。

乌陈汤:治产后诸疾。寻常亦可服。

乌药 陈皮 川芎 甘草 当归 香附 芍药

上用水煎,午前服。

和气散:治胎前产后诸疾。寻常亦可服。

紫苏 川芎 陈皮 甘草 厚朴 白茯苓 荆芥

上水煎,温服。有热加黄芩。

逍遥散:治发热经候不调,劳热咳嗽并宜服。

当归 芍药 白术 甘草 柴胡 赤茯苓 薄荷

上白水煎服,不拘时候。

四物汤:治虚损月水不调。常服调益荣卫,滋养血气。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酒蒸)

上用白水煎,空心服。

妊娠胎前产后腹多痛,及月事衍期,胎前不安,产后血块不散,或亡血过多,或恶露不下,腹痛等症并宜服之。经候不通,腹胀或痛,本方对 [1] 调胃承气汤服,名玉烛散。经后不调,心腹痛疼,只用芎、归二味,名君臣散。经事不行,腹中结块,加桂心、蓬术,名六合汤。赤白带下,脉沉微,腹痛或阴中痛,加桂、附子,名元戎六合汤。

增补加减:如经候先期者是血热,加黄连。过期来者是血虚,加人参、黄芪、白术。过期来色淡者,痰多,用芎归二味合二陈汤服。过期紫黑有块,血热也,必作痛,加香附、黄连。经水紫色成块,热也,加黄连、柴胡。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血有热,加香附子、南星、半夏、黄连、白术。瘦人血枯经闭者,加桃仁、红花,或服越鞠丸。气充经脉,故月事频,并膝下多痛,加芍药。经水过多,加黄芩、白术。经水涩少,加葵花、红花。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寒热往来,宜先服小柴胡汤去寒热,后四物汤和之。经候将来作痛,血实气滞,加醋炒莪术、玄胡索、木香。夹热,加黄连、柴胡,或加桃仁、红花、香 附。经行不止,加阿胶、地榆、荆芥穗。经行后作痛,气血俱虚,宜本方合四君子,即八珍汤。经水过多,淋沥不断,及妊娠调摄失宜,胎气不安,或损动漏血伤胎,加阿胶、艾叶、甘草,名胶艾汤。

二陈汤

半夏 橘红 陈皮 甘草 白茯苓

上用生姜、乌梅煎服。

越鞠丸:治诸郁。

桃仁 红花 抚芎 青黛 香附子

上为末,饭汤糊丸。每服五十丸,食前服。

增补治崩验方:治血崩。

用真京墨火烧烟尽,为末。服二钱,好酒调下。

增补又方:用柿饼烧灰,白热汤调下三钱。

增补又方:治漏不止。

用槐子烧成性,为末。空心,温热水送下三钱,立止。

增补治崩漏方:治崩漏如神。

童子发焙干,小桃红子不拘多少,共为细末,酒送下。

增补止带丸:治带下。神效。

当归 (酒洗) 川芎 白术 (去芦) 人参 山药 杜仲 (姜汁酒炒,去丝) 香附 (醋炒) 青黛 牡蛎 破故纸 (酒炒) 椿根皮 (酒炒) 续断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汤吞下。夏月加黄柏;冬月加煨干姜少许。肥人加姜制半夏;瘦人加酒炒黄柏。

增补双白散:治白带如神。

石灰一两 白茯苓二两

上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水下。

增补又方:治赤白带下。

荞麦不拘多少,用鸡子清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送下,即愈。

增补安胎神效方:治妇人因争斗恼怒,或跌扑坠下,或劳力过度,为重物所压,损动胎气,腹痛下血气闷者,用此方极有验。

砂仁于熨斗内炒令透熟,去皮取仁,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不饮酒者,煎艾汤加盐或米饮下。

增补产难方:治难产。

蝉蜕一钱,焙存性,为末,酒调下,即生。

增补救逆生方:治横生逆产,服诸药不下者,灸右足小趾尖头三炷艾如小麦大,即顺生。

增补下死胎方:治死胎不下。

麝香五分 (另研) 官桂三钱为末,作一服,酒调下,须臾便下。

增补又方:治胎死腹中,疼痛不止。

鹿角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增补涌泉散:治乳汁不通,不问本妇虚盛皆可服。先用木梳频刮梳乳上,使乳房通透,后服此药有效。

穿山甲 (炒黄色) 白僵蚕 (炒) 肉豆蔻 (面包煨熟) 各四钱 皂角五钱 胡桃肉 (去皮) 四两 芝麻 (炒) 半斤

上为末,每服不拘多少,温酒下。

增补治吹乳 [2] 方:治吹乳仙方。

葱一大把,捣成饼,一指厚,摊乳上,用灰火一罐覆葱上,须臾汗出,肿痛立消。

增补又方:治吹乳硬肿,身发热憎寒,疼痛难忍,不进饮食,服此立效。

鹿角一两,炭火煅存性,研细,分作二服。先将末药五钱入锅,次下无灰酒 [3] 一碗,滚数沸,倒在碗内,乘热饮尽,汗出即安。

●【校注】

[1]对:合

[2]吹乳: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乳痈之早期。

[3]无灰酒:指不放石灰的酒。

●【评析】

本节妇人病主要阐述了月经不调,带下,胎前,产后等疾患。月经不调治宜调益荣卫,滋养血气,四物汤为基础方,方后加减甚详,可随证治之。并认为经候不调,不仅治血,还当调气,方如逍遥散、越鞠丸是为常用。胎前、产后病亦注重气血双调,肝脾兼顾,主方乌陈汤、和气散,用药轻灵,安和母体与胎儿,并认为寻常亦可服,可见疏利气血,调和肝脾有益于妇人,亦是治疗妇科病的主旨。何继充诊治妇科病的指导思想对后辈影响较大,形成了何氏的诊治特色。

