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刘邦到底是怎么下山的

刘邦豪迈地登高欣赏北国风光,正欲与天公试比高呢,山下面来人了。

冒顿单于看到刘邦掉进了包围圈,你别登高看了,直接杀过来让你面对面地好好看看。冒顿单于这次是倾国而来,四十万大军包围了白登山。此时的刘邦,手中仅仅几万人。

围定后,冒顿单于下令四面齐攻。

刘邦在白登山上肠子都快悔青了,他这辈子就从没见过这么多马。马的种类那叫繁多,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清一色青马,北面是清一色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红马,四色马队齐发,企图将汉军冲散,形势很危急。

接下来,在传统观念中,刘邦算是碰见“草原项羽”了,他将再次变成“丑角”了。

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冒顿单于打算将刘邦的军队在白登山包饺子。

这时候,在尸山血海中拼杀了几百年的中原民族,让匈奴人见识了啥是大汉民族的血性,并顺便让冒顿单于知道了啥叫先进生产力。

事实上,汉朝正规军对匈奴士兵的战损比例,是优于对方的,甚至碰上汉军精锐时,匈奴士兵往往会被大汉的士兵追得满处跑。

虽然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但实际情况却是汉族小伙子扔下锄头拿上武器,也并不。除了当时的民族血性尚武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汉军的军用装备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匈奴在这上面吃了大亏,他们的很多箭镞原材料还是兽骨呢!防护上基本只能靠兽皮,最多再配个简易盾牌,还不方便射箭。

来看一下汉军的装备。

步兵的长戟和弩的穿透杀伤力极强,而且汉军的护甲和盾牌制作也已经很精良了。此战并没有涉及骑兵对打,相关的汉军骑兵介绍等到汉武帝时代再细做讲解。所以,在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匈奴士兵射出的箭穿不透汉军的铠甲,而汉军的兵器可以轻松砍断匈奴马刀的情况。

匈奴的打法基本上就是远射,所谓“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但是,在攻坚战中,尤其在汉军占据制高点,利用盾牌和护甲进行防护时,匈奴那些质量不达标的箭根本占不到便宜。要是肉搏,匈奴又不敢。

毫不夸张地说,近距离攻山的话,匈奴士兵基本上就是个死。

后来在汉武帝时代,肉搏的冲击战术成型后,卫青和霍去病的汉军精锐进了大漠,跟大屠杀没啥区别。

匈奴士兵的防护和兵器差得太远了。

而且,刘邦带出来的是帝国精锐部队,整个汉军当时的兵尖子都在这里了,所以冒顿单于虽然占了先手,但刘邦依托白登山布置的防御阻击,使得匈奴根本没占到什么便宜。

所以,这次战役并不像后世一般认为的那样,匈奴多么牛,汉军多么㞞,刘邦都吓死了,还是靠吹枕边风,才活着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

真实的情况是,汉军和匈奴在白登山一照面,真刀真枪地大战了几天后,双方的心都虚了。

刘邦这边没有想到,匈奴实力是如此强大,居然有如此庞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好家伙,好几十万的兵力,这个势力不能惹!

冒顿单于那边也心虚了:我倾国之力,打不下来汉军的这几万人,而且别看人家人少,打我们好像还挺轻松。据说后面还有好几十万人没到呢!这个国家不同于之前的那些,不可小瞧啊!

双方都对对方产生了尊重与忌惮,这是当时两个势力最高层统治者的一致看法。

汉军组织了几次突围,没有成功。匈奴同样进行了多次攻山,也没有什么成果。七天七夜,双方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刘邦最大的危机并非军事上的,而是粮草上的,时间越久,断粮的风险就越大。此时此刻,大汉帝国“情报局”的陈平又站出来了,对刘邦说:“陛下,把所有钱都拿出来吧,还是我去花钱买平安吧。”

刘邦觉得陈平简直太好了,每次只要给钱,就从不让人失望。刘邦打心底里觉得还是这个套路好,成功率高,战果丰富,于是将此时所有的钱都给了陈平。

而后面史书中的记载很有意思。关于这场战役的结局,《史记》中在汉高祖和陈平这两个最关键当事人的纪传中全没写,反而在韩王信那里记载了一段。

《高祖本纪》中是这么写的:“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令樊哙止定代地。立兄刘仲为代王。”

《陈丞相世家》中是这么写的:“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韩信卢绾列传》中是这么写的:“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匈奴列传》中又增加了部分内容:“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资治通鉴》与《汉书》基本上也是参照了《韩信卢绾列传》与《匈奴列传》,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咱们来看一下。

《高祖本纪》中的字面意思是:匈奴围平城,七日而后自己走了。表达的意思是:皇帝也是人,要给他留面子,都别问了。

《陈丞相世家》中的字面意思是:陈平找人办事,找的是冒顿的女人,具体用的是什么计策,全世界都不知道。表达的意思是:这个计策肯定是上不了台面的,实在是没法说。

《韩信卢绾列传》中的字面意思是:人找的是冒顿单于的媳妇,他媳妇说,咱拿了汉地也住不了,两个君主是不能互相围困的。七天后,包围开始有所缓解,又下了“大雾”,汉军派出了小分队来回做试探,匈奴没反应。陈平安排部队拉满弓搭上箭,慢慢地整军逃出包围。回到平城,救兵也到了,匈奴彻底散了。

《匈奴列传》中又增加了冒顿单于怀疑韩王信,所以自动解围一角,放刘邦走人。

后面两文中,介绍得比较详细。

为什么要从韩王信和匈奴的角度去说这件事呢?因为此时韩王信已经背叛大汉了,他是知道这件事的,从背叛者和敌人的角度说这里面的情况,是不用负责任的,大家可以随意解读。但当时最关键的两个当事人不能评说,因为里面有事,还不是小事!

除了这次下“大雾”再次显示出了刘邦的“龙背景”之外,史书中透露出来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个是对于陈平的那段描写,“其计秘,世莫得闻”。史书中很少有这样描写的,史官不知道的事情往往也不会提。太史公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加了这么一句,基本透出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这件事是没法说的。

第二个是对于韩王信的那段描写,“阏氏劝”通篇全是站在汉朝的角度说话。像什么“两主不相厄”的说辞,基本就是个幌子,听听就好。尤其以冒顿单于的性格和作风,他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建议,尤其是女人的。所有人都是棋子!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所谓的“汉地不能居”就更可笑了。古往今来,游牧民族可没少居“汉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游牧民族对“汉地”的喜爱往往要远超对自己草原老家的喜爱。再加上冒顿单于此次绝对是为了弄死刘邦来的。

再结合之前“无厘头”的臧荼,以及韩王信叛变后迅速就南下去打太原了,冒顿单于大概率是对入主中原有想法。

这段“阏氏劝”基本上就是一个托词,陈平立功的关键谈判另有内幕。

第三个是“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这点非常重要。这里透出了一个关键,汉朝的援兵到了,就在刘邦撤回去时前后脚赶到的。

结合前面七天的战斗,综合上面说的,我们可以推断出下面的场景:双方开打后,互相见识到对方的厉害,匈奴拿不下,刘邦走不了;时间拖得越久,粮草就越成问题,陈平开始活动,许下了根本没法往外说的条件;冒顿单于在权衡,仍然不打算放刘邦走,毕竟杀了刘邦,中原大乱对他的好处更多,还是围山饿死刘邦吧。七天了,下“大雾”了,情报人员说汉朝的援军到了,冒顿单于决定见好就收,答应前面的条件放刘邦走。

说到底,此次“白登之围”刘邦能顺利下山,有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也是最重要的。

汉军的强大武力,才是有资格谈判的关键。“弱国无外交”是句真理。任何时候,城下之盟都是没得谈的,这七天七夜的浴血拼杀,对于刘邦能够最终走下白登山至关重要。阏氏所说的那些,即便再有说服力,那也都是利弊。冒顿单于亲眼所见的汉军精锐,则是他内心深处权衡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个关键,汉军主力抵达。

因为汉军主力如果不到,匈奴大可以接着围刘邦,如果陈平那么厉害谈拢了的话,当时就该放人啊,还抻着干什么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别看陈平都“其计秘,世莫得闻”了,但冒顿单于觉得陈平的出价还是低,满足不了自己的胃口;嘴里答应的不靠谱,亲手拿到的才实在,冒顿单于的整个人生就是在笃定践行这句话。

第三个关键,陈平的谈判。

陈平的谈判算是间接拿刘邦的财宝,给冒顿单于报销了此次的出兵军费,并许下了巨大的利益承诺,起到了软化冒顿单于“围死刘邦”想法的作用。但是,陈平是怎么谈的,咱就不知道了。

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我们大概可以猜到他开的是什么条件。我们暂且不表。

刘邦逃回平城,冒顿单于兵威解除,撤回草原,汉军班师,只留下樊哙平定代地民变。

刘邦行至广武,赦免刘敬,并道歉认错,封刘敬两千户,号“建信侯”。其余那十多个说可战的人被全部处斩。

刘邦将代地封给了自己的哥哥。两个月后,匈奴再次来犯代地,代王直接跑路,让匈奴大抢大杀了一通。刘邦大怒,将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哥哥贬为侯,封自己的幼子刘如意当代王。

经过白登一役,匈奴的兵强马壮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频繁的边患也让刘邦陷入了沉思,怎样处理匈奴问题,成为新生的汉帝国迫在眉睫的大事。

经过深入了解后,刘邦发现,对游牧民族要尽量避免开战。因为人家天生占据成本上的巨大优势。

以匈奴为例,这个时候可以算是匈奴的极盛时期,总人口数百万。听起来不算多,还没有汉朝一个大郡的人口多。但你要是听到他们能动员的兵员人数,会惊掉下巴。冒顿单于此时可以征调的大军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万,而且全是骑兵。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得从草原的生活方式说起了。 xvxGpkL6rsZz8Le+Z2O3NgvSPOJCQUAEiSYdLDGqPZ2JBXOL/xK1TVLFI7Tx4L8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