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壮药的性味及功效

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的性质,药味是指通过人的味觉直接尝出药物的味道,也有些是根据临床经验推测出来的。壮医在实践中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植物、动物、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不可供药物、哪些有毒、哪些无毒等,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认识。壮医药农对壮药的茎、叶、花一般都能正确地识别,并且熟悉药物产地、生长环境等。壮医对药物的性味及功能既有独特的认识,又善于吸取中医的长处。根据医疗实践反复验证,然后归纳总结药物的功能,通过口尝药物的味与功用之间的联系,从而指导临床用药。药物的性质有寒、热、温、凉、平缓五种。寒凉药多用于热证,如青牛胆、苦地胆、土黄连可用于解热毒;温热药多用于寒证,如肉桂、荆芥、紫苏多用于解寒毒;平缓性质的药物介于两者之间,寒热不显著,如土人参、土沙参。药味有酸、甜、苦、辣、咸、麻、淡、涩八种,与中药辛、甘、酸、苦、咸、淡、涩味理论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如壮医的“涩”味应用较广。每种药物都有其药性和药味,但又不是孤立的,药性相同、药味不同则功用也不同,药味相同、药性不同则作用也不一样。壮医将药学功用编成歌诀,广为流传:“辛行气血能解表,跌打风湿并散寒。酸主固涩能收敛,止泻固精疗虚汗。苦寒祛湿能攻下,治疗实热排便难。麻能镇痛散痈疖,并疗舌伤与顽痰。涩主收敛能抗菌,止血烧伤能消炎。咸味化痞散瘰疬,通便泻下可软坚。甘味和中亦滋补,调和百药能矫味。淡味祛湿亦利水,镇静除烦且安眠。”壮医还总结出药物形态与功用的关系歌诀:“有毛能祛风,浆液可拔脓,中空能利水,方茎发散功,毛刺多消肿,蔓藤关节通,对枝又对叶,跌打风湿痛,叶梗都有毛,止血烧伤用,诸花能发散,凡子沉降宏,方梗开白花,寒性皆相同,红花又圆梗,性味多辛温。”

壮医具有丰富的药物治病经验,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于以其性味之偏,来调整和纠正人体病理情况下的阴阳偏胜和三气不同步状态。药有以功用区分,如有毒药和解毒药、治瘴气药、治跌打损伤药、清热药、补益药、治痧症药、祛风湿药、杀虫药等。但从大类分为调气药、解毒药和补虚药三大类。壮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既重视内治,也重视外治,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不少民间壮医,从生草药的形态性味,就能大抵推测出其功能作用,并将这些用药经验编成歌诀,便于吟诵和传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能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味滋补虚弱用。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花色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酸涩收敛涤污脓。又如黄色药治黄病,姜黄虎杖黄龙藤;田基黄加无根藤,黄疸型肝炎用它清;以红治红湿通经,经不调采月月红;白色药物用白治,木爪炖服乳奶通;以黑护理毛发黑,芝麻黑豆配首乌;用毒攻毒外敷涂,蛤蟆青黛治痈毒;草药辨证施治中,热者凉之寒者湿。实者泻之虚者补,四气五味要认清;风热感冒葫芦茶,茅根薄荷桑菊花;风寒荆芥香白芷,红糖紫苏生姜汤;肺热桑皮鱼腥草,润肺百部枇杷叶;胃热腹痛金果榄,适量银花水田七;胃寒痛取野桂皮,姜黄鸡蛋两面针;风湿山蒌过江龙,黄杜鹃与血风藤;痹痛血党枫荷桂,肾虚杜仲续断根;咯血墨草棕榈炭,小蓟茅根与山枝;呕血侧柏仙鹤草,白及藕节与大蓟;等等。 VpOItxHv9dPrc3LYwkUp8RWnnx0mcE7wgPPkOGQHciyrecsAErz8+WDmAkHM2c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