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壮药的应用

一、根据病证用药

壮药应用的基本规律与壮医对病证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先了解壮医病证。壮医认为,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况的综合反应。病只有两种“证”,即阴证和阳证,阴证与阳证是以寒、热和虚实来辨别的,阳证多表现为热、实;阴证多表现为寒、虚。或更具体地分为阴盛阳衰证和阳盛阴衰证及阴盛阳盛证。阴盛阳盛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证型,多为阳盛生热,热燔津伤,阴盛内寒,寒凝脉阻。壮医认为出现阴盛阳盛证多提示预后不良。每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都可能表现为阴证或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由阳证转为阴证。这是由于人体邪正斗争状态在不同患者身上,在同一病症和不同阶段有所差别和传变所致。临床治疗时,壮医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为疾病逐渐好转的征象;由阳转阴,多提示疾病趋重或恶化,甚至预后不良。因此,壮医诊治疾病时,辨阴阳证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失调,不能同步运行,或人体三道两路阻塞,功能障碍。壮药基本参照壮医方法进行分类。壮医病名是以壮话表述的病症名称,有按主要症状命名的,如红头痧、疳风、上吐下泻风、绞肠痧等;有按取类比象命名的,如天寒、地冷、蛇龙吊、猫惊、鸡爪风等;也有按预后良、恶命名的。而最常见的是以病因命名,有近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病名具有浓厚的岭南地方民族特色,主要有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其中以毒命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湿毒、风毒、蛊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许多更为具体甚至十分形象的病名,如痴毒分为热痧、寒痧、蚂蟥痧、标蛇痧、红毛痧、问痧等;瘴毒分为青草瘴、冷瘴、热瘴、哑瘴、烟瘴、毒气瘴等;蛊毒又分为虫蛊、食蛊、水蛊、气蛊等;风毒包括的疾病更为广泛,如冲风、肚痛风、急惊风、呕迷风、撒手风、鲫鱼风、马蹄风、慢惊风、天吊风、看地风、挽弓风、蛇风、夜啼风、鸟宿风、马王痧风、疳风、上吐下泻风等;毒病的命名,除了以上所述外,有些是根据毒气所依附的具体事物命名的,如蛇毒、药石毒等。

壮医认为,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通过龙路、火路网络输布而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壮医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为主,所以多主张专病专药,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青蒿(黄花蒿)、土柴胡、假鹰爪等药物;对痧病,选用草鞋根、大金花草、狗肝菜、狗仔花、山芝麻、冰糖草等方药;对瘀病,选用田七、益母草、赤芍、苏木等药物;对疮肿,选用大青叶、蒲公英、地丁、七叶莲、两面针等药物;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胆、过江龙、金不换;痨病用不出林、一箭球、石油茶、穿破石、杧果叶;红白痢用凤尾草、地桃花、榕树;骨折用鸡血藤、小叶榕、七叶莲、泽兰、接骨草、铁板栏、两面针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药物,如外感热毒痧证,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鱼腥草、穿心莲、玉叶金花之类;咳甚加瓜蒌根、十大功劳、百部、穿破石之类;如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叉苦、山芝麻、黄皮果等药物组方治疗,如兼咽痛甚者可选加毛冬青、鱼腥草、穿心莲等;如兼咳嗽者选加不出林、罗汉果、百部等。壮医的用药特点较讲究简、便、验,注意选用作用大、功效快的药物,而且常用鲜品,往往只投予l~3味药,更多的是单味药组方,即使用复方,其组方一般也不超过5味。壮医治病的治疗原则,与中医协调阴阳、发表攻里、越上引下、寒热温清、补虚泻实等治疗原则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各具特色,壮医更强调调气解毒补虚。在治疗方法上既讲究内治,更重视外治,其外治法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病证都可采用外治法,或外治法与内治法配合运用。一般病证,仅用外治法即可奏效,有些病情复杂且症情较重的证,则多以内服和外治法并用。如头痛、头晕、胸脘胀闷等病症,治疗时多用挑法和刮法,使道路畅通而毒气尽去;如发热伴咽喉红肿疼痛者,常用金果榄、玉叶金花等水煎内服,同时配合外治法在四肢末端指(趾)处用针刺放血,使热毒得泄而发热等症获愈。壮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外治疗法,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药外敷疗法、针挑疗法、药罐疗法、壮药熏洗疗法、捏夹疗法、陶针疗法、药刮疗法、浴足疗法等。壮医学认为,外治法是通过外部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其治疗作用有二:一是调气,二为祛毒。在治疗内容上包括外病外治和内病外治两个方面。在具体施治时,又分为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两大类,或两者结合使用,如药线点灸疗法、药刮疗法等。壮医外治法的内涵十分广泛,方法丰富多彩,疗效显著,在我国传统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壮药的组方

