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节
中风

一、概述

中风是因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謇涩或不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中风”,又名“卒中”。根据脑髓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本病多发于中老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

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认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及近代医家丰富完善了对中风病的认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疗法则。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中风的主要病因是年老体弱,气血素虚,久病延绵致积损正衰,或痰浊、瘀血内生已久,加之劳欲内伤、情志不调、饮食所伤、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因素诱发。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病因病机见图1-12。

img

图1-12 中风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常见证型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

【临床症状】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手足拘急,舌质黯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 素体痰湿内盛,或嗜食肥甘致中焦失运,聚湿生痰,痰郁生热,热极生风,风痰阻络,气血不通,则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手足拘急;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瘀之征。

【施护法则】 祛风化痰,息风通络。

【代表方】 真方白子丸加减。

2.风阳上扰

【临床症状】 素有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突发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至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辨证分析】 素体肝阳偏亢,肝气不舒,则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则见眩晕头痛,耳鸣目眩;肝阳化风,风火上犯,闭塞脑脉或血溢脉外,出现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亦为肝火内炽之征。

【施护法则】 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

【临床症状】 素有眩晕耳鸣,腰酸膝软,烦躁失眠,手足蠕动,五心烦热,突现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舌质红或黯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数。

【辨证分析】 素体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烦躁失眠;阴不制阳,相火妄动,上犯于脑,脑脉壅塞或血溢脉外,则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五心烦热,舌质红或黯淡,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均为阴虚之征。

【施护法则】 滋阴潜阳,镇肝息风。

【代表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

【临床症状】 平素有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痰多口黏,腹胀便秘等症状,突发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肢体强痉,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辨证分析】 素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故多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不化津,则痰多口黏;痰浊壅滞,郁而化火,痰热生风,流窜经络,则突发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肢体强痉;腹胀便秘,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为痰热壅盛、阳明腑实之征。

【施护法则】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 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

【临床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肢体强痉,项强身热,躁扰不宁,鼻鼾痰鸣,气粗口臭,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 素体肥胖痰多,痰郁化热,复因劳累、饮食、情志等致内火炽盛,上逆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肢体强痉,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痰火上扰,气道受阻,则鼻鼾痰鸣;痰火内结,腑气不通,则口臭气粗;痰热内阻,阳气不能外达,则见手足厥冷;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火内炽之征。

【施护法则】 清火涤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 羚角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

【临床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口流痰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肢体强痉,肢冷,静卧不烦,面白唇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辨证分析】 素体痰湿内蕴,痰浊上壅清窍,蒙蔽心神,故见神昏,不省人事;痰涎壅盛,痰湿内停,阻遏气机,则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口流痰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肢体强痉;湿痰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见肢冷,静卧不烦;阳气不充,则面白唇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均为痰浊内蕴之征。

【施护法则】 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 涤痰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2.脱证

【临床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手撒肢冷,肢体软瘫,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冷汗淋漓,二便自遗,舌痿软,少苔或苔白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辨证分析】 多为闭证进一步发展而致,久病精气已衰,复因饮食、情志等致阳浮于外,阴竭于下,阴阳离决,元气已脱,神志失守,精气亡失,则昏仆,不省人事,手撒肢冷,肢体软瘫,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冷汗淋漓,二便自遗;舌痿软,少苔或苔白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均为心气衰竭之征。

【施护法则】 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 参附汤加减。

(三)恢复期

1.痰瘀阻络

【临床症状】 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舌质黯紫,苔滑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 中风后期,风痰、血瘀阻滞舌之经络,则言语不利;痰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肢麻或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黯紫,苔滑腻,脉弦滑,为痰瘀之征。

【施护法则】 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代表方】 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

2.气虚血瘀

【临床症状】 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淡紫,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辨证分析】 气血大伤,气虚尤甚。气虚血行乏力,血滞经脉而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淡紫,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涩或细缓、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

【施护法则】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

【临床症状】 半身不遂,患肢僵直拘挛,语言不利,口眼㖞斜,或偏瘫,肌肉萎缩,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

【辨证分析】 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则半身不遂,患肢僵直拘挛,语言不利,口眼㖞斜,或偏瘫,肌肉萎缩;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为肝肾亏虚之征。

【施护法则】 调补肝肾,滋阴养血。

【代表方】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四、护理

(一)辨证施护

1.生活起居

病室环境宜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减少探视,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取适宜的体位,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稍垫高并避免搬动,痰多流涎,头宜偏向一侧,及时清除痰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痰涎堵塞气息而窒息。躁动不安者要注意保护,防坠床;加强口腔、皮肤、眼睛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金银花、甘草煎水清洁口腔,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大小便的护理,神昏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并覆盖无菌湿纱布保护。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神志和瞳孔变化,如患者出现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出现呕吐、项背强直、抽搐、头痛、鼻鼾、烦躁不安等情况,说明病情加重;若神志逐渐转清,症状减轻,则病由重转轻。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和血压情况,若出现烦躁不安,喉中痰鸣,汗出淋漓者,应考虑呼吸道阻塞;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或脉微欲绝,呼吸慢而不规则,或呼吸微弱等,为病情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邪热炽盛而发热者,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此外,还应注意舌象、脉象、汗出等情况,为辨证提供依据。

3.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辛辣之品,戒烟酒;神清者予半流质或软食,如面条、粥等,神昏者宜鼻饲流质,如牛奶、米汤、藕粉等;注意食物的量和温度,应少量温服。

风痰入络者,宜食祛风化痰通络之品,如黑豆、藕、梨等食物,禁食鸡肉、辣椒、大蒜等辛香走窜之品;风阳上扰者,饮食宜清淡甘寒,如绿豆、冬瓜、芹菜、梨等;阴虚风动者,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薏仁粥、甲鱼汤和银耳汤等;痰热腑实者,饮食以清热化痰为主,如萝卜、芹菜、梨等,忌食大蒜、海鲜、羊肉等助火之物;痰浊瘀闭者,饮食宜偏温性食物,如萝卜、南瓜、菠菜等。中风脱证者,可鼻饲法注入流质饮食,如果汁、米汤、牛奶、菜汤、肉汤等。恢复期以清热养阴、健脾和胃的食物为宜,一般予清淡易消化的普食或半流饮食,少量多餐,逐步加量。

4.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释病情,解除恐惧、焦虑、悲观的情绪,避免情志刺激,保持情绪稳定;恢复期要耐心细致地讲解康复的方法和重要性,嘱患者平时要注意克制情绪波动,尤其是“制怒”,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5.用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偏凉服,少量多次,可用吸管进药,或浓煎滴入,防止呛咳,必要时采用鼻饲,服药后不要搬动患者,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如痰热腑实患者服用通腑泻热汤后3~5小时泻下2~3次稀便,说明腑气已通,不需再服,若服药后,未见大便,可报告医生,继续服药,以泻为度。痰火瘀闭,口噤不开者,药物宜鼻饲,若为灌服,药丸应先用温开水化开,然后徐徐灌入,听到药汁咽下声后,再予继续喂服。

6.适宜技术

神昏高热时,可遵医嘱针刺水沟、十宣、合谷等穴;脱证可灸膻中、气海、关元等穴;意识障碍者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半身不遂者遵医嘱行穴位按摩或灸法,还可以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中药局部熏洗偏瘫肢体;口眼㖞斜遵医嘱穴位贴敷,口角斜者遵医嘱针刺或按摩地仓、颊车、下关、内庭等穴,眼歪斜者遵医嘱针刺或按摩太阳、鱼腰、攒竹、承泣、风池等穴。

(二)主要症状护理

中风的常见症状有意识障碍、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眩晕、高热等,本节主要介绍半身不遂的护理。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安置合适的体位,保持良肢位摆放。

4.加强锻炼,防止肢体失用性萎缩,可采取综合康复疗法,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

5.遵医嘱穴位按摩或艾条灸,患侧上肢取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穴,患侧下肢取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五、健康教育

1.起居有常,避免过劳,谨避四时虚邪贼风,尤应避寒邪,预防复中。保证充足的睡眠。

2.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做到心平气和,忌恼怒。

3.注意饮食调护。饮食有节,宜清淡,食勿过饱,忌暴饮暴食,忌荤腥肥甘、辛辣刺激之物,戒烟酒。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4.保持大便通畅,发生便秘时,可适当选用缓泻剂润肠通便。

5.指导患者掌握中风的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康复训练宜循序渐进,以适度为宜,注意安全。

6.定期门诊,遵医嘱服药治疗,切忌自行服药或停药。监测血压,发现有血压升高、头痛、眩晕、呕吐、喉中痰鸣且咳出不易、肌肉异常跳动、肢体麻木加重等中风先兆,立即就诊。 o2pjSO3/Y1mnFl3iTGHcHCEo0H0tLTfsYhEti1MyQywbVdgXpA93Y46a8r0zZ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