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说明

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并称生命科学三驾马车,且为三驾马车之首,引领生命科学的发展。医学免疫学属于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医学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理学及中医药学等学科广泛交叉渗透,在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本版《医学免疫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规划指导下,列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由19所中医药院校和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同行专家共同完成。本教材为上一版教材的修订版,主要在如下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1.编写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高等教育及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思想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注重课程思政,对标教育部“新医科”建设,紧跟学科发展与人类健康与疾病谱和西医学模式发展需求,强化三基五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注重呈现免疫学发展前沿及知识更新,注重中医药在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及新发、重大传染病,自身免疫病,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的免疫学应用研究成果。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注重理论阐释,又面向实践应用,更好体现本课程在基础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四个自信”,使其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

2.三基五性。在修订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由浅入深,重点突出,条理分明,适当介绍国内外最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免疫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3.思政内容。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在教材中既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也注重“课程思政”,思政内容贯彻于整个教材,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健全人格和高尚医德医风。

4.知识更新。紧跟生命科学、免疫学、中医药学发展潮流,对上一版《医学免疫学》教材一些概念、知识点及内容进行更新或修订,并注重各章节术语、概念及内容的一致性,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表述准确性等。

5.中西融合。随着中医药与免疫学的发展与交叉融合,免疫学为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现代诠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反之,中医药也为免疫学的应用拓展了新的领域,并对免疫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中医药免疫学已成为充满活力、对中医药与西医学发展越来越显现重要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我们将上一版教材的第十五章“中医药理论的研究策略”更名为“中医药与免疫学”,并从中医药与免疫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编写。

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绪论(免疫学基本内容、免疫学发展史);免疫器官、细胞及分子(免疫器官与组织、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与抗原、抗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与分化抗原、MHC及其编码分子);免疫应答与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免疫病理(超敏反应、免疫相关性疾病);免疫学应用(免疫学实验技术、免疫学防治、中医药与免疫学)等。

本教材编写及审稿人员分工:第一章由高永翔编写,第二章由韩妮萍、万红娇编写,第三章由蔡文辉、郑月娟编写,第四章由张颖颖、万红娇编写,第五章由邝枣园、田维毅编写,第六章由彭桂英、田维毅编写,第七章由戴军、施京红编写,第八章由苏韫、施京红编写,第九章由韩妮萍、史丽云编写,第十章由雷萍、史丽云编写,第十一章由梅雪、边育红编写,第十二章由杨雪、肖健编写,第十三章由刘伟伟、边育红编写,第十四章由李玲、边育红编写,第十五章由王艳、高永翔、郑月娟编写。第一章~第八章由刘永琦主审,第九章~第十五章由高永翔主审。本教材学术秘书为刘伟伟、张利英。

本教材数字化内容由边育红牵头、会同肖健负责,全体编委共同参与完成。此外,天津中医药大学付慧、周会芳,成都中医药大学黄钰澄、李雪萍,广西中医药大学屈泽强、吴展帅等参与了相关工作。

本教材23位编写人员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辛勤工作,为教材的修订编写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编写内容难免疏漏错误,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以利再版时修订提高。

《医学免疫学》编委会
2023年5月 ovhz7sXhqEp1OsHCfGgnSAeUHesoanmo72+hy6eaKb+GZsLvsTz3CRcdbC/WcY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