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使壮医药积累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药物配伍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壮医药的药物组合规律,配伍方法有部分与中药相似,但也具有其独特的方法,壮医使用壮药的配伍经验是逐步形成的。起先,由于壮族没有本民族的规范化通行文字,医药经验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祖先在使用药物和食物时,有时发现用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没有复方药物好,而且,某一种药如配上另一种或另几种药固定使用,效果更好,通过历代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药物配伍方法和方剂。通常将药物功能相似或不相似,但能产生协同作用的药物相互配伍,以增加或提高疗效。另外,还将能产生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应用,以改变药性或降低毒副作用。

(一)壮药的配伍

壮医把一种药物组成的药方叫单方,两种药物以上组成的药方叫复方。壮医的药物配伍讲求简便廉验,一般四五味药即成一方,很少超过10味药。有时根据病情需要而使用两种以上药物,并将复方里的药物分为公药、母药、主药、帮药(带药)。壮医认为,人只有两种病证——阴证和阳证,因此处方中设有公母药,相对应用于病证。公药针对阴证而设。凡温补,增强人体抵抗力、免疫力类壮药多为公药。母药针对阳证而设,多为寒凉类壮药。大抵有清热降火、消炎解毒杀菌作用。主药(有些称头药)是针对主要病症或病因的药,帮药是帮助主药治疗主病的辅助药物,或针对兼症的药物。常选用在功效方面具有共性的药物作为主、帮药。带药又叫药引,是指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药味的药。当然,在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合理选择,也不必样样齐全,但主药必不可少,主药也可以同时是公药或母药。一般说来,主药的剂量要大一些,其他药物剂量要小一些。同一种药在不同的病症中,可以是主药,也可以是帮药。公药、母药则相对固定。对于身体虚弱者,多配用动物药。小儿病症多配成药膳治疗。常用的配伍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公帮(主母帮)或主帮合用,增加功力 这是对于某些病情较重,单方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或同时存在两种疾病需同时治疗的一种配伍方法。在处方中针对主病用主药外,配上一味或几味“帮药”,协同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壮医用主药石仙桃,公药蜂蜜,帮药柑果皮浸酒服治老弱病伤咳嗽。又如用主药十大功劳,母药九里明、黄饭花,帮药车前草水煎服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药独活加帮药鸡蛋同煮,治疗眩晕症。

2.主帮公母合用,减轻毒性 针对病选用主药,但因毒副反应大,或因气味大难以服用的,可选用帮药减少毒性或有利于服用。如甘草、绿豆解万年青(内含强心苷类药物)中毒。又如壮医治疗支气管炎时,在处方中用桑白皮为主药,土沙参作公药,生石膏、盐肤木籽作母药,土细辛作帮药,公母药同用在此起互相制约作用。

3.主公引(主母引)或公引(母引)合用,直达病所 壮医非常重视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认为药引是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药引既有治疗作用,又协同方中其他药物发挥作用,或者加强药物的渗透力以快速到达病所。常用作引药的有白砂糖、冰糖、米汤水、蜂蜜、牛奶、姜、白酒、醋等。如壮医用天竺黄(主药)、鸡蛋(公药)和甜酒(引药)共煮熟服,治癫痫;鳖甲(母药)炒黄碾末拌白糖(引药)粥服,治白血病。

(二)壮药的用量

民间壮医对一般药物剂量要求不太严格,特别是有经验的壮医药师对单味药常以一把、一兜、一节、一块为计算单位,但对有毒性的药物要求则较为严格,如三钱三(羊闹花)一次用量不能超过0.6g。根据病情、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在用药剂量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急性病用药量较慢性病要重,儿童和老年人用药量较青壮年要小,体弱病人用药量较体质强病人用药量要小。

