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学医经历

1937年王灿晖出生于江苏东部海滨城镇如东。这里美丽富饶,人文荟萃,医学发达。王家于此世代为医,享有盛誉,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王灿晖自幼即受家学熏陶,喜爱医药,常常流连于药局,辨识药材,了解药性,虽无人从旁指拨,但不久即熟悉数十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知晓丸、散、膏、丹之用。伯父见其天资聪慧,悟性颇佳,遂招之于旁,传授医理,自此以后王灿晖即开始学医生涯,白日随伯父抄方侍诊,习诊法,观脉象,察组方,研用药。晚上则由伯父授其医理,教之医道。日复一日,潜心求学,伯父见其学习刻苦,博闻强记,善于理解,学业日渐长进,欣喜之余,也生几丝惆怅,一家之学,难免有所偏颇不足之处,要想成就人才,必须博学诸家,采撷众长,精雕细琢,遂送其投南通名医欧阳福保先生门下。欧阳先生乃一方名士,医术高明,医理精深,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强调理论的灵活运用,经常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王灿晖勤奋刻苦,认真学习,不管风雨寒暑,每日必鸡鸣而起,读经文、背汤头、记药赋;夜晚则研习医著、录记笔记、撰写心得、整理脉案,三更方眠。夏日酷暑炎热,学习时汗透衣衫、浸湿本籍,王灿晖常双足浸置于一桶清水中,既可降暑清凉,又能挡蚊虫叮咬;冬日严寒冰雪,学习时手冻足僵,持笔艰难,须不时起身,活动肢体,生热暖身。对于先生所授之课程,细心领会,掌握精髓,前后贯穿,综合理解,灵活运用。

王灿晖在学习中讲究“四勤”。眼勤:多读书,勤观察。王灿晖求知欲旺,学习并不满足于先生授课之内容,常于课余诊暇,博览群书,上至《内》《难》《伤寒》《金匮》《肘后》《外台》《千金》《圣惠》以及金元诸家学说,下至明清医家及近代医林著作,莫不涉及。口勤:多请教,善提问。在学习中每遇疑难费解之处,总是虚心向先生求教,直至弄懂为止。每当学有心得,也必向先生和同学阐述,以求补充和斧正,加深理解。手勤:王灿晖在研读前人著作和同仁撰述时,一有所得,每必顺手载入笔记或录成卡片,在自己学有心得时,也必随手录之,即便在休息、餐时,偶有所悟必认真摘记,并把平时摘录之笔记、卡片,不论其文字多少,内容如何,一概珍视,分类收藏,以冀涓涓细流汇成千里长河,磊磊泥沙积为万仞高山。脑勤:精于思索,多有所悟。王灿晖读书决不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学业务求理解透彻掌握精髓,常为一个观点,遍征诸书,求师询友,以求甚解,并在此基础上,勤于思考,发其原旨,提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如此,冬去春来、寒暑交替,学业大进。欧阳先生赏识其才思敏捷,感叹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将自身之医技毫无保留,悉数授予。王灿晖在先生处修业四年,尽得其传,卒业后即悬壶桑梓,仁术济世。

王灿晖独立临床行医以后,遵循先生之训诫“医乃仁术,用之精良,则可活人救人;用之粗陋反害人杀人。为医者须精于医道,详察患情,活用方药”。深信学无止境,不进则退之理,往往日间应诊,晚间拨灯夜读,著述心得,从不间断,对医术精益求精,每日诊后均要回顾一日的诊疗所得,取得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足,务求心中有数。对待病人态度和蔼,服务热情,诊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诊察详细,唯恐遗漏。即使轻症小恙,也绝不掉以轻心,而是悉心诊治。如遇疑难顽症更是殚心积虑,思量再三,力使辨证妥切,方药对证,并常于诊余休息之时,为某一疑难病证苦苦思索,废寝忘食,甚至亲临病者家门,询问病情变化,了解药物疗效,调整处方用药,使病家倍受感动。对于贫穷患者,常常免收诊金,并施舍药材,被人们誉为“医术高超,品术端正”之良医,声望日起。

新中国成立初起,国家百废俱兴,为了拯救传统医药,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提高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党和政府在各地陆续开展了中医教育,王灿晖闻之,甚为欣喜,深感此为进一步深造的良机,遂毫不犹豫,闭门停诊,一心温课,凭借其扎实的功底,牢固的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一举中的,金榜题名,于1957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医科进修班学习深造,时年王灿晖年方弱冠,在同期入学的学生中,是成绩最好、年龄最小的学生。入学后,王灿晖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尽情地吸吮知识的乳汁。王灿晖治学严谨,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欲为良医,首当刻苦学习,精通医理,而博览群书,广闻多学则是学习的重要手段,故酷爱读书,凡能涉猎之医书,均要畅读为快,对于中医的经典原著,更是仔细研习。他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的价值往往不易理解透彻,许多地方常会被忽略过去,如果被忽略之处恰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并主张对经典原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因为这些经文都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反复揣摩,悟出的真谛,总结出来的规律,记住它、背诵它,有益于吃透精神,触发思路,从熟生巧。故王灿晖对《内经》《伤寒》《金匮》《温热论》《温病条辨》等著作的重要原文和许多注家的重要之注,均能全文背诵,朗朗上口。除此以外,在学习中他还广闻博收。他常谓:“书本上的知识是现成的,只要刻苦学习,均能掌握,而蕴藏于人群中的知识和经验则是不易察觉的,必须放下架子,谦虚多问,细心观察,广闻善采,才能有所收获”。因此,王灿晖很善于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首先是向老师求教,学习先生的理论思想,掌握其治疗思路和独特的处方用药规律。再者向同道请教,他深信“三人行必有吾师”之理,每遇同道中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和经验者,总要向其虚心学习,得其所传。再者向民间学习,搜集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王灿晖认为:民间的单方验方多是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提炼总结产生的,不容忽视,若能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在适应证方面加以鉴别,准确地运用于临床,常能获得奇效。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精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发挥是王灿晖治学的显著特点,他认为读书当广,研习应细,首先明意析理,得其要领,然后方能探幽发微,学有所悟,并指出读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其中的要点和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如对于《伤寒论》中“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文的认识,王灿晖在分析、研究了炙甘草汤的组方原则,用药特点后指出:炙甘草汤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脉结代,心动悸,对于阳气不足或阴寒凝滞者则不能使用。体现了王灿晖既遵经重古,又不泥古不化,拘于教条,对前人之说除细加阐发,明其机理外,常参合自意,提出新见,对其加以补充和发展的治学方法。经过一年系统而刻苦地学习,王灿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王灿晖在其成材之路中,除了得益于深厚的家学、名师的指点、系统的高等院校学习外,更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和出色的悟性。 zsMeGnHprncAuUR0Y9sCE7OQTAk3cXBZvwBB+ovBscef9MxAMS+c0w+Fr113YG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