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相似的经历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我曾遇到过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同行,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身处工作压力大的城市和较差的居住环境,生活在不停地投稿与退稿之间循环。闲聊之中,我能切身体会到对方的情绪,不由心生亲近。

俗语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人生经历相似的两个人更容易产生共情,也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很多人都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听,而我认为这却是对共情很好的诠释。有一个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

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

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

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了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

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

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如果有人和你具有相似的经历,比如得过相同的病、参加过相似的活动、处于相似的境地等,个中滋味你懂,他也懂。

正因为你失恋过,才能体会他的难过;正因为你生过孩子,才能理解产妇的痛不欲生;正因为你失去过亲人,才能体恤他现在的脆弱……相似的经历是一条索道,将两个本不相关的人紧紧连在一起。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们总是期望接触熟悉或者相似的东西。比如喜欢熟人不喜欢生人,喜欢已知的事物不喜欢未知的领域。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能根据对方的经历引发话题,找到相似点,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使沟通气氛更加融洽。

两个南方人在北方严冬的夜晚初次相遇,一个人说,今天好冷啊!另一个人回答,是啊!于是两人擦肩而过,人生恐怕再难相逢。

如果从双方的经历作为话题,一个人说:“今晚好冷!像我这种南方人,尽管在这里住了几年,但对这种气候还是难以适应,你感觉怎样?”

另一个人回答说:“是啊,我父母虽然是北方人,但我也是从小在南方长大,在这里还是很不适应。”

于是,“你也是南方的?你是南方哪的?”

“我是南方……”

虽然一个人是纯正的南方人,另一个只是在南方长大。就因为有一段相似的南方成长经历,都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冬季,顿时使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了相似的经历,自然不缺交流的话题。

地域关系是最容易触发相似经历的点,“您是苏州人?巧了,我住在无锡,两地距离不远。”“啊,您也去过上海。我也去过,是去年的事了。您是几时去的?”

没有人希望和自己对话的人与自己毫无重合点,交流的冷场会让人更加尴尬。心理学上讲,人往往会因为彼此间相似的秉性或经历走到一起,在认同和被认同的过程中,从陌生慢慢变得熟悉。因为有了相似的经历,两个人才会逐渐放下戒备之心,产生亲切感。

赤壁之战前期,鲁肃见到诸葛亮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子瑜友也”,表示自己是诸葛亮哥哥的好朋友,短短一句话就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相似的经历会触发两个人内心的共鸣,能够帮助彼此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产生默契或者好感。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能够找到与对方相似的经历,就能更快地得到对方的认可,加速双方情谊的建立。 YbQVzyvRZpVmzSAQOiGlmYi19dNRMXZ4vcy+NqdwyPSK8NT5sPe3RXplNFsjYA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