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解表剂

一、概念

凡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本类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等,为解表剂之立论根据。

二、适应证及分类

表证系指六淫外邪侵袭人体的肌表、肺卫所致。以恶寒、发热、头痛或身痛、苔白或黄、脉浮等为主症。病邪在表,病势轻浅,治宜辛散轻宣,使邪气从肌表发散外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疗不当,邪气不能及时外解,则易向内传变,转生他证。

此外,由于解表剂具有发散表邪、开发腠理、宣通肺气等功用,故凡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见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由于六淫之邪有寒热之属,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故表证有表寒证、表热证及正虚外感证之分。因此,本章方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三类。

三、使用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力耗散,作用减弱。汤剂一般宜温服,服后避风寒,并增衣被,或啜热粥以助取汗。汗出以遍身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恐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津。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上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等。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 去节,三两(9g) 桂枝 去皮,二两(6g)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 炙,一两(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 证属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则无汗、头身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 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基础方,又为辛温发汗法之代表方。麻黄辛温,主入肺经,“乃肺经专药”(《本草纲目》)既开腠理、透毛窍,发汗以祛在表之风寒;又开宣肺气以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尤彰,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又佐以杏仁肃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四药相伍,麻桂相须,开腠畅营,以增发汗解表之功;麻杏相使,宣降相宜,以增宣肺平喘之力。

【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对于“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或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应禁用。

【临床运用】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风寒表实者。

【附方】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 不炙 麻黄 不去根节 杏仁 不去皮尖,各等分(各9g) 㕮咀为粗散,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 麻黄 去节,三两(9g) 桂枝 去皮,二两(6g) 甘草 炙,一两(3g)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6g) 白术 四两(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等。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 麻黄 去节,汤泡,半两(6g) 甘草 炙,一两(6g) 薏苡仁 半两(12g) 杏仁 去皮尖,炒,十个(6g)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华盖散 (《博济方》) 紫苏子 麻黄 去根节 杏仁 去皮尖 陈皮 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 去皮,各一两(各9g) 甘草 炙,半两(5g) 上七味同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风寒袭肺证。咳嗽上气,胸膈痞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吐痰色白,呀呷有声。

大青龙汤 (《伤寒论》) 麻黄 去节,六两(12g) 桂枝 去皮,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杏仁 去皮尖,四十枚(6g) 石膏 碎,如鸡子大(12g) 生姜 切,三两(9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鉴别】 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与华盖散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属治疗外感风寒之剂。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以麻黄汤去桂枝为基础,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然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以咳嗽胸闷、鼻塞声重为主症;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又加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加强降气祛痰止咳的作用。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为治疗外感风寒夹湿证之剂。麻黄加术汤证的表寒及身疼较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太过,尽去表里之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不用桂枝、白术,而以薏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较轻,亦为微汗之意。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甘草,减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故倍用麻黄以增其发汗之力;配石膏以清热除烦;减杏仁量,乃因无喘逆之症;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实验研究】 麻黄汤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陈光玮,田彦芳,万海同,等。麻黄汤有效组分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与药动学相关性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20,45(3):655-663.]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 去皮,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甘草 炙,二两(6g) 生姜 切,三两(9g) 大枣 擘,十二 枚(4枚)

【用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证治机理】 证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伤寒论》谓其“太阳中风”“卫强营弱”。中风乃外受风寒,以风邪为主;“卫强”是指卫中邪气盛;“营弱”是指营中阴气弱。风邪外感,因风性疏泄,卫气失其固护之职,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恶风、发热、汗出等;邪气袭表,肺胃失和,肺系不利,胃失和降,则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俱为风邪袭表之象。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解】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法的代表方。君以辛温之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祛在表之风寒。臣用酸甘而凉之芍药,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桂枝、芍药等量配伍,既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又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生姜辛温,助桂枝散表邪,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协芍药补营阴,兼健脾益气。生姜、大枣相配,补脾和胃,益营助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功兼佐使之用。

全方辛散与酸收相配,则散中有收,汗不伤正;助阳与益阴同用,阴阳兼顾,营卫并调。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誉本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故其治疗范围不局限于表证,亦可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阴阳不和所致之病证。正如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所云,“药用桂枝汤者,此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

