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健幽远沉静的曲风,要感谢一位学长。
是他,让李健放下对流行音乐的单纯模仿,去深耕细作,寻找旋律中暖心安定的力量。
音乐之路的第一次反思
那是在大三那年,正当李健为自己参加各种歌唱比赛拿奖拿到手抽筋儿时,有个同样写歌的学长对他提出了忠告。他对李健说道:“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老唱谭咏麟这些人的作品,你为什么不去唱更有深度的呢?”
其实罗大佑和甲壳虫的歌李健很早也都听过,但他对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技巧上,所以一直觉得这些人的唱功不行,甚至觉得甲壳虫的 Yesterday 连颤音都没有,太令人失望了。李健把自己的想法很直白地告诉学长,但学长还是鼓励他试着了解一下。
李健非常信任那位学长,他不免疑惑:“学长既然喜欢甲壳虫,应该有他喜欢的理由吧,那到底是什么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李健决定重新听一遍罗大佑和甲壳虫的音乐,这一次,竟然感动得热泪盈眶。简单或许是音乐能够直达人心深处最好的方法,或者说,没有技巧就是音乐本身最好的技巧。这是李健从他们的歌声中发现的道理。他切身感受到其歌词和旋律中的简单和真诚,而这,恰恰是音乐最不朽的生命力。
为什么到今天才发现这种音乐的美好,而之前一直沉溺于流行音乐呢?李健发现自己对于音乐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小时候所听到的港台流行音乐身上,这种歌曲简单、直接,它的速度基本上是每分钟80到90bmp,跟人的心跳速度是一样的,所以最容易被人体本能感觉接受。而自己从来没有试图跳出本能之外去思索音乐,一直在做着画地为牢式的努力。
通过反思和探寻,李健渐渐培养起对音乐的认知标准。
古典音乐的首次探寻
推翻了自己先前对流行音乐的机械性模仿,喜欢上罗大佑和甲壳虫后,李健又开始想到了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也不是他本能喜欢亲近的领域,对此一直敬而远之。身边的人很多都喜欢听肖邦、舒曼和斯特拉文斯基。李健对此嗤之以鼻,总觉得那是附庸风雅,故弄清高。现在把偏见推翻,认真去听,去感受,他又发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他说:“真正有一天,当你开始学习音乐,当你听得多了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欣赏古典音乐。”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专注聆听,李健认定古典音乐“是所有音乐的源泉,是海洋,所有的音乐类型都和它有关”。
经过这一时期的音乐探寻,李健很为先前的无知而懊悔,“那么好听的音乐,我竟然那么久不爱听”。原来,音乐最伟大、最感人的地方不在于让听的人摇头晃脑,身心愉悦,而是缓慢、真诚,带给人思考。从那以后,李健对音乐的审美有了转变,他更加不喜欢快速的节奏、刺激的乐音和怪异狂躁的歌词,而是尽其所能表现音乐中简单、温暖、优美的元素。
虽然在歌曲创作上,我是门外汉,并没有高深的音乐基本理论,但作为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听歌、爱唱歌的人,作为一个稍有文化底蕴的文化爱好者,若问我为什么爱唱某首歌,那一定是那首歌符合我当时的心境;若问某首歌为什么吸引我,一定是那首歌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情绪。就这两方面而论,只有真诚、充满情感的东西才可以使得一首歌和听众建立心理连接,为人喜爱。
当然,快速的、嘈杂的、喧闹的音乐,也有“用武之地”,我自己有时候也需要通过这样聒噪的音乐来发泄情绪,但需要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有刺激感的音乐能为情绪“引流”,容易形成潮流和风暴,但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即使是心有猛虎之时,我们真心渴望的也是安宁,渴望轻嗅蔷薇。更何况,一个人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平和安乐中度过的。
李健为何说“音乐最重要的是简单与真诚”呢?你只需要想一想,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在开心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小燕子穿花衣”,为什么商场夜晚打烊的时候会播放萨克斯曲《回家》,为什么我们在元气饱满时会唱起《种太阳》。
再回忆一下他在《我是歌手》上的表现,为什么他的每一首歌都是同一曲风,排名却一直靠前?
因为简单、至诚。
虽然李健喜欢缓慢、简单、安静,却也没有责怪和瞧不起和他音乐道路不同的人。他说:“现在想一想,我也是那样过来的。音乐就像人一样,有一个成长期。你责怪一个人的审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像我这样在音乐上花费这么多精力的人只是少数。作为一个歌手,你既要考虑公司的利益,又要有一点坚持,就是希望你的音乐能引领大众,有一天他们能欣赏并喜欢你的音乐。”一个音乐人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心胸都含在这字里行间了,他不只是个安静的音乐诗人,还是个特别慈悲的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