三、壮药的配伍禁忌

壮医认为有些药物合用能降低药物原有功效,甚至失去药效,应避免配合作用。就病人体质而言,体质虚者忌发散、泻下;体质壮实者慎用温补之药;脾胃虚弱者,忌油腻、生冷饮食。药物配伍注重“反药”和孕妇禁忌,服药期间提倡忌口,忌房事。

(一)反药

两味或两味以上药合用对身体产生中毒或严重反应或后遗症的药物称反药,临床上是禁止使用的。

(二)孕妇禁忌

在一般情况下壮医对孕妇不随便给药,以免损伤胎气,外用药也相当慎重。有些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能损害胎儿导致流产,是妊娠禁忌药。如三十六荡、巴豆、假野芋、猪屎豆、八角枫、山铁树等。对某些散瘀通经的药物孕妇应慎用,如石吊兰、鸢尾、仙人掌等。还禁用附子、乌头、水银、芫花、大戟、水蛭、商陆、蜈蚣、雄黄、雌黄、牵牛子、麝香、牛膝、牛黄。慎用生大黄、芒硝、甘遂、三棱、生南星、刘寄奴、皂角刺、生五灵脂、穿山甲、射干、凌霄花、茅根、木通、通草、薏苡仁、赭石、桃仁、槐花、蝉蜕、丹皮、干姜、肉桂、半夏等。不能单独使用当归尾、红花、蒲黄、苏木、枳实、槟榔、厚朴、川椒、滑石、郁金等。以上药物使用时需与其他药配伍使用,以减低副作用。

(三)忌口

壮医还重视疾病治疗时的忌口。服药期间一般忌生冷、油腻、腥臭的食物。忌食的品种有母猪肉、公鸡肉、牛肉、鲤鱼、芋头、绿豆、葱、蒜,以及辛辣食物,并忌酒。一般用发汗药应禁生冷,治谷道病药禁油腻,水肿理气药禁豆类,治咳喘药禁鱼腥,止泻药禁瓜果。患疮疡、无名肿毒、皮肤病及手术后忌食“发物”,如鱼、虾、蟹、葱、韭菜、菠萝、烈酒、牛肉、竹笋等,以免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食物与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讳,如猪肉忌荞麦、鸽肉、鲫鱼、黄豆;山头号肉忌醋;狗肉忌蒜;鲫鱼忌芥菜、猪肝;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果;鳝鱼忌狗肉、狗血;雀肉忌猪肝;鸭蛋忌桑椹子、李子;鸡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等。这些禁忌主要是避免使人气滞、生风、生疮、发病等,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四)禁房事

凡服药期间都要禁房事,恢复期间因病而定,一般病症,服药后3~5天始可行房事,不然易导致病情复发。

此外,有些药物只能外用,忌内服,有些药物禁止与皮肤接触等。在食物配伍中,壮族民间还有忌“撞板”之说,即“并食毒”,指几种食物不能合食,合食则生毒,引起身体不良反应,如绿豆不能和狗肉合食,花心红薯不能和芭蕉合食,鳖不能和苋菜合食等,目前虽无实验根据,但值得注意。

四、鲜药应用

壮族地区草树繁茂,四季常青,提供了使用新鲜药物的环境和条件。因就地取材、独具特色和疗效较好被壮医广泛采用,壮医形成了喜欢使用生药的习惯。鲜药应用常显示与干药不同的效果与作用。鲜药因未经干燥工艺,药效成分丢失较少,因而疗效一般优于干药,如鲜芦根用于肺热咳嗽、胃热腹痛。壮医常用鲜药有上百种之多,如鱼腥草、蒲公英、枇杷叶、鲜芦根、鲜茅根、紫苏、鲜藿香等,可用于内服、外敷。一般来说,内服鲜药多用其滋阴清热之功,外敷鲜药多取其清热解毒之效。如用鲜蛤蚧、鲜金钱、白花蛇这些“血肉有情”之品,配以其他中草药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很好。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一般也是以鲜用为佳。近年来对鲜药的药理研究和剂型开发研究在国内得到重视,鲜中药成分研究开发口服液、颗粒剂、保健饮品等新产品将是保持和发扬壮医药特色的有效途径。

