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建一栋房子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老师说,第一要有精密的理科设计图纸,第二要有优美艺术的文科思维,第三要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能力,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学中医也是如此。

大家可能都会有疑问,不是说学中医需要的是文科的人才吗?以文通医,事半功倍?

老师说,学中医需要理科的逻辑推理能力,当然也少不了文科的知识积累。没有文科的功底,很多医籍根本看不进去,还有很多美妙的取象思维,也展不开。如果没有理科的逻辑推理能力,到时候真正想把医理落实到临床中去,就会发现,手中虽有千方,但笔下实难出一良策啊!

所以文理兼通,方得为医。不得识文断字,难以为医,不得穷理通变,更加难以为医。一个出色的临床医家,必然是理事圆融,精通文学,理论推导严密的。如果缺乏任何一方面,就像鸟儿少了一边翅膀,车子少了一个轮子一样,都很难真正富有气象地动起来。这就是为何历来学医者多,成就者少。

老师向来都是理科偏长的,他可以将别人一个小时都做不完的数理题目,在半个小时内做完,而且拿到最高分。

老师说,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二十年前的经历了,但我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快乐。我一看到这些数理题,就很激动,因为它们富有逻辑推演的挑战性,里面的证明题,你每证明一道,都像是攀上了一座高山一样,让人很有成就感。所以对数理题,我向来都是迎难而上。这种习惯的建立,让我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病,立即燃起挑战之心,必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然后老师就给大家讲最初级的三角几何到高级的立体几何。

不是说学中医吗?怎么讲起数理来呢?

老师说,医易相通,《易经》讲究象数理,你们取象的悟性思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都大大提高了,但那种逻辑严密的推演、数理的思维,还远远不够。而临床上真正想出实效,必须要具备这种思维。

就好比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180°,这是一条定理,如果你知道两个内角和为130°,你能否推出第三个内角为50°?

由已知的数据,推出结论,然后加以证明,这就是严密的数理思维。

在临床中,当你看到鼻流清涕的病症时,如何推出通宣理肺的治法来?

通过通宣理肺来治疗鼻流清涕,这是现成的经验推论成果,但你要知道这成果是怎么出来的。首先你要去找定理公式,所谓的定理公式多是千百年来流传不变的医门话头,这些话头大都存在于经典里头,如《黄帝内经》《难经》等。

这时你找到肺开窍于鼻,这是一条定理,你又找到阳化气阴成形,这是第二条定理。

由这两条定理,你就想到原来鼻子流清水是肺里有寒,清水是阴成形的产物。如果阳气足够,它就不会变成清水,而会化成气,去熏肤充身泽毛。只有胸肺阳气不振,气化不过来,阴邪才过剩,通过肺的窗口流出水来,提示你肺里有寒。这时你就可以证明通宣理肺,用温化胸肺寒气之法,就可以治愈鼻流清涕。

这时你给患者开出中成药通宣理肺丸,他吃了管用,你给他开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去温化胸肺阳气,他喝了照样管用。当这个推论一旦被你自己证明后,你治病的思路就变得活泼而且相当开阔,临证用药就能够步步改善疾病。

所以说,我们中医是怎么看病的,我们该如何去教人学好中医,这里头最关键的不是去看哪家学派学说,也不是去跟哪个名师,而是首先要培养这样的逻辑推演思维。

由已知的很多公式定理去推出更多的推论,然后通过各种推论来解决各类证题,即临床上需要攻克的疑难杂病。

学医就像修行一样,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说人贵在能够自己去参究领悟道理,运用已知的原则规律,去解决各类层出不穷的问题。自依止就是靠自己;法依止就是要遵循各类法则规律定理公式;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去依附其他的人或各种学说,即便是老师也不是给你依靠的。

所以西方有句哲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而在中国,真正的尊师重道,不是尊某人、尊某学术,而是尊真理、尊天地道法。

现在很多学医的人,老想得到别人的偏方秘方,现成的经验,不肯花心思工夫去钻研深究,去参悟医门话头,不愿意去背很多定理公式,如《黄帝内经》。其实只要你把这些基本定理公式背会了,然后加以深究推演,那么面对层出不穷的疑难杂症,你治疗起来思路都会渐渐明朗。如果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别人的经验推论,不是你自己证出来的,这就叫做“拾人牙慧”,到你真正临床去应用时,难以得心应手。

这就好比某些医家,他善用柴胡剂,用得炉火纯青,患者普遍反映效果好,而你不明其中机理,也照搬去用柴胡剂,结果发现效果不明显,大失所望。

好比有人得出经验说,我重用一味川芎治头痛效果良;有人说我用藁本、蔓荆子治疗头痛效果很好;有人说我用羌活、葛根治头痛,同样效果非常好;有人说我用三七配细辛打粉治头痛,得心应手;有人说我用全蝎、蜈蚣,制成散剂治头痛,对各类顽固久不愈的头痛效果出奇得好;也有人说我就一首川芎茶调散加减变化通治一切头痛;还有人说我就逍遥散一方,治疗头痛就很好了……

这时你就全蒙了,一下子如山高海深般的知识全涌过来,每个都是好的临床经验,都说得头头是道,当你真正碰到一个头痛患者,估计你就莫衷一是了,好像哪个都可以,但真正用起来,又似乎哪个都不如意。这就像孙思邈《大医精诚》上所说的,世有愚者,读医籍方书,三年便昂头戴面,称天底下没有病是我不能治的。等到真正临床治病三年,发现疾病并不全按书中那样教条地发生发展,屡屡受挫,便气愤地说,这天底下没有一个方是好用的。

为何呢?因为所有书本知识,都是别人的推论,你需要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演基础上,你才能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

