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医学生职业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良好的职业行为是建立在积极的职业认同基础上并自然发生的。当医生对自己的医生职业具有较高的认同水平时,自然会触发医生付出积极的意志力,努力去从事医生职业所要求的行为内容与规范。相应地,医学生如果对医生职业具有较高的认同水平,也会触发一系列能够指向未来医生职业实践的意志行为或行为倾向。因此,医学生职业行为倾向是指医学生愿意付出意志力和努力行为,以不断向医生职业规范和要求靠拢的主观能动性。

一、医生职业行为特征

医生的职业行为具体是指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采取的一系列从预防到康复的诊疗行为,由一系列责任和义务组成。其基础是执业医师法所规定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具体来讲,医生的职业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复合性

结合医生接诊患者的情况,医疗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沟通、诊断、用药、安慰、告知等多种行为,各种行为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可统称为处方行为和诊疗行为。由此说明,医生职业行为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这要求医生每一项行为都必须严谨而合乎情理,因其各个行为环环相扣,任何一处存在差错,均可影响诊疗实效,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变通性

医学涵盖面广,根据医学专业的细分,不同亚专科对应的医生职业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即便是同患一种疾病,医生对其诊疗也可能不同。比如当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患一种肿瘤疾病,医生往往选择告知年轻人其患病的真实情况,而选择先将患者真实病情告知老年人的家属,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告知患者本人。这其中就体现了医生职业行为中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变通性。

(三)互动性

医生和患者是彼此依存的协作者。患者构成了医生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而医生则成为患者的依赖和希望。或者说患者治病的需求需要通过医生才能满足和实现,因此,医生的职业行为和患者的就医行为具有明显的互动性。这不仅表现在问诊时言语的互动性上,更表现在诊疗过程中为了实施治疗过程而采取的医疗行为互动上。通过以上医患互动,可以促进医生与患者的和谐沟通,促进彼此信息的精准互换,从而有效完成诊疗过程。

(四)谨慎性

医生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医生的职业行为必须谨慎。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把“戒、慎、恐、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在患者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医生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小心翼翼地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和差错。万一发生疏漏失误,应及时纠正,共图善后,不容有任何门户之见、无谓之争,更不可妄加掩盖。

综上,医学生要提前熟悉医生职业的行为特征,调整职业预期,做好职业行为准备,为更快更好地适应医生职业行为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与实战演练。

二、医生职业能力要求

(一)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医疗是一种基于丰富理论知识的技能性实践活动。医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完成医疗实践任务的必要保障。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明确界定了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核心能力,并将其分为7大领域,细化为60条指标(表2-1)。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生必须习得上述内容提出的知识并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表2-1 GMER制定的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7大领域核心能力

(二)医生职业能力的总体要求

随着医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疗专业化技术越来越精细。医生需要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从患者身上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上级学习;需要不断地进修深造,提高并保持自身专业能力以便能够时刻走在医学前沿,力争跟上疾病发展的速度;要培养创新转化能力,从临床治疗中不断总结提炼,勇于攻克疑难杂症,不断缩小医学的局限性;要对患者负责,需要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按流程与指南,规范化诊断与治疗;要充满人文关怀,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有爱心和同情心,能换位思考,尽量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与就诊质量。

综上,医生职业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具有较大的工作负荷与压力,更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与价值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对复杂的职业环境。总体而言,医生职业优势较多,但相应的职业付出也会更多。

三、医学生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倾向是个人对于不同职业类型的追求、偏好,也是职业观中的行为成分。医学生对医生职业形成全面认知与情感倾向后,会逐步促发一系列趋同的实践行为,以使自己不断向一名职业医生发展。这些行为包括采取行动努力学习,也包括不断模仿,使自己更像一名医生一样行动。这些行为由于是在医学生尚未真正成为一名医生时发生,称为“医学生职业行为倾向”,表明医学生不断使自己获得成为一名职业医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为能力,是一种在成为医生职业前的能力准备与心理准备。

(一)不断强化医学综合实践能力

1.注重专业基础的夯实 医学生必须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强化学习,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内容,能熟练运用医学培养方案中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首先要认真学习各类通识教育课程,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并注重培养医生职业人格化的心理品质,包括职业心理个性如严谨负责、亲和力、积极、耐心、细致等,职业心理能力如团队合作、共情与移情、临床应变等。这些人格化特质的形成将有助于医学生获得职业成就,并能最大化降低职业风险。

3.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 医学生应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够发现医学相关的科研问题,并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此外,基于医学的世界性,医学生应具有熟练的中英文沟通能力。同时,医学生需重视学习实践、团队合作、心理弹性、沟通协调等职业心理能力的培养。以上所涉及的能力均是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重要前提。

4.强化临床实践 医学生应当明确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诊疗实践的重要手段。医学生不能纸上谈兵,如不能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则会导致误诊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医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寒暑期临床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实践教育,从而培养出精准诊断、操作规范、沟通协调、疾病治疗和预防、健康促进、临床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5.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高度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操作为思想基石与发展动力。否则,脱离正确的职业信念与人生理想的指引,再高超的医术也不能为大众健康作出积极贡献。医学生需形成高尚的医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医生职业救死扶伤的特性所决定的,是医生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获得同行、患者群体尊重的必备条件。

(二)主动克服职业发展困难

医学教育周期长,教育经费投入大,医学职业生涯漫长。同时,医学生面临庞杂的医学课程学习、高频率的分阶段考核、与日俱增的科研能力要求等,均使得医学培养过程漫长而辛苦。医学生需要以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为依托,为成为优秀医生而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医学生涯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要有脚踏实地逐步实现每个目标的决心,在遇到困难时要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资源,寻求帮助,坚持不懈。正如医学生誓言所言“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需要医生“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0n55Ap3lVgqTtmLoa39nDgMSc/kXBR9oURj44wO7rTKbxsr3da7Mi6YbAfcYsL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