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好奇,一个音乐诗人的童年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
该是天真的吧?像李白写的那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该是浪漫的吧?像吕岩写的那样: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该是悠闲的吧?像杨万里写的那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都不是,李健的童年是顽皮好动的,像叶绍翁写的那样: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李健,1974年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文艺世家,父亲是黑龙江京剧院的一名武生,从小就教他学戏曲,练武术。家里常有演戏用的兵刃,也算是“冷兵器”了。李健从小会些“拳脚”,算是熊孩子一个,根本就不是现在温文尔雅的模样。
精力旺盛的熊孩子,把身边的同学当成练手的对象,经常追着别人满校园跑。
所以,在幼儿园里,李健就是班里的“大王”。
这个孩子不仅不乖,胆子也很大。5岁的时候,父亲说周末带他去动物园玩,可是因为工作太忙给忘记了。李健一赌气就自作主张,带了几个同学过去,翻过动物园的高墙,在里面游逛观赏了一整天。当大人们找到他时,他正因玩得太疯而累得打瞌睡呢。父亲对此哭笑不得,并没有责骂他。
虽然调皮又捣蛋,但李健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学之后,就担任起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位,变成大人交口称赞的孩子。
初入小学时,李健个子小小的。坐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书本和文具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李健打小就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总是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背着一只当时全国流行的黄色帆布包去上学。
三年级的时候李健转学到“大城市”铁岭上学。一开始,因为突然来到陌生的环境,李健变得拘谨,不爱说话,而课间和男生们一起打球,让李健渐渐和同学们熟络起来,玩得酣畅淋漓。
在学习之余,李健要跟着父亲学习翻跟头和练唱腔,可是坚持不懈地学了五六年,李健依然没有对京剧产生多大的兴趣,最后父亲只能放弃,说了一句“随你吧”。
被父亲“放弃”后闲下来的李健反而陷入了迷茫,“心里空落落的,不知读书之外学点什么好”。
14岁那年,迷惘的少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小方向。
李健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脑子里充满了遐想。他回忆起之前看过的电影,男主弹着吉他的样子让他印象深刻,他觉得那样实在太酷了,不禁沉浸在音乐的想象里。这时他想到:“我能不能学门乐器呢?”
梦想的火花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熄灭。于是,他请求妈妈:“给我买一把吉他吧!”
所幸,李健的母亲是有智慧和远见的。她很支持儿子培养一个爱好,于是花了一个月的工资——93块钱给李健买了把红棉吉他。
网上曾传这把吉他花了李健妈妈两个月工资。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李健做出了幽默回应:“我妈工资没那么低。”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93块钱确实是一笔巨资了。
买了吉他,还要报班,开明的父母又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虽然李健家庭条件还不错,但他很懂事地选择了一个最便宜的吉他班,每个月只需要4块钱。虽说李健想省钱,但吉他班的老师特别会营销,他变着法地劝李健多报一些课程。但李健比老师更会“套路”,他对老师说:“老师我给您打杂吧。”
就这样,李健开始了在吉他班用劳动换课程的“打工”生涯。每天帮老师扫地、擦桌子,还要调60把吉他,终于学完了吉他班上的所有课程。
李健学得很快,他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当时的李健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关于音乐的知识,却并没有想着将来靠弹吉他养活自己。
王小波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李健很幸运,少年时代的他,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人生沃土。
吉他改变了李健的少年时光,“有了吉他,生活一下变得生动起来”。
因为生活有了乐趣,迷惘的少年有了目标和动力,学习也积极起来,他的成绩名列全茅。而在学习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听一些港台流行音乐就是当时的他最大的乐趣。
93块钱,一把吉他,就成为“音乐诗人”梦开始的地方。一经触手,便是一辈子,成为他终身的音乐伴侣,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幸运。
李健曾不止一次说过,在年少时光中遇见音乐,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现在,自幼学艺的孩子很多,可却没几个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他们不是因为热爱,而是被家长迫使或出于其他目的。
我特别喜欢的小侄女,一个刚上高一的孩子。有一天突然闹着要学美术。可我分明记得小学时给她报过美术和书法班,她怎么也不学。
我问她,为何现在要学美术呢?
她说为了高考,学美术高考容易。
我说现在艺考对文化课要求也挺高的,并不容易。
孩子立马说:“我们老师说了,学美术将来好就业,很容易找到工作。比如做平面设计,学动漫,还可以去大公司当美编。”
孩子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特别迷惘,迷惘得如同13岁那年没触摸到吉他的少年李健。
更让我觉得特别悲哀的是,这些实用主义的理论,竟然是孩子的班主任和社会上办美术辅导班的老师给孩子灌输的。
我喜欢本书有个美好轻松愉悦的开端,所以对这些社会现象不多评判,只是祝愿,愿更多的少年像李健一样,早日找到让“生活一下变得生动起来”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