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北境的阴谋

一听说要定都关中,所有功臣宿将的态度惊人的统一:不合适,洛阳这地方就挺好!

反对声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论调就是: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中,只到二世就灭亡了,在那儿建不吉利。

面对满朝的风水论调,刘邦很是犹疑不决。不过,他也明白,之所以阻力大,是因为自己的这帮手下都是山东人,不愿意再往西跑到关中。如果换个提案往东走,大家就该说:“吾皇英明,周亡于此,实在不祥!老家沛县就挺好,咱赶紧挪地方。”

问他们等于白问。

大事不决问张良,是刘邦一直以来的最后一道保险,这次也不例外。从没让他失望过的张良,最后帮他进行了分析。

张良更加实在,他敏锐地提出了洛阳的一个巨大弱点:土地贫瘠,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这是很厉害的一句话,得细说说。

什么叫土地贫瘠呢?

“著名挑拨离间者”张仪先生就曾经说过:“韩地险恶,五谷所生,非麦即豆,一年不收,老百姓就得吃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两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

洛阳东西的一条豫西通道,基本上就是过去的韩国,靠这个地方是没办法供给一个全国性都城所需要的粮食的。

国都,要饲养皇权“吞金兽”,皇宫就是一个日费千金的“大托儿所”。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官僚系统与功臣集团,还会衍生出巨大的“得道鸡犬军团”,还得配备大规模精良的卫戍部队来保护。当然,还有乌泱乌泱的都城百姓。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粮食!

那么接下来你会说,可以从全国调啊!只能回复你张良说的那句“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了”。

下图显示了洛阳附近的几个粮食产区。洛阳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群山,东西是狭长的豫西通道。从物资供给上讲,主要是本土的可怜产出与河内地区的供应。西面的关中平原和运城盆地运粮食过来的成本非常高,原因我们说过,黄河这段的“脾气暴”,代表地点是三门峡,往往只能走豫西通道的陆运,但陆运的成本就太高了。

但是还有河内地啊!河内可了不得,户口殷实,人民富足,后来东汉的成功可是号称“光武据河内”啊。话是不错,但问题又来了,虽然河内地是产粮大户,但它的粮食都要进敖仓作为战略物资储备的。

为啥呢?

因为洛阳此时已经处于前线了,整个中原的膏腴之地已全被诸侯王分完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么多异姓王,全都不会再把粮食运到总枢纽敖仓。

但是,敖仓、荥阳、成皋这个防卫体系仍然是汉王朝此时的重中之重,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还得采用当年的思路,主力顶在荥阳,控天下咽喉。粮草就只能指望豫西通道的陆运和河内地的就近供应了。

刘邦死活要把河内地拿在自己手里,也是因为此地能在战时成为最指望得上的粮草基地。

所以说,此时的国情跟洛阳自身的经济实力,都决定了根本没法在这里建都!

如果迁都长安呢?

关中和整个山西最值钱的晋西南连为一片,人家还自带静静流淌的渭河与汾河。无论钱粮还是物流成本,都没得挑。最重要的是,关中处于刘邦目前地盘的最中央!

关中是四塞之固,这个强调很多遍了,除此之外,还有被忽视的一点。由于此时武都还没发生大地震,重要的天池大泽还存在,所以汉中平原乃至下游的江汉平原产粮区的钱粮也能够走水路,低成本地送到关中。

看下图,人家是连成一片的!

关中经济带、晋西南经济带、汉中乃至江汉经济带,跟洛阳经济带这么一比,高下就出来了。

刘邦还惦记着跟周朝比谁的国祚时间长。时间长有啥用?你看最后都成啥样了?虽然刘邦的脑子总是不清醒,但明白人踢他一脚就能给他踢清醒了,张良一说他就明白了。刘邦下定了决心,定都关中。

娄敬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此次迁都,看上去无足轻重,实际上深层的意义巨大。

如果刘邦此时定都洛阳,看似在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几代之后就真成天下之中了,届时中原就能反哺洛阳了。但是,关中此时看似的天下之中,在几代之后,却变成了天子守国门。

关中周边少数民族混杂,汉、胡、羌关系微妙。

作为对比,后面东汉定都洛阳后,整条西线就处在被逐渐蚕食的状态,关中更是变成了汉、羌杂居之地,弃凉(放弃凉州)的声音基本上贯穿了东汉中后期。

国都意味着全国的重心所在,如果不是此时定都关中,很有可能有一条传奇的通道,将来就打不开了。这将给中国与世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改变整个世界的迁都,它的“蝴蝶效应”震撼非凡。

在迁都的同时,刘邦还干了几件利民的大事。

第一件事,安抚过去的诸侯遗族。过去的诸侯子弟,愿意留在关中的,免十二年赋役,愿意回归故乡的,免六年赋役。

第二件事,安抚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军吏卒有罪者赦免,无罪者各阶层皆有封赏,复员军人返乡后,按功劳分予田宅。

第三件事,天下大赦。秦末战乱以来,不少人上山当土匪,现在都赶紧回来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吧,过去的事都既往不咎了。

总体上来说,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政治与体制上全盘接过了秦朝的郡县制度。

毋庸置疑,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秦朝那一套还是最科学、最靠谱的。秦朝并非亡在这套制度上,而是死在自己的纵欲上。

鉴于此,刘邦也吸取了秦朝失败的教训,开始休养生息,积蓄民力,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刘邦折腾了这么多年,也打算歇歇了,但他没有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一直看着不顺眼的这帮小地主,开始一个个地冒出头来了。

第一个冒出来的,是他从来也没正眼看过的臧荼。这个实力倒数的诸侯王,居然在这个天下大定的祥和年份,仿佛出头鸟一般地跳了出来,举起大旗,造反了。

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造反。此时,距离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仅仅过去了五个月。

关于臧荼的谋反,史书中留给我们的信息很离奇。战火纷飞,在整个天下都打散了的时候,这位燕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但如今天下都已经平定,刘邦占据着绝对优势,他却跳出来了,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要知道,他可是一位非常识时务的人,当年韩信威震华夏,臧荼马上就乖了。

有一种论调说,是因为刘邦大举逮捕过去的“亲项分子”,所以臧荼作为过去的“亲项分子”慌了。

这是不靠谱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刘邦怎样屠戮项羽的老臣,项羽的葬礼还是刘邦亲自主持,项家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封了侯。项羽这边叛逃过去的人,刘邦都用得好着呢,除了逃往韩信处的钟离眛之外,并没有看到刘邦找碴儿。

那么到底是为啥呢?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

《史记·高祖本纪》: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资治通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虏臧荼。

从上述史料中看,有三条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臧荼真的造反了。

第二,臧荼攻下了代地。

第三,时间有出入,但有一点,臧荼造反最早在公元前202年(七月),也就是秋天。这个年份和季节都很重要。

我们挨个分析。

第一,臧荼不是被冤枉的,不是被告发的,这一点跟后面的韩信、彭越等人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史书中涉及谋反,但凡有什么枝节都会交代得很清楚。这回就明确说臧荼反了。

第二,他攻打了代地,这个听上去没什么,但实际上非常无厘头。因为自燕地,也就是东北方向发兵来的,基本上第一战都会选择冀州。

为什么呢?

因为居高临下,一马平川,财富多,粮草辎重不用愁,只要军力强,很顺利就能拿下冀州平原。

随后靠着太行山脉和黄河,能很容易形成割据的状态。后来的刘秀跟袁绍都是靠这片土地发家的。

但自燕地去拿下代地,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战略角度,收益都微乎其微,那个时代又不烧煤。拿下代地的战略价值基本上只有南下一条路,而且要经过重镇太原。

太原有多抗造,我们之前说过了。臧荼不选此时明显的“软柿子”张敖去捏,反而要直接攻打刘邦的领地(此时代郡尚未被分封),这就给出我们这道谜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了。

我们来想一想令无数“宋朝粉”伤心的一件事。

著名的“燕云十六州”。后来让北宋北方根本无险可守,脑袋上始终端盆水的燕云十六州,其实跟此时的燕、代两地是基本重合的。

“燕云十六州”基本囊括了中国北方的形胜之地,居高临下,山势环绕,易守难攻,下山则摧枯拉朽。但是,这个地形对于汉族政权往南打,夺天下的意义不是很大。

因为虽然形胜,但是资源的动员能力弱,一般自保有余,进取艰难。中原政权打仗,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资源!

但是,这片土地如果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下,就会变成中原王朝的噩梦了。人家有马,战争成本低,撒丫子就能抢一通!你无险可守!只能干看着!后来,金灭北宋,就是自燕、代两地而来,除了在太原费了半天劲,基本上就是一路平推。

臧荼的出兵思路,其实已经把他背后的大哥隐隐约约地暴露出来了。

我们再来看上述史料的最后一个关键,公元前202年秋。为什么是公元前202年才造反呢?楚汉争霸那么热闹时怎么没动静呢?

很凑巧,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202年,匈奴取得了对西面大月氏的第一轮胜利,彻底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

臧荼背后的那位大哥在楚汉争霸阶段也很忙,也在着手统一大业。

那为什么是入秋后,臧荼才造反?

又有一个很凑巧的地方。

这基本符合游牧民族的出兵时间特点,因为游牧民族是春夏忙,又是打狼,又是接羔,又是贴膘,而入秋后,套马的汉子们终于有空威武雄壮了。(具体到汉武大帝时代再详细讨论。)这个季节也是战马最有劲的时候。

再来看最后一条线索,臧荼被平定后,他的儿子逃亡去了匈奴,还得到了一定的重用。

上述四点一汇总,我们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个很大胆的猜测:臧荼跟匈奴混得很熟,他的造反是在匈奴势力的力挺下,有计划地进行的。他要是跟匈奴不熟,他不会自发地去攻打刘邦的领地,然后帮助刘邦保卫边疆。

那么长的北境长城,你守它干