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不要抱怨和指责,减少对方的敌意

看杂志的时候,被一篇文章戳中内心。一个23岁的男孩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给女孩父母包了一个3880的红包。女孩愤怒地指责男孩,红包的额度太低,男孩太小气,太不重视她。最终女孩选择了分手。

然而,没人知道,男孩已经存够了房子的首付,但从没有和女朋友说过,因为不想给她压力,又想给她惊喜。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容易做?”泰勒斯答:“指责别人。”人们总是很容易指责别人那些“不对”的行为,甚至是在不了解任何情况下,无端对别人发出抱怨和指责。这不但改变不了现实,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增加对方对你的敌意,让事情越来越糟。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遭遇车祸的男孩被送往医院,外科大夫在接到紧急手术电话后,快速赶到医院准备手术。男孩的父亲情绪很激动,对外科大夫吼道:“我儿子正处在危险中,你怎么这么晚才来?”

外科医生淡然一笑:“很抱歉,刚才我不在医院,接到电话就马上赶来了,您冷静一下。”

“冷静?如果手术室中躺的是你的儿子,你能冷静吗?如果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会怎么样?”男孩的父亲依旧不依不饶。

几个小时之后,手术顺利完成,外科医生对男孩的父亲说:“您的儿子得救了。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护士。”说完,便匆匆离去。

男孩的父亲抱怨说:“他怎么如此傲慢?连我问问儿子情况这几分钟都等不了吗?”

护士回答说:“他的儿子昨天在交通事故中身亡了,我们叫他来为你的儿子做手术的时候,他正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现在,他救活了你的儿子,要赶去完成他儿子的葬礼了。”

别人的生活正经历着怎样的波折和磨难,站在自我立场上的你并不会知晓,你看到的不过是表象而已。任何无端的指责和抱怨都像是一把伤人的刀,狠狠地插进了对方的心里。如果多一点耐心去了解事情的原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免去指责和抱怨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再能给予一点同情、理解、鼓励,让对方感受到温暖,说不定还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网上曾有一个视频很火,一位父亲教育自己生气的女儿说:“生气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可以生气,你可以生我的气、妈妈的气、妹妹的气,甚至是生自己的气。但每一次你像这样感到生气的时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好吗?你要接受它,尊重它,你要承认你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好不好?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的话就会出问题,慢慢放下,克服它,有时候也可以直接停下来大声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它说开,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会越过。”

视频中的父亲并没有无端指责女儿的生气行为,反而很有耐心地坐下来表示自己对她的理解。没过多久,孩子的情绪就变稳定了。如果父亲选择教训的方式,孩子内心的敌意会不断增加,不良的情绪会更加强烈,最终导致双方难以沟通。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视频下方一位网友的评论:“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必须知道对谁说,必须知道怎么说。”这是一个人懂得共情的表现。有时候,抑制我们内心指责的冲动,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某一个问题,反而会有助于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

学会不抱怨和不指责是一个人获得共情能力的必修课。在每一次开口抱怨和指责之前,先找自己的原因,即使是对方的错,也要学会宽容别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往往会受到对方的尊敬和喜爱。不抱怨和不指责是给别人留有余地,是保全别人的面子。舍弃一时的口舌之快,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一般来说,发生争吵的原因往往来自个人的主观判断,用自己的认知去评价别人。但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想法,一旦你拿自己的标准强行要求对方,就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开口反驳。如果你的态度太过强势,对方的内心就会更加抵触。

抱怨和指责本质上是一种看法,从大脑思维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理性的表达,但当你为对方做出某种定论时,就会引起对方本能的抗拒和反驳。马歇尔·卢森堡认为,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能让沟通更加顺畅,也有助自身情绪的疏导。感受是由心而发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同理心,不会制造冲突。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把“我觉得……”“你不应该……”,换成表达自己是否开心、难过等感受。

正确地表达自身感受,能够让对方有更准确的体会,如同换位思考一样,可以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利。 YO0jPIGgZE2epGUR7zs2i2dByPwq9fT1zE+qCTQ5Um4ZDd4gG9JQo2pVdQyAuI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