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辨证学说的认识

辨证作为临床诊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辨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诊断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影响着治疗效果的好坏和对病证轻重及其演变趋向的判断。王灿晖在研究温病辨证学说获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还以其对中医辨证的深厚造诣,进一步就整个中医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对证的本质、辨证的一般原则、基本步骤和各种辨证方法的原理和运用等有着深刻的研究,而且在总结古今医学家对辨证学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学的学科体系,使其成为中医学中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1.证是病变本质的概括

证亦称证候,是辨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证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古今文献论述颇多,王灿晖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指临床证候表现,即病变过程某一阶段出现的一组在病机上有着共同基础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反映了病变当时特定的病变性质,是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证的另一个含义是指病变当时的内在病机变化,即指临床经过辨证分析后,对证候的内在本质所作出的综合评定,这个评定实际上就是辨证过程得出的诊断结论,它提示了病变内在变化的各个方面,诸如病因病位、病变机理、病情演变趋势、机体的机能状态等。王灿晖认为:上述两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证候的认识,前者主要着眼于证候现象的概括,后者则注重于证候本质的揭示。两者所指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证既不是简单地指一个罗列了若干症状和体征的症侯群,也不是单纯地指某种病机的抽象属性,而是指疾病过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某种特定病变机理和与其相对应的临床表现。

证候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某些特定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些特定条件包括了多种因素在内。王灿晖认为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病邪和体质,其他如发病季节、生活环境等自然条件对证候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病邪是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它对病程中的不同证候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病邪不仅可以产生不同的病,而且也可形成不同的证候,其原因主要与病邪的特异性质、入侵部位、致病特点等因素有关。例如病在肺卫的表热证,就是由性属阳邪,具有轻扬之性的风热病邪引起;病在中焦的湿热困脾证,则是由于性质黏腻、好犯中焦的湿热病邪所致。不过,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证候的变化并不是始终受同一病因支配,而常常随着病因病机的转化而变化。不同证候的形成不仅受病邪的影响,而且也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即机体在疾病时所呈现出的反应状态,相同的病邪作用于不同的人体,常会因个体体质的差异、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而出现性质截然不同的证候,这种差别就是以体质的特异性为基础的。叶天士曾提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章虚谷也明确指出:“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均充分说明了体质的特殊性对证候形成的重要影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发生影响,因此疾病过程中不同证候的形成,除了由疾病的根本矛盾即邪和正两个主要因素所规定和影响外,还与其他因素如发病季节、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有关。不同的发病季节由于气候的不同,形成的证候类型常有差异,如外感病初起常见的表证,在春季常因风热引起而呈表热证特点,在冬季则每因风寒所致而呈表寒征象;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对证候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叶天士提出的“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即概括指出了温邪致病与地区的关系。

由于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复杂性,证候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因而证的类型繁多,性质各异。王灿晖认为:证候就其整体而言,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有特定的病机

证反映了病变的各种内部联系,即病机变化。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其病机从总的方面来看,一般虽不外邪正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但具体到每个证候则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其中不仅有病因病位、病变机理的差异,也有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不同的病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证候而赋予其不同的性质和特征。由此可见,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多样的证候,实际上就是不同病机的具体表现。

(2)有与病机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机是证候产生的内在基础,临床表现是证候的外在征象,不同的病机决定了证候的性质、类型,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每一种证候都有特定的病机变化和相应的临床表现,且病机与证候表现的联系是有规律性的,即临床表现是病机变化的典型反映,如寒证见“寒象”,热证见“热象”等,但有时也会出现临床表现与病机属性不相一致,甚至相反的征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但这些不一致的征象是证候表现的“假象”,是以歪曲、倒错的形式来反映病机的本质的一种表现。

(3)具有整体性

证候大多具有一定的病位重心,但并不意味着其病变只局限于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定的证候虽常以某一局部的组织器官为病变重心,但其病理变化则不仅可影响其他脏腑组织,而且还会对整个机体发生影响,从而产生全身性反应。反之,整体的变化也可通过局部反映出来,同时整体机能状态如何,还可对局部病变发生影响。这种病机上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就是证候整体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4)具有时相性