【使用注意】 本方的服法要求“适寒温”“服已须臾,啜热稀粥”,藉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而“温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 ,微似有汗”,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故云“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或不效再服,以及禁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均为服解表剂应该注意之通则。

【临床运用】 常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关节炎、妊娠呕吐、冬季皮炎、冻疮、荨麻疹、变应性鼻炎等证属营卫不和者。

【附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 桂枝 去皮,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生姜 切,三两(9g) 甘草 炙,二两(6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厚朴 炙,去皮,二两(6g) 杏仁 去皮尖,五十枚(6g)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法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 桂枝 去皮,二两(6g) 芍药 二两(6g) 生姜 切,三两(9g) 甘草 炙,二两(6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葛根 四两(12g)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项背强 ,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 桂枝 去皮,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生姜 切,三两(9g) 甘草 炙,二两(6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龙骨 三两(9g) 牡蛎 三两(9g)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调阴阳,和营卫,摄精气。主治:阴阳两虚、营卫失调之精气不固证。多梦,遗精,遗尿,多汗,少腹弦急,目眩发落,脉芤迟或芤动微紧者。

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 桂枝 去皮,五两(15g) 芍药 三两(9g) 生姜 切,三两(9g) 甘草 炙,二两(6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 桂枝 去皮,三两(9g) 芍药 六两(18g) 甘草 炙,二两(6g) 大枣 擘,十二枚(6g) 生姜 切,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

【鉴别】 麻黄汤和桂枝汤均属辛温解表之剂,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然前方为麻黄、桂枝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外感风寒表实证;后方为桂枝、芍药相伍,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具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恶风发热而汗出之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五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后三方因药量与配伍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阴阳两虚或营卫失和之精气不固,故加龙、牡以固摄精气;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满,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实验研究】 桂枝汤通过抑制高脂心肌缺血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焦宏,马建伟,陈彦静。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634-1637.]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 羌活 (9g) 防风 (9g) 苍术 (9g) 细辛 (3g) 川芎 (6g) 香白芷 (6g) 生地黄 (6g) 黄芩 (6g) 甘草 (6g) (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 上㕮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证治机理】 证系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宜发散风寒湿邪为主,清泄里热为辅。

【方解】 本方为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之常用方。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疗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本经逢原》谓其治足太阳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头痛、肢节痛……乃却乱反正之主帅,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功善祛风,并能胜湿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入太阴经,功善燥湿,并能祛风散寒,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助热伤津,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相伍,以辛温升散为主,佐以寒凉清热,使升而不峻,寒而不滞;药备六经分经论治。

【使用注意】 一是据感邪轻重调整用法,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且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即可。二是本方药备六经,当据病位的侧重,用药相应进退,正如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临床运用】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证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附方】

大羌活汤 (《此事难知》) 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辛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甘草 白术 各三钱(各9g) 知母 川芎 地黄 各一两(30g) 上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头痛身重,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舌苔白腻,脉浮数。

【鉴别】 大羌活汤系李东垣所制,比九味羌活汤少白芷,多黄连、知母、防己、独活、白术,故其清热祛湿之功较强,适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里热较重者。

【实验研究】 九味羌活汤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卿玉玲,田军。九味羌活汤解热镇痛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Z1):21-23.]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附子 炒香,去毛 紫苏叶 各四两(各12g) 甘草 炙,一两(3g) 陈皮 不去白,二两(6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证治机理】 证系外感风寒,受邪轻浅,内兼气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为表证之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不舒之征。治宜解表与理气兼顾。

【方解】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之常用方。紫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为君药。香附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紫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紫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陈皮理气燥湿,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防气郁而津壅,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全方辛温疏表与理气行滞相伍,表里同治,重在解表。

【临床运用】 常用于胃肠型感冒证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附方】

加味香苏散 (《医学心悟》) 紫苏叶 一钱五分(5g) 陈皮 香附 各一钱二分(各4g) 甘草 炙,七分(2.5g)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 各一钱(各3g) 川芎 五分(1.5g) 生姜 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鉴别】 加味香苏散在香苏散基础上加防风、秦艽、川芎、蔓荆子等药,则发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较强,适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方歌】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 去节,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细辛 三两(3g) 干姜 三两(6g) 甘草 炙,三两(6g) 桂枝 去皮,三两(9g) 半夏 汤洗,半升(9g) 五味子 半升(9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证治机理】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寒饮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而稀;饮停心下,阻滞气机,则胸痞;饮留胃中,胃气上逆,则干呕;饮溢肌肤,则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内饮之佐证。法当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解】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之常用方。君以辛温之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且麻黄兼能开宣肺气而止咳平喘,桂枝兼可温阳化气而行水化饮。臣以辛热之干姜、辛温之细辛温肺化饮,并助麻、桂解表祛邪。佐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然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伍,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兼调和辛散酸收之性,为佐使之药。八味相伍,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解表与化饮同施,表里双解。

【临床运用】 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炎、胸膜炎、变应性鼻炎、卡他性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等证属外寒里饮者。

【附方】

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 射干 三两(9g) 麻黄 四两(9g) 生姜 四两(12g) 细辛 三两(3g) 紫菀 三两(9g) 款冬花 三两(9g) 五味子 半升(9g) 大枣 七枚(2枚) 半夏 大者,洗,半升(9g)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 麻黄 去节,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细辛 三两(3g) 干姜 三两(6g) 甘草 炙,三两(6g) 桂枝 去皮,三两(9g) 半夏 汤洗,半升(9g) 五味子 半升(9g) 石膏 二两(6g)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功用:解表蠲饮,清热除烦。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鉴别】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与小青龙汤皆有解表化饮之功。但射干麻黄汤证风寒较轻,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较重,故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入射干、款冬花、紫菀以增祛痰肃肺,止咳平喘之功。可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之力大,功偏治表;射干麻黄汤祛痰降气之力强,功偏治里。小青龙加石膏汤即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而成,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之证,故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佐入少量石膏以清热除烦。

【实验研究】 小青龙汤可改善气道高阻力状态,控制哮喘发作。[张岩,宋桂华,于素平,等。小青龙汤对β 2 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敏哮喘小鼠RhoGDI2/GRK2/β-arrestin信号传导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1):29-34,262.]

【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 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蒸,各二斤(各12g) 甘草 炒,十二两(4g) 陈皮 洗,去白,一斤(6g)

【用法】 上为末,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之咳嗽。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治机理】 证为外感风邪咳嗽,或因治不如法,表解不彻而咳仍不止。风邪犯肺,肺失清肃,或虽经发散,因表解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咳痰不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则微恶风发热。治当宣肺止咳,辅以疏风解表。

【方解】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之常用方。紫菀、百部味甘苦而性温,功擅化痰止咳,新久咳嗽皆宜,共用为君。桔梗苦辛而性平,善于宣肺止咳;白前辛苦微温,长于降气化痰,两药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与君药合用则止咳化痰之力尤佳,共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未尽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合桔梗以利咽止咳,兼能调和诸药,司佐使之职,综观全方,药虽七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正如《医学心悟》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临床运用】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证属表邪未尽,肺失宣降者。

【附方】

金沸草散 (《博济方》) 旋覆花 三两(9g) 麻黄 去节,三两(9g) 前胡 三两(9g) 荆芥穗 四两(12g) 甘草 炙,一两(3g) 半夏 洗净,姜汁浸,一两(3g) 赤芍药 一两(3g) 上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鉴别】 止嗽散与金沸草散均有解表化痰止咳之功,治疗风邪犯肺之咳嗽。止嗽散利肺止咳之功尤佳,解表之力不足,宜于外邪将尽,肺气不利的咳嗽;金沸草散解表散寒之功较强,主治风邪犯肺初起,表证较重之咳嗽痰多者。

【实验研究】 止嗽散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徐乃玉,顾振纶。止嗽散药理作用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2):35-36.]

【方歌】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组成】 柴胡 一至三钱(9g) 防风 一钱(3g) 陈皮 一钱半(4.5g) 芍药 二钱(6g) 甘草 一钱(3g) 生姜 三五片

【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疏散风寒。

【主治】 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证治机理】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脉浮,为风寒束表之征象。因感邪较轻,故以微恶风寒,发热为特点。外感风寒,治当解表散寒。而风寒轻证,只需轻疏肌表,微发其汗。

【方解】 本方为平散风寒法之代表方。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风祛风寒,止疼痛。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陈皮疏畅气机,以助邪外出;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而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辛寒与辛温相伍,解表与养阴相配,则药性平和,汗不伤正。

【临床运用】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以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证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实验研究】 正柴胡饮具有降低药源性肝损伤作用。[刘霞飞,吴骁,杨方秀,等。正柴胡饮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31(1):101-111.]

【方歌】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表证。方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 一两(30g) 银花 一两(30g) 苦桔梗 六钱(18g) 薄荷 六钱(18g) 竹叶 四钱(12g) 生甘草 五钱(15g) 芥穗 四钱(12g) 淡豆豉 五钱(15g) 牛蒡子 六钱(18g)

【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加芦根18g,水煎服)。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治机理】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咳嗽;风热蕴结成毒,侵袭肺系门户,则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则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征。治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 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温热病邪易蕴而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助君药开皮毛以祛邪,均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生甘草合桔梗利咽止咳,兼可调和药性,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辛凉与辛温相伍,主以辛凉,疏散与清解相配,疏清兼顾,共达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本方所用药物均系轻清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温病条辨》)的用药原则,故为治疗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使用注意】 方中用药多为芳香轻宣之品,故不宜久煎,“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实验研究】 银翘散能抑制小鼠流感病毒PR8引起的肺炎。[陈蓓,马荣,陈能斌,等。银翘散及其拆方对流感病毒感染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及转录组的比较分析。中草药,2021,52(3):765-777.]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 二钱五分(7.5g) 菊花 一钱(3g) 杏仁 二钱(6g) 连翘 一钱五分(4.5g) 薄荷 八分(2.5g) 苦桔梗 二钱(6g) 生甘草 八分(2.5g) 苇根 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证治机理】 证属风温初起之轻证。《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邪犯肺络,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症;邪浅病轻,则身不甚热、口渴亦微。治当从“辛凉微苦”立法,即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解】 本方为治疗风热犯肺咳嗽之常用方。方中桑叶甘苦性凉,善走肺络,疏散风热,又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又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相须,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共为君药。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之宣降功能而止咳,共为臣药。薄荷辛凉解表以助君药疏散风热之力,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轻清疏风以解表,辛苦宣肃以止咳,共达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临床运用】 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急性结膜炎等证属风热犯肺者。

【鉴别】 银翘散与桑菊饮组成中均有薄荷、连翘、桔梗、芦根、甘草,功能辛凉解表而治温病初起。但银翘散配有金银花、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竹叶,则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则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之功逊于银翘散,故为“辛凉轻剂”。

【实验研究】 桑菊饮可以保护内毒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杨天柱,杨世海,张景龙。桑菊饮对内毒素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5):12-14.]

【方歌】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 去节,四两(9g) 杏仁 去皮尖,五十个(9g) 甘草 炙,二两(6g) 石膏 碎、绵裹,半斤(18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证治机理】 证由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或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热邪充斥内外,则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邪壅肺,肺失宣降,则咳逆气喘,甚则鼻扇;若表邪未尽,或肺气闭郁,则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象。治宜清肺热,止咳喘,兼以疏表透邪。

【方解】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本草正义》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石膏辛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伍,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合而用之,既宣散肺中风热,又清宣肺中郁热,共为君药。石膏倍于麻黄,相制为用,使全方偏于辛凉。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杏仁降肺气以平喘咳,与麻黄相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配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防石膏寒凉伤中,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辛温与寒凉并用,共成辛凉之剂,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凉遏。

【临床运用】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肺心病、鼻窦炎、痔疮等证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附方】

越婢汤 (《金匮要略》) 麻黄 六两(12g) 石膏 半斤(24g) 生姜 三两(9g) 甘草 二两(6g) 大枣 十五枚(5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发汗行水。主治:风水夹热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鉴别】 越婢汤与麻杏甘石汤均用麻黄配石膏以清宣肺热。越婢汤主治以一身悉肿为主,是水在肌表之征象,故加重麻黄用量,配生姜发汗以祛肌表之水湿;用枣、草益气健脾,意在培土制水。麻杏甘石汤以咳喘为主,是肺失宣降之征象,故配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皆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麻杏甘石汤主治之喘咳,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以麻黄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麻黄汤主治之喘咳,证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故以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

【实验研究】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王伟光,施旭光,翟理祥,等。麻杏甘石汤及其配伍抗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中药材,2007,282(8):984-989.]

【方歌】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组成】 柴胡 (6g) 干葛 (9g) 甘草 (3g) 黄芩 (6g) 羌活 (3g) 白芷 (3g) 芍药 (6g) 桔梗 (3g) (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 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3g,水煎温服)。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证治机理】 证乃太阳风寒未解,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逐渐化热。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经面颊到眶下。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法当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方解】 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常用方。葛根透邪解肌,柴胡透邪退热,共为君药。羌活、白芷助君药解肌散寒,祛风止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均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以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助祛邪外出;芍药、大枣敛阴养血,既防热邪伤阴,又制疏散太过;生姜解表散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温清并用,三阳同治,表里兼顾,重在疏泄透散,以达解肌清热之功。

【使用注意】 原书各药均未著用量,但用法中注明石膏为一钱,表明入里之热不甚,用量不宜过大,免大寒之性,有碍辛凉之品解肌疏散。

【临床运用】 常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牙龈炎等证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附方】

柴葛解肌汤 (《医学心悟》) 柴胡 一钱二分(4g) 葛根 一钱五分(5g) 甘草 五分(2g) 赤芍 一钱(3g) 黄芩 一钱五分(5g) 知母 一钱(3g) 生地 二钱(6g) 丹皮 一钱五分(5g) 贝母 一钱(3g) 水煎服。心烦加淡竹叶 十片(3g) 谵语加石膏 三钱(9g) 。功用: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数。

【鉴别】 程氏(《医学心悟》)比陶氏(《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少羌活、白芷、桔梗,乃因主治外感风热,里热较重,故减辛温香燥之品;虽去石膏,但增入知母、贝母、牡丹皮、生地黄,不仅清热,尚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可见,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

【实验研究】 柴葛解肌汤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秦莉,肖向丽。柴葛解肌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高热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世界中医药,2019,14(11):2964-2968.]

【方歌】 柴葛解肌陶氏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升麻 白芍药 甘草 炙,各十两(各6g) 葛根 十五两(9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证治机理】 证由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侵犯肺卫,邪正相争,清肃失调,则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风邪疹毒上攻头面,则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解】 本方为治疗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之基础方。升麻辛甘微寒,入肺、胃经,为透疹之要药,既可辛散透疹,又能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针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相须则透达疹毒之功著。白芍药敛阴养血,以防君臣升散太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辛凉与酸甘合法,主以升散清解,少佐酸敛益阴,共达解肌透疹之效。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临床运用】 本方除用治疗麻疹外,常用于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证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附方】

竹叶柳蒡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西河柳 五钱(15g) 荆芥穗 一钱(3g) 干葛 一钱五分(4.5g) 蝉蜕 一钱(3g) 薄荷叶 一钱(3g) 鼠黏子 炒,研,一钱五分(4.5g) 知母 蜜炙,一钱(3g) 玄参 二钱(6g) 甘草 一钱(3g) 麦门冬 去心,三钱(9g) 竹叶 三十片(3g) 甚者加石膏 五钱(15g) 冬米 一撮(6g) 水煎服。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主治: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鉴别】 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均有透疹清热之功而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出。但前方专于解肌透疹,是治麻疹初起未发的基础方;后方不仅透疹清热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用治麻疹透发不出,热毒内蕴兼有津伤。

【实验研究】 升麻葛根汤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朱倩钰,吕重宁,秦汝兰。升麻葛根汤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人参研究,2018,30(3):30-32.]

【方歌】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葱豉桔梗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鲜葱白 三枚至五枚(9g) 苦桔梗 一钱至钱半(5g) 焦山栀 二钱至三钱(9g) 淡豆豉 三钱至五钱(15g) 苏薄荷 一钱至钱半(5g) 青连翘 一钱半至二钱(6g) 生甘草 六分至八分(2g) 鲜淡竹叶 三十片(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疏风清热。

【主治】 风温初起之表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治机理】 证乃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袭表,卫气被郁,则发热、微恶风寒;风邪袭阳位,致经脉不利,故头痛;肺气失宣,则咳嗽;风热侵袭肺系门户,则咽痛;温热伤津,则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均为风温初起之征。治当疏风兼以清热。

【方解】 葱白辛温通阳,豆豉解肌发表,二者合用疏风散邪,共为君药。薄荷、连翘疏散风热,助君解表,用以为臣。桔梗宣肺止咳利咽;山栀、竹叶清泻心肺之热,并导热从小便而去,俱为佐药。生甘草合桔梗以清利咽喉,又可调和药性,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辛凉与辛温同伍,透邪于外,清疏与清泻兼顾,导热于下,诸症悉除。本方为治疗风温初起表热证之常用方。

【临床运用】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证属风温初起者。

【实验研究】 葱白提取物能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和凋亡,改善微循环障碍。[陈烈,顾歆韵,康琪琪,等。葱白提取物对缺氧/复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中药材,2022(7):1744-1748.]

【方歌】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合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不足而又感受外邪所致的表证。方如败毒散、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等。

败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 去苗 甘草 桔梗 人参 去芦 川芎 茯苓 去皮 枳壳 去瓤,麸炒 前胡 去苗,洗 羌活 去苗 独活 去苗,各三十两(各9g)

【用法】 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g,薄荷2g,水煎服)。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证治机理】 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邪客于肢体、骨节、经络,而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正是气虚外感风寒兼湿之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解】 本方为治疗气虚外感风寒湿证之常用方。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本方原名“人参败毒散”。方中人参亦为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散真元。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谓“逆流挽舟”法。

【临床运用】 常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小儿长期发热、肠易激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支气管哮喘、反复发热不退、肺癌胸痛、老年发热、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小儿湿疹、高原感冒、小儿外感咳嗽、荨麻疹、肠癖、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哮喘、鸡鸣泻、痢疾证属气虚外感风寒湿者。

【附方】

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 各一钱五分(各4.5g) 甘草 五分(1.5g)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汤洗七次 姜汁制,炒 前胡 去苗 茯苓 去皮,各三分(各9g) 枳壳 去瓤,麸炒 桔梗 去芦 木香 陈皮 去白 甘草 各半两(6g)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鉴别】 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参苏饮均能扶正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败毒散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方中佐以人参,意在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使祛邪不更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荆防败毒散即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之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之常用方。原用治疮疡初起,寒热无汗者。参苏饮以紫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等,治外感表邪而内有痰湿之证。

【实验研究】 败毒散可抗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损伤。[熊珮宇,钟春,张培旭,等。基于AMPK/ULK1自噬通路探讨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屏障的干预机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5(14):1-9.]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再造散

《伤寒六书》

【组成】 黄芪 (6g) 人参 (3g) 桂枝 (3g) 甘草 (1.5g) 熟附子 (3g) 细辛 (2g) 羌活 (3g) 防风 (3g) 川芎 (3g) 煨生姜 (3g) (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 水二盅,枣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沸,温服(现代用法:加大枣2枚,炒白芍3g,水煎温服)。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证治机理】 证乃素体阳气虚弱,复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是外感风寒、邪在肌表之象。热轻寒重与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并见,则是素体阳气虚弱,又感风寒之征。素体阳虚,四肢失于温煦,故肢冷嗜卧;阳气衰微,故见神疲懒言、面色苍白、脉沉细无力。阳加于阴谓之汗,若阳气虚馁,无力作汗,强发其汗,易致阳随汗脱,唯有助阳益气与解表散寒兼顾,方为两全之策。

【方解】 本方为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之常用方。君以桂枝、羌活,臣以防风、细辛,君臣相伍旨在发散风寒。佐入熟附子温补元阳;黄芪、人参补益元气,既可鼓舞正气以利发散,又可防阳随汗脱。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白芍养血敛阴,合桂枝有调和营卫之意,并制附、桂、羌、辛诸药之温燥,虑其微寒有碍解表,故炒制其性。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用以助脾胃升发之气,滋汗源以助解表。使以甘草调和药性。

【临床运用】 常用于单纯型流行性感冒、嗜睡、失眠、腰背肌筋膜炎、红皮病、中风偏瘫、风湿寒性关节痛、肝癌发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阳虚外感、夏季感冒、经前感冒、变应性鼻炎、老年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鼻鼽、寒冷性荨麻疹等,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者。

【附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 去节,二两(6g) 细辛 二两(3g) 附子 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鉴别】 再造散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但再造散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结合,散寒解表与助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阳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

【实验研究】 麻黄细辛附子汤能抗过敏性鼻炎。[徐甜,连雅君,宋丹萍,等。基于生物分子网络调控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483-489.]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生葳蕤 二钱至三钱(9g) 生葱白 二枚至三枚(6g) 桔梗 一钱至钱半(4.5g) 东白薇 五分至一钱(3g) 淡豆豉 三钱至四钱(12g) 苏薄荷 一钱至钱半(4.5g) 炙草 五分(1.5g) 红枣 二枚

【用法】 水煎,分温再服。

【功用】 滋阴解表。

【主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证治机理】 证为阴虚之体,外感风热所致。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红、脉数。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

【方解】 本方为治疗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之常用方。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白薇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全方辛凉与甘寒合法,汗不伤阴,滋不碍邪。

【临床运用】 常用于阴虚型感冒、上呼吸道菌群失调、阴虚体质反复发作性乳蛾、小儿咳嗽、外感头痛、低热症、慢性咽炎、发热不退、咽痛、口疮等,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者。

【附方】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 组成:葱白 连须切,一升(9g) 干葛 切,六合(9g) 新豉 绵裹,一合(6g) 生姜 切,二合(6g) 生麦门冬 去心,六合(9g) 干地黄 六合(9g) 用法:劳水八升,此水以杓扬之一千遍。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功用:养血解表。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复感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鉴别】 加减葳蕤汤与葱白七味饮均为滋阴养血与解表散邪同用之方。加减葳蕤汤是补阴药与辛凉解表药合用,治阴虚外感风热证,临床以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而葱白七味饮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治血虚外感风寒证,临床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虚缓,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实验研究】 对青霉素致小鼠上呼吸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康良,李仲锐,陈文慧,等。加减葳蕤汤对青霉素致小鼠上呼吸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5):10-14.]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复习思考题

1.解表剂用于治疗表证时,其基本配伍法则有哪些?

2.麻黄汤、三拗汤与麻黄加术汤,何方发汗之力强?为什么?

3.桂枝汤主治证已有汗出,为何治法还要用汗法?方中桂枝、白芍等量之配伍意义何在?

4.如何理解桂枝汤“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5.九味羌活汤为何要配伍黄芩与生地黄?

6.九味羌活汤通过怎样的组方配伍体现“分经论治”的思想?

7.香苏散的配伍是如何体现气津并调的?

8.小青龙汤主治外感,为何伍以酸收的白芍和五味子?

9.结合小青龙汤主治证的分析,谈谈你对小青龙汤应以何药为君的认识。

10.为何外感、内伤之咳嗽均可用止嗽散治之?

11.正柴胡饮中为何要配伍酸甘之芍药?

12.银翘散主治风热表证,为何配伍辛温之荆芥与淡豆豉?

13.银翘散原书用法中为什么要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14.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以治疗外感风热表证,二方在组成、功用和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什么被称为“辛凉重剂”?

16.麻黄与石膏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越婢汤中的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17.柴葛解肌汤配伍中是如何体现三阳同治的?

18.葱豉桔梗汤和银翘散均可治疗温病初起,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19.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方体现之“逆流挽舟”法?

20.再造散的主治病证和功用是什么?如何理解方中白芍的配伍意义? gfWca+8cpUooRLgJVVmt8pjKRjTH2BLxd2qgJ9Hq0uWRZxBZAGE/Bq1nvVJF+f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