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自2010年起,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进入了基于胜任力与结果导向、强调学生转化式学习的第三代教育改革,对医生职业的岗位胜任力、医生个体心理健康素养,对临床诊疗中融入医学心理与人文精神内涵的表达与价值追求等,均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同时,现有研究均表明医生为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职业人群,而医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也已成为共识。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和2015年印发的《教育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5〕3号)中均指出,要不断提升全体卫生健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即专业能力、职业心理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并强调“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通过适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全体卫生计生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由此国家开始强化对医学人才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同时培养要求指向医学人才的临床岗位胜任力。

职业心理素养作为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素养在心理层面的内涵体现。结合我们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职业心理素养的内涵包括职业人格、职业认同、职业心理知识及职业心理技能4个版块。本书即围绕我们近年来关于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研究与培养实践成果展开,以期构建一套关于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核心体系,为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育提供大纲与借鉴。因此,开展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教育具有多重价值意义。

1.提升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能够进一步促进医学生整体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医学生职业心理健康的内涵应包括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指向职业胜任力的心理健康素养。当前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医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加强与提升;同时,我国医学实习生、规培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受个人素养、临床职业压力、应激事件等影响产生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因此,对医学生开展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与训练,不仅能改善医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还能塑造医生职业化人格,提升其应对复杂应激环境的心理灵活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塑造更适应于医生职业的优势心理个性与心理能力,整体提升医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2.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成为影响其临床岗位胜任力与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书分别从医学生培养与管理、医院管理、医生与患者群体等多个视角展现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相关内涵。临床研究显示,目前业内专家与从业人员已经从认知上越来越看重职业心理素养在整个医生职业中的重要临床价值。医生职业专业性强、社会责任大,医生心理动因对职业的影响常常隐藏在复杂的诊疗过程、健康服务与医患关系等方面。因此,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医学生,其职业心理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显得愈来愈为重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能够提升其对临床医疗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工作任务的应对能力,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岗位胜任力,使其全身心适应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因为提高了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及心身综合诊疗服务水平,而长远促进了其未来的医疗职业生涯发展。

3.开展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能够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内涵 目前各高职医学院校已经逐步重视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同时随着新医学模式转变和第三代医学教改深化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培养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医学生的毕业后发展,应以医学生后期临床岗位胜任力与职业化发展为锚定,打通医学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因此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实施能够从提升医学生职业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医患沟通质量、提升心身疾病综合诊疗能力、促进临床岗位胜任力等多方面来丰富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完善医学培养体系、促进医学生整体培养水平,具有教育、临床和社会的多重价值意义。 rzzvTbksIESk2mzI0/zSZYonCi7xx5MzJuFoCo6VK9HhFSEVss517mpdgz40Tz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