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节
呕吐

一、概述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以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因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呕吐。

《内经》对呕吐的论述颇详,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呕吐之病者,有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证治汇补·呕吐》曰:“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新谷入胃,气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微,闻食则呕者……有胃中有痰,恶心头眩,中脘躁扰,食入即吐者。”指出呕吐的病因为饮食所伤、水饮内停等。《温病条辨·中焦篇》也谓:“胃阳不伤不吐。”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肝、胆、脾、胰、肠的病变,以及头部损伤、颅内病变,某些食物、药物中毒,以及中暑、眩晕、妊娠等,凡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呕吐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和脏腑虚损。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呕吐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气郁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一般来说,初病多实,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由实转虚;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则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并见的复杂病机。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或内伤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有实。病因病机见图1-13。

img

图1-13 呕吐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常见证型

1.外邪犯胃

【临床症状】 突然发生呕吐食物,吐出有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分析】 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致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而正气未衰,故突然呕吐,吐出有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邪束肌表,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之征。

【施护法则】 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2.饮食停滞

【临床症状】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辨证分析】 饮食停滞,气机不利,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食滞中焦,气血不利,故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滞可化热,则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之征。

【施护法则】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 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停

【临床症状】 呕吐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辨证分析】 脾失健运,痰饮内停,胃气不降,故呕吐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痰蒙清阳则头眩,水饮凌心则心悸;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停之征。

【施护法则】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肝气犯胃

【临床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辨证分析】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情志不遂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为肝气郁滞之征。

【施护法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代表方】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4.脾胃虚寒

【临床症状】 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辨证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阳虚不振,阴寒内生,气不化津,运化失常,则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儒弱,均为脾阳不足之征。

【施护法则】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 理中丸加减。

5.胃阴不足

【临床症状】 呕吐反复发作,呕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分析】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虚火上炎,气失和降,则呕吐反复发作,呕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津液不足,故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津液耗伤,阴虚有热之征。

【施护法则】 滋养胃阴,和胃止呕。

【代表方】 麦门冬汤加减。

四、护理

(一)辨证施护

1.生活起居

保持病室清洁无异味,环境舒适整洁,温湿度适宜,及时清理呕吐物及被呕吐物污染的衣被,及时通风换气,避免患者当风;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或打扰患者,保证睡眠,避免因体位改变而诱发呕吐;呕吐时宜取坐位,半卧或侧卧位,意识不清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吐毕给予温开水漱口,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病情观察

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气味及发作的次数和频率等,观察呕吐发生的诱因、时间、发作规律及与饮食、情志的关系等;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血压、脉象、皮肤弹性及光泽、口干情况、尿量及有无腹痛、发热等。若患者呕吐物为鲜血,咖啡色,或呕吐物加重,或呕吐见粪臭样物,伴腹痛拒按、大便不通,应留取呕吐物送检,并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患者出现呕吐呈喷射状,伴有剧烈头痛、呼吸深快、烦躁不安、脉搏加快、心慌心悸、血压下降、嗜睡、出冷汗、尿少等危重表现时,立即告知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3.饮食护理

呕吐严重者暂予禁食,呕吐减轻后,首先给予流质,渐进半流食,再逐渐恢复为软食、普食。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忌辛辣、腥膻等食物,进食前可用生姜擦舌或姜汁滴舌,以降逆止呕。

外邪犯胃者,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饮食停滞者,宜食消食导滞之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忌油腻之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痰饮内停者,宜食利湿化浊之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肝气犯胃者,饮食宜清淡疏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金橘、柑橘、陈皮、佛手等,忌油腻香燥之品;脾胃虚寒者,宜食健脾养胃之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忌食易损伤脾胃之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胃阴不足者,饮食以清淡甘凉,细软多汁为主,少食多餐,如绿豆汤、莲子汤、藕粉、梨汁、西瓜、甘蔗、蜂蜜等,禁忌辛辣、香燥之品。对便秘患者,宜多食富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等。

4.情志护理

安慰疏导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恼怒、忧思等不良情绪,保持情志调和。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嘱患者听轻缓音乐,读书报以调畅情志。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亦可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5.用药护理

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呕吐频繁者,服药前后可在舌面上滴2~3滴姜汁,亦可在药液中加姜汁3~5滴。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尽量选用刺激性气味小的药物,避免油质多或有腥臭气味的药物,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6.适宜技术

呕吐可遵医嘱行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穴位注射、耳穴贴压、中药封包和灸法等;胃脘疼痛可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脘腹胀满可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二)主要症状护理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呕吐,护理措施如下。

1.呕吐时,给予身体支持和心理安抚,协助患者侧卧位,上半身抬高。意识清醒者,扶住患者的前额或给予身体支撑,防止因头晕、乏力、虚弱等发生跌倒;意识障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2.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评估呕吐与进食、饮酒、药物或毒物、精神因素等的关系,观察有无腹痛、腹泻或便秘、头痛、眩晕等伴随症状。严重呕吐时需注意有无尿少口渴、皮肤黏膜干燥等脱水现象。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剧烈呕吐而禁食者准确记录出入水量,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中毒、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应采取标本送检。

5.呕吐后及时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舒适。更换因呕吐污染的衣被,整理周围环境,避免不良刺激。适当休息。如呕吐不严重,可进少量易消化食物。

6.穴位贴敷或穴位按摩:遵医嘱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7.耳穴贴压:遵医嘱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8.艾灸:遵医嘱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9.穴位注射:遵医嘱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10.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嘱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

五、健康教育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卫生。

2.起居有常,顺应季节变化,劳逸适度。冬春之季,须防寒保暖,尤其应注意胃脘部的保暖。久病体弱者,应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而诱发呕吐。

4.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八段锦等。

5.学会简便止吐方法,如指压内关、合谷、中脘等穴,生姜片擦舌,咀嚼生姜等。

6.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若中年以上反复呕吐者,应认真检查,并及时治疗。 OO5K/qGPhQhLAAHfLwBU/gGJqJc2HSnRM1d+gi3rH+XYuDBm6tGh83lc1UyzqG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