证候的时相性是指证候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情的演变而不断变化。证候的变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证候的转化,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证候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如阳证与阴证的相互转化、虚证与实证的相互转化等;一是证候的传变,即疾病过程中证候循着一定的发展趋向而演变,如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至下等。伤寒的六经传变,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2.辨察现象探求本质是辨证的基本要求

辨证是中医学“辨证施治”诊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得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其内在本质,藉以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辨证结论的思维过程,准确地辨证不仅是正确治疗的前提,而且也是判断病情轻重及其发展转归的依据。在辨证过程中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辨证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遵循正确的思维原则。王灿晖在深入分析研究辨证的理论和方法,总结辨证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辨证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辨察现象,探求本质;全面分析,权衡主次;观察动态,注意演变;分清标本,区别缓急。

王灿晖指出:疾病的某一特定证候,是由外部的临床表现和内在的病变机理共同构成的,外部的症状和体征是内在病机的反映,病机是产生临床表现的基础,辨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临床表现的分析、辨别来揭示病变的本质。所以,临床辨别证候并不是简单的对症状、体征的罗列和归类,也不仅仅是对不同症状和体征的分析与比较,而是通过对病变表象的观察和分析以探求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他认为,为了能通过症状、体征正确认识病机,辨证过程必须掌握如下两个环节:首先要全面、客观地辨察疾病的各种表现,不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就要求“四诊”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必须全面、详实。其次,要在了解它们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必须正确掌握辨证理论和熟练运用辨证方法。每一证候都有许多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总有能够直接显示证候主要病机的,对辨别证候具有特异诊断价值的特有表现,即证候的主症,在辨证过程中善于发现并且抓住主症,对于辨证的正确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主症在证候中并不很多,有时表现也并不突出,但恰恰是辨证的关键所在。抓住了主症,再结合其他症状、体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识别证候的本质。在辨察各种具体症状和体征时,要注意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注意排除各种假象。一般情况下,症状和体征都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内在的病机变化,但有时亦可出现与病机性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的证候表现,即所谓“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等,这些假象虽通常只是整个病证表现的一部分,不是其主流,但常常干扰对证候的正确辨别,混淆对病机本质的认识,辨证时必须将全部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比较,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准确地把握其表现特征,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病证的本质。

全面分析,权衡主次,是辨证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其中全面分析是整体观念在辨证上的具体体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病证虽然病变重心不同,但一般都有整体性的变化。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亦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个病变部位,而常常是整体性的,所以辨证不能仅着眼于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症状、体征,而须全面系统地进行辨析,并弄清各种症状、体征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病变本质。全面分析除了对证候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辨析外,还要联系与证候有关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如病变发生的季节和地区,患者的体质特点及生活嗜好等,因为这些因素常常影响着证候的类型和性质,故辨证时注意联系分析,可使辨证的结论更为准确全面。辨证过程中权衡主次,不仅要对证候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体征通过全面衡量以分清证候的主次,而且还要从病机上分清证候的主次。因为临床上的“证”是复杂多样的,往往是数证并存且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既有由于因果交替而衍化出来的,也有是不同证候的相互兼夹,对于这些较为复杂的证候,辨别时必须从纷繁的证候表现中分清主次,抓住主证,抓住了主证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病证的关键所在,认清了治疗的主攻方向。为此,王灿晖提出:在辨证思维过程中,最好先从一个证着眼,尽可能用一个或一两个相关联的证候来解释全部症状和体征,同时还应注意:主证与兼证通常是有内在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证与次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全面分析证候的表现和病机,权衡证候的主次及其转化是辨证的重要环节。

