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第一个门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之前,就有很多人开始研究心理的相关内容,此时的心理学,似乎还是一种不入流的学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这样描述:“这时的心理学就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笛卡尔这样的哲学家,都可以算作心理学的研究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灵与肉不可分离,很像现代心理学中身心一体的观点;笛卡尔甚至已经有了类似现代生理心理学的构思——他说人的心灵藏在大脑的松果体内,而身体则是一台由“动物精气”操纵的精密机器,动物精气就藏在体液内,通过神经系统传播到身体各处。如今,稍微有些常识的现代人都已经知道,这纯粹是一种想象,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想要明白人的心理到底是如何运作的,那么就必须像通过证实其他自然规律一样,通过反复实验来验证,于是,一门可以称作科学的“心理学”逐渐浮出水面。最初的实验几乎就是纯生理学的研究,按照墨菲的说法,“直到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科学心理学——和爱因斯坦同一年出生的德国学科

当心理遇到物理学——莱比锡大学的烦琐试验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是德国莱比锡的一位知名校友,16岁的时候本来进入该大学学生理医学,后来转向数学和物理学。1834年起,费希纳成为一名物理学教授,长期研究太阳光让他视力严重受损,养病期间患上了神经性抑郁,于是他又开始研究哲学。1836年,费希纳成为研究濒死体验的先驱,出版了《死后生活手册》。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是很有局限的,每次只能提取脑海里的一段记忆,就像提着一只探路灯,而死后则会豁然光明,这成为他研究心理学的开端。

德国是盛产哲学家的地方,在这段自学的过程中,费希纳了解到了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个观点:“心理学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它不可能通过实验测量心理过程。”横跨了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费希纳有点不信邪,便各种查资料寻找测量方法。于是他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

1844年费希纳进入莱比锡大学任教,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在直接而又可以报告出来的观察之下看到灵魂?直到1850年,费希纳阅读早在此任教20年的表哥——生理学教授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的作品,发现韦伯早就用物理方式来研究心理问题了。

韦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皮肤,1834年,他在自己的作品《触觉论》中,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还提出了关于最小可觉差的韦伯定律。举个例子来说,两个100克的物体放在手上,其中一个加重一两克,人体是感觉不出差异的。

因为这些研究,韦伯成了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值得一提的是,E.H.韦伯还有一个哥哥E.韦伯,也是生理学家,他发现刺激神经肌肉反射系统的某一部分,会让另一部分活性降低,而且大脑皮质没有受损后的动物比切掉大脑的动物反应慢,所以提出了大脑皮质有抑制功能的概念,启发了俄国谢切诺夫的客观心理学和美国的行为主义学派。

按照韦伯的观点,差别阈限越大,人的神经就越大条;而韦伯常数越大,神经就越敏锐。但是费希纳眉头一皱,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韦伯公式的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可是人类的心理机能不该这么简单。

于是,费希纳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试验和计算,最终,发现刺激和感觉之间是对数关系,随后提出了韦伯-费希纳公式。费希纳的这个公式适用范围非常广,可以用来测量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应用非常广泛。甚至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通信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在费希纳的经典心理物理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同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史密斯·斯蒂文斯补充了费希纳的理论,提出了心理物理的幂函数定律,开创了新心理物理学。当然这是后话了。

可能费希纳的试验实在太耗时间,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直到1860年才出版,但顿时引发了学界的轰动。这本书启发了两位当时的晚辈:一个叫威廉·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开创者;一个叫赫尔曼·艾宾浩斯,现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可以说这本书是点燃心理学燎原大火的打火石。

心理物理学诞生之后,费希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把这个学科里的技能用到了极致。1871年他用数学方式测量美感,创立了实验美学;1876年出版《美学导论》,提出了十三条审美心理原则,因此他又被称为“近代美学之父”。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在中国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但在西方非常流行,审美实验一直延续到今天。

叛逆神父的人文方向——布伦塔诺的心理学种子

费希纳用物理方法测量心理学的内容,在当时的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同样是德国人的弗朗兹·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却提出了不同的方向。他不同意费希纳的“研究心理学的内容”,在1874年出版了《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提出研究“意识的动作”才是王道。从此费希纳一派被称为“内容心理学”,布伦塔诺一派则称为“意动心理学”。能给对手的组织起个名字,这种骚操作也是没谁了。一句话概括就是:费希纳一派是实验主义,提倡理科生一样的研究;而布伦塔诺是经验主义,提倡文科生一样的研究。但站在费希纳这边看,我派韦伯提出公式的时候,你小子还没出生呢,比我传人冯特还要小几岁,就敢和我叫板,真是啧啧啧。

布伦塔诺可不这么想,他出生于于莱茵河畔的富商家庭,家里出了不少作家,从小体音美样样精通,是个没吃过瘪的小神童。17岁时就接受神父教育,后在杜平根大学学习哲学,但是他注定是个心理学家,1862年就写了一部《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

1864年布伦塔诺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在巴伐利亚州的符兹堡被任命为神父,两年后他在符兹堡大学任教,教授他非常擅长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我们看布伦塔诺的照片会发现,此人的卷曲凌乱的胡须中,透露出一股艺术家的气息,这注定了他这一生不走寻常路。

不同于费希纳,布伦塔诺还是非常赞同康德的观点的。随后的日子里,布伦塔诺离开了德国,转战奥地利,1874年发表了著名的《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直接走到了费希纳、冯特等人的对立面。布伦塔诺说:“只有经验才是我的老师。”由于同年他开始在维也纳大学任教收徒,所以意动心理学派又被称为“奥地利学派”。布伦塔诺给心理学画了个范围,研究三类心理现象:第一类叫表象,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象,都是当下的;第二类叫判断,如承认、否认、回忆,都是过去的;第三类叫情绪,如希望、想要、请求,都是指向未来的。

布伦塔诺给心理学划了一个范围:心理学是研究灵魂的学科,灵魂就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的活动。至于研究方法,主要靠内省,也就是自我观察,所以实验室有没有无所谓,有实验室咱也不反对——正是这一观点,让布伦塔诺和心理科学的诞生失之交臂。

仿佛一切都那么突然,1879年,德国不但诞生了爱因斯坦,还在莱比锡大学由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作为一个一门科学正式诞生,冯特也成为心理学一代掌门人。冯特主张通过自我观察的“内省法”来研究心理学,也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经验学科,这两点都是和布伦塔诺一样的。但是冯特毕竟是费希纳的传人,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围和方式还是不一样——冯特是要用实验的方法做关于物理现象的经验研究,而布伦塔诺则是纯“脑补”。但是布伦塔诺对心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挺乐观,他认为可以通过对语言动作来研究心理活动,而且不仅能研究正常成年人,还能研究动物、孩子和心理异常者。后来的符兹堡学派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布伦塔诺甚至预言:“心理学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条件,是一种把握未来的科学,其他任何一个理论学科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布伦塔诺实在是太“爱”心理学了,他把世界分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什么叫心理现象?说白了就是内存,没有任何物理现象能表现出其性质——潜台词就是“心理物理法”纯粹胡扯,搞心理学就好好研究人的内部直觉,玩啥测量法?那些测量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完成的,局限于各种细节,放到现实中有啥应用性?

冯特可不管这么多,稳步发展实验室,徒弟越收越多,开始自立山门。这意味着,布伦塔诺还没来得及正式和费希纳开撕,已经要正式面对费希纳的传人了。此后,布伦塔诺当然没有正式参战,他也走培养下一代的路线,在维也纳大学收的徒弟中也是牛人辈出,包括现象心理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奥地利心理学创始人亚历克修斯·迈农、格式塔心理学先驱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人智学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当然,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人提起布伦塔诺,都会说他是一名伟大的心理学理论家,也是应用心理学的先驱,但是没有实验的支持,终究是有点无力。

到此,未开始已结束的“心理学第零次战争”暂时画上句号,接下来第一次战争将要拉开序幕。

名字带冯的德国人都很厉害——威廉·冯特的那些事

年轻人总要磕磕绊绊

威廉·冯特1832年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北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中,多不起眼呢?一句话,没有中文译名。虽然不是贵族,但也是当地挺有地位的望族,父亲马克西米利安·冯特是村里受人尊敬的牧师,且家族成员们也都非常优秀,有历史学家、神学家、经济学家,还有两位海登堡大学的校长;母亲的家族里也是书香门第,出过科学家、医生和政府官员。冯特在家排行老四,按理说这基因应该是天资聪慧,才华惊人,可是他小时候却挺怕生,胆小害羞,喜欢自己宅在家里。刚上中学的他就突然失去了父亲,家中一下子陷入经济危机了。

不过,冯特还有位舅舅是杜宾根大学的教授,他帮助冯特作为医学预科班的学生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后一年转入海德堡大学。冯特也很给家人争气,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医学课程,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在国家医学入职考试中名列第一。在别名“偷心之城”的海德堡,冯特第一次接触了心理学实验,当时为了完成医学学位论文,他在医院研究歇斯底里病人触觉的敏感性。这让他觉得这非常值得研究。在海德堡大学期间,还参与了化学、药物等实验研究,由于当时心理学实在是太小众,他经常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实验。

大学毕业之后,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学系无底薪讲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是实验生理学,但是当时他只有25岁,没啥声望,只有4个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这让冯特的生活很贫困。但是冯特能拼,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然后就把自己给累进医院了,甚至有一段时间一直处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之后,他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进行疗养。

在偶像手下干活儿是怎样一种体验?

但钱还是要挣,1858年,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来到海德堡大学,并且办了一个生理学研究所,冯特被任命为他的助手。冯特当然特别高兴,在他的看来,赫尔姆霍兹和约翰内斯·彼得·缪勒、埃米尔·杜波依斯·雷蒙德是德国三位最伟大的生理学家。缪勒是赫尔姆霍兹的师父,主要研究神经反射,巧合的是,就在冯特入职研究所的当年,缪勒因为躁郁症自杀了。雷蒙德就是我们所有的生物课本里头那位做青蛙腿电击实验的那位,人称“实验电生理学之父”。而赫尔姆霍兹本人,主要研究视觉原理,也让他成为后世心理学教材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赫尔姆霍茨认为,心理学是可以用生理学解释的,而生物可以看成复杂的几期;生理学是可以用物理学解释的,因此科学的终极任务就是“用力学解释一切”。冯特完全继承了这一观念。

在研究所里,尚未结婚的冯特把全部热情投入了事业里,先后开设《感官生理学原理》《人类学》等课程,并且在教学的同时,于1862年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这本书中探讨了感官机能,发展了知觉理论,率先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名称。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和他对着干,布伦塔诺也在当年写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

一年后,冯特的两卷本共1000页的《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演讲录》出版。从此以后,冯特就和写书结缘,终生笔耕不辍。值得一提的是1867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冯特和赫尔姆霍兹接收了一个美国来的留学生,在他们门下学习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冯特此时肯定想不到,这个名字和他一样叫威廉的小伙子,以后会变成他后半生不可忽视的一个人。

在几年的疯狂工作中,冯特的研究范围越来越靠近心理学。但是这份研究所的工作毕竟是研究生理学的,这让他感觉到有些失落。既然现在基本可以够吃饭了,那就要再度追一下梦想。1864年冯特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失去了固定收入。虽然还在大学任教,但是他的职位没有薪水,只能依靠之前出书的版税维持自己的生活。

他从研究所辞职后,便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走起了民科路线。可是想要真正搞科研,还是要高校支持,1871年,赫尔姆霍兹离开海德堡大学,冯特原本想要接替他的职位,可惜未能如愿,有人猜测说他们因为某些原因闹掰了。

这两年冯特功劳不小,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和索菲·毛结婚后,还开始写作《生理心理学原理》,并于1873至1874年之间出版。这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该书由于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在之后的37年中印行了6版,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有这本书的粉丝。有个叫斯坦利·霍尔的美国麻省小伙子,读了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之后,对这个学科非常感兴趣。在同一年,冯特也引起了布伦塔诺的注意,那本《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就是一次隔空对撕。

在这本书的绪论里,冯特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论:身体现象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类,而科学心理学就是“用生理学的方法发展出来”的心理学。这部书中,他开始总结心理实验的成果,研究感觉、情感、意志、知觉和思维,最终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一门系统的科学。虽然这部著作让他得到了苏黎世大学的哲学教授席位,但是冯特依旧心系莱比锡,一年后,他再次来到莱比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史上最简陋的实验室

1876年莱比锡大学给冯特提供了一个小仓库,冯特把它弄成一个简易实验室。与此同时,他在莱比锡大学开始讲述《生理心理学》。在上课过程中,冯特进行了心理相关的演示和实验。冯特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演示器材和实验设备,如速示器、计时器、电刺激器、钟摆、定时器和感觉映射装置等。冯特研究心理学主要用内省法,但是传统的内省法有许多不足,因为在自我观察中,观察者和观察物容易混淆在一起。于是,冯特将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带来的影响。在被试自我观察做报告之外,利用各种客观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

在大西洋的对岸,由于受了冯特的影响,斯坦利·霍尔在1878年完成了一篇空间肌肉知觉的论文,成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至于授予他这个头衔的导师是谁,咱们先按下不表。同一年霍尔便跑到德国拜师,成了冯特第一位正式的美国弟子。此时他还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生,冯特布置的实验他都认真完成,甚至规规矩矩地充当实验室的被试,只可惜,这些训练并没有影响他未来的研究方向。像霍尔这样愿意投入冯特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于是在1879年,莱比锡大学让冯特捡了个漏,给他分配了一个小房间,是孔维克特楼里一个贫困生食堂。

冯特(坐者)在实验室

在这特别艰苦的环境中,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这个学科正式成立。冯特告诉大家:“我们不能把身体生活的过程与意识过程分开,正如我们不能把感官知觉所引起的外部经验与我们的内部经验分开。长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都是像布伦塔诺那样用哲学的方法;而生理学因其研究的特性,却能够应用准确的实验方法。生理学所用的对于生命过程的实验的改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使意识过程同时起变化。所以,生理学就其本质而论,显然能够在方法上帮助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可以在改进实验方法方面得到生理学的帮助,利用费希纳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在这个范围内,可以称之为实验心理学。”可惜仅仅一年时间,他的第一个美国徒弟霍尔便回到美国,他对冯特的那些实验已经不太感兴趣了,后来专心研究人类心理发展,并至少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1892年创立美国心理学会;第二是提出很多心理学发展理论,成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第三是邀请一个欧洲犹太人来美国,造成了一场“如瘟疫一般”的心理学战争。

威廉冯特

早期师生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于是门槛特别低,学生们可以去那里观察实验演示,也可以参与简单的实验,冯特的学生,如奥斯瓦尔德·屈尔佩、爱德华·铁钦纳、雨果·芒斯特博格和来自美国的詹姆斯·卡特尔等都在那里从事自己的研究。这几个学生都是将来心理学界的大咖,日后都会在我们的故事中有很重要的戏份。

为了给自己的实验室宣传,1881年冯特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内容主要是实验生理学,几年后他把名字改成了《心理学研究》。

此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的同事并没有将心理学看作一门科学,甚至觉得他带着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会导致他们的精神错乱,所以直到1883年,这个实验室还没被官方认可。尽管如此,冯特的实验室的规模还是在不断扩大,从原本孔维克特楼三楼的一个小房间,拓张到占用了8到10个房间。冯特此时的学生也遍布全世界,根据美国哲学家萨哈基恩的统计,在冯特的门人中,有德国和奥地利人共136名,美国人14名,东欧人13名,英国人10名,波兰人6名,俄罗斯人3名,丹麦人2名,法国人2名。其中丹麦的朗格、勒曼,俄国的别赫切列夫及后来的日本的松本亦太郎,中国的蔡元培等,在回国后,纷纷在本国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展实验心理学研究,使各国纷纷走上心理学研究的道路。到1900年,美国有43个心理学实验室,其中12个是由冯特的博士或非博士学生创立的。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的心理学家往上追根溯源,都能认冯特当祖师爷,哪怕是某些不同意他观点的学派。可以说,在心理学独立发展的前50年,几乎所有重要的专家学者都出自冯特的门下。

冯特本人在莱比锡大学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在1889年至1890年,还当了两年莱比锡大学校长。在1896年,一家德国重要报纸称冯特为“欧洲大陆的心理学教皇”。到了1897年,实验室已经迁到一个专门为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建筑中。令人扼腕的是,1943年的二战期间,冯特的实验室在英美对德国的轰炸中被摧毁。

现在实验室有了,徒弟也收了一大堆,可是冯特本人,却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研究——因为他的兴趣在理论,不在实验。既然对理论这么感兴趣,那就不能光存在脑子里,一定要写下来!

那些所谓“快手”,都弱爆了

如果要选出一个最能写作的心理学家,那么冯特就算不排第一,也能是头几名。根据他女儿的统计,他的著作内容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因为羡慕学生卡特尔拥有打字机,他也买了一台,结果,他写作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两倍以上。

后来根据冯特的徒孙、美国心理史学家艾德温·波林统计,他著作的全部书目有491条,总共出版53735页,所以冯特整个职业生涯的平均发表速度为每天2.2页;如果每两分钟1个字,昼夜不停需要足足68年才能完成。冯特的一位美国读者约翰·华生估算了一下,普通读者如果以一天阅读60页,将要花费两年半的时间把冯特所有的作品通读一遍。而且冯特并不身强力壮,他在后半生得上了右眼斜视,读写都很困难。

斯坦利·霍尔把冯特描述成“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冯特的徒孙、屈尔佩的徒弟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说:“除了工作,冯特对其他东西几乎不感兴趣。在他的整个自传里,他提到妻子和家庭的内容只占了区区一段。他对心理学太投入了,以至于在重病乃至濒临死亡时他还在分析自己的心理体验。”冯特确实从来不外出旅行,也不爱参加公众活动,只不过经常在家招待学生们和助手。冯特一直生活严谨,上午写作,下午去实验室或上课,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是一旦开口就滔滔不绝,化身心理学活辞典。这些特点后来被二代掌门人铁钦纳几乎完全继承了。

虽然这时候冯特作为掌门人的学派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是已经出现了将心理学内容分为不同的元素来做研究的端倪。例如,受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洛克以来的联想心理学思想和约翰·穆勒的心理化学思想的影响,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元素就像化学变化中的原子,是不可继续拆分的简单心理过程。每个元素包含感觉和感情两方面。感觉是客观的,感情是主观的。比如吃巧克力感到甜是客观的,感到开心是主观的。在冯特之前,学界认为愉快—不愉快是一组基本感情。1896年冯特提出来情感三度说,这个观点认为,感情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可以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和兴奋—沉静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每个维度上都有两个极端,三个维度可以绘制一个三维坐标系,并且相交于零点,这个点叫作“冷酷无情点”。

冯特的这个体系,猛一看没啥毛病,但是仔细看看,好像太抬举感情的作用了——因为人类除了感情,还有理智、信念等更复杂的心理因素。面对这些质疑,冯特当然可以见招拆招:“偏生理的那些部分,如感觉、情绪之类的,叫实验心理学;偏精神的部分,叫文化心理学。”这些都是心理学,至于怎么组合在一起,冯特就先不管了。但是冯特提出了一个思路——既然高级的意志不好研究,我们就先把它拉到和我们的实验同一水平,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打败它。他提出意志是由情感支配的,把高级的心理元素还原成低级的,就可以研究啦。

这话一出来可不得了,哲学界首先坐不住了,以布伦塔诺为首的哲学出身人拍案而起:“意志受感情支配?你的意思是人类的意志不自由吗?反对自由意志,这可是思想上的大错误。你这是简单的还原论啊!你以为心理是简单的化学反应呢?”不过冯特的还原论到现在依旧有影响,只不过升级成为“分子神经生物学还原论”,一听就高大上对不对?这个理论认为所谓的自我意志,都是大脑工作中产生的错觉,要不然为啥很多时候手会比想法快呢?现代的生理心理通过神经活动甚至分子生物学解释,最终还原到用物理化学来解释心理,当然,这时候研究的内容还算不算心理,那就不好说了。

没开打已休战——二重心理学的诞生

前文书我们说到,布伦塔诺之前一直追着冯特一派打,很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在两派正式硬杠之前,还有个小插曲。

虽然布伦塔诺带着一众门人对于手撕冯特跃跃欲试,但毕竟自己是人文取向,对方是实验取向,就好像神功碰上高科技,想打也使不上力,所以他暂时只能当个老老实实的喷子,打打嘴炮。而且冯特改实验容易,布伦塔诺改理论难。所以布伦塔诺的《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从1874年初版到1911年才修订一次,而且两版本大同小异。相比之下,活体打字机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则从1874年初版到1911年先后修订了六次,且各版都有较多的增改,以至于该书的最后一版长达2353页。不客气地说,俩人见面即使不动嘴,冯特拿书也能把布伦塔诺抡扑街。

更让布伦塔诺难以接受的是,冯特的内部观察法和布伦塔诺的“内部知觉”翻译成英文是一个词,大有被冯特吞并的危险。在此布伦塔诺解释道:“内部知觉是体验和反省,但不是通过实验报告,我尊重冯特的实验结果,但是不同意他对结果的解释,改变不是乱编,你们这样是要给全国人民谢罪的!”所以冯特越来越受关注,布伦塔诺越来越受冷落。归根结底,布伦塔诺的心理研究太浅,没有进一步说明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也没有揭示它们形成的规律。

不过布伦塔诺晚年也和费希纳一样得了眼疾导致失明,亲自上战场也打不动了。为了给老师扳回一局,布伦塔诺的学生、音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斯图姆夫将直接经验分门别类,每类属于不同学科的对象。其中视觉等感觉和映象是心理内容,属于现象学;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学,这等于单方面把冯特一门都从心理学里头开除了。但是他也指出内容和功能,同时独立存在不可分开,心理学不能完全排除内容,但它的主要范围是研究功能。从此,意动心理学又称为机能心理学。这个名字以后将会在美国得到某位盟友的支持,收获大批信徒。

到了20世纪初,布伦塔诺和斯图姆夫共同的学生胡塞尔又提出现象心理学,通过收集“真实经验”加以分析,然后总结出普遍规律,以此支持意动心理学;与此同时,达尔文的表弟、优生学专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研究个别差异时,发现许多人甚至是艺术家也丧失了视觉,如果按照冯特的元素主义来分析,根本行不通,还要靠布伦塔诺来解释;同时,智商测试发明人、法国人比奈在为女儿做思维实验时,也发现难以用感觉来解释的无意象思维。从此,这种出自哲学唯心论的意动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又燃起了信息网,成为当时欧洲一股子强有力的心理学思潮,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响。

之前我们提到的冯特学生奥斯瓦尔德·屈尔佩,原本跟着冯特研究内容心理学,毕业后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和他的学生进行思维的实验研究时,也发现人类确实存在无意象的思维,但是他又不好意思直接反对恩师冯特,所以他决定折中一下,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内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学理论,充当这场战争的维和工作。屈尔佩的观点成功化解了这场还没开打的战争。毕竟真打起来,布伦塔诺没有科研成果,只能动嘴喷,实在是有点不公平。而且,布伦塔诺此时也后院起火,得意门徒胡塞尔和他在心理学见解上闹掰了。

原来胡塞尔后来研究了不少逻辑学,还受到某位美国机能心理学盟友的影响,认为布伦塔诺只有感觉和经验,没有科学论证,而且“布伦塔诺本人性格也过于自信”。尽管胡塞尔一再对外宣称这不影响私交,但是俩人还是渐渐变得不那么亲密了。胡塞尔当时在江湖上也有很高地位,甚至可以说是20世纪初期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后来的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德里达等人的学说,都是从他这里衍生出来。尽管他说自己研究的是“描述心理学”“本质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由于他本人还是反冯派,因此冯氏门人送了他诨名——“心理学之敌”,等于是直接把他从圈子里开除了。

由于此时整个心理学江湖上的基本画风是:费希纳和冯特的内容派和布伦塔诺的意动派正要剑拔弩张,屈尔佩的二重派在中间一边做和事佬一边吃瓜打酱油。接下来的两次战争,这三方的传人虽然理论上升级,但依旧大体上保持在这个位置:第一次战争便是冯特亲传弟子铁钦纳建立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和与布伦塔诺同样站队经验主义的美国盟友正式开战,第二次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弗洛伊德和冯特的粉丝华生对拼,屈尔佩和胡塞尔的共同传人完形派偶尔对冯派放一两枪,跑个龙套。这样的对撕足足持续了半个世纪。

接下来的日子里,各大门派将会产生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斗争,至于那些民间闲散的给人看心病的人,门派中人看他们就像少林武当弟子看路边摆摊耍把式的,达摩祖师看赵本山演的村口医生赵大宝,都不算一路人,就先不和你们费事了。

将心理学从欧洲传播到美国——二代掌门铁钦纳

只恨小生不姓冯

爱德华·铁钦纳,圈内人称“老铁”,从小就是个学霸。中学时期他在马莱文学院读书,一次学校请美国诗人、批评家詹姆士·拉塞尔·洛威尔做校表彰会的颁奖嘉宾,铁钦纳上台了一次又一次。以幽默著称的洛威尔对他说:“我不想再一次看见你了。”

1885年,铁钦纳顺利考入牛津大学,本来铁钦纳主要研习古典文学和哲学,大四那年选学生理学,读到了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下子欣喜若狂,还凭借自己学习能力将它从德文翻译成英文。到了1890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随冯特学习生理学和心理学,成为冯特的第一个英国学生。

爱德华·铁钦纳

如果说冯特在心理学界的地位相当于相声界的祖师“穷不怕”的话,那铁钦纳的地位就相当于“贫有本”或者“富有根”了。虽然只和冯特先生学习了两年,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成了冯特的“脑残粉”。他总是尽量模仿冯特老师的贵族风格、讲课模式等。铁钦纳回忆起冯特的讲课方式是这样的:“咔嗒咔嗒地沿着走廊慢慢笨拙地走向讲台……食指从他的额前掠过,重新整理他的粉笔……胳膊和手在不停地上下指着和挥舞着……”后来这机械舞一样的走路和手舞足蹈都被铁老师学过去了。铁钦纳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冯特的样子,留了英国人少有的大胡子。俩人从某些角度看确实还有点像,以至于某些脸盲症编者把俩人的照片都弄混了。可以说,如果举办一个模仿冯特的比赛,铁钦纳第二,没人敢拿第一。

铁钦纳的工作除了研究心理学,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来搞翻译,他积极投身于翻译冯特作品的事业中,把德语翻译成英语。可万万没想到,老师笔耕不辍,当他完成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第三版的翻译时,冯特又已经出版了第四版;当铁钦纳又翻译了第四版时,冯特已经出版了第五版。不知道和老师比速度的铁钦纳同学此刻心中做何感想。其实总结冯特的观点本来就是一个万年坑,这点铁老师可能到死都没发现,直到后来铁老师的徒弟波林才说了句公道话:“冯师爷的系统是一种分类方案,你不能够通过实验证明或者反驳。它不是一种可检测的庞大自然理论,而是有秩序的教育计划,其中有许多不能够用在莱比锡实验室使用的方法进行探索。总结冯特系统更大的一个障碍在于,他不断地修改它,增添一些新东西,因此,冯氏心理学不是一件东西,而是许多东西。”你想撸完它,你跟得上冯老师飞速的猜想吗?

不过,如果你认为铁钦纳真的完全只是冯特的影子和喉舌,那你就错了,早在刚开始跟冯特学习的时候,铁钦纳就认为,内省法可以用来研究更高级的心理现象,光研究感知觉实在是太亏了!高级心理过程,如思维、想象等,也可以试试嘛!冯老师研究低级的心理活动,过程还比较简单,咱们要研究高级的,就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要求实验者经过专门训练,但是这样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一个人单枪匹马暂时是做不到了。所以说为啥高手基本都是大学教授,为啥民间难以出真正的科研大师,因为没有人力物力,搞科学受条件限制太多。看到这里的读者们如果有校长,欢迎向笔者伸出橄榄枝。

1892年,铁钦纳在冯特这里获得博士学位,本来想回国干一番事业,可是英国的大学里并没有与心理学相关的职位,不过此时另一件东方的大事影响了他的人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合作瓜分中国,八个国家空前团结起来,也加强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于是身在德国的英国人铁钦纳,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并创建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实验室,同时开始辅导学生。现在有了资金来源,又有了一群徒弟,那还等啥?实现梦想,成为海贼王的时候到了!铁钦纳正好自己想有一些新研究,在学生的选题上,他便行使了“绝对权威”,他把自己好奇的课题分给学生,以这种方式,他建立了自己的构造主义体系。注意,是“自己的”体系,此时他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宣传冯老的观点了。冯老师不是分类狂人嘛,那咱们就来个分类狂魔!例如,冯老师认为心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而铁钦纳则认为有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大的元素,感觉构成知觉,意向构成观念,感情构成情绪。后来,铁钦纳按照冯特拆分心理元素的思路,又像做解剖一样把心理元素分出来几十万种。在心理元素的属性方面,铁钦纳在冯特主张的性质和强度两种属性外,又增加了持久性、清晰性和广延性。但是在感情维度上,冯特曾经提出过“感情三度说”,认为感情需要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三个维度进行描述,铁钦纳的态度不增反降,为感情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个类别。

很多人都觉得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1879年,就意味着“构造主义心理学”这个门派的诞生,但其实不然,这个门派一直就叫“实验心理学”,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唯一比较公认的称呼“内容心理学”还是老对手布伦塔诺送的,这可绝对不能忍,可是咱们这一派叫啥呢?直到1898年,看到布伦塔诺有位美国盟友的传人已经给自己门派起好名字了,铁老师才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也有翻译成“结构心理学”“元素心理学”的,那感觉就像三国时期的孙权,看到曹丕都死了,刘禅都即位了,才想起来自己称帝。出于对老师的尊敬,铁钦纳追封冯特为一代掌门人,自己甘居二代。

铁钦纳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感觉、意象、情感等),这些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或联想)成为知觉、观念、感觉、情感、情绪等心理过程。同理,徒弟们的研究内容,也构造起了铁老师的体系。后来,为了展示自己很厉害,傲娇的老铁把自己的体系称作“唯一的名副其实的科学心理学”,站在其他想研究心理学又不想拜在他门下的人的角度,这已经是赤裸裸地挑衅了,你让布伦塔诺的美国盟友怎么忍呢?

“到新大陆创业”,老铁666

1911年,铁钦纳出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并进一步把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传播到美国,他那德国人一样一板一眼的教育方式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注意。虽然和冯特相比,他已经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新理论,如冯特只倾向用“内省”研究心理,而铁钦纳认为其他实验也是必需的,可是他对内省法的强调却比冯特还要极端。这导致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比其他流派,包括后来出现的行为主义、完形主义的研究范围和方法限定更严格。

既然做出了“表面上是冯特的脑残粉,同时却又修改老师的理论”这种矛盾的事情,那么再出现第二件矛盾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根据他的学生回忆,铁钦纳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和蔼,只要学生尊重他,他从不吝惜自己的帮助。铁钦纳的私生活比冯老师丰富很多,由于精通音乐,曾经担任康奈尔大学代理音乐教授,他还每周在家里举办小型音乐会,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收集钱币,喜欢学习各种语言,除了掌握英语、俄语等现代语言外,他还学习了古汉语和阿拉伯语这样相对困难的语言,要是放到现在估计也是个玩配音的达人,可以说是小日子相当滋润了。你说,同样都是从欧洲到美国闯荡的人,乘坐泰坦尼克的画家杰克·道森咋就这么惨呢?

作为一个拥有德国品质的教授,铁钦纳被人认为是严肃、权威的代名词,简直像个军官。那些资历较浅的教员被要求听他全部的讲课,像听牧师布道一样,他们从一扇门鱼贯而入,而铁钦纳教授则从另一扇门进入,直接走向讲台。铁钦纳甚至还会监督学生的生活,这让不少学生对其又爱又恨,却只能无可奈何。铁钦纳不但对学生强硬,甚至对校领导也不折腰。有一次康奈尔大学主席邀请他去宴会,铁钦纳一口回绝:“你咋不亲自来请我呢?”主席先生只好说自己日理万机实在没空。铁钦纳说:“你派你的车夫送邀请函来也行啊!”于是主席只好妥协,铁钦纳才应邀赴宴。

你以为铁钦纳最多和学校领导硬碰硬?那就太天真了。他还敢硬怼美国心理学会。之前我们说过美国心理学是铁钦纳的同门师兄弟霍尔建立的,其实铁钦纳也是联合创始人之一,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学会的会议。因为铁钦纳对入会的标准把控很严,他觉得谁品行不端,有剽窃嫌疑,就让学会开除谁。但学会并没有妥协,更严重的是,学会的基调好像对应用心理学“太友善”——我们的恩师冯特好不容易让实验心理学独立了,霍尔这人却貌似有当汉奸的潜质,和布伦塔诺一个阵营的机能主义者眉来眼去,这简直是对革命的背叛,不能忍,坚决不能忍。铁钦纳觉得心理学应该是“纯科学”,主张只研究心理过程或内容,反对研究心理的意义和功用,因为那些东西容易混淆心理活动的“纯洁度”。那应用心理学算啥呢?“那顶多叫心理技术,怎么会是心理学,怎么配姓心理学?就像歌手和音乐家、铁匠和金属化学家,能是一回事儿嘛!”于是铁钦纳自己建立了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学会,学会成员都由自己亲自挑选,这名副其实的是个“铁家班”。

不过目前,虽然心里有些不爽,表面这一切都还看似很平和,但是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只要进入一个新环境,总会遭受到很多反对,你看叶问到香港教拳也是一样。铁钦纳在美国圈粉,为心理学在美国展开第一次战争悄然拉开帷幕。因为有一位1875年就开始搞心理学实验室的詹姆斯教授早就像007一样盯着他了。由于本章是铁钦纳当男一号,所以这些咱们暂且不表。

铁钦纳有一个著名的八卦:他喜欢抽雪茄,并且说过一句名言:“一个男人若是学不会抽烟,是不会成为心理学家的!”虽然这句话没什么逻辑性,但是他的很多学生都开始学习抽烟,至少是当着他的面抽烟。有个姓波林(Boring,翻译过来是“厌烦”)的学生此时内心应该是最“厌烦”的,因为他不会抽烟,但是又迫于铁老师的强大气场,也不敢不抽,于是“大家点烟一起抽,波林抽完悄悄吐”成为铁钦纳每年生日聚会的保留节目。这个“厌烦”同学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学史专家艾德温·波林。

有一次铁钦纳叼着雪茄和他的一名博士谈话,一阵滔滔不绝后,烟已经短得不行了,可是那位博士又没敢打断威严的铁钦纳。直到铁钦纳的络腮胡子着火了,博士才不得不提醒他。本次抽烟的结果,直接导致铁钦纳的胡须和衬衣都毁于一旦,这真和纪晓岚当年抽烟烫坏靴子有一拼。

铁钦纳还立下过另外一个著名的弗莱格,简直是那个年代的王境泽——他声称自己不支持女性学心理学,他在小组讨论会上总是和一群男生吞云吐雾,场面直逼过去冬天的雾霾。有些女学生想参加会议,可是马上被喝令离开。

不过矛盾的是(又是一个矛盾),铁钦纳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他其实只是认为女性太纯洁不能吸烟——就像主席说的“不吃辣椒不革命”一样,老铁认为“不抽烟怎么能研究心理学”,因此“女性不适合研究心理学”。你细品,铁老师还有些“保护女士”的骑士精神。有位女心理学家克莉丝汀·拉德-富兰克林就不服气了。这位女士也是个学霸,兼逻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提出过色觉理论。她想在大学当老师,可是处处遭到性别歧视。有一次她想请铁钦纳在开会的时候读她的论文,被铁老师拒绝。克里斯汀写信对铁钦纳抗议:“都什么年代了,您还这么守旧地排斥女性,我真是惊呆了!”铁钦纳只好假装没看见。幸亏这位女士没把铁钦纳坚持心理学“纯洁度”的观点拿出来——你不是说心理学要纯洁吗?为啥纯洁的人不能研究心理学?否则打脸就打得更清脆了。

可是“真香定律”永远那么管用,现实是老铁也不管那些偷听会议的女学生,甚至收了几个女学生做徒弟。在铁钦纳所授予的56个博士学位中,有三分之一是给予女性的。有一次,在学院院长反对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聘任了一位女性做教授。他的第一位博士生,也是心理学界第一位女博士——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就是一位女性。沃什伯恩还被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一百名心理学家之一。顺便说一句,那位因为铁老师胡须烧掉而感叹“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的博士,也是一个女孩子。因此大家就开始给老铁安了一个段子,为啥培养沃什伯恩呢?因为她的姓是Washburn——翻译过来就是“洗掉烧伤”啊!当然,以铁钦纳的脾气,肯定没人敢当他的面这么讲。

插句题外话,沃什伯恩女士果然没给师父丢人,192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她提过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著名理论——早在1907年,她就和伊丽莎白·塞弗伦斯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得太久,它将变得奇怪而陌生。这种对单词外貌熟悉感的丧失,有时会让这个单词看起来像属于别的语言,有的时候这个单词变成仅仅是字母的堆积,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连字母都变成纸上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用大白话说,就是:一个字看久了就不认识了。她们进一步分析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注意力转移”,当人对一个单词盯了一会儿之后,不由自主地就仅仅注意单词的某一部分,丧失了单词的整体感,这个单词也就逐渐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后来这种现象在1962年被语言学家里昂·雅克布维茨命名为“语义满贯”。当然,我们之前也说过,在心理学的江湖中,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引发学界的互撕,半个多世纪后,这个问题又被挖坟。现代认知神经心理学认为,这一现象是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的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疲倦。

铁钦纳这辈子不但写了很多教科书,包括被称为最渊博的英语心理学著作的《实验心理学:实验手册》。在书中,铁钦纳继承了冯特的身心平行论观点,认为神经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两种平行的、互相对应的活动,谁也不干扰谁。铁老师举了个例子,露水的产生是因为空气的温度变化,但是露水绝不等于温度;心理也是神经活动触发的,但是心理绝不等于神经活动。后来这个观点不用外人来攻击,自己这边的友军就已经推翻了。铁钦纳还认为,一切学科都是在研究经验,心理和物理没有本质差别,不过对经验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冯老师说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敢苟同,研究间接经验那叫物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才叫心理学。”就好比研究声、光现象是物理学,研究人类对声、光的反映,才是心理学。

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美国女心理学家

铁钦纳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或许,严肃的德国范儿和绅士的英国范儿,在铁钦纳的心中此消彼长,就像一个太极图在不停旋转,构成了他看似矛盾的“双面”人生。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同事和学生正式组织了“实验心理学家学会”,这个会至今独立于美国心理学会。不过这时候,此学会终于可以让女性加入了。

既然一个圈子有两个学会,就像漫画界同时有DC和漫威,那么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将在下一篇具体述说。 5uoZuVA0g9o3QfR9WsJgxldr8pCIihly5BNR0guN88Y3WEG1avVBzeUFmBUPdT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