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萌芽阶段(1979年初~1988年4月)

中国的创业大潮最早可以说是从温州兴起。1979年,在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一些贫困农民首先行动,以家庭为单位,办起了手工小作坊。他们的作为和高出农业生产几倍的经济收入使人们惊讶和羡慕,人们争相效仿。于是,这种家庭小作坊迅速推广,遍及温州,这便是后来经济学家称为“温州模式”的创业之路。几乎在同一时期,生长在长江南岸的江苏人以更加稳妥的方式创办了带有公有制性质的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在全国引起了关注,江苏农民以“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首开发展乡镇企业之先河,造就了江苏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项伟大的创造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这便是后来被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苏南模式”。紧接着,1980年,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位于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三水等地的农民也大受改革开放之风的鼓舞,纷纷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突破了过去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不正确看法,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随之而来的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商品”“技术商品化”的讨论和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的建立,使许多人看清了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从“个体户”身上看到了创业的光辉前景,纷纷“下海”经商,创办企业,掀起了中国创业的第一波大潮。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创业人数不多,并且多是农村人口和城镇无业人员,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经营方式为个体户,经营行业一般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饭馆、小商店、加工业、长途贩运等行业。这一时期由于“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党和国家在这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的富民政策,为个体户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刚开始时城市绝大多数人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抱着“铁饭碗”不放,认为经商单干没面子,都不愿辞职创业。而农村普遍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人自然抓住这个机会投身创业,从而率先成为“暴发户”。典型创业者如温州的南存辉和胡成中、顺德的何享健和梁庆德、张家港的沈文荣、四川的刘永好、安徽炒瓜子的年广久、大连开摄影摊亭的姜维、黑龙江包工队的张宏伟等人,都是从干个体起步。由于市场刚刚发育,竞争不激烈,钱也好赚,他们大多很快积累了财富。从1984年10月,创业人员开始加入了大批敢为人先的知识分子,所创办的通常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创业者所从事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科技产业等。现今的许多大企业家,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华为集团的任正非、玖龙纸业的张茵、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三一重工的梁稳根、万科集团的王石、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北大方正的王选、王码集团的王永民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业的。 9FdxFwsIurE4bQK74ZH91mWK3oCPZydMxlmScyXGjUZ2eP5Z3inWyxOAFY4T6U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