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节
胃痛

一、概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往往兼胃脘部痞满、腹胀和嗳气等。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与气候、情志、饮食、劳倦等有关。

《内经》初步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药物损害等。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亦有密切关系。

胃痛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等。胃痛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病变早期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日久虚实夹杂。实证有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虚证有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病因病机见图1-14。

img

图1-14 胃痛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常见证型

1.寒邪客胃

【临床症状】 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分析】 寒性收引,寒邪客胃,则阳气被遏,气机阻滞,失于通降,故胃痛暴作;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故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胃无热邪,故口淡不渴;热能胜寒,故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紧均属寒,脉弦则主痛。

【施护法则】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 良附丸加减。

2.饮食停滞

【临床症状】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或实。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食滞中焦,胃中气机阻滞,故胃脘疼痛胀满拒按;脾健运失职,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则宿食上越,矢气则腐浊下排,故吐食或矢气后痛减;饮食停滞,肠道传导受阻,故大便不爽;而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

【施护法则】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 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

【临床症状】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叹息,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滞,故胃脘胀闷疼痛;胁为肝之分野,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胃失和降,气郁不舒,故嗳气频繁;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若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故每因情志不和而痛作或痛甚;舌苔薄白,脉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施护法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郁热

【临床症状】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吞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心烦易怒,吞酸嘈杂;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火上乘,故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里热之象。

【施护法则】 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 化肝煎加减。

5.瘀血阻滞

【临床症状】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辨证分析】 胃乃多气多血之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则瘀血内停,瘀血有形,则痛有定处而拒按;瘀血阻络,则痛如针刺,瘀血停胃,胃失和降,食后痛甚;瘀血日久伤络,则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为血瘀之象。

【施护法则】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虚

【临床症状】 胃痛隐作,嘈杂似饥,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分析】 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胃痛隐作;若阴虚有火,则可见胃中灼热不适,五心烦热,消瘦乏力;胃津亏虚胃纳失司,故可见嘈杂似饥;胃阴津少,无以上承而口燥咽干;阴虚液耗,无以灌溉,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施护法则】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

【临床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辨证分析】 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阳虚而胃痛隐隐,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出现喜温喜按;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逆,则可泛吐清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血弱,机体失养而神疲乏力;脾主肌肉四肢,中阳不振,四肢肌肉失于温养,故见手足不温;脾运失司,则大便溏薄;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征象。

【施护法则】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 黄芪建中汤加减。

四、护理

(一)辨证施护

1.生活起居

病室环境宜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注意生活有规律,防止胃脘部受凉。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病室宜温暖向阳,避免风寒侵袭。胃阴亏虚者病室宜湿润凉爽,空气新鲜。肝胃郁热者病室宜通风,凉爽舒适,光线柔和。虚证患者宜多休息以培育正气,避免过度劳累而耗伤正气。

2.病情观察

观察胃痛的诱发和缓解因素、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规律及伴随症状等;观察有无呕血及便血;观察面色、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出血先兆,若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表现,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中年以上患者,胃痛经久不愈,经常便血,日渐消瘦,应考虑癌变的可能。

3.饮食护理

饮食以易消化、富营养、少量多餐为原则,忌生冷、肥甘、油腻、辛辣、煎炸、香燥、粗糙食物,忌烟、酒、茶等;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疼痛、呕吐剧烈,或呕血、便血量多者应暂禁食,待病情缓解后,改为清淡而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等,恢复期改为软饭或面食。胃酸过多者,不宜食过酸的食物如食醋、梅子等。

寒邪客胃者饮食以温热、软烂、易消化为原则,宜用姜、葱、胡椒、大蒜等性温热的食物作调料;饮食停滞者严格控制饮食,痛剧时暂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肝气犯胃宜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金橘饼,忌食南瓜、土豆、山芋等壅阻气机的食物,悲伤郁怒时暂时禁食;肝胃郁热者饮食应多予疏肝泄热之品,如绿豆汤、荷叶粥等;瘀血阻滞者予行气活血之品,如果茶、山楂等;胃阴亏虚者宜多食益胃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银耳、麦冬粥,注意补充津液,多饮水或果汁;脾胃虚寒者饮食宜温热,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龙眼肉、山药等,胃痛时可饮生姜红糖茶,以温胃止痛。

4.情志护理

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刺激,避免精神紧张,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以缓解疼痛。肝气犯胃者,疏导情绪,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忧思,主动参加社会及文娱活动,多听轻缓音乐、下棋、读报、登山等,怡情放怀,以使气机顺畅;肝胃郁热者,避免五志化火引起胃热炽盛而致胃痛;瘀血阻滞者,患者常因疼痛或出血致精神紧张、悲观,应做好情志护理,安慰患者,树立信心。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宜热服,服药后宜进热粥、热饮,以助药力,或用热水袋熨胃部;胃阴亏虚者中药汤剂宜久煎,偏凉服,少量频服。

6.适宜技术

脾胃虚寒患者胃痛发作时,可在胃脘部热敷、药熨;或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或给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脾俞等穴。胃痛实证者可行穴位按摩,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肝气犯胃者可加用肝俞、太冲等穴。虚证者可针刺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或用耳穴压豆,选胃、肝、脾、神门、交感等穴。

(二)主要症状护理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胃痛,护理措施如下。

1.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胃脘痛剧或伴有出血症状、急腹症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平常可适当活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胃部保暖,防外感。烦躁不安者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

2.密切观察胃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发作规律及伴随症状等。如果疼痛突然加剧,呕恶、烦躁或出现上腹硬满、疼痛拒按,并见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细弱者,应考虑为胃穿孔导致的休克,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中年以上患者,胃痛经久不愈,消瘦,经常便血,应考虑恶变的可能。

3.遵医嘱给药,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未明原因前,慎用镇痛剂。

4.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①行为疗法如深呼吸、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等。②局部热疗法:除急腹症外,对疼痛局部可应用热水袋进行热敷,从而解除肌肉痉挛而达到止痛效果。③针灸止痛:肝气犯胃者,可针刺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疏肝理气止痛;饮食停滞者,胃脘胀满疼痛欲吐,可针刺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等穴。

5.穴位注射:长期反复发作的胃痛,可遵医嘱用当归川芎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于足三里、阳陵泉等穴行穴位注射。

6.穴位按摩:胃痛发作时,可按摩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直到患者感到按压处酸、胀、麻。

7.拔火罐: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疼痛发作,可行拔火罐。

8.艾灸: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疼痛发作,可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

9.饮食停滞者,胃脘胀满疼痛欲吐,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

10.饮食以软、烂、热、少渣、富营养、易消化、少食多餐原则。忌生冷、肥甘、油腻、辛辣、煎炸、香燥、硬固食物,忌烟、酒、茶等;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

五、健康教育

1.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慎起居,适寒温,防劳倦。

2.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按时进餐,勿过冷过热,勿过饥过饱;勿食油腻生冷之物,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

3.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医嘱服药。

4.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情志,释放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5.若中年以上患者反复发作日久,迁延不愈,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Pkjryxcn0IEioj0r+HAl4Cn/vaGg1WRVA5JdT5ayDCamSYwcYTPeEGV0kLaMn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