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开例行会议时,有的员工会莫名出冷汗,即使他工作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可就是莫名紧张,担心会议中可能受到批评;突然想起有件事明天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忽然感觉喘不过气来。很多人可能遇到过类似情况,明明心中没有任何消极想法,可恐惧还是悄悄降临。
电视剧《伪装者》中有一句话:“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痛苦。”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危险并不存在,或者说事情的危险程度还没有到足以让我们焦虑恐惧的地步,但确确实实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扰,这是因为人在主观上把困难放大了。如果将这句话中的焦虑理解成恐惧,效果一样。恐惧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人心躲不过臆想、暗示、压迫感。
琼斯毕业后进入《明星报》当记者。刚到报社时,因为工作经验不足,几次采访下来都没有取得好效果,反而犯了不少错误,主编并没有为此责怪他,反而积极鼓励这个年轻人。
对琼斯来说,责怪比鼓励效果要好,因为主编的鼓励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一旦安排采访活动,琼斯便会不自主担心失败,担心让主编失望。
有一天,报社安排琼斯一个任务:采访一位著名的大法官。接到这个任务时,琼斯先是一阵激动,随后立刻迎来心理冰霜期:“我只是一个刚出道的小记者,而且之前搞砸了许多次采访活动。再说,《明星报》不过是一家不起眼的小报纸,大法官会给面子吗?如果他接受采访,我搞不定怎么办?”各种压力在琼斯心中酝酿。
同事史蒂芬森知道他的苦恼后说:“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不要在心理上给自己加压。”说完,他直接拨通了大法官办公室电话,“我是《明星报》记者琼斯,我们报社想对大法官做一个个人专访,不知道法官是否有时间?”史蒂芬森装作琼斯的口吻问道。不一会儿,双方便约定好了采访时间,同事这一举动让琼斯目瞪口呆。
第二天采访时,史蒂芬森作为琼斯的个人助理在旁边进行记录,整个采访过程非常顺利,效果非常好,琼斯的心理压力立刻烟消云散。
多年以后,琼斯成为著名主编,回顾此事时感叹道:“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克服心中畏怯。”
恐惧会让困难在想象中放大一百倍,只有尝试着走出第一步,才会发现困难只是自己吓自己,真正去做也没有那么难。
“暗示”不是明确存在的事物,它是一种思想产物,无法分清暗示到底是好是坏。比如,主观上给自己暗示压力,会发现压力真的越来越大;再比如,有的人信仰宗教,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可以带来力量,实际上,宗教信仰只是起到了暗示作用,克服困难还得靠自己。
因为尝试过困难,所以在心理压力下产生恐惧。前面案例中是明显困难,还有一种潜在困难。两者不同点:前者是看到困难,后者看不到困难;相同点:都由困难本身想到了更困难的局面,进而产生恐惧感。
赵雷驾车行驶在夜晚漆黑的乡间公路上,突然一个车胎爆了,车子抛锚,想换备用轮胎,却发现忘记带千斤顶。这是一条偏僻的乡道,可能一整晚都不会有人路过,这意味着今晚要在车里凑合一夜。
突然眼角掠过一丝微弱光芒,他朝那个方向看去,黑暗中隐约能看到一个亮灯的房子。“这下好了,可以去那里求助了。”赵雷说着就往亮光处走。
在路上走着,脑海中闪出了奇怪的想法:“现在都这么晚了,我去敲门合适吗?万一人家把我当成坏人,不开门怎么办?就算开了门,不借给我千斤顶怎么办?”几个问题想下来,心中是又急又恐惧,生怕自己想象成真。可是当他敲开门后,事情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这家主人很热情,不但拿出千斤顶,还带着电灯过去帮他换轮胎。
主观放大危险是恐惧压力的根本来源,负面情绪由此占据整个思维。比如,身体不适,与人吵架,在恐惧面前衍生成不治之症、杀人偿命,这些极端思维在外人看来可笑至极,但在恐惧症患者思维里却“合情合理”。
克服内心恐惧时,人们常用一种错误方法:积极暗示。为什么说是错误方法呢?当一个人上台展示才艺时,如果心中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这没什么。”这说明他在强行扭曲真实想法而已,因为真正的强者不需要怀疑自己,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紧张、能力不够才是造成恐惧的原因。
遇事镇定自若之人,必定拥有真才实学,所以经得住恐惧考验。因此,克服内心压迫恐惧感,最好先从自身能力下手,把这一基本点解决好,一多半恐惧都将消失。至于如何提高能力,这就要看具体方面。比如解题能力,可以从基本题型、典型例题入手;演讲能力需要经历一次次现场磨炼与成败洗礼等。
其次要注重培养心理抗压能力,经历一连串失败过程并不可怕,一次两次不行,接着三次、四次……总会成功。当真正做到成功后才会发现,回首来时路就会明白真的没有什么恐惧之处,越害怕反而越要做,有时候勇敢面对恐惧才是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