五、毒药和解毒药的应用

(一)毒药的应用

壮医使用毒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擅用毒药是壮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壮医使用毒药有下列几个特点:疾病以毒为因,用毒药以毒攻毒,常能收到显著的疗效;壮族地区毒药品种较多,为壮医使用毒药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药物都具有一定毒性,但在一定量内则有治疗作用,而对人体并不构成伤害。据黄燮才等编的《广西民族药简编》和方鼎等编的《壮族民间用药选编》统计,目前壮医用于治病的毒药就有99种,占常用壮药的14%,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疮痈肿毒的毒药古钩藤、鸢尾、狗爪半夏、爬龙树、疣柄魔芋、麻风树、蒟弱薯、蜈蚣、白薯良、木薯、一枝黄花等;具有补益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里虚夹毒的毒药有仙茅、薄叶山橙、穿山甲、土常山、闭鞘姜、上莲下柳等;具有祛风除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证的毒药有白薇、地枫皮、过岗龙、红杜仲藤、商陆、瓜木、毛杜肿藤、丁公藤等;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等的毒药有罗裙带、铁海棠、钩吻、疏刺花椒、蚂蟥、曼陀罗、六角莲、开口箭、通城虎、两面针等。用于外治皮肤病的毒药也很有特色,如鸡尾木、驳骨丹、苦李根、大风艾、百部可治湿疹;斑蝥虫、白薯良、蛇床子、钩吻可治疗皮癣。此外,白花丹、野芋头、万年青、火殃勒、含羞草、威灵仙、络石藤、倒吊笔、羊角扭、水田七、飞扬草、紫茉莉等也是壮医经常使用的毒药。壮医使用毒药一般根据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按毒药的分类用药,同时以辨病为主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使用毒药的原则为:①单味鲜品外用为多;②严格掌握用量;③讲究炮制;④注意剂型;⑤合理配伍。

(二)毒药中毒救治

壮医使用毒药治病源远流长,有自己的独特经验。一旦使用这些毒药不慎发生中毒或误服中毒,亦有一套解救中毒的方法。壮药的另一特点是擅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药物中毒、解蛇虫毒、食物中毒、金石毒、箭毒、蛊毒、瘴毒等。

1.解药物中毒 如解钩吻中毒用雷公根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红糖灌服、细叶黄柏子加茅根水煎灌服、肉桂煎汤灌服等办法。解救曼陀罗中毒的方法有多食红糖,含服米醋,或用绿豆皮150g,连翘30g,甘草15g,清水1000mL,煎服;解野芋中毒可用醋加生姜汁共煮,内服或含漱,或白点称根水煎服。解巴豆中毒用大豆约500g煮汁饮服;或凰蕉叶捣烂取汁饮服,或土炒白术9g,番石榴9g,水煎服。解驳骨丹中毒用防风6g,甘草6g水煎服,或细叶凤尾草水煎服。解乌头中毒用细叶十大功劳30g,水妒15g水煎服。此外,壮族民间尚有解救飞机草、飞扬草、了哥王、七叶一枝花、闭鞘姜、白花丹、疣柄魔芋、半夏、白薯良、丁公藤等中毒的有效方法。

2.触蛇虫毒 石菖蒲、独脚莲、续随子、苦荬菜、冷石碾末敷患处等。

3.解食物中毒 空心菜、橄榄、黄藤、金荆等。

4.解酒毒 白萝卜、白豆蔻、露兜簕等。

5.解金属毒 金蛇、甘蕉根等。

6.解蛊毒 吉利草、灵香草等。

7.解瘴毒 马槟榔、红花茶、槟榔、咖蒌叶、沙姜、姜黄、黄瓜、苦瓜、辣椒、薏苡仁、蟒蛇等。

8.解箭毒 甘蔗、石药、猪腰、鹅抱、龟血、猪獾骨等。

9.解其他毒 甘草、天仙藤、锦地罗、钗子股、黄藤、蒜、洋桃、白花藤等。

壮医常用的解救中毒的药物是生姜、米醋、绿豆、防风、白点称、金银花、甘草、糖等,特别是甘草、绿豆和糖,在壮族民间有“通用解毒剂”之称。此外,对于某些急性药物中毒,壮族民间经验是立即给服鸡蛋、牛奶、大量的豆浆、黏稠的米汤、玉米面糊、木薯面糊等。现代研究发现,这些食物能与某些未吸收的毒药结合成沉淀物,然后再用催吐的办法排空胃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六、动物药的应用

