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临床启示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性损伤所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包括收缩、舒张功能减低和心律失常,包括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最为常见的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 [1] 。发病机制包括:①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感染后补体介导的细胞毒物对心肌细胞结构、功能损害,同时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启动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心肌功能减退。②病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心肌损害:感染后期以自身免疫及体液免疫为主,导致心肌细胞受损,主要表现为心肌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介导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最终引起心肌细胞结构及功能受损 [1]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确诊较困难,目前主要依靠患者的前驱感染症状、心脏相关表现、心肌损伤、心电图异常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判定。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心悸”“胸痹”等范畴。《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2] 。”《诸病源候论》则谓:“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之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安。”《伤寒明理论》亦云:“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外感邪毒等因素有关。该病病位在心,涉及脾、肺、肾等脏器,病机为外感风热、湿热邪毒,正气受损,是本虚标实之证。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邪毒侵心、正邪交争的病理变化,疾病后期由于病情迁延,机体阴阳气血亏虚,产生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形成虚实错杂之证。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具体疾病将心悸分虚实,因虚引起的心悸,治疗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因实邪引发的心悸,医治原则应为清热解暑,活血化瘀。 rYzLPOcoekQMy3kFhhj69vjVoJmwnN+YxkAyE1Tj9pFl5STIjThFjLq17KW8te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