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病程的进展,证候也在不断演变,表证可因病邪内传而演变为里证,实证可因正气受损而转化为虚证,寒证可随病邪化热而发展为热证,这些证候的演变有些是由于病变本身的传变规律所决定的,有些则是由于一定条件的作用,如体质、气候、环境、饮食、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王灿晖认为:辨证时必须认清病证的发展趋向,密切观察证候的动态变化,不仅要立足于当前证候的辨察,还要结合动态观察,在发展中对证候进行辨析。为了掌握病证的演变,王灿晖提出了如下三个基本环节。其一,要了解各种病证演变的一般规律,因为了解了病证演变的基本规律,辨证时就不仅能根据当时的具体见症明确证候性质及其病因病机,而且还可根据其演变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向。其二,要正确掌握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特点,并善于分析其变化。证候的发展演变是通过临床征象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辨证时既要准确识别各种临床见症的特点,分析其意义,也要注意观察临床征象的动态变化,从而了解病证的演变情况。其三,要正确运用辨证理论来分析病证演变的病机变化。证候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要分析研究其演变规律和本质,必须以辨证理论为指导,对变化中的证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其演变本质。

分清病证的标本缓急,实际上就是辨证过程中分清证候的主次、先后,这也是辨证过程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王灿晖阐述道:病证的标本,多数情况下是指证候现象和本质而言,但有时又是指证候发生的先后而言,因此,临床辨证区分病证的标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就病证的现象与本质而言,分清标本就是要通过现象的辨别、分析以认清其内在本质,从而揭示其外在表现与内部病机的关系。就病证发生的先后、新旧来说,分清标本实际上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别证候的主次缓急,以便在治疗上做到先后有序、缓急得当。不过,病证的标本缓急并非固定不变的,有时标病急而本病缓,但有时也可表现为本病急而标病缓,或本病、标病俱急俱重。同时标与本又是相互影响的,其缓急情况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标”可以及“本”,“本”也可以及“标”,某一阶段标证为急,而在另一阶段又可表现为本证为重,有时还可出现标本俱急的情况。辨证时只有分清标本缓急,才能正确地分析证候演变,掌握病变轻重,判断预后转归,并根据急证急治、缓证缓理的原则进行正确的治疗。

3.遵循三大步骤是正确进行辨证的基本过程

辨证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是在“四诊”诊察的基础上,对病证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示其本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逐步深入的,在辨证过程中除了要以辨证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掌握辨证的基本步骤。只有具备清晰明了、层次分明的思维程序,才能使辨证的结论准确完备。为此,王灿晖提出了辨证的三个基本步骤,即搜集临床资料,初步综合分析;运用辨证理论,深入辨析证候;临床反复观察,验证辨证结论。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辨证的基本过程。

搜集临床资料,初步综合分析是辨证的第一步。运用“四诊”方法搜集的临床资料,是辨证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临床资料,辨证就无法进行,临床资料不全面、甚至错误,则辨证的结论也难以准确。因此王灿晖要求:在辨证的初始阶段必须搜集全面丰富而且符合临床实际的“四诊”材料;鉴于在此阶段临床资料往往是杂乱的、无序的,而且主次不明,真假混杂,所以,辨证的第一阶段必须在汇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综合分析、分类归纳、全面衡量,从而明确哪些资料是主要的,哪些资料是次要的,哪些是可疑资料还须反复查实,哪些资料尚不完备还须进一步搜集。其中重要的是准确、及早地找出能反映证候本质对于辨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资料,只有抓住了证候的主症,才能客观、准确地提示病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另外,还要通过“去芜存精”、“去伪存真”的综合分析,判别证候的一般资料,伴随症状,明确病变的“假象”,剔除错误的资料,并且弄清病变见症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正确而全面的辨证打好基础。鉴于不少证候的早期阶段其临床表现常缺少难以提示病机性质和病变重心的症状和体征,加之临床“同病异证”、“同证异病”和“同证异症”、“异证同症”的情况又常存在,给辨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王灿晖认为在辨证的第一阶段,应根据证候的主症先考虑几个相近的可能性较大的证候,而后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鉴别,逐步排除可能性较少的证候以缩小辨证范围,留下一个或几个可能性较大的证候。由于不少证候的特殊表现在病变的早期阶段常常不甚明显而难以发现,常须经过一个阶段后,才能逐步暴露,因此在辨证时要以动态的观点,既明确证候现阶段的临床特点,又掌握其发展演变趋势,方能早期确切地得出辨证结论。

