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心悸

一、概述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内经》虽无心悸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这是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记载了心悸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变证和治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明代《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饮食不当,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物使用不当等,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关系密切。

本病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因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而发病。肾阴不足,或肾阳亏虚,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病因病机见图1-7。

img

图1-7 心悸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常见证型

1.心虚胆怯

【临床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辨证分析】 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而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心中惕惕,则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脉细略数或细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征。

【施护法则】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 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临床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辨证分析】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心血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则头晕目眩;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无华;血亏气虚,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施护法则】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3.心阳不振

【临床症状】 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 久病体虚,损及心阳,心失温养而致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则胸闷气短;心阳虚弱,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则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脉沉细无力,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施护法则】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4.水饮凌心

【临床症状】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辨证分析】 心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而致心悸;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肌表,则形寒肢冷;饮阻于胸中,气机不利,清阳不升,则胸闷痞满,眩晕;饮邪上逆,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流涎;水饮内停,津液不布则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为水饮内停之征。

【施护法则】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 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火旺

【临床症状】 心悸,失眠,五心烦热,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辨证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而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则心悸失眠;阴虚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施护法则】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6.瘀阻心脉

【临床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辨证分析】 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而致心悸;血瘀气滞,心阳被抑,则胸闷不适;心络瘀阻,络脉挛急,则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为瘀血蓄积,心阳被遏之征。

【施护法则】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 桃仁红花煎加减。

四、护理

(一)辨证施护

1.生活起居

居住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噪音等一切不良刺激。一般患者宜适当参加锻炼,有利于调畅气机,怡神养心;病重者宜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劳耗伤心气。心脾两虚、心阳不振者,病室宜阳光充足,应注意防寒保暖;阴虚火旺者,病室温度宜偏低且通风良好,睡眠时光线宜暗,薄衣薄被,慎房事;水饮凌心者,病室宜温暖,绝对卧床休息,若患者心悸喘咳,胸闷,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程度;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加强夜间巡视,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饮食护理

饮食有节,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勿过饱、过饥,忌烟酒、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之物。

心虚胆怯者宜食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品,如黄芪粥、黑木耳大枣汤,也可选用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油菜,菠菜、香蕉等;心血不足者宜食补益气血之品,如奶类、蛋类、鱼类、红枣等,或是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猪血及绿色蔬菜等,亦可配合药膳如桂圆红枣粥等,忌生冷之品;心阳不振者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人参粥、龙眼莲子粥、紫河车等,酌情加食温热利水消肿之品,如赤小豆汤、韭菜等,有水肿者应限制饮水量及钠盐摄入量;水饮凌心者宜低盐或无盐、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如赤小豆、薏苡仁汤、玉米须水代茶饮,可适当进食冬瓜、大蒜、生姜、葱、辣椒等化湿利尿消肿的食物,限制液体摄入量,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阴虚火旺者宜食清淡养阴降火而富于营养之品,以水果、蔬菜、豆类为宜,如百合糖水、银耳羹、西洋参茶、生地黄粥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等,以防耗阴助热;瘀阻心脉者饮食宜清淡少油,如瘦肉、鱼类、淡菜,勿过饱,忌食动物油脂和内脏。

对夜间有阵发性心悸或喘促者,可以将晚餐提前。便秘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润肠通便之品,如芹菜、黄瓜、香蕉、蜂蜜等。

4.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到有针对性的疏导,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转移法、谈心法等,避免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家属或护理人员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5.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养心安神、理气通络的药物。配合医生准确、及时使用各种药物,注意用药剂量、次数及不良反应。如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应密切观察心率变化,用药前测心率,用药后观察用药反应,若发现中毒症状及时报告医生。静脉用药严格控制滴数。

6.适宜技术

发作时采用憋气法、引吐法、压迫眼球法以缓解心悸。可按摩内关、神门、心俞、肝俞、胆俞等穴位;夜寐不安者,睡前温水泡脚,双手交替按摩涌泉穴,或耳穴贴压神门、交感、心,以宁心安神、定惊止悸。

(二)主要症状护理

心悸的主要症状为心慌,护理措施如下。

1.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舒适,避免噪音和喧哗,室内温、湿度适宜;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的干扰。

2.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

3.密切观察患者心慌、胸闷程度,以及血压、面色、汗出情况、有无乏力、头晕、喘促等伴随症状。心慌气急给予吸氧,每分钟2~4L。重症心慌者,应进行心电监护或设专人监护,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4.遵医嘱给予护心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内关、三阴交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压豆),可选择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8.饮食宜清淡细软,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辛辣刺激及油腻之物。宜食滋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适当食用补气养阴的食疗方,如山药粥、百合粥等。

五、健康教育

1.注意季节气候变化,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避免外邪侵袭,避免过劳、饱餐、寒冷刺激、七情刺激等诱发因素。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2.根据自身体质适当进行锻炼。轻症可以从事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为度,避免剧烈运动,选择适量有度的保健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重症多卧床休息。心悸发作时可按摩内关,艾灸足三里,也可每晚睡前坚持用温水洗脚,双手交替按摩足心(涌泉穴)60~100次,以助患者入睡。

3.饮食有节,忌辛辣、烟、酒、浓茶和咖啡之品,忌过饥过饱和偏食。

4.注意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不可动则恼怒。

5.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jzfiIQDP/HAxEYtI/XqRIM3wbSftboq7zDKE6Sa2C7CIGp/C+65C+7F8BfeKtb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