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迟到了,快点给我起来。”妈妈歇斯底里地对赖在床上不动弹的儿子怒吼道。“烦死人了,天天催催催。”儿子用被子蒙住头愤怒地回应。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家中上演。亲子沟通为何一开口就是针锋相对?因为妈妈在开口时带着满满的负面情绪。
一般来说,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智,使原本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困难。
一旦在沟通中失去耐心,情绪变得急躁,交流就会出现问题。不止愤怒情绪,任何的负面情绪都会如此。
自从高中同学在春节聚会上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经常热闹非凡。女同学张黎有一次在群里吐槽她的老公“死性不改”,引起了众女生的共鸣。
张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打算给老公一个惊喜,在路边的花店买了一束玫瑰花,还特意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小蛋糕。
可回到家之后,张黎发现客厅的空调开到了17度。老公正光着膀子在厨房里吃泡面,一边吃一边看游戏比赛。张黎的情绪瞬间跌到谷底,期待多天的烛光晚餐被眼前的场景瞬间破坏。她对着她的老公大声吼道:“不是说了吗,进门袜子不要乱放,客厅的温度不要开得这么低,大晚上吃什么泡面。”张黎声音越说越大,情绪徘徊在失控的边缘。
老公开始还安慰说:“你别生气了,我下次改还不行吗?”
“不行,就这点小事,还要我说多少遍,你真是死性不改,你是不是存心气我?你永远不会将我的话放在心上,这日子没法过了。”张黎一边说着,一边生气地将新鲜的玫瑰花摔在了地上。
老公的情绪也开始出现波动:“我不是说了下次改吗?你还想怎么样啊!”
然后,就是连续几天的冷战,张黎说:“难道我错了吗?一件事要说多少遍,他才能听进去?我觉得他压根就不想改。”在我看来,张黎也有错,错在她一直带着负面情绪与老公沟通。“你怎么又这样?”“你还是不听我的?”“我不得不这么做”。诸如此类的表达,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词汇,但实际上却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一旦他人听到这些话很容易心生抵触,基本的沟通就会受到影响。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并未察觉这些隐藏在身上的负面情绪,认为这只是普通的语气词,或者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但是,角色互换之后,这种负面情绪又会被他们瞬间察觉出来,这就是缺乏共情带来的结果。
设想一下,如果同事在说话时,总是用反问、质疑和催促的语言,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估计很多人的反应都是:他不是来工作的,而是来故意找茬的。这种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而这种带有负面情绪的沟通方式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连最基本的工作都难以完成,更不要说基于团队协作的重要事项。
戴尔公司的总裁曾讲述过一次因负面情绪差点错过重大发展机会的经历。1994年,戴尔的总裁迈克尔·戴尔访问日本的索尼公司,并对技术转让问题进行洽谈。但索尼公司坐地起价,根本没有诚意,导致戴尔在东京逗留一个多星期仍一无所获。
最后一次会面,索尼公司还是拒绝了戴尔。戴尔心中十分恼火,回到酒店时,一位日本男子拦住了他:“戴尔先生,我等你很久了,我是做能源的,很想和你谈一谈。”
此时的戴尔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心情谈别的项目。他正想以“别烦我,我没心情和你谈任何事情”拒绝对方,但戴尔突然意识到最好不要带着情绪说话,否则很容易得罪人,更何况万一对方的合作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呢,若因一些不礼貌的语言将对方赶走就得不偿失了。戴尔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说:“不管谈什么,我们还是先找个沙发坐下来再说吧。”不久,戴尔的“锂电池”笔记本电脑开始全面上市,轰动了世界。
迈克尔·戴尔每次提起这段经历,都深有感触:“良好的机遇从来不会以一种诱人的姿态出现,而是带着烦人的面具出场。幸好当时我没有带着坏情绪讲话,否则这个好机会就会被我亲手拒绝掉。”
在沟通过程中,带着负面情绪交流,伤人伤己。如果不能好好地把握一个度,一味地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倾泻在对方身上,即使与你关系不错的人,也无法忍受。虽然道歉可以消除两个人之间的误会,但难听的话终究会在对方心中留下伤痕。如果你以为道歉就可以让对方当作没有听见你的话,那也太高看一个人的治愈能力了。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丝毫不顾及对方的心情,这些脱口而出的话就会变成一把利剑中伤别人,同时毁了你们之间的情意。
所以,永远不要带着负面情绪与别人沟通,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