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嫉妒来自你未满足的童年需求

电影《蝴蝶效应》中,一个情节引起了一些专业心理学家的注意:凯勒和汤米是一对姐弟,他们有个共同的好友伊万,三人经常一起玩耍。

在成长的过程中,伊万和凯勒彼此吸引,产生了爱情。这引起了凯勒的弟弟汤米的嫉妒。汤米的性格因此变得越来越偏激,凡事习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长大后,汤米一旦看见伊万和凯勒在一起就暴跳如雷,不停地威胁伊万和凯勒说一定要毁了他们,他还愤愤不平地质问伊万:“世界上女人那么多,你为什么一定要跟我姐姐在一起?”

有人分析说,汤米之所以如此嫉妒伊万和姐姐的爱情,是因为童年时代的他,心灵仿佛处于荒漠之中,既缺乏父爱的呵护,也缺乏母爱的滋润。凯勒与汤米的父母离异,母亲搬到了别处,他们和父亲一起生活。但他们的父亲性格扭曲,平时以虐待孩子为乐。

凯勒爱上伊万后,便有了情感寄托。而对于汤米而言,世界上唯一关心他、爱护他的姐姐被伊万抢走了,伊万便成了他的仇人,他无比地嫉妒姐姐和伊万之间的爱情。

有读者曾问:“为什么生活中一些人特别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另一些人性格却比较佛系呢?”其实,这可能与童年的经历有关。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的嫉妒心与不良的母婴关系或亲子关系息息相关。在婴幼儿时期,若人的全能感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催发出一种无助、弱小、惴惴不安、不被爱的心理状态。长大后,为了避免产生类似的心理感受,很多人内心深处发展出了一种反向形成的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嫉妒变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后,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嫉妒心得到某些好处,这时候,嫉妒心便遭到了强化,像一团未经修剪的杂草,根深蒂固,且越长越茂盛。

依恋理论也可解释这种状态。若在童年时期,那些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如父母或其他亲人等没有及时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嫉妒的种子便被深深种下,这容易导致我们内心深处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催生了强烈的占有欲,长大后,我们会对自己不够优秀这件事无比恐惧,同时对比我们优秀的人产生深深地嫉妒。

曾经遇见过一位嫉妒心很强的女孩,她对长得比她漂亮、工作能力比她强的同事怀有强烈的敌视心理,每次与优秀的同龄人一起共事时,心里就不自在。

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很容易触及她的雷区。她的男友个性开朗、健谈,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时,正好遇到了女孩的高中同学,男友便和后者多聊了两句,想不到这件事惹得女孩醋意大发。回家后,她抱头痛哭,并歇斯底里地闹到半夜,让男友头疼不已。

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个不幸的童年。在她4岁时,她有了小弟弟。母亲平时对弟弟疼爱不已,每天都抱着他,没事就亲亲他,她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不知道怎样做父母才会注意到自己。

上小学后,她的同桌是个同龄的小女孩,聪明可爱,性格活泼,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每次开家长会回来,母亲就会叹息着说:“你要有人家一半优秀我就满足了……”

母亲给予的低评价让她愤愤不平,长大后,每当那种被忽视、被贬低的记忆被唤起,她内心都充满了挫败与无力感。那股强烈的嫉妒心变成了锁链,将她困在了童年的渡口。

女孩的痛苦心理,来自童年时她与母亲的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好母亲客体”的长期缺失,令她的性格逐步走向极端。她怨恨优秀的同龄女孩,无法忍受男友对自己偶尔的忽视,这种种表现,其实是她无比“怨恨坏的母亲客体”的一种间接表达。

BOWLBY研究指出,监护人(父母)同婴幼儿之间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模式,以及婴幼儿对这种依恋关系的重复体验,会形成婴幼儿认知内部工作模式。而后者几乎决定了婴幼儿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长大成人后的社会关系模式。

安全稳定的、充满爱与尊重的亲子关系会带来正性的依恋,让我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抵抗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困难。若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寥寥无几,同时父母还将自己的压力与痛苦加诸在孩子身上,就会令亲子关系扭曲、变形。在这种亲子关系里,孩子正常的安全依恋变成了泡影,而依恋缺损就意味着怨恨、嫉妒的种子被埋下。

如果你也正为自己旺盛的嫉妒心所困扰,不妨仔细审视自己的童年生活,思考自己的嫉妒反应与过去的依恋缺损有着怎样的关系。请带着成人的目光,客观地了解与认识自己的方方面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重建正确的人际关系模式而努力。 uRQDgAHDKobk/0M6LczDSbxLDPGQUL+YI/c9fguKwWhL+kEc38ZpgJ8o924Ntr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