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早期发展

A.早期影响因素

最早的脚本形成于哺乳期,一开始是较短的“草拟剧本”,之后逐渐被加工成复杂的剧目。通常“草拟剧本”只有婴儿和母亲两个人,即使有旁人的影响,也几乎微乎其微。吃母乳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脚本包括:“给大家表演一下”“还不到时候”“妈妈准备好了”“孩子准备好了”“快一点”“咬人就会被推开”“妈妈抽烟的时候……”“等一下,电话响了”“他大惊小怪什么”“永远也吃不够”“一个吃完再吃一个”“他看起来脸色苍白”“让他慢慢来”“他真棒,不是吗”“爱和满足的宝贵时刻”以及“摇篮曲”。

同一个家庭中浴室里的剧情稍微更复杂:“快来看看孩子多可爱啊”“到时候了”“你准备好了吗”“你要是准备不好,就一直在这儿坐着”“快一点”“真淘气”“妈妈抽烟的时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灌肠管”“要是不想灌肠,就得吃蓖麻油”“泻药在这儿呢”“如果不听话,是要生病的”“让他自己来吧”“真是好孩子”“真乖真棒”“这个过程中妈妈给你唱个歌吧”。这个阶段,“草拟脚本”开始出现了三个人,其中包括:“我跟你说过,孩子还没准备好”“不能就这么放过他了”“我会让他做的”“你来试试”“你在打扰他”“你干吗不……是,但是……”“他这次一定行”。

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完全预测出谁会是赢家,谁会是输家了。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这孩子真棒,不是吗”“真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话,通常就比经常听到“这孩子大惊小怪什么呢”“灌肠管”的孩子要出色。同样地,不管是哺乳阶段还是后面在浴室里,给孩子唱摇篮曲的母亲和当着孩子抽烟的母亲相比,大概率前者教育出的孩子更好。此时,感觉的好坏已经植入了孩子们的大脑,区分出了现在以及未来的“王子们”和“青蛙们”。“王子”和“青蛙”的类型也在逐渐形成(如果是女生,则是“公主们”和“野丫头们”)。第一种是听着“这孩子真棒,不是吗?”长大的孩子,他们是拿着成功脚本的王子,通常他们也是家中长子(但不总是如此)。还有一种是“有条件的王子”,比方说这些孩子听着“快来看看孩子多可爱啊”以及“快一点”长大,那么只要他一直很可爱或动作很麻利,他就会一直是王子。第三种是“有条件的青蛙”,如果听着“这孩子总咬妈妈”“太淘气了”,或者“他脸色惨白,需要吃点药”长大,那么孩子只要不再咬或脸色不再惨白,就不会变成青蛙。而第四种注定是“青蛙”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他们需要非常努力才能摆脱“妈妈在抽烟”“妈妈在喝酒”的影响。只有发生灾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把“王子”变成“青蛙”,而只有发生奇迹,才能把“青蛙”变成“王子”。

B.想法和决定

等到孩子长大,脚本开始变成“宝贝儿还是让妈妈送你吧”“赶紧起床”,甚至“不听话就把你的腿打断”,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有了一定的想法。这些想法很可能会伴随一生,总结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1)我很好;(2)我很不好;(3)你很好;(4)你很不好。而孩子则会基于以上的想法,做出人生的决定。“这个世界真好,将来我要把它变得更好!”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进入科学、服务、诗歌或音乐等领域。“这个世界真糟糕,将来我要自杀!”带着这样的想法的孩子可能会杀人、发疯或变得退缩冷漠。也许对你来说,世界是普通的,既有必须做的事,又有享受生活的空间;也许对你来说,世界是艰难的,为了生活你要穿上衬衫,每天埋头在文件里工作;也许世界是辛苦的,你可能取得胜利,也可能需要弯腰、妥协,可能会哭泣,也可能会努力奋斗;也许是可怕的,只能靠着酒精麻醉自己,祈祷奇迹;也许是无力的,你徒劳无功,只能放弃。

C.定位和决定

上文的这些想法已经植根在我们脑中,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因此不管我们的决定是什么,都是以自身定位为依据的。定位包含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并把周围人分成敌友:第一种,“因为世界太糟糕了,我要自杀,我自己一无是处,别人也是一样,我的朋友们也不比敌人们强到哪里去。”在定位中这代表着“我很不好,你很不好,他们也很不好。都这样了,谁能不自杀呢?”因此属于无望的自杀。而另一种则是,“我自己不好,所以我要自杀,但别人都很好。”这就属于忧郁的自杀(这里“自杀”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跳楼、车祸,也包括暴饮暴食以及酗酒等)。还有一种是,“我自己很好,但他人不太好,因此我要杀了他们,或改变他们”。以及“既然你和我——我们很好,那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就一起去找点乐子吧”。

有些人会说:“我知道我们很好,但其他人不太好。”“那么既然你和我很好,是他们不好,那我们先把自己的事儿做完,再去处理他们。”在孩子们看来,这就属于“我们要玩过家家,但不会带你一起玩”。这种想法经过多年的累积,在更复杂的条件下,可能就会以集中营这种极端的形式体现。

最简单的定位包含两个人——你和我。定位来源于孩子的想法,想法又在母亲哺乳时便植根于内心深处。我们这里简单用“+”表示“很好”,用“-”表示“很不好”,而背后的想法则是:“我+”或“我-”;“你+”或“你-”。这四类基本的想法,构成了心理游戏和人生脚本的基础,也让我们知道和人打完招呼之后,可以说什么。

1.“我+你+”。这是一种健康的定位(在治疗中,这代表治愈的状态),是真正的英雄或王子(女英雄和公主)会有的自我定位,能为我们带来不错的生活。有其他自我定位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点“青蛙”的成分,这是父母留下的失败的包袱,会一次又一次拖累我们,除非我们能甩掉它。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没有心理治疗或自愈的奇迹发生,我们甚至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在“我+你+”的定位下,嬉皮士会给警察送上一束鲜花,但究竟“我+”是真实的,还是只是美好的愿望,以及警察在这个情况下,会选择+还是-,这些都是存疑的。“我+你+”要么是早期就形成的,要么一定是后天努力习得的,它绝不是仅仅靠想就能实现。

2.“我+你-”。我是个王子,你是个青蛙。这属于“摆脱”型定位,采用这样定位的人,会将“找别人的污点”作为一种消遣、心理游戏。这些人会轻视他们的伴侣,把孩子送到少管所,解雇下属,和朋友断绝往来。他们就是发动改革甚至战争的人,他们会坐在一起,从真实或假想的下级或敌人身上挑错。这种定位属于傲慢的人,更坏的情况下可能是杀人者,最好的情况可能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致力于帮助他们认为“很不好”的人,但实际上别人并不需要帮助。但多数情况下,这是平庸之人的定位,在临床上称为偏执。

3.“我-你+”。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为“压抑”的定位,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社会上,都在向孩子灌输一种自我否定的意识。这些人往往是抑郁的自杀者或失败者,自称为“赌徒”;他们认为并非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放弃了自己,他们住在昏暗的房间或深山老林里,也可能进了监狱或精神病医院——只是为了把自己隔离起来。“要是……多好”以及“我本应该……”都属于这样的定位。

4.“我-你-”。这属于“无力”的定位,一般这类人会把“为什么不呢”挂在嘴边,比方说:为什么不自杀呢?为什么不发疯呢?临床上这一类人通常表现为精神分裂或人格障碍。

这些定位在全世界是共通的,因为所有人类都是母乳或奶瓶喂养长大的,所以我们都从这里获取了信息,之后不管是在丛林、贫民窟、公寓还是在祖传城堡中长大,我们都会通过学习行为不断强化这些信息。即使在未开化的小部落当中,人类学家在研究其“文化”时发现,虽然所有孩子都是按某种长期沿袭的方法养大的,但是父母的个体差异也足够使孩子产生较大差异。“赢家”可能成了部落首领、医生、船长,或者拥有一千头牛和万顷良田的地主。“输家”可能会出现在精神病医院,只是有的是大城市的医院,有的是小村庄的。每一种自我定位,背后都已经有对应的脚本,也有属于它的结局。即使在美国,在这个拥有上万种文化交织融合的国家,归结起来也只有几种人生结局,和其他国家真的并无不同。

无数的瞬间、万千的心境、一次次探索和一对父母(通常情况下)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因此只要我们对自我定位进行彻底研究,就能发现许多的复杂性和明显的矛盾之处。通常我们能从一个人的身上发掘出某种基本定位(真诚的还是虚伪的;死板的还是不确定的),而我们的人生以及“心理游戏”和脚本都是由此基本定位而衍生的。这种基本定位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没有人愿意失去它,有了它我们才能脚踏实地,而失去它就像房子失去地基。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妇女如果认为自己贫穷而他人富有是非常重要的(我-他人+),那么即使她此时需要很多钱,也不会仅仅因此而放弃这样的想法。在她的认知当中,这样并不会使自己富有,而是只会使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恰好有这些资产的穷人。如果她的同学正相反,认为自己应该比穷困潦倒的人富有,那即使她没有钱了,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定位,因为这样并不会使她成为一个穷人,只是一个暂时遇到经济困难的富人。

这种执着也就解释了灰姑娘和王子结婚以后的生活,也解释了第一类“王子”定位的人(我+你+),为什么总会成为好的领袖,因为即使在极端的逆境当中,他们仍能保持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他们需要负责的人的尊重。因此“我+你+”(成功)、“我+你-”(傲慢)、“我-你+”(压抑)以及“我-你-”(无力)这4种基本定位几乎无法单纯由外在环境而改变,一定要有由内而外的某种稳定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在某种“治疗”影响下的,不管是通过正规心理治疗,还是通过自然的心理治疗——爱。

但也有一些人对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念,因此他们会在两种定位间徘徊,比方在“我+你+”和“我-你-”之间,或者“我+你-”和“我-你+”之间。就定位而言,这些都是不确定或不稳定的人格,而确定和稳定的人格其背后的定位,不管结局是好的还是悲惨的,都是不可撼动的。定位这一概念要想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就不可以被变化和不确定或不稳定性打垮。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沟通分析来研究某一特定时刻人们的言行。如果一个人在中午表现出第一种定位(我+你+),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属于第一种定位”。但如果他在下午6点表现出第三种定位(我-你+),那我们就可以说“在中午这种情况下,他属于第一种定位,而在下午6点这种情况下,他属于第三种定位”。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此人的第一种定位是不确定的。(2)他会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某一种定位。如果他在所有情况下都表现出第一种定位,我们就可以判断“他稳定在第一种定位”并可以预测出:(1)他是一个赢家;(2)如果他正在接受治疗,那他现在已经治愈了;(3)他不会去玩心理游戏,至少他如果要玩,也不是出于冲动,而是在社交控制之下的,也就是说他会决定这个时候自己想不想玩。而如果另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第四种定位,我们就可以判断“他已经稳定在第四种定位了”,并由此推测:(1)他是一个输家;(2)要对他进行治疗会比较困难;(3)他无法抑制自己去玩心理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证明他的生命毫无意义。通过仔细分析两个人真实发生的对话,我们就能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一旦做出了预测,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通过观察来进行验证。如果患者之后的行为不符合预测,要么是分析有误,要么是定位理论本身有误,需要修改。而如果行为证实了预测,则进一步强化了定位理论。到目前为止,所有研究结果都证明了此理论的正确性。

D.赢家和输家

要证实我们的预测,就必须先对“成功”下定义,也就是区分出“赢家”和“输家”。赢家是成功实现人生目的的人;而输家则是未达成目标的人。一个人说:“我打算去雷诺赌钱。”那么不管是赢家还是输家,他都已经下定决心飞过去下注了,但并不能确定他会赢钱或输钱。而如果他说:“我打算去雷诺,这次我要赢钱。”那么结果就取决于他回来时,口袋里还剩多少钱,如果赢了就是赢家,输了就是输家。离婚的女人并非输家,除非她自己认为“我永远不会离婚”。如果她声称:“总有一天我要辞职,而且再也不工作了。”那么拿到离婚赡养费就是赢家,因为她已经达成了目标。她之前并没有提出要怎么完成这一目标,所以没人能说她是输家。

E.三人定位

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我”和“你”两个人的定位。但定位这一理论就像一个可以随意拉长扩展的手风琴,除了之前提到的4种基本的,还包含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定位。因此,当我们加入一个人变成“三人定位”时,就有了以下的组合:

1a.我+你+他们+:这是一个和睦的民主社区定位,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宣扬的是“所有人相亲相爱”。

1b.我+你+他们-:这是一个煽动者的定位,他是个戴着有色眼镜的势利眼或帮派成员,宣扬的是“谁需要他们?”

2a.我+你-他们+:这是一个煽动者或不满者的定位,有时传教士也处于这个定位。宣扬的是“你们这里的人,和别人相比差远了”。

2b.我+你-他们-:这是一个单纯的傲慢者的定位,是孤独又自命不凡的批评家,宣扬的是“每个人都要向我鞠躬,都要仰视我、爱戴我。”

3a.我-你+他们+:这是一个自我惩罚的圣人或受虐狂的定位,纯粹的抑郁症患者。“我是这个世界最没用的人。”

3b.我-你+他们-:这是一个奴性的定位,他们出于势力而非需要为了一点小钱工作。“我卑躬屈膝但得到了丰厚赏赐,因此我和其他下等人是不同的。”

4a.我-你-他们+:这是一种奴性的嫉妒,有时可能是一种政治行为。“他们讨厌我们,是因为我们不够富有。”

4b.我-你-他们-:这是一种愤世嫉俗者可悲的定位,或那些相信宿命论或原罪论的人们的定位。“我们都是一无是处的人。”

当然,也存在不确定的三人定位,这些定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让三人中的一人有一定的变化机会:

1.我+你+他们?:这是一种传道士的定位。“我和你都很好,但在他们证明自己的身份,或和我们站在一边之前,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的。”

2.我+你?他们-:这是一种贵族阶级的定位。“大多数人都是不好的,但至于你,我还要再看看你怎么证明自己。”

因此,我们一共有12种定位,包括4种“双人定位”以及8种“三人定位”,从数学上推算,我们也有12种不确定的定位(含一方不确定的定位)、其他6种含两方不确定的定位(如我+你?他们?等)以及一个三方都不确定的定位(这种定位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和他人相处)。这样我们一共就有31种定位类型,足够支持人生的多样化了。我们用+代表“很好”,-代表“不好”,当我们将+和-的含义考虑进来,类型的多样性又大大增加了。在这里,我们需要解决好与坏这对形容词又包括了怎样的意义。在每个家庭中,“好”与“坏”都有各自不同的强调,而这又赋予了+或-以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F.心理定位——作为谓语

最简单但同时也是最难处理、对社会最危险的定位,就是只有一对“很好”和“很不好”的定位——黑和白、富和穷、正教和邪教、聪明和愚蠢、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以及诚实和邪恶,等等。这些词都能带入四种基本定位当中,而在每个家庭当中,这些都可能成为问题所在,并影响孩子的早期人生脚本。比方说,根据父母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将富和穷的两极对立带入基本定位当中:

1.我富有=很好;你贫穷=很不好(势利、傲慢)

2.我富有=很不好;你贫穷=很好(叛逆、浪漫)

3.我贫穷=很好;你富有=很不好(仇视、反动)

4.我贫穷=很不好;你富有=很好(势利、奴性)

如果在家庭观念里,钱不是决定性的标准,富和穷也不是两极对立的话,以上这些就不再适用。

在每一个+和-项目中,形容词增添得越多,定位就会变得越复杂、越灵活,而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分辨力来处理。增添的形容词可能会起到增强的效果(不仅……而且……),可能是弱化的作用(但至少他……),还可能从不同维度更公平地进行权衡(但哪个是最重要的呢?),等等。因此,对于某些黑人来说,富有且邪恶的白人很不好(“——”—“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但富有且邪恶的黑人就好一些(“——+”—“至少他是黑人”)。这同样也适用于富有且正直的白人(“-+-”—“至少他是正直的”),以及贫穷但邪恶的白人(“+——”—至少他和我们一样穷)。但在某种情况下,贫穷且邪恶的白人也许还不如富有而邪恶的,这是因为另一对因素的影响——侥幸获益是“+”而受到报应是“-”。这样一来,贫穷且邪恶的白人是“——”,而富有且邪恶的白人是“+——”。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还有存在某个条件限制,比方富有的白人是好的(也可以是金融公司),但如果他是邪恶的,就会被列入“不好的”范围(+++→++-)。

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我们在“+”和“-”前面加的形容词或谓语是什么,我们选择的代词(我、你、他们以及+或-或?)才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以及脚本的结局。因此选择“我+你-他们-”的人,不管他是因为宗教、钱、种族、性还是别的什么骄傲自大,都最终可能在隐居的地方、监狱、公立医院或者太平间里独自离开世界。而选择“我-你+他们+”的人,不管他们觉得自己哪个地方不行,很大概率都会因痛苦而选择自杀。因此代词决定了脚本的结局,也分出了“赢家”和“输家”。谓语则决定了脚本的内容和生活的方式,其中包括宗教、金钱、种族、性等,但谓语和脚本结局无关。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哪怕一个6岁的儿童也是能够理解到目前为止所讨论内容的,至少是能联系到自身的生活。“我妈妈说我不应该和你玩,因为你很(脏、平庸、不好、是天主教、犹太教、意大利人、爱尔兰人等)”,这就是典型的“我+你-”。“我想和你玩但不想和他玩,因为他撒谎。”这就是“我+你+他-”,而在这个例子当中,被排挤的人回应道:“我也不想和你们玩,你们都是娘娘腔。”这是“我+你-他-”。然而,想要理解定位理论的主要原则,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才是最重要的,而“谓语”和“形容词”是为长期行为模式选择服务的(时间结构)。“谓语”只是给了人们打完招呼之后能够说的内容,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不产生影响,更不影响他们生活的好坏以及他们最终的得失。

这个例子同时也表明,在日常社交活动当中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面对他人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对方的定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常,对自己和他人都抱有好感的人(++),倾向于和同类而不是喜欢抱怨的人在一起;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的人(+-)会在俱乐部或组织里抱团。出于“同病相怜”的心理,感觉低人一等的人(-+)也会在廉价的小酒馆里聚集;而感觉人生虚无的人(——)则会在咖啡馆或大街上谩骂。在西方国家,穿衣打扮甚至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定位。“++”穿着整洁但艳俗;“+-”穿制服,戴着首饰、珠宝或特别定制服装来彰显身份;“-+”穿着破旧随意,但不一定不整洁,也有可能穿着“低一级”的制服;“——”一般穿着写着脏话的T恤衫,表明他对衣服的厌恶和他们的主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穿着,通常既破旧又优雅,既臃肿又显身材,紫色和灰色夹杂,磨损的鞋子却配着钻石戒指。

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自己的定位,比方说对有钱的妇人来说,即使失去了财富也并不变成穷人,而是一时遇到经济困难的有钱人;即使一个贫穷的女孩得到了很多钱,她也不会因此变成富人。定位的固定性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让人愤怒也让人困惑——如果一个人的定位是“我是个好人(尽管我做坏事)”,那么他希望一直被看作好人,而如果别人不这样他就会感到被冒犯。

这也是婚姻冲突的常见原因之一。尽管丈夫每周六晚上喝醉都会家暴妻子,但他坚称自己是个好丈夫。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妻子竟然支持丈夫,她的理由也是非常常见的:“可是他会送我花啊”。另一方面,妻子也坚信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尽管她也会公然撒谎,还从丈夫的钱包里拿钱。平时,丈夫支持妻子的定位,只有在周六晚上他们才会激烈地争执,妻子骂丈夫是无赖,丈夫骂妻子是骗子。因为两人的婚姻的基础,就是双方同意忽视这些伪装,所以当伪装被揭穿,他们自然会义愤填膺。如果这种揭穿已经威胁到“+”的定位,那离婚是必然的,因为:(1)一方不能忍受被揭穿;(2)或者另一方不能接受这样怕被揭穿而当面公然撒谎的行为。

G.选择脚本

脚本的下一步发展,就是要找到有合适结局的情节,这样也回答了“像我这样的人会有什么结局呢?”孩子知道他将会成为赢家还是输家,知道他对别人的态度,也知道别人对他的态度,这是因为他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早晚孩子会听到一个故事,里面的人“和他很像”,从中他也获得了前进的方向。故事也许是母亲讲给他的童话,也许是祖母讲的民间故事,也可能是街角的混混告诉他的传闻。但不管是从哪里听来的,在听到的时候他感觉到—“这就是我!”这个故事之后就变成了他的脚本,而他则会用余生努力将脚本实现。

因此,在儿童早期,不管是在母亲怀里、浴室、厕所、卧室、厨房还是客厅里,孩子都已经形成了想法,做出了决定,也有了自己的定位。之后从他听到或读到的东西当中,他选择了一个预言或计划,这决定了他要成为一个赢家还是输家,决定了情节是什么以及最后结局是什么;这就是他人生脚本第一个清晰的版本。下一步,我们将考虑构成脚本的多种外力和元素,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一个脚本的装置。 LDtGx33QhTWURyfjSwABIKqI2Npje4Eg1FdnPy6pwzvTDsWk7zMy5IdTg66/Kr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