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上班恐惧症

又是一年毕业季,新闻报道一如既往地说着就业压力重大,各种就业竞争较往年更加激烈。这种说法无疑告诉人们一个信号:工作不好找,谁找到工作,谁应该感到庆幸。事实上,许多找到工作的人却无端患上了“上班恐惧症”,尤其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他们时常害怕上班,身心出现种种不适。

上班恐惧症主要表现在上班前和上班后两个方面:上班前不想上班,一想到要上班就各种内心抗拒、恐惧;上班后第一天精神萎靡不振、性情烦躁不安,比如,春节长假、外出旅游、回老家探亲等短暂休息后,神经会完全放松。一旦假期突然结束,第二天就要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压力更大。可以这么说,上班前也是在恐惧“上班后”,“上班后”是恐惧点。

已经晚上12点多了,徐晨还在浏览各种文件,明天就是假期后第一天上班,而现在不是他不想睡,而是没有一丝睡意。徐晨已经在职场混迹十多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假期结束,总害怕第二天睡醒去上班。之前虽然也有过相同感觉,他都认为是自己工作压力太大导致,而现在恐惧感越来越强烈。

曾经想到辞职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但又舍不得丢下这份工作。于是就这样在上班恐惧症的圈子里徘徊。

现在流行一种理想的职业状态:钱多、事少、离家近。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空闲时间充足的工作环境中,慢慢就会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在技不如人的尴尬境地中,如坐针毡,想要保持工作热情却力不从心。然后把这种欲改变却又难以改变的困惑感强加给心理,辗转反侧,最后间接对工作失去兴趣,厌恶甚至恐惧、排斥。

专家认为,长假前的一段时间里,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身体已经形成应激机制,这一机制完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而假期进行完全不同活动,这又是一种机制。比如,很多人在假期的第一天经常会大睡一觉,这其实就是转换机制。同样道理,当回来上班时,出现诸多不适感觉,也是机制转换。

但是两种转换又有不同之处,通过睡觉转换是由轻松向紧张转换,这类似于温水煮青蛙和开水煮青蛙,而上班后的反应更为剧烈。剧烈反应必然引发不适感,正是这个不适感造成了人们对机制转换的厌恶,因为清醒的转换过程不单单是体力与脑力劳动,还常伴有精神折磨,而上班恐惧症的根源就在于此。

再细说下去,上班恐惧症是心理机制进行转变时的痛苦。比如,上班前还幻想着假期中哪哪好玩,可是明天一上班就不能再玩了;或者上班前纠结某个方案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克服上班恐惧症,要根据上班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通过如何解决某个焦虑想法,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适时转换“角色”。明确假期休息不能过短过长,短暂放松是调节剂,是为了接下来更好地投入工作,不能严格按照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的想法进行。适时转换“角色”,比如假期最后一天,不要再进行大型娱乐,收心梳理公事,以便上班第一天更快进入状态。

休息为主,适当放松,多想开心事。上班前后以休息为主,不要与平时出现大反差。上班期间,可以使用公司提供的娱乐运动设施小小运动一下,或者听一些音乐调整工作心态。下班后,做做家务,与朋友聚会聊天等都可以。由于上班恐惧症诱因很多,如人际交往困难、失恋、工作挫折等,所以要多做令自己开心的事,尽可能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上班恐惧症并不完全是害怕工作,而是害怕角色转变中的不适感,稍稍的恐惧或紧张很正常,毕竟要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所以做好心理准备,出发吧。 v/vScB+ruZbrtO9RQkuiRq2/2WJ3ev2E3cdrcgxMUDD1qsyFYQ0nkZjdjtnx2C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