壮族及其先民有喜食蛇、鼠、山禽、螺蛳、海鲜河鲜等的习俗,积累了较多的食疗经验,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如认为虫类药能祛风、止痛、镇惊;鱼鳞之品能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介甲之属能滋补潜阳,安神定魄;飞禽走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壮医认为这些动物常年生长于深山老林、江河湖海,得天地纯正之气最多,补力最甚,因此民间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如妇女花肠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互相配合作饮食治疗;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气交之变而加剧者,壮医主张多进各种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七、壮药使用方法

(一)煎蒸法

此为壮医最常用的方法,将药物用水煎煮后内服,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炖蒸法

此法多用于体弱多病的慢性患者,用药物配以营养较高的鸡、鸡蛋、甲鱼等清蒸后内服,如田七炖鸡,用于身体虚弱。

(三)磨汁法

这是药物用酒或水磨汁,将药汁内服或外用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如醋磨铁灯台用于治疮疱、皮肤病等。

(四)酒泡法

这是将药物直接用酒泡后,内服药酒或用药酒外搽的方法,一般用白酒或黄酒浸泡5~7天后备用。如十八症30g、千斤拔20g、鸡血藤30g、过山龙20g、活梨头拐10只浸药酒,于每晚睡前酌服治腰痛。又如马钱子20个、净樟脑25g、田七末10g、荆芥10g、生半夏10g、生地黄10g、大黄10g、木鳖子10g、栀子10g、红花10g、姜黄10g、陈皮10g、桂枝10g,泡米酒2500mL,15天可用。外伤搽患处或湿敷,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等(此方不可内服)。

(五)碾末法

将药物晒干后碾末用温开水冲服,如用鸡内金焙干碾末,用温开水冲服,用于小儿隔食;用地口袋干碾末,3~6g冲水内服或将药末吹入患处,用于咽炎、飞蛾症,疗效甚佳。

(六)蜜丸法

将药物碾成细粉,与经提炼之蜜混合拌揉搓,用手捻为丸剂备用。

(七)外敷法

将药物煎膏外敷或将鲜药捣烂直接外用,多用于痈肿、外伤、蜈蚣咬伤。如用夏枯草煎膏外敷或用无名草20g碾末,加适量桐油,煎膏外用,治颈部疡子溃烂;用四片瓦叶捣烂外敷眼部,治白眼翳子,具有赶火败毒、消肿散结等功效。

(八)挤汁法

药物用酒或水浸泡或鲜药捣烂后绞汁,将药汁内服或外搽治疗疾病。如活螃蟹、田七热水浸泡后取汁服治疗跌打内伤;小叶紫珠鲜品捣烂绞汁服治疗外伤出血;用路边黄挤汁内服,用于白喉;用水麻叶捣烂挤汁,外涂患处,用于疱疹。

(九)药物熏蒸疗法

这是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气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烟火熏法常用青蒿、五月艾、五指风、干黄牛粪、硫黄等晒干后混合捣,置于空桶或地穴中燃烧使之冒浓烟及热气熏烘患处,多用于治疗风湿引起的足跟痛。蒸气熏将药物用铁锅熬水,待药液开始沸腾后,改用文火慢慢熬,然后用一只木制甑子置于铁锅上,患者坐到安装到甑子内的凳子上,将头部伸向甑子外,用药水蒸气熏蒸1~2小时,温度以能耐受为宜(40~45℃),蒸熏所用的药物可根据病情选用,常用于腰腿慢性疼痛。如风寒感冒,取生姜、葱白、柳桂枝、荆芥各等量,共煎汤熏蒸头面或全身,得汗而解。

