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内涵

职业心理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是职业素养在心理层面的集中体现。本节结合近年关于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多视角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概念进行理清,对其具体内涵、结构模型和体系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职业心理素养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素养和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辞海》中对素质的定义包含3个内涵:①指人在生理上生来就具有的特点;②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③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心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基础,如气质、秉性等;而教育学上的“素质”则侧重于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综合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

同时,《辞海》中对素养的定义包含两个内涵:一是指平素所供养;二为后天修习涵养。所谓“素”,从词源上讲是指“本色”“原有的”;所谓“养”,原意是“培植”“教育”“熏陶”。在西方语境下,素养的英文表达“competencies”原指“胜任力”,更多地强调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适应于特定工作环境的职业技能;而中文语境下的“素养”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情境下,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或能力,这种能力基于个体先天特质和后天养成。因此,关于素养完整的概念既包括人先天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同时包括后天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素质与素养两个概念相比较而言,素质侧重先天禀赋,素养则更侧重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的进一步后天养成。同时素养的概念可由先天的素质结构和后天训练养成的知识技能共同构成。同时,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质;职业素养的内涵更为广泛,它同时包括个体相对稳定的职业素质,也包括经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心理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偏重个体心理层面的先天基础和后天能力等内容。

二、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是指医生职业对预备进入该行业的医学生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认同、职业人格、职业心理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是医学生职业素养中集中指向岗位胜任力的一系列内在心理品质与外在心理知识技能的综合。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职业认同,即医学生需要对医生职业具有积极正向的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等,从而产生对医生职业的高度认同。②职业人格,即医学生需要不断促进自己向适应医生岗位的职业化人格发展,如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亲和力、严谨细致等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弹性、沟通协调等心理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与应对好医生职业角色。③职业心理知识,即医学生需要加强关于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身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对心理动因在整个医疗行为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知。④职业心理技能,即医学生需要强化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协调医患沟通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正确辨识疾病中的心理动因并开展疾病的心身综合诊疗。4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职业心理素养的内涵,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内驱力层 主要为职业认同,是属于岗位胜任及职业化发展的基础层。个体想要胜任与发展好一门职业,首先需要有对该职业深厚的职业认同作为内在驱动力,以促发一系列学习与职业行为,并帮助个体克服在学习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持续长远地职业化发展。

2.岗位胜任心理储备层 主要包含主客观两个方面:①指个体为胜任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心理结构基础,如个性、心理应对能力等,主要包括个体的主观心理特征与能力倾向,即职业人格。②指个体为胜任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客观心理知识体系的储备,即职业心理知识与理论等,如普通心理学、人际沟通心理学等。

3.能力表现层 主要指向个体的岗位胜任力表现,即职业心理技能的发挥。个体能够很好地适应与胜任岗位,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还需要具备很好的与职业相关的心理技能,以帮助个体将专业能力出色地运用在工作任务中,提升职业的岗位胜任力。

综合来看,能力表现层属于职业心理素养结构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以内驱力层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心理储备层为蓄势,最终以良好的职业心理技能来体现个体的职业心理素养。3个层次4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内驱金字塔”理论模型(图1-4)。

图1-4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内驱金字塔”结构模型

综合起来,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主要包括指向医生职业的职业认同、职业人格、职业心理知识与职业心理技能4个版块,总体构成了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体系内容,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内涵。

三、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体系内容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内容丰富且复杂,涵盖医生职业需要具备的指向临床岗位胜任力的一切心理因素。我们结合实证研究结果,聚焦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核心内容,最终形成了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核心体系,该体系主要包含职业认同、职业人格、职业心理知识与职业心理技能4个版块,共涉及4个一级结构、11个二级结构、24个三级结构(图1-5)。

图1-5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核心体系结构

1.医学生职业认同 指医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医生职业目标、职业期望、职业情感、职业社会价值及其他方面总的看法和认知。职业认同又包括4个内在结构,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承诺、职业期望。

2.医学生职业人格 根据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将职业心理个性和职业心理能力共同提炼为职业人格,以下探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内涵。