就比如我们要证明为何头痛不离川芎,假如这道题就是你的几何题,你的数学题,你如何通过所知的定理公式,把这个题给证明出来呢?证明出来后你用时就不会茫然失措了,证不出来,你照搬照套,那就相当于买彩票一样,靠概率去中,靠运气去碰。

医门的大部分公理原理定律都在《黄帝内经》中,所以我们要好好参究《黄帝内经》里的各类话头。针对上面说到的题目,我们找出第一点叫头为诸阳之会;然后再找出第二点,川芎这味药,能够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还有第三点,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这条定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推演出各类治疗头痛的推论了。

你知道为何会有各家学说?为何中医能够百家争鸣?为何历代医家能够产生各类丰富的经验?原来都是从这基本的原理定理里头得出各种解决疾病的经验推论。

所以对于头痛,碰到不通的,把阳气升上来通达之,如羌活、葛根。碰到不荣的,脏腑不足的,把气引上来,滋养之,如补中益气汤。碰到邪风束表,导致经脉收引的,用药发散之,如川芎茶调散。碰到脏腑里气不调,用药条达之,如逍遥散。碰到局部有瘀血刺痛的,用药搜剔之,如虫类药蜈蚣、全蝎。

这样使得这个诸阳之会的头部,能够处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升浊降”的状态,那么你随手用出来的方子都是好方,都是直接切中病机的,这就一下子把医学活了。

老师说,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要多练习这治病悟病的过程,把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公理公式整理出来,然后熟悉它们,并且去推演,得出各种推论来服务于临床。这个就是中医之证。真正的证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个是证候,要你去辨的,这个是名词;一个是证理,要你去推演的,这个是动词。所以中医之证,绝不像你们寻常理解辨证论治那么简单,它最精深之处,就是怎么去证道。对这证道的过程真正参究洞悉后,才能够从根源上推动中医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底气的中医来。

我们便问老师,要掌握这中医之证该如何去做呢?

老师笑着说,治病就像解题,你们以为中医难,所谓难易相成,难是难在你们掌握的公理定理不多,难在你们对这方面的推论不熟。一旦基础打牢了,再到临床上稍经点拨,把那层纸捅破,把这些推论的过程一理顺,你们自己都能够得出很多宝贵经验,根本不需要急着到各处去访师问道。你们自己都可以从古籍中挖出大量宝藏。你们会发现这中医治病也如同众学生解几何题一样,会的人一点即透,不会的人怎么都做不出。

所以你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中医的定理公理,古籍上大量的原则治法,先掌握熟悉,变成自己的武器,为下一步的推演做好准备。

为何我们现在治疗很多湿疹患者,用杏苏五皮饮效果非常好?这就是靠定理公式推出来的结论,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要知道的第一条是肺主皮毛,第二条是浊阴出下窍。

所以临床上一碰到皮肤湿疹,肺脉上亢,要想到这就是浊水不能出浊道,往皮表发了,要治哪里呢?治肺。要怎么治呢?把水湿收到三焦通过膀胱把它利出去。这样湿浊从小便而走,皮肤表面湿浊不泛了,自然就好了,这可是治根之法啊!

而这个治根之法,正是通过“肺主皮毛”“浊阴出下窍”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中医公式推演出来的。即便是初学中医的人,也知道这两条公式,但他们多不知道如何去推演。一旦知道如何去推演,可能面对湿疹这样的疑难之症时,就有了有效的应对之法。

所以说,要如何解几何题呢?如果连定理公式这些基础都不知道,连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都不知道,连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常识都不知道,那么所有的推理将无法进行下去。就像没打地基,高楼根本盖不起来一样。

现在很多学生很聪明,很善于去挖掘别人的推论,但那只是别人种出的果,不要以为受别人恩惠就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不要因为得到很多现成的经验就沾沾自喜,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自己去悟。学中医到底有没有可以遵行的法则?应该如何去悟?怎么样去下功夫?有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成为天下医者的模板呢?绝对是有的。就像太阳,把光和热布施给万物,心脏把能量供应给五脏六腑。真正的医者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应该成为一轮红日。

现在很多人从学院里走出来,意气蓬勃,一到临床上就受挫,一受挫对中医就丧失信心,一丧失信心就半途而废,自我放弃,唯他人马首是瞻,结果很多知识都不能贯通起来,根本就不能融合起来。这里面除了基础薄弱外,还因为缺乏一股反复参究的精神。

老师一直认为真正的医者,应该是一个禅者、觉悟者,像把一个话头参破啃透一样,把一个医理悟透,这个反复参悟琢磨的过程,就像牛反刍一样,对这些公式定理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诗云,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这是说,当把漂亮的鸳鸯画布绣好后,可以给人观赏,但从来不把这暗藏的绣花功夫传出去。而现在余老师不仅把病案公布出来,还把治病的思路,把中医这个千年瑰宝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金针之术”,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

但现在很多人都想一蹴而就,他们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真理的把握往往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没有一次性到位的。一次性到位的,那是魔法,不是正法,那是急功近利。人间正道向来都是沧桑的,都是沉淀的,都是精华的凝练。

于是我们推出《任之堂医经心悟记—医门话头参究》,目的是把学医人如何看病悟病,如何根据现有的常识公式定理来推演治疗大法的过程彰显出来。这里面虽然零零碎碎,但却是临床上反复琢磨凝练出来的东西,希望大家在这基础上能够更上一层楼,跳得更高,看得更远,领悟得更深,思路更广。

曾培杰 陈创涛
2014年3月1日 sGhtHdW+hWmNhAJrgSdmqCsxTrH34ibTnhWGInM72/VRBY9fqgHfRlrHp96klg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