(十)药物熏洗疗法

用壮族地区草药水煎,先令患者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1.适应证 对外感、内伤、麻痹、风湿、痧证等,壮医常以多种草药组合水煎洗浴熏蒸。外用药禁忌相对较少,取其药多而力宏,运行气血,疏通道路,辟秽除病,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

2.常用药物 依不同病情而定,对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选用透骨散、海桐皮、香樟草、两面针、柚子叶、柑果叶、大罗伞、小罗伞等。对感冒,可用防风、荆芥、贯众叶、桂枝、菊花、草河车。急性湿疹可用荆芥、防风、生石膏、苦参、苍术、牛蒡子、生地黄、蝉衣、生甘草。关节扭伤可用透骨草、丹参、红花、天南星、川牛七、苏木、威灵仙、川芎、黄酒。

3.操作 取药适量,加水,水煎,趁水温较高有蒸气时熏蒸局部或全身,待水温下降到能耐受后再行沐浴。

(十一)外洗法

将药物煮水外洗患处,多用于皮肤病、冻伤、蜈蚣咬伤、毒蛇咬伤等。如用辣椒树蔸煮水治冻伤,有较好的疗效,方法是将冻伤部位浸泡于煮好的热药水中,每次15~20分钟,连续3~5次。用无根藤切碎煮水外洗,治疗过敏性皮炎,对生漆过敏疗效尤佳。

(十二)冲服法

本法多用于预防疾病。用新鲜鱼腥草洗净,捣烂加红糖,冲开水当茶饮,有通淋利尿作用,预防尿积病。

(十三)包吞法

将某些有异味或在煎药时易于破坏药性的药物,用米饭或豆皮等食物或药物包裹捏成小团子,然后吞服。如半截烂用米饭包裹吞服,对肚子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十四)塞鼻法

用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捣烂直接填塞于鼻腔内止血。如用红痧药或仙鹤草叶捣烂,塞于出血的鼻腔内1~3分钟即可止血。

(十五)调擦法

将药物与鸡蛋清、茶油、黄酒汁、米泔水等拌匀调和,涂擦患处,治疗皮肤病。用木姜子树根洗净切碎,焙干碾末用茶油调和,搽患处,用于癞子头(头癣),具有杀菌、消炎、生肌的作用。

(十六)佩挂法

选用一些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有解毒消炎、消肿止痛、防病治病的作用。

1.适应证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炎、腹股沟淋巴结核、急性眼结膜炎(俗称火眼)、小儿疳积、小儿口疮、慢性病及避孕、防病保健等。

2.常用佩药方举例 佩挂勾芒、红蕉、桐花、琼枝、婆罗、古贝,有散寒祛湿或清热之效。以鲜白花丹叶一张捣烂,装入小布袋,佩在鬓际,可治急性眼结膜炎。对急性乳腺炎,取白背枫叶一张,用手揉烂,以布包好,佩挂在乳房患侧,2~3天可愈。对鼻臭病,用毛射香叶适量,捣烂,包好,佩戴在鬓际,4~5天见效。对腹股沟淋巴结核,可用马鞭草一棵,捣烂包好,佩在相应的部位。

3.香药袋 对慢性病、小儿体弱多病者,选用芳香走窜药,制成香药袋,以丝线佩挂于颈项或戴于手腕,有保健防病作用,对易患感冒、消化功能低下而抵抗力差的儿童,更加适用。现代研究证明,壮医香药袋具有良好的杀灭病菌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能量,增加消化腺的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力,增加自身免疫力,促进肠胃活动,从而达到抗病目的。常用的香药袋方:①苍术、石菖蒲、山漆、白芷、细辛、藿香、樟脑。②佩兰、丁香、甘松、石菖蒲、薄荷脑、白蔻仁。③川芎、山漆、艾叶、雄黄、苍术、冰片。④藿香、桂皮、冰片、白芷、石菖蒲。上药各适量,分别研细末,同组各混合装袋,每袋5~10g,一般10天换药一次,可长期佩带于儿童身上。

4.温脾兜 取公丁香、苍术、陈皮、厚朴、白术、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诸药共研细末,制成腹兜,佩带于脐部,3天换药一次。症状消失后不再佩带。能温中健脾、行气止痛。适用于小儿谷道脾胃虚弱之泄泻、气滞腹胀、腹痛等症。

