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胸痹

一、概述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发展为真心痛。本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就有胸痹的记载:“以右践左足上。除胸痹、食热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明代徐彦纯《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补前人之未备。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

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其他如心包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甚至一些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多与年老体虚、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心病不能推动血液,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起心脉痹阻不通,胸阳不振而发胸痹。病因病机见图1-8。

img

图1-8 胸痹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常见证型

1.心血瘀阻

【临床症状】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辨证分析】 寒凝、气滞、痰阻致瘀血内停,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故胸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血属阴,夜间属阴,故入夜甚;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为瘀血内停之征。

【施护法则】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2.阴寒凝滞

【临床症状】 胸痛彻背,遇寒则甚,胸闷心悸,气短,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辨证分析】 素体阳虚,心阳不振,复受寒邪,阴寒凝滞,气血痹阻,以致胸中阳气痹阻,寒凝心脉,心脉痹阻,故见胸痛彻背,遇寒则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心悸,气短,重则喘息不得卧;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紧,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征。

【施护法则】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代表方】 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3.痰浊壅塞

【临床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痰多,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苔浊腻或白滑,脉弦滑。

【辨证分析】 痰浊痹阻心胸,胸阳不振,故胸闷如窒而痛;痰浊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痰浊阻肺,气机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则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呆便溏;痰多,形体肥胖,咳吐痰涎,苔浊腻或白滑,脉滑,皆为痰浊壅塞之征。

【施护法则】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代表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4.气阴两虚

【临床症状】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经久不愈,心悸气短,伴倦怠无力,声低息微,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舌偏红,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辨证分析】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更致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心胸隐痛,时作时休,经久不愈;心失所养,又阴虚火旺,故见心悸;气虚则倦怠无力,声低息微;血虚则面色少华,不能滋养清窍则头晕目眩。舌红、脉细弱无力,为气阴两虚之征。

【施护法则】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5.心肾阴虚

【临床症状】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辨证分析】 病延日久,气血不畅,故见胸闷且痛;虚火扰心,故心悸,虚烦不寐;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盗汗,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为阴虚之征。

【施护法则】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代表方】 左归饮加减。

6.阳气虚衰

【临床症状】 心悸而痛,汗出胸闷气短,遇冷心痛加剧,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辨证分析】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致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心阳不振,故心悸汗出;阳虚生内寒,寒凝心脉,不通则痛,故遇冷心痛加剧,动则更甚;阳气不达四肢,不充肌肤,故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阳虚寒胜之征。

【施护法则】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 参附汤和右归饮加减。

四、护理

(一)辨证施护

1.生活起居

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光线适宜,禁止喧哗,注意保暖。病情轻者可床边活动,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

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监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若痛剧、心慌、气短、手足冷,为真心痛之征,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吸入较高流量4~6L/min)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脉象、面色、肢体温度变化。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夜间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饮食护理

饮食规律,宜清淡、营养、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多食各种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等;勿过饱、过饥,忌烟酒、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之物。

心血瘀阻者不宜过饱,宜少食多餐,宜多食用禽类、鱼类、瘦肉、核桃、花生、葵花子、水果、蔬菜等食品;阴寒凝滞者饮食宜温热,可食用白木耳、桂圆、西洋参、莲子等补气养阴之品,或用少量干姜等调味,以温运中阳,忌食生冷;痰浊壅塞者宜食健脾化痰之品,如竹笋、山药、薏苡仁粥、萝卜粥,忌食油脂、肥肉、精米、糕点等食物;形体肥胖者,应限制饮食,控制体重,减少痰浊内生;气阴两虚者给予如桂圆、红枣、莲子、牛奶及蛋类、瘦肉类、鱼肉等补气养阴之品,适当以山药、黄芪、百合粥调补;心肾阴虚者宜食清淡滋润之品,如木耳、芹菜、香菇等,可常食银耳羹、百合绿豆汤等;阳气虚衰者宜食温养补血补气及低盐食物,如桂圆、甲鱼、山药、鸡蛋等,少食含粗纤维的蔬菜,以减少肠蠕动。

4.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护患信任关系,增强其依从性;向患者讲解胸痹的诱发因素及预后知识,并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指导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如听音乐、呼吸练习、看书等。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温服,注意服药禁忌,如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时,禁食萝卜等破气食物。心痛发作时遵医嘱服用三七粉、速效救心丸等,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遵医嘱静滴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时,应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严格遵医嘱控制滴速,患青光眼、低血压者忌用。

6.适宜技术

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可隔姜灸,选取心俞、膈俞、膻中、气海等穴;也可艾条灸足三里、内关等穴。耳穴选冠状动脉区、小肠、前列腺等进行贴压,以扩冠状动脉而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胸痹发作者可配合有宽胸功能的中药气雾剂。

(二)主要症状护理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心痛,护理措施如下。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噪声刺激。

2.保持舒适体位,胸闷不适时,协助患者取半卧位,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

3.密切观察心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遵医嘱用药,发作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5.耳穴贴压(耳穴压豆)选择心、冠状动脉区、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穴位按摩选择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可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等。

9.艾条灸选择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

10.穴位贴敷,可选择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位。

1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不宜过饱过饥;避免辛辣、肥甘生冷、过甜过咸之品及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五、健康教育

1.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适寒温,慎起居,防外感。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2.起居有常,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3.保持大便通畅,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用力排便诱发胸痹。便秘时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开塞露、口服麻仁丸、每日空腹饮用蜂蜜水,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4.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食物,戒烟限酒,少量饮酒可降低心绞痛的发病率,切记大量饮酒、空腹饮酒。

5.注意调节情志,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七情过激。

6.指导患者按时按需按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减药换药,需调整药物时,与医生协商后方能更改。常备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等,胸痛发作时及时含服。 ldkdaG8rjMlZKA2+gdMm6tccnREzenVugpNJhHxQ6J008EnC8CvoFKo/MsQO9O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