小儿科

●【原文】

小儿医家另有科,一时要用不知何。惊风 [1] 发热并痰嗽,保命丹吞不可差,急慢二惊紫金锭,未出痘疹神异磨。吐泻腹疼宜助胃,唇口生疮化毒和,潮热抱龙惺惺散。呕吐烧针丸用多,诸疳芦荟皆通用,免教寻计苦搜罗。

按《全婴》等书云:小儿二岁以前,虎口第二指上寅卯关,有脉纹见者可验病状。男左女右,视之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病易治。若连于卯关者,有病难治。如寅连卯,卯侵辰者,十难救一。若脉纹小或短者,病易治 也。

宜详细视之。

保命丹:治小儿一切惊风,发热痰嗽,并宜服之。

天麻一钱 防风 粉草 僵蚕 (炒,去丝) 白附子 朱砂 郁金各一钱 薄荷 麝香少许 全蝎 (去尾尖) 一钱 青黛 南星 半夏 (姜汁浸一日夜,挫碎) 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灯心、金银汤化下。

紫金锭:治小儿急、慢惊风,大有神效。

人参 茯苓 茯神 辰砂 山药 乳香 白术 赤石脂 (醋火煆七次)

上为末,以糕一两为丸,金箔为衣。薄荷汤磨下。

神异丹:治小儿一切惊风,发热痰嗽,未出斑疹者。

全蝎 (去尾尖) 天麻 薄荷 僵蚕 (炒,去丝) 防风 干姜 半夏 (制) 南星 (制) 甘草 川升麻 荆芥穗 川芎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白汤下。

助胃膏:治小儿吐泻腹痛。

五苓散 平胃散各一两 肉豆蔻 (纸包煨) 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用米汤送下。

五福化毒丹:治唇口肿破生疮。

玄参 (焙) 桔梗 茯苓各二两 人参半两 青黛一两 牙硝 (另研) 一两 甘草 (焙) 七钱 麝香一钱 金箔银箔各四十片

上为末,炼蜜丸如皂角子大,用薄荷汤送下。口臭以生地黄汁调下。

抱龙丸:治痰嗽惊风,时作潮热。

牛胆南星一两 天竹黄五钱 雄黄 辰砂各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 (另研)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以薄荷汤送下。

惺惺散:治小儿变蒸 [2] 发热,咳嗽痰涎,鼻塞声重,相似伤寒者,此药宜服。

人参 白术 甘草 桔梗 茯苓 天花粉 白芍 细辛根一分

上剉剂,姜一片、薄荷一叶煎服。

芦荟丸:治脾胃积热,遂成疳疾,宜服此药。

芦荟 (另研) 一钱 黄连 (去须 芜荑 (去皮,先炒黄色 龙胆草 (上除芦荟,三味同煎)

上为末,饭饮丸如黍米大,随儿大小加减,空心米汤送下。

大芦荟丸:治诸疳。

芦荟 芜荑 木香 青黛 川黄连 槟榔各二钱五分 蝉蜕十四个 胡黄连二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以猪 [3] 胆汁浸糕作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4] 针丸:治胸膈吐逆,下注泻不止者。

黄丹 [5] 朱砂 白矾

上为末,以枣肉丸如大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针上,于灯焰上烧过,研烂,凉米泔调下。泻者食前服,吐者不拘时。又名朱砂丸。

金箔镇惊丸:治小儿心焦啼哭,烦闷,心热虚惊。

人参四钱 白茯苓 (去皮) 一两 甘草 (炙) 一钱 山药 (薄切,晒干) 一两 朱砂三钱 牙硝 (炒过) 一钱五分 片脑五厘 紫河车 (乌豆煮过) 三钱 麝香一分 金箔十二片

上为末,炼蜜成剂,每两作五十丸,以金箔、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下。常服安心镇惊,散风凉膈。

增补治呕吐方:治呕吐不止。

白芝麻一合,酒半升同煮至三合,去芝麻,只服酒,大有应效。

●【校注】

[1]惊风:病名。即惊厥。以搐搦、掣颤、反张、引窜、直视或上视等为主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病情变化快,多危及生命。古人将发病暴急,见有壮热、烦渴等热证者,称为急惊风;将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者,称为慢惊风。

[2]变蒸:指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见有身热、汗出、脉乱等症,而无大病者。古代医家认为是小儿发育的自然现象。

[3]猪:原为“雄”。疑误。

[4]烧:原为“炼”。疑误。

[5]黄丹:即铅丹。

●【评析】

本节阐述了小儿常见病证的诊治,如惊风,发热,痰嗽,吐泻,疳证等。急惊风发热,痰嗽宜用保命丹、神异丹;慢惊脾虚者可用紫金锭、金箔镇惊丸;腹痛吐泻可用助胃膏;疳证可选芦荟丸、大芦荟丸等。 TTUdfea5A89SI0BR58cNV8Slw994R0Yr8p5S610PvG+Ve/zobGC3IowfQm+iB0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