在辨证理论指导下进行证候分析,是整个辨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其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阐述证候的内在本质,说明临床表现与病变机理之间的关系。王灿晖认为这一步骤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探求病因,明确病位。病因对疾病过程中不同证候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决定证候的类型和性质,所以在辨证时首先要弄清证候形成的原因。探求病因的方法,除了通过了解起病情况、联系发病季节和地区进行综合分析外,更主要的是根据临床证候表现进行“辨证求因”,同时还要从证候的动态变化中正确判断证候演变过程中的病因转化。各种证候虽都具有整体性的变化,但在病变部位上则又有一定的重心所在,而且不同类型的证候其病位重心亦有所不同,所以通过证候的分析明确病位所在,是确定具体证候类型的重要依据。明确病位,关键在于能识别对提示病位所在有独特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如病位在肺可见咳嗽、气喘,病位在肠腑出现腹满、便秘等。其二是推究性质,分析机理。推究性质即通过证候的分析推导证候的寒热、虚实属性,它是辨证的基本要求,既是正确施治的前提,又是掌握证候转归的依据。识别证候的不同性质,必须以“八纲”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证候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其中特别要着眼于发热、恶寒情况的辨别,神色形态的观察,舌苔、脉象的诊察,还要结合病程阶段、体质情况的审察等。分析病变机理是辨证所要提示的主要内容,任何证候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变化,不同的病机导致了不同的证候,虽然各种证候的具体病机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就总体而言不外邪正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变化范围,具体则又表现为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熟练运用脏腑气血理论指导辨证分析是准确阐述发病机理的关键所在。其三是权衡病势,了解演变。病势是指病证所呈现的一种态势,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表现于证候上则是证候的演变,其形成是病程中邪正消长的反映,亦与病位的浅深、病程阶段、体质状况等有关。辨证过程中权衡病势的特点,不仅能够了解病变现阶段的证候特点,更有助于掌握证候浅深轻重和发展转归,从而明确疾病的传变规律,为治疗上的因势利导提供依据。其四是判断轻重,预测转归。病情的轻重与病变的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辨证过程中,对病情轻重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病变预后转归的良恶。判断病情的轻重,主要根据病位的浅深、感邪的轻重和性质以及脏腑气血损伤的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辨察时亦当以临床表现为据,如神色的变化、苔脉的表现等对提示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辨证的第三个步骤是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辨证的结论,并在实践中对辨证的结论进行修改和补充。在辨证理论指导下对证候本质作出全面提示而得出辨证结论后,并不意味着辨证过程的终结。实践证明,辨证结论的正确与否,并不只是取决于能够比较合乎逻辑地解释证候的各种临床现象,还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王灿晖强调:辨证结论是否正确,主要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断。一般来说,根据辨证结论进行相应的治疗,若能取得预期疗效则证明辨证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疑难证候,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顽固性,在治疗上一时难以取得显著的疗效,这也是常有的事情,因而不能据此来否定辨证结论的正确性,而须通过动态观察,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来验证其结论是否正确,就是说其发展转归若符合原先的辨证结论,则说明其先前的诊断是正确的,反之亦然。应该看到,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少证候往往需要经过深入的动态观察,反复诊察,有些还须经过探索性的“消息”治疗,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何况有时还会因认识水平和临床经验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因此,临床上随着观察的深入,认识的发展,部分甚至全部修改原先的辨证结论也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王灿晖对中医辨证学说的研究,深刻而又全面,其内容既有对辨证原理的阐述,也有对辨证规律的提示,还有对辨证过程中思路的研讨和探索,使中医辨证学说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有力地推动了辨证学的发展,使之在中医学中形成了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实践证明,只要在辨证过程中遵循王灿晖所提出的原则、要求和步骤,便能进一步加深对辨证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达到熟练掌握、正确运用辨证方法,不断提高辨证水平的目的,从而为临床正确地确立治疗原则,恰当的立法制方提供可靠的依据。 BqShZ6+EbSZqRLYK2jC+j3YJhGSyPxnFSSKRAxlbmsSVbajoI78/pGaqEXK52Hm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