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

田合禄

温长路: 田合禄教授对中医太极三部六经有比较深的研究,近年来他连续出版了很多著作,也写了很多有影响的文章,有很多专家和同事通过著作和文章对田教授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走近田教授,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田教授给我们讲座。

田合禄: 谢谢大家!我讲课的题目是——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这是我几十年用“五运六气”来解读《伤寒论》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纲要是根据《周易》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创建起来的。

我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就是源于《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医家——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就是用“五运六气”来解释的。大家读过他的书就知道了,开篇就是“运气图解”一文。

为什么要用“五运六气”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五运六气是讲脏气法时的。《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所以我们就用“五运六气”的“三阴三阳”来解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并结合脏气法时理论、八卦学说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我们认为,脏气法时理论才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我们创建这个学说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20世纪80年代,我写了《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一书。那个时候就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建立了三部六经体系,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涉及五运六气。到了90年代就涉及五运六气了,我又写了《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一书,把三部六经和运气结合起来了。再后来,到21世纪初,又涉及《周易》的内容,我的《中医太极医学》就形成并出版了。所以这个理论体系是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才得以完成的。

大家知道,《内经》的运气七篇都用到了河图、洛书,而且其中的《灵枢·九宫八风》篇也用到了八卦,可以说,从《内经》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渊源。《伤寒论》也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伤寒例》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以及“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用到了《周易》。第一个解释《伤寒论》的成无己在解释的时候,用到了十二辟卦。这些医学大家都涉及了《周易》,而且他们认为周易与中医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也用《周易》来创新。

在八卦里面,乾卦是纯阳卦,坤卦是纯阴卦,乾坤就组合成了一个太极。乾是阳仪,坤是阴仪。《系辞传》作者根据这个太极理论创造了宇宙生成理论,就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到六十四卦,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宇宙生成论。

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同样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太极生成论。《内经》在运气方面指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在这个标本当中,少阳这个标是阳,本是相火;标本都是阳,它是纯阳的,所以说它配乾卦。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太阴这个标是阴,本湿气也是阴的,它标本都是阴的,是纯阴,所以说配坤卦。乾坤组成一个太极,所以说,少阳、太阴就组成我们身体的太极。

我们这个创建是有根据的,从脏气法时来看,春夏主阳,所以肝心主阳;秋冬主阴,所以说肺肾主阴。这样三阴三阳之间的关系就好理解了。

春——厥阴风主肝;夏——太阳火主心;暑夏——少阳火主三焦;长夏——太阴湿主脾;秋——阳明燥主肺;冬——少阴寒主肾。

学过运气学说的都知道,正月、二月为初之气,初之气对应肝脏。我把它叫作肝系统,而不叫肝脏,因为肝系统涉及整个系统,包括肝、胆、筋、爪、目等。所以叫五脏系统,而不叫五脏。六气与脏气的对应关系《内经》上也有,如东方生风等,六气与脏气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示,春、夏、暑夏、长夏、秋、冬,这样和脏腑相对应起来。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脏腑和主气的对应关系中,少阳相火不是胆,运气里面是相火主之,太阳是心火。

这个是“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现在大家都认为“名”字一般都是通光明的“明”,这是不对的。王冰在注解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个名,是说本来是心主夏天,但是真正感觉到夏天主导位置的是谁,是相火。所以说,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占据这个位置,君火只是担了个名分。这里面就明确地说出来了。我们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焦或心包为心之使就有了结论,也就意味着相火占据君火这个位置了。

img

我们再来看一看《伤寒论》的内证排列,看下面这个《伤寒论》的内证欲解图:从丑寅这个地方开始分,到未申这里一个线划下来,在这个线的左方排列的是什么?太阳、少阳、厥阴,在这个图的右方排列的是阳明、太阴、少阴。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就把欲解解释给我们了,他把一年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为阳,厥阴、少阳、太阳这三经管着;下半年为阴,阳明、太阴、少阴这三经管着。所以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就给我们指出来了阳仪三经和阴仪三经。这里面大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真正占据冬三月的是太阴,亥、子、丑欲解时,是太阴占的三时,而不是少阴,这个很重要。少阴是从子时开始的,它只占了冬两月,子、丑、寅。这样排下来就是说,阳仪上半年管的就是太阳、少阳、厥阴三经,那么阴仪管的下半年就是阳明、太阴、少阴三经。我们用太极的图式表现出来就是这样一个系统。

img

六经欲解时排列次序图解:

按一日十二时辰或一年十二个月:

阳仪:丑到未——厥阴、少阳、太阳三经,在上半年主阳。

阴仪:申到寅——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在下半年主阴。

按宇宙生成理论可以写成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用下图表示:

img

你想,既然《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病,现在的《伤寒论》教材不涉及肺,不涉及卫外的心肺怎么行呢?既然是外感病,卫外靠什么?没有心肺怎么能行?风伤卫,寒伤营。《难经》也说心主营,肺主卫。所以从这个来看,《内经》《伤寒论》本身就涉及心、肺问题了,可是现在的教材没有这些东西。

我们再从标本中气来考证这个问题。六经的标本中气,都是五运六气的重要内容。厥阴、阳明是从什么,从中气;少阳、太阴是从其本气;太阳、少阴是从本从标。

img

从上面这个表中,大家可能看不出所以然来,我们再用下页的这个图来说明,就是把这个表转换成这个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来,就是中间这个太极少阳相火配乾卦阳仪;太阴脾水配坤卦阴仪,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太极图。

太极的两方春秋两个部位都是从中气的。春厥阴是从中气少阳相火的,所以说春天的上升之气没有相火上升不来,肝系统要想上升,没有相火是上升不了的。

img

秋天肺燥,你要想下降,没有太阴也是下降不了的。这个可能不好理解。《内经》上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那我们看看大自然,秋天来临之前是什么?是雨季,没有雨季过渡不到秋天,这就是这个过程,所以说要从中气。

这样有一个升的,一个降的,都是从中气的。中气组成了一个太极,一个水、一个火,就在这儿终结。所以说,通过左右一上一下就到了两个极点,到了阴极、阳极的地方,剩下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当我们把这个图展现给大家的时候,标本理论就很好理解了,对《伤寒论》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五运六气里的东西也理解了很多。

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我们都知道营养在肠胃吸收以后进入肝脏,由肝脏输入心脏,最后到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经气归于肺”,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营血的吸纳过程。

这是个阳生阴长的过程,李东垣多有论述。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

肝木扎在哪里?扎根在脾胃的土里面。通过吸收以后,到了枝叶上了,这个枝叶就代表肺部。在这个部位进行光合作用,获得营养。我们拿实物进行说明,就清楚了。光看文字会看不懂,这样说就形象了。

img

我们现在再看这部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是一个气化过程。古人把这两大部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这样分析以后,我们再来看上面这个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就可以看到横向表里,第一个表阳部分,厥阴肝系统和太阳心系统对应的是春夏系统。这个就是风寒伤阳,风寒伤人阳气是外感病的一大类,风寒系统进行的就是这个过程。

第二个里阴部分,阳明肺系统,阳明之上,燥气主之,要注意这个燥气,这个阳明是肺燥金;还有少阴系统,也就是说它是秋冬系统。这类外邪就是伤阴,所以说外感的两大部分,一个风寒、一个风热,伤的是两个系统。

剩下的中间部分就是太极部分。太极部分就是太阴脾系统和少阳三焦系统,是湿热伤中。大家看《湿热病篇》就是走中道,实际上就是伤中。这样分析以后,我们就把外感病的三大类型按照这三步分得清清楚楚。这个生理系统也是病理系统,它是相反的,病理是逆生理而存在的。

我们再看纵向三焦,上焦是什么?是太阳心系统和阳明肺系统,《内经》云“燥热在上”;中焦部分就是太阴脾系统和少阳三焦系统,《内经》云“湿火在中”;下焦就是厥阴肝系统和少阴肾系统,《内经》云“风寒在下”。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也有纵横之分:

img

这样横的有了,纵的也有了。横三部,纵三部,每一部两经就是三部六经,纵横。这样我们就把外感统统纳入《伤寒论》中来,所以说《伤寒论》是治六气的外感病的书,不是专治伤寒病的书。

大家知道,《伤寒论》里面有个《辨痉湿暍脉证》篇,燥、湿、热本身都交代清楚了,为什么还另为别论呢?因为它是在里部的。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根据运气的六气来考虑。我们把外感病的三大类型按照生理的三部来分,就是把自然与人体结合起来,这样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系统,大家总觉得学了《伤寒论》不会用,但学会这里的时候,就肯定会用了。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的病理变化层次顺序与其生理的层次顺序相反,三阴三阳既是生理的层次,也是病理变化的层次。懂得了生理,就掌握了病理变化,就能把握住疾病发展传变的方向性、病变程度及寒热虚实情况。其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性、系统性强,含有阴阳互根互用和阴阳平衡理论,突出了《内经》的阴阳大法观念。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将伤寒与温病统一在一起,寒温之争可以休矣。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有很强的综合性,可以使《伤寒论》易学、易懂、易用,让《伤寒论》治病的方法简单化、通俗化、大众化、平易化,更易于推广。