(1)医学生职业心理个性 是指为了更好地长期胜任医生职业所形成的与医生职业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医学生职业心理个性主要包括5组个性特征,分别是严谨负责、亲和力、积极、耐心、细致。

(2)医学生职业心理能力 是指为了更好地胜任医生职业所形成的能够应对职业角色与行为、应对职业压力、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的心理能力。医学生职业心理能力主要包括4组心理能力,分别是学习实践、团队合作、心理弹性、沟通协调。

3.医学生职业心理知识 主要包括基础心理学、患者心理、心身医学等理论知识。

(1)基础心理学知识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一般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两个版块的内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主要涵盖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了解的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认知发展过程、情绪与情感发展过程、意志发展过程、人格发展、人生全程心理发展等内容。一般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主要涵盖医学生需要掌握的一般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等。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对医生而言,医生与患者的医患沟通如能迁移一些心理咨询中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沟通技巧,便能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建立医患关系,提高诊疗实效。

(2)患者心理知识 是指个体在生病或产生病感以后,伴随着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心理反应或心理变化。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及时识别患者异常、危急心理状态,给予及时干预。医学生需要掌握的患者心理知识主要包括患者角色、患者行为、患者需求、患者一般心理特征等内容。

(3)心身医学知识 是指关于情志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作用机制认识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应激、常见心身疾病、中医心理学临床应用等知识。由于现代人患病时常兼有情志失调甚至致病的特点,故医学生掌握情志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及预后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于提高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4.医学生职业心理技能 主要包含医患沟通能力与心身疾病诊疗能力。

(1)医患关系与沟通 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医患双方及与双方利益有密切关联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医患沟通是指医生与患者及家属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良好的医疗沟通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对医患双方及社会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医患关系与沟通内容包括医生角色与医疗行为、医患关系、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医患沟通技巧等。

(2)心身医学综合诊疗 是指利用心身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治疗技术,从情志心理、应激反应与躯体症状互相整合的视角,识别疾病发生中的情志心理因素,并运用相关情志心理治疗技术对心身疾病进行综合诊断与治疗的医疗能力。

四、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心理动因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发挥着隐匿、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用。开展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教育,具有教育、临床、社会等的多重价值意义。

1.有利于满足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需求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普通高等学校,都需要把职业素养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医术与医生职业道德(医德)相辅相成,医德为基础,在医德的指导下,医术不断地向着维护和保障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没有医德指引下的医术可能会成为“杀人的工具”。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加重要。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在夯实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养医学人才。

2.有利于满足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有助于医学生适应医生职业,向“良医”和“名医”纵深方向发展,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助于医学生在高强度的临床实践中还能有较强的获得感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可以说,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为医学生实现崇高的医生职业理想奠定了基石。

3.有利于减少医生人才的流失 医生队伍的流失是近年来不容忽视的现象,对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首先,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其人才的流失势必造成国家教育经费及资源的浪费;其次,拥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医生才人流失会使医学学科发展受到限制性影响;再者,医生的流失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巨大,将对国民的健康保障造成影响。因此,培养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增强医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提高医学生适应医生职业的特殊能力,减少医学生弃医改行的现象,有利于我国民生大计的良性发展。

4.有助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实效 医疗服务是服务于人的事业,则心理学学科融入医疗学科是必然趋势。同时,在新医学模式背景下,心理动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上均显示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将有助于未来的医生群体提高对疾病的情志影响认知,提高其结合心理干预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疗的能力,更有助于医生运用心理知识和技术提高对病患的后期康复指导,从而整体提升临床诊疗实效。

5.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提升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即包括对患者心理的共情与把握,与患者进行有效良性互动的方法技巧,帮助患者从心理动因层面消除疾病的负面影响因素等,以此全面改善医患紧张的沟通模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医生满意度,提升医生的诊疗效能,从整体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0plmcV0fUgntt/hqDmAPXN3abasAnLapxZnRZ9ePIrbXHwgI7uG84Ifi4WB/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