5.明目球 为壮医佩药疗法的一种。处方组成:制南星10g,木贼、桑叶、菊花各6g,共研细末,与制南星一起捣烂,加醋酸少许,调匀,用软棉布包扎成球。将药球挂于患眼侧的太阳穴处,2天换药一次。能疏风清热,散瘀明目,适用于红眼病(结膜炎)。

6.消食香袋 取炒山楂、炒谷芽、炒神曲各10g,藿香、苍术各6g,陈皮、木香各3g,共研细末,放入以丝或绸做成的小袋内,悬挂于颈部,药袋平天突穴处,1周换药一次,调理谷道咪隆、脒胴,用于小儿消化不良、积滞症。

7.避疫袋 取贯众、牙皂、薄荷、防风、朱砂、艾叶、石菖蒲,先将除朱砂外的各药研成极细末,然后加朱砂混匀,装入小布袋内,能避瘟防病,用于预防麻疹及流行性感冒。于疫病流行期间,将上药挂于颈部前方,5~7天换药1次。

(十七)壮医浴足疗法

浴足是壮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浴足是把草药加水煮30分钟后过滤,待温度降至40~50℃时,用来洗足或泡足。浴足使皮肤受热均匀,腠理疏通,血管扩张,气血流畅,具有通龙路、火路气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肿祛瘀,杀虫止痒等功效。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如治疗内伤发热,用桃叶、青蒿煮水洗身、洗足,能使龙路、火路畅通,达到清热解毒之目的。治疗高血压、头目眩晕、耳鸣、肢体麻木,用桑叶、草决明各60g,加水1000g煎至750g浴足,每天1次,血压下降后,隔两天1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用大风艾、香风散、血藤、黑心姜,煮水浴足,每天1次,疏通两路。跌打损伤,特别是踝关节扭伤,用土三七、接骨丹、透骨消、泽兰、土牛膝煮水浴足,每天1次,每次5分钟。治疗下肢皮炎,用十大功劳、九里明、王不留行煮水浴足,每天1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对预防糖尿病患者代谢障碍,糖和蛋白沉积在血管内,引起动脉硬化和动脉管壁狭窄而容易感染的各种皮肤病,如带状疱疹、脚癣等有一定的作用。对其他疾病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煮水浴足,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十八)药物热熨疗法

借助热力,或热力配合药力,熨烫人体的一定部位,以疏通龙路、火路气血,调节天、人、地三气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属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或虚寒性疾病疗效较好。用法是将某些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进行热熨或往复移动,借助药力和热力以治疗疾病。壮族民间多采用气味芳香浓烈之品作为熨疗药物。方法多种多样,或将这些药物炒热,以布包裹趁热直接熨患处,或将药物蒸煮后热熨治疗部位,或将药物制成药膏,用时略加烘烤,趁热将药膏敷于治疗部位,或将药袋、药饼、药膏等熨剂置于患处或治疗部位,盖以厚布,再取熨头、热水袋、水壶等热烫器具加以烫熨,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灼皮肤为度。如取柑果叶、大罗伞、小罗伞、两面针、泽兰、香茅、罗陀罗、大风艾、五色花、土荆芥、土藿香、七叶莲、柚子叶、米酒1~5种或全部适量,切细,捣烂,加酒炒热用布包好,熨患处。主要用于腰腿痛、风湿性疾病、陈旧性伤口痛、痛经等。

(十九)药锤疗法

用杉树或苦楝树枝一截,锯成直径3~4cm、长8~9cm,并在中间打一12mm的小孔,孔内装一条长42~45cm的竹柄,然后用适量棉花放入药锤粉5~10g,用布包在锤子的一端,扎紧即成一个药锤。药锤粉用水泽兰、九里香、大风艾、七叶莲、九龙川、两面针碾末后和少量冰片、樟脑配制而成。使用时用药锤直接捶打病变部位或穴位,其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肩周炎等。 URw8Xk2zg7OYS5lJin3GgdL2+tnmASrCbympyqyhFrTUz+Tka8beMZySNKaXlI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