我们将外感、内伤都概括在这一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之中,整体性、系统性、阴阳的生理、病理等内容尽数囊括其中,容易学习,容易掌握,使之更适用于临床。

这就是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建的过程。上面将其中扼要的东西给大家讲了讲,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伤寒论》的具体内容,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就说“至阴至阳”吧。《内经》的原话是“少阳为至阳”,因为它标本都是阳,所以它为至阳;“太阴为至阴”,因为它标本都是阴,所以叫作至阴。大家会问这个“至阳至阴”在《伤寒论》里有没有体现呢?我一会儿就给大家回答。

下面这是个先天八卦图,乾天、坤地在什么位置?乾卦位就是夏至的时候,坤卦位就是冬至的时候。这里面就产生了热极寒中、寒极热中的问题,这就是“至阴至阳”里最重要的问题。《伤寒论》简单地说“五月之时”。五月在什么时候?在夏至前后。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所以说要穿厚一点。这点大家可能不好理解,夏天那么热,为什么胃中冷呢?刚才说了,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大家想一想,最热的时候泉水是凉的还是热的?凉的。所以说,夏天胃里面是虚寒的。夏天喝了凉水闹肚子的人非常多,这就有天时的道理在里面。

img

我们的古人也很聪明,发明了一种保健食品,粽子。粽子是温的,是古人防止胃虚寒的食物。粽子里的粳米和大枣都是温的,是护脾胃的。所以五月端午到夏至前后要吃粽子。11月是什么时候?是冬至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冬至的时候泉水是热的还是凉的?热的,地下水是热的。那你的胃中也是热的。

这两个就是在“至阴至阳”发生的现象。所以张仲景说:半夜得病日中愈,日中得病半夜愈。他就是从这里面体会出阴阳的道理的。

是不是张仲景光讲道理没有实际操作呢?不是的。张仲景有实际的操作,有方有证。来再看看张仲景是怎么说的。张仲景说(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太阳病)。”

所有的伤寒注解都说这个“里有寒”错了,应该是“里有热”。是不是张仲景弄错了?不是的。这正是张仲景治疗至阳的一个主方。我认为少阳病的主方是白虎汤,而不是小柴胡汤。少阳是相火主之,治相火是用白虎汤,小柴胡汤治不了相火,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张仲景注意到了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寒。我们看《内经》讲“少阳司天”“少阳相火司天”的时候怎么说的:“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少阳司天是什么?相火大热的时候它所在的位置是三之气大夏天,在这时候民病是寒中的,五运六气里明文给出来了。

前面我说过,我的学习经验就是看原文,看经典,就是先知源,再看流。比如张仲景的方子,白虎汤由四味药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大家想想:教材里都说白虎汤中的炙甘草、粳米是调和胃气的,是不是这样?既然调和胃气为什么不用生甘草而用炙甘草?治表里大热,生甘草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不用?因为他用炙甘草和粳米是温中的。这里面有辛凉的药物,有温中的药物,这才符合张仲景的表有热、里有寒。因为里有寒,所以必须温中。就跟粽子一样,粳米、大枣是温中的。这个地方用炙甘草、粳米也是温中的。

刚才说了热极寒中,下面再说寒极热中。《伤寒论》第390条云:“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这个“通脉四逆汤”是四逆汤中用干姜而成的,如加猪胆汁就是通脉四逆汤。四逆汤是干什么的?是太阴病的主方,张仲景交代得很清楚,说它是太阴的主方,也就是至阴的主方。因为它脏寒,在这个处方的基础上有了热中的现象,就加了猪胆汁。

大家看看《内经》“太阳寒水司天”的时候是怎么写的:“民病寒反热中。”《内经》交代得清清楚楚。刚才那是在少阳主政司天的时候交代的“热极寒中”;这个是在太阳司天的时候交代的“民病寒反热中”。所以说《内经》与《伤寒论》是一致的。因此,张仲景就在“四逆汤”中加了个猪胆汁,或者是人尿。

现在大部分的教材都把它作为反佐的方法来教,其实是不妥当的,应该是针对热中。这里张仲景把一个至阴至阳的问题从理论到临床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我们的教材却一点都没反映出来,原因应该在于编写教材的人不懂得运气,这一部分的东西必须从运气当中才能挖掘出来。所以说,学《伤寒论》是要学运气的,学了运气以后,《伤寒论》里的很多东西就可以解开了。

还有一点时间,我来讲讲太极的问题。太极要注重什么?治病求本在什么?在太极的阴阳水火虚实,在太极少阳相火这个火,在太阴脾水这个水,这个地方的水火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抓住这个问题。《内经》说治病要求本就是在这个地方。张景岳在《医易义》中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抓这个阴阳大纲。你会不会辨阴阳?阴阳之征兆是什么?是水火。阴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从水火上就可以反映出来。所以说本水火,因为水火是阴阳的征兆。

张仲景说:变虽无穷,总不离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间无往而非水火之用”。天地生万物,水火最为先。一定要知道水火,治病一定要注重水火。

在这方面谁最突出呢?张子和。他分析得最清楚。张子和辨十二经水火分而治之。他的《儒门事亲》很多人都看过,但对里面的两首诗不一定注意。张子和怎么辨水火呢?

胆与三焦寻火治,

肝和包络都无异;

脾肺常将湿处求,

胃与大肠同湿治。

恶寒表热小膀温,

恶热表寒心肾炽。

十二经,最端的,

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

攻里解表细消息。

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

六分分来半分寒,

寒热中停真浪舌,

休治风,休治燥,

治得火时风燥了。

当解表时莫攻里,

当攻里时莫解表,

表里如或两可攻,

后先内外分多少。

敢谢轩岐万世恩,

争奈醯鸡笑天小。

他在这首诗中突出了水火,他说十二经,“四经属火四经湿”,你看这就是八经。“湿同寒,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就是要抓住水火,抓住了水火就抓住了寒热,就抓住了这个东西的一多半。

他还有一首诗说得更清楚:

少阳从本为相火,

太阴从本湿上坐;

厥阴从中火是家,

阳明从中湿是我;

太阳少阴标本从,

阴阳二气相包裹;

风从火断汗之宜,

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

彻开轩岐无缝锁。

他的“少阳为相火,太阴为坤水”,都是水火辨证的根本。阳明是从中太阴的,厥阴是从中少阳的。这四经都从水火。剩下的两经,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有标本之化。张子和几乎是万病从火湿论证,把《黄帝内经》的锁打开了,你说太极这个水火重不重要?你能把握住这个,你就做到解经了。可以说,大家掌握了这个,就不会觉得杂乱无章了,临床当中就非常好用。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一一给大家介绍了。谢谢大家!

温长路: 各位专家,田教授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用新的方法对伤寒六经进行了阐述,这是对中医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伤寒论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启发我们用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审视《伤寒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因为这一部分不好理解,所以很多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也不去研究,我们的教材也很少讲,实际上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如果说“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重要学说的话,其中“五运六气学说”是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刚才田教授多次提到读原著的问题,在中医研究中,读原著确实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医继承问题应该是中医的根本问题,现在一谈到创新,感到很时髦;一谈到继承,就说中医老是那一套,中医老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时候都是真理。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继承也是一种创新。对文献的研究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文献的复原。如果连原来的文献都复原不了,根本没看过它、没学习过它,你怎么去研究文献?第二应该是文献的激活。你复原了以后,应根据时代的精神、根据现在的情况把它激活,统一到时代的精神上来。第三是文献的推进,这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推进。谈到创新的话,它的基础仍然是继承,应该是继承中的创新,整理中的创新,实践中的创新,以及研究中的创新。所以说读原著非常重要。

刚才田教授讲到了五运六气问题,可能有人认为它是封建迷信,实际上,把五运六气研究好了,对于中医的预防医学,对于当前非常有意义的免灾学,包括地震、禽流感、重大疾病,我想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医本来就有两大体系,一个是预防体系,一个是治疗体系。由于中医自己放松了这方面的工作,也由于西医这方面发展非常之快,使中医在预防体系方面失去了话语权。在法律上,中西医是平等的,这是《宪法》写明的。但实际上中医和西医的平等现在还只停留在口头上,中医的话语权还没有完全拿起来。

田教授的讲座告诉我们,中医经典是我们的法宝,这些法宝中的很多东西我们理解得还不够,或者说还没有理解。还有很多中医的特色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挖掘、推广。中华中医药学会每年有一二百个学术会议或研讨班,目的就要通过学术活动推进对学术的研究。我想更多的不是通过这种形式,而是通过我们每个中医人的努力,通过大家对中医的这种情感来解决我们中医的问题! sKZpb9XM1GXPu/72d28Aws1cUwXMirF/KHSAswwY+wGL3MqiH61TiNRUUykZBj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