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审专家组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

组 长

余艳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秦怀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组 员

陆建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FVkbp+Ma5QnfVFpG5h6VGmmjdOAOwAoBubsd29+nszDalQ/fzxB+mLxaGowUdGYh



前言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紧密对接新医科建设对中医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药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制定《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方案》,并全面组织实施。鉴于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十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称为第十一版。

本套教材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结合“十三五”规划教材综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收集的意见建议,对教材建设知识体系、结构安排等进行系统整体优化,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求构建适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教材体系,更好地服务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中医药教育创新发展。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的权威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参与主编确定,提出指导意见,审查编写质量。特别是对核心示范教材建设加强了组织管理,成立了专门评价专家组,全程指导教材建设,确保教材质量。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把立德树人贯穿教材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体现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优势,促进中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坚定信念信心,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中医思维培养

在“十三五”规划教材知识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减少不同学科教材间相同知识内容交叉重复,增强教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强化中医思维培养,突出中医思维在教材编写中的主导作用,注重中医经典内容编写,在《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课程中更加突出重点,同时更加强化经典与临床的融合,增强中医经典的临床运用,帮助学生筑牢中医经典基础,逐步形成中医思维。

3.突出“三基五性”,注重内容严谨准确

坚持“以本为本”,更加突出教材的“三基五性”,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注重名词术语统一,概念准确,表述科学严谨,知识点结合完备,内容精炼完整。教材编写综合考虑学科的分化、交叉,既充分体现不同学科自身特点,又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衔接;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与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资格考试接轨。

4.强化精品意识,建设行业示范教材

遴选行业权威专家,吸纳一线优秀教师,组建经验丰富、专业精湛、治学严谨、作风扎实的高水平编写团队,将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贯穿教材建设始终,严格编审把关,确保教材编写质量。特别是对32门核心示范教材建设,更加强调知识体系架构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精品课程、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提高编写标准和要求,着力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核心示范教材。

5.加强数字化建设,丰富拓展教材内容

为适应新型出版业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纸质教材基础上,强化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对全国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医开讲”进行了升级改造,融入了更多更实用的数字化教学素材,如精品视频、复习思考题、AR/VR等,对纸质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更好地服务教师线上教学和学生线下自主学习,满足中医药教育教学需要。

本套教材的建设,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敬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修订完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年6月 8zX0u2GUzUZxrt6eCkvew37ir2Z6tjAmuB9rQr8h5ZuqF86ZGKDkgf3OCWvi742l



编写说明

药物合成反应是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院校先后开设药物合成反应相关课程,为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

本教材根据各编写单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学时安排,参考并借鉴国内外已经出版的相关教材,明确药物合成在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阐述药物合成的实例以及所涉及的相关反应类型,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合成路线设计的依据。由于药学类专业和制药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药物合成理论和实践的侧重点存在差别,因此在编写本教材中尽量在内容上有所兼顾。

本教材以化学合成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药物合成反应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第二章至第八章介绍了药物合成常用的卤化、烃化、酰化、缩合、氧化、还原和重排等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反应底物结构、反应条件与反应方向、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试剂特点、应用范围与限制等。第九章综合前面的基本单元反应,介绍了逆合成分析方法。为适应现代药物合成的发展趋势,在第十章介绍了合成路线设计以及国内外科学家完成的若干天然药物的全合成,在第十一章介绍了相转移催化、固/液相组合合成、微波辅助合成、手性诱导不对称合成、多组分反应、串联反应、点击化学和绿色合成等药物合成新技术。

本教材作为药学类本科专业教材,建议学时数为48~60学时,供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使用,各教学单位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取舍。同时本教材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应用化学等相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本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及数字化内容。

本教材由国内二十二所中医药高校从事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编写而成。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全部是教学一线的高等学校教师。本教材的编写分工:李念光负责编写第一章,常亮、马晓东、施志浩负责编写第二章,傅榕赓、彭小芝负责编写第三章,万屏南、和东亮负责编写第四章,陈毅平、徐君负责编写第五章,刘玉红、邓喜玲负责编写第六章,陈桂荣、牟佳佳负责编写第七章,潘晓丽、支燕乐、张丽丽负责编写第八章,方方、李冰菲负责编写第九章,马宇衡、徐秀玲负责编写第十章,余宇燕、张园园、倪广惠负责编写第十一章。李念光、方方负责最后统稿。

由于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本教材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药物合成反应》编委会
2023年6月 8zX0u2GUzUZxrt6eCkvew37ir2Z6tjAmuB9rQr8h5ZuqF86ZGKDkgf3OCWvi74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