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前传——心理学的父母

在正式讲述故事之前,先给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心理学属于文科还是理科?一般在高校内归为哪个学院名下的专业?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哲学吧?因为哲学和心理学看上去都是开导人的。但其实心理学通常是分到教育学院的。此外,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文科,但其实心理学是理科。心理学如果有父母的话,父亲就是哲学,母亲就是生物学。父亲决定了你的家族出身,而母亲决定你什么时候出生。

相比于其他科目,心理学在科学界的地位确实有些尴尬,或许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偏向于人文科学的一门,又是人文科学中离不开自然科学的一门,因此很多热衷分类的大师们也不得不说,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要谈起心理学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引用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85年的一句话,他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话虽然已经在所有心理书籍中引用烂了,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拿出这句话,放到历史小说中大概就是,前九十九回都是如何发家、兴兵打仗,最后一回终于建国了,全书完(因为时间线已经来到现在了)。

“心脏之理”——心理这俩字怎么来的?

英语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词,拆开看,词根是精神病患者(Psycho)的意思,在英语里也是出镜率比较高的骂人的话。这么看来,这个词似乎是专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学”,但实际上,精神病学另有一词(psychiatria)。心理学一词实际上是古希腊语灵魂(Psyche)的衍生词,表示一种研究灵魂的学科。在希腊神话中,有位公主叫赛琪(Psyche,有个很常见的错误翻译是“普绪克”),颜值很高,外号“蝴蝶仙子”,她看谁都不顺眼,总是找不到一个相配的对象。她的国王父亲就求来阿波罗的神谕,让她某天晚上到某个山顶等待,有一只带翅膀的大蛇会带她飞走。后来果然如此,公主被带到一座宫殿里,每天晚上有个男人在黑暗中和她亲近。但是这个男人有个奇怪的要求,就是公主不能看他的脸。此神正是爱射箭的小爱神丘比特。有一天,公主没忍住,趁着丘比特睡着,拿油灯一照,果然很帅。像赛琪公主那样追求他人本质的这么一个过程,后来就成了一门学科——心理学(Psychology)。

汉语里头心理这俩字怎么拼到一起呢?早期华人牧师颜永京翻译了美国牧师、心理学家约瑟·海文的著作,当时他把这个科目翻译成《心灵学》。因此颜牧师被视为第一个把西方心理学介绍到中国之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助在1875年也翻译了海文的同一原著,成为日本第一本心理学译书,书名译为《心理学》,这是汉字中首次出现心理学三个字。

这样一比较,颜老师提出的“心灵学”仨字,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科学的学科,反而像玄学或鸡汤,因此,在之后的1896年,康有为编《日本书目志》时,在中国首次出现汉译“心理学”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之后翻译家严复应学部的聘请,整理了很多学科的名词对照表,可能是受到好友康有为的书目的提醒,严复的翻译作品中便包括《心理学名词对照表》,这些心理学名词基本上由日本心理学界所创制,都是汉字直接拿来用,很方便。

催眠师先驱麦斯麦

18世纪奥地利医生弗朗兹·安东·麦斯麦提出了一个非常玄乎的概念。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有引力,那么天空当中的星体也对人类有引力,因为既然日月(以月为主)之磁力,能影响地球上潮汐变化,想必行星的磁力自然也会影响人体功能,毕竟人体内一大半是液体嘛!这个逻辑没毛病吧!而且有些人之所以精神错乱,“乃是由于体内磁力失常所致”。于是,在麦斯麦先生的学位论文中,他提出了动物磁力说来解释此种影响人体的超自然力量。只要掌握了“动物磁力”,就掌握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心理能量,就像名字同样是M开头的麦格尼托(电影翻译过来叫万磁王)那样,可以通过控制血液中的铁离子,来干扰他人的思维。

1774年,他老婆的朋友,28岁的女病人奥斯特林来找麦斯麦看病,这位可怜的女士经受着歇斯底里症的折磨,并伴有痉挛、呕吐、间歇性的失明、麻痹、并时常出现幻觉,发病时还会发生排尿困难和剧烈的牙痛,各种症状加起来有15种,维也纳当时的医生没有一个能搞定的。麦斯麦对她一通观察,发现她犯病有周期性,既然是周期,那就可能和星星的运行有关,既然和星星有关,那就和引力有关,既然和引力有关,那就和磁场有关,于是他给女病人喝下溶有铁质的液体,估计就是类似现在含铁量高的运动功能型饮料之类,并在她的身上和四肢绑上磁石来引导。他先用舌灿莲花的话术和轻轻抚摸诱导患者进入意识恍惚状态,然后用磁铁棒在病患前后摆动,用以导正病患体内紊乱的磁力,使她的血液和神经活动恢复正常。

麦斯麦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动物磁性,有翻译成“动物磁力”“动物磁气”的。经过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人类有许多疾病是因为动物磁性的失调,如果能用各种方法导引这股磁性,就可以治疗好许多疾病。后来麦斯麦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这种疗法被称为麦斯麦术(Mesmerism),也翻译成“通磁术”,越来越多的病人找上门来。要知道,大部分来找心理医生的都是女性,到现在也是一样,美女都跑你那边了,同行不嫉妒你嫉妒谁?

于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教会和其他医生都说他是骗子。接下来女皇下令开始调查,可能反对者们智商比较欠缺,调查持续了三年,最后得出结论:麦斯麦是维也纳的危险分子,必须在两天内离开维也纳。1778年,维也纳医学会开除了麦斯麦的会籍,从此麦斯麦暂时进入单蹦儿状态。

不过牛人到哪里都有饭吃,离开维也纳之后,麦斯麦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法国巴黎落了脚。他将一个大桶中装满铁砂、玻璃粉和水,在桶中央树立一根铁柱,将许多铁丝缠绕在铁柱上,用铁丝的另一头接触患者,现在上过物理课的都知道,这可以让铁柱子带上一些磁性。治疗的时候,他身穿黑袍,带着让人感觉很神圣的背景音乐出现,拿着铁棒与患者接触,目的在于“疏通磁流”;同时嘴里念念有词,仿佛是什么神秘咒语,患者则进入昏睡状态。重复多次后,麦斯麦唤醒患者,许多疾病就可以痊愈了。

法国国王派九个硬派科学家调查的结果是,麦斯麦治愈病人基本靠想象,因此他被吊销行医执照,被迫离开巴黎,移居到法国巴黎的卫星城凡尔赛。但是没过几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麦斯麦为了躲避战乱又不得不离开。一直到去世,他再也没能红起来。

麦斯麦虽然死了,但是人家有徒儿,徒儿还有徒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麦斯麦有个学生是个侯爵,在麦斯麦死后依旧相信他。他做了很多实验,还以“梦游”这词命名他所发现的一种状态,就算是在今天我们依然在用这个词表示深度催眠状态。

发明催眠术的两个詹姆斯

在科学界,麦斯麦还有一位粉丝,就是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埃利奥特森,约在1837年,他在实验中发现,患者在麦斯麦术的引导下进行外科手术,却没有表现出痛苦,他还发现麦斯麦术对某些精神症状(如歇斯底里)的治疗很管用。他开始在各种地方用麦斯麦的技术,不管是对手术患者还是精神病患者,他都进行了大量科学的实践,这是其他所有麦斯麦术的先行者们从未做过的,他用1834例成功的手术,奠定了催眠术的基石。

1841年,一位来自曼彻斯特的著名医生詹姆斯·布雷德也对麦斯麦术发生了兴趣,但是他认为,麦斯麦术的效果不能归因于磁力,那个东西影响力微乎其微,还是要把它归因于生理原因,也就是眼睑神经的麻痹——没错,布雷德正是一名眼科医生。人们由于长时间注视某物,可使眼皮的上举肌麻痹从而引起不自然的睡眠,所以他将麦斯麦术的昏睡重新定义为神经性昏睡。同年他出版了一本书——《神经催眠术》,在此书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术定名为“催眠”。顺便说一句,欧洲人也像东方人一样相信骨相学。他还试图把麦斯麦术与颅相学联系起来,让人以为他的手具有磁力,即当他把手放在患者头盖骨某一特定部位时,会在该部位下的脑区产生功能。当然,后来颅相学也被证明是迷信,脑壳啥形状和智商并没有关系。

另一个和他同名不同姓的英国医生詹姆斯·埃斯代尔此时去印度做医生,1845年4月4日,他在印度用麦斯麦术给一个印度患者成功地进行了无痛手术,这让他大喜过望。自此以后,他把麦斯麦术用作麻醉剂,然后写信给英国医学委员会报喜。但医学委员会早就认为麦斯麦术是江湖把戏,上个詹姆斯我们都没搭理,这个自然也置之不理。埃斯代尔也是个倔强男孩,他又收集了一百多个病例,附在一纸报告书后,越过医学委员会直发英国驻印度政府。

当时,驻扎在印度的英国政府要比在英国本土的医学委员会开明,毕竟出国后见识比较广,他们在接到报告书后委派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查询此事。这个委员会显然比路易十六的委员会慎重得多,调查结论是鼓励他继续研究。政府甚至于1846年在加尔各答创设了一所专门用麦斯麦术做治疗的小型医院,反正是给印度人看病,又不会在大不列颠帝国本土引起矛盾,就干脆敞开了试试看管不管用吧,让埃斯代尔继续其研究工作。1849年,在伦敦也出现了麦斯麦医院。

两个詹姆斯遥相呼应,给了布雷德一剂强心针,他倾尽全力研究催眠术,后来又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术的要素,是一种对神经活动的影响。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麦斯麦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布雷德术”,也就是催眠。

接下来催眠术发展的就相对顺风顺水了许多,还出现了很多大师。催眠术可以说是古代气功放到现代的一种应用,而且有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支持。1889年,美国的催眠师阿尔伯特·摩尔(AlbertMoll)就开始以催眠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从而达到提升成绩的目的。到了1955年,霍廷格(Hottinger)就发现,催眠可以增加被试的背部力量与腿部力量,罗斯(Roush)则发现催眠可以增加握力、曲肘力及悬垂耐久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单纯地进入催眠状态,并没有提高运动水平的作用,必须在催眠过程中加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祝由术当中说的心诚则灵。相关实验表明,接受过积极的催眠暗示之后,人体的耗氧量、血乳酸浓度及呼吸水平均会发生变化,导致其耐久力均明显地提高。但是,运动不是单纯的有力气就行,首先还要有技术,如果有人想光靠催眠就提高运动成绩,那是做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排挤过麦斯麦的法国,竟然当了“真香定律”的实践者。巴黎一家妇女疯人院的医生沙可成立了“巴黎学派”,他和他的同事们以医院里的患者作为被试,他们发现,癔症(音译“歇斯底里”)患者在被催眠后,经历嗜眠症、僵直、梦游症三个阶段,与癔症犯病时候的样子相似,所以得出结论——催眠状态是一种神经症。简单地说,就是比精神病程度轻微一些的一种病,还不像精神病人那样不知自己是谁。

这个结论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肯定有人告你歧视。法国东北被称为“洛林之魂”的南锡市就有人不服了。精神病专家希波莱特·伯恩海姆和昂布鲁瓦兹-奥古斯特·李万保都是布雷德的拥趸,成立了南锡学派,和巴黎学派分庭抗礼。南锡学派认为催眠术和有没有神经症无关,应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最终让这一派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李万保这个名字非常中国化的法国人还成了现代催眠术之父。这个学派有多牛呢?举两个例子:两位掌门人教出来一个徒弟叫爱弥儿·柯尔,此人是“安慰剂效应”的发现者,还提出了自我暗示疗法,用催眠术加蒸馏水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人称“自我暗示之父”。电影《国王的演讲》里头的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也是他的患者之一。当然,法国的天主教会依旧反对他,不过后来在2011年法国经济危机的时候,柯尔的疗法又被人提起来。柯尔还有一位粉丝,比柯尔大一岁,先后在巴黎学派和南锡学派进修过,此人名唤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日后将在心理学的江湖中掀起一阵巨大风浪。

手术大师治心病,有点上头

亚洲之外的许多地方,比如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区域,考古学家都找到过许多被钻了洞的头盖骨,而且头盖骨的主人还是在钻洞后活了很长时间,其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50年在秘鲁出土的一个男性头骨上有七个洞,那时候秘鲁还是石器时代,这些洞只能用石头片来慢慢刮。

这种头骨钻孔的技术又称为环切术,名字听上去就不健康。可是那时候还没有麻醉药,人的头皮又是特别怕疼的,要做到钻孔,那要多难受啊?难道这是一种酷刑吗?从后来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欧洲人很早就意识到心理疾病是和大脑有关的,所以就把手术这种生猛的技能用在心理治疗上了。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医生认为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是因为脑子里有魔鬼,要让魔鬼出去,就要开个天窗。欧洲历史上留下过各式各样的给头骨开洞的钻头,简直比现代的螺丝刀花样还多。低端一些的用手拿着给人打孔,高端一些的会弄一个理发椅子一样的器材,手脚可以固定,头部有个摇把儿,轻轻松松给脑壳开窟窿,你说这不是刑具是什么?据说被钻孔的人确实病好了。

即便不用钻头开脑洞,欧洲人也还有其他脑洞打开的方式,理论基础都要上升到神学。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人认为,“行为异常由众神控制,对神的违抗会导致精神疾病”。想想希腊众神的所作所为,不是勾引良家妇女就是撮合人类打架,不违抗神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中世纪最常见的两种精神病是歇斯底里性舞蹈症(又称为圣维它斯的舞蹈)和变狼狂,没错,后者就是在月圆之夜会变成科幻片里那种狼人,那时候教会认为狼人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放到现在你说为啥要给人赶尽杀绝,拿过来拍电影多好。其实变狼狂的患者倒是不会长出长毛利爪,就是喜欢啃东西,现在看来就是一种妄想症。当然,人们越害怕,就越听话,在教会的刻意引导之下,人们对能变成狼的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神对罪恶是零容忍的”,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这类妄想症的患者及成千上万被迫承认自己的罪行的人,被施以了火刑——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仅仅通过外貌来判别是否是狼人,这直接使得当时许多骨骼惊奇的人或者是对阳光极为敏感的白化病患者都跟着倒霉。

几千年前的旧观点,就没用了吗?

希波克拉底的心理学观点

要说人类文明的开始,就要提到古埃及了。那时候人们还对一种精神疾病“子宫脱位症”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病因是女性患者的子宫离开原来的位置在体内流动,跑到喉咙就说不出话来,这是人类开始注意到心理疾病有生理原因的开端。但是由于时代限制,治疗方法大多还是简单粗暴为主:包括吃泻药、致吐、熏产道、放血和切除子宫等。公元前480年,古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道:“由于性刺激或压抑过度,子宫在体内胡乱游走,导致妇女出现疯癫,要想根治只能摘除子宫。”不过摘除子宫实在太血腥,到了古希腊伯里克利时期(那时候还是奴隶制民主政治为主流思想),被称为“西方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发明了用按摩治疗这种病的方法。由于后来的欧洲气氛非常压抑,女性患这种病的特别多,直到19世纪医生依旧采取这种方法,因为按摩之后癔症确实能得到缓解。当时英国正处于比较压抑的维多利亚时期,这种治疗手段非常受到女性欢迎。至今这种病直译过来依旧叫“子宫脱位症”,音译名歇斯底里,中文名癔症或分离性障碍,在精神类疾病中出镜率非常高。现在人们知道这种常见于青年女性的精神病是脑机能异常所致,当然,男人也会得这种病。

公元前430年,雅典爆发大瘟疫,就连统治者伯里克利也染病身亡。希波克拉底发现铁匠是全城唯一没感染上瘟疫的人群,所以提出了生火来对抗瘟疫的方式。当时希腊流行的观点是,疾病是神赐予的惩罚,但此时的希波克拉底发现疾病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既然可以人为控制,那么掌握人体的运行原理,就可以把病治好,因此他提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人的体液包括四种——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出现不同的气质类型(气质和性格不一样,是天生的,无所谓好坏),这四种气质类型就被称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黑胆汁质),简而言之,每一种体液也都是由寒、热、湿、干四种性能中的两种性能混合而成:血液又热又湿,因此多血质的人温润,乐观开朗,喜爱交际,三分钟自来熟,好似春天一般;粘液具有寒湿的性能,粘液质的人冷酷无情,冷静爱思考,淡定地解决一切问题,好似冬天一般;黄胆汁是热干面一样又热又干的体液,黄胆汁多的人热而燥,脾气冲动,能动手就别瞎吵吵,如夏季一般;黑胆汁的人最受歧视,又冷又干,因此抑郁质的人如秋天一般,内心敏感脆弱内向悲观,如同林黛玉一般,但是适合慎重周密的思考。

希波克拉底还认识到,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有很大影响,这点和生理疾病是一样的,所以心理疾病可以治疗;但是心理障碍不能归因于自然原因,病根是内在的生理问题,更具体一点就是,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让脑部病变,然后引发心理疾病。想要变得像以前一样精神在线,就要改变体内的体液。例如,通过安静的生活、多吃蔬菜、禁欲、运动、独居甚至适度的放血,来减轻由于分泌过多的黑胆汁而导致的抑郁症状(放血疗法一直持续到19世纪,好多人一不小心放多了,直接送去办葬礼)。后来古罗马的医生、解剖学家、哲学家克劳迪亚斯·盖伦非常推崇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认识到了某种心理问题是有环境诱因的,还提出了类似现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后来人们称盖伦为“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名医学家”。

当然,你的脾气和体内的那四种体液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体内的激素和神经活动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后来的苏联生理学家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发现,四种气质类型对应着四种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神经活动强度大、平衡性高且灵活度高的称为活泼型,对应多血质;强度大且不平衡的叫兴奋型,对应胆汁质;强度大平衡性高且不灵活的,叫安静型,对应粘液质;最后神经活动强度弱的是抑制型,对应的就是抑郁质了。所以至今依然有人用体液说来指代气质类型,这还是没毛病的。

不过,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观点,你要是用ABCD、甲乙丙丁、红黄蓝白来表示人类的气质或者性格,也没毛病。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托普斯和克里斯托分析出人格有五个因素,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德伯格给这五个因素起了个绰号叫“大五”,这就是大五人格论;同样在20世纪的1920年,俄国神秘学研究者葛吉夫首先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后来被美国医生戴维·丹尼尔斯将其发扬光大。除了九型人格和大五人格,还有数不清的人格理论,光列举这些就足够出一本书了,咱们的故事线还要往回收一收。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概念,虽然依旧不符合现代科学,但是放到古希腊,显然比神神鬼鬼的理论显得靠谱很多,于是希波克拉底迅速圈粉,他和他的粉丝团发展出了“自然主义”医学。按照这个学派的观点,精神疾病并不是由于鬼神的干扰导致的,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希波克拉底还提出一个划时代的观点,认为心理疾病是大脑的疾病,同时遗传因子(他认为是一种颗粒)、环境和情绪情感都会损伤精神和肉体。他还把所有的精神障碍划分为通用的三大类,即躁狂症、抑郁症和谵妄症。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公元前的人会被追封为“现代医学之父”了吧。对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希波克拉底也提出了非常人道主义的研究方式,为古希腊文明的黄金时期增添了一抹亮色。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影响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后来又被罗马人继承。即便到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也薪火相传。此时阿拉伯地区也对医学很感冒,甚至在欧洲以外的地方保留了希腊医学研究的种子。

新旧千年交接的时代,阿拉伯出了位牛人,他同时担任哲学家、逻辑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诗人、动物学家和音乐家,他就是伊本·西那,全名阿布·阿里·侯赛因·本·阿卜杜拉·本·哈桑·本·阿里·本·西那,由于这个名字嘴里没点儿功力实在说不出来,因此西方人大多称呼他的拉丁语名——阿维森纳。这位被称为“伊斯兰世界的最伟大学者”“世界医学之父”的人,着实是一个系统漏洞级别的人物,不仅在著作《治疗论》里融合了古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义,还在《医典》中首次按照人体部位分科,其中脑科和神经科都和心理治疗有关。另外,他还将医学分为理论医学和实用医学两种,后者又进一步划分为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两种。所谓预防医学就是俗话说的养生,伊本·西那认为身心健康是一体的,保持健康心态和良好睡眠有助于身体健康,这一条我们现在心理治疗依旧在用。最后八卦三件这位文化名人的轶事:第一,他认为鼠疫、肺结核、麻疹,天花等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引发的,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就提出了微生物的概念;第二,他在医学上真的特别全能,不但精通前面咱们说的部分,还会多种医药的炮制方法,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会中国的把脉,对切脉列举了48种脉象;第三件事情有点令人悲哀,这位大师精通的太多,甚至当过宰相,不到六十岁就累死了。

中世纪的心理学萌芽

中世纪虽说对心理的整体研究倒退了很多,但是文艺复兴时期又迎来了科学的曙光。瑞士化学家(其实就是当时的炼金术士)菲利普斯·奥列斯·帕拉萨尔斯提出,躁狂症不是受鬼神影响的,是疾病的一种形式。有些疾病存在于某些外部载体上,可以入侵人体,放到现在就是细菌、真菌和病毒了。他还提出“身体磁力现象”,后来被我们熟悉的麦斯麦发扬光大。

稍晚些的英国作家莱吉纳多·斯各特在1584年撰写了《巫术的发现》,书中提到精神障碍同恶魔或精灵无关,教会惩罚的所谓女巫,只不过是患心理疾病的不幸妇女而已。终于,在中世纪的尾声,德国博学家、法学家、数学家、启蒙哲学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总结了亚里士多德、伊本·西那等人的观点,写出了《关于人类理智能力的理性思想》《关于上帝、世界及人的灵魂的理性思想》等书,提出了“官能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各种官能,心灵利用其不同官能从事不同的活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观点,沃尔夫把人的心理官能分为两大类:认识官能分为感觉、想象、记忆、注意、悟性和理性;动求官能则包括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以及意志作用。除此之外,他是第一个用母语写哲学文章的德国人,开创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康德之前第一代德国思想领袖,为后来心理学在德国出现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还是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后来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正式诞生在莱比锡大学,不得不说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早期的比利时,已经出现了相当于今天心理健康社区服务站的区域,至今心理疾病患者还继续受到欢迎寄住于此,可以与其他居民互动直到康复。可是像这种私人家庭、社区住宅和小型医院的模式,毕竟容不下几个病人。大家压力也都挺大,精神病人越来越多,就算护理机构本来想提供一个温暖的家,也力不从心。

看到这一情况的教会此时也没闲着,其实早在1377年,修道院开始接受精神病患者,只不过主要用来动刑。1547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正式将圣玛丽伯利恒女修道院改为专业疯人院,成为英国皇室的一个“慈善机构”。从此,在欧洲和美洲的其他地区也开始纷纷建立疯人院。那时候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成为市民们消闲娱乐的地方,花两便士就可以进去参观,逗弄精神病人,花钱不多找乐不少,其他地区的疯人院也几乎都是这种模式,门票就作为疯人院的日常开销。1676年,因参观者众多,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不得不扩大重建。每逢周日、圣诞、复活节等节假日,则人满为患,相当于当今的网红圣地。当时的精神病患者们都像动物一样被绳索或铁链拴在屋子里,经常遭受打骂,活得还不如犯人,很多人在这里被折磨致死。此时,法国有位医生菲利普·皮内尔看不下去了。

临床心理祖师皮内尔

皮内尔先生早年学习过逻辑、哲学、神学,1770年转而学医,是一个医学神学两门抱的人才。1778年来到巴黎之后,做了个寂寂无闻的编辑,1792年在国会朋友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巴黎比塞特医院(又名巴黎男子疯人医院)的院长。当时在这个医院里关押着大约4000个男人,主要是罪犯、梅毒病人和约200个精神错乱者。当了院长之后,皮内尔对巴黎的精神病院把病人当动物展览的行为一票否决,然后做了一件如菲利普剃刀一样斩断当时规则的事情:他把精神病人看作需要治疗的人,亲手解开了他们的绳索。当时法国刚刚大革命,政局也很不稳定,如果皮内尔的做法没起到好效果,那么很有可能被当成政治阴谋者遭砍头。

皮内尔经过再三考虑,挑选了一些病症比较轻的、他相信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病人,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的实验,没想到这一赌,竟然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还有一些病人,特别是具有攻击性的病人,虽然还得继续监禁控制,也尽可能给予人道的对待,好吃好喝,绝对不能侮辱人家的肉体和精神。心理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这种人道主义让当时欧洲的当权者都惊呆了,使得皮内尔被后人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皮内尔将自己的观点推广到法国各地,后来英国的威廉·图克也受到影响,在海峡的另一端建立了类似的人道主义精神病机构。

后来,皮内尔在其作品《论精神错乱》中,解析了许多病例,还提出了延续古希腊自然主义的解释,把异常的行为与大脑的某种可能的机能障碍相联系。这些观点一直延续至今。顺便说一句,如今的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早就不卖票了,这里已改为贝特莱姆皇家医院,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精神病医院。

故事讲到这里,心理学的爸爸从神秘主义哲学起家,跌跌撞撞到了19世纪,从玄妙到精密,从空想到科研,终于越来越靠近心理学的妈妈——生理学。于是,在生理学发展的推进下,一门接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心理学,就快诞生了。 fSWbbR1gxWmoDucHkF1Ud0y2euCp8O0T7AfhWQBzrHo3gt9ehUdu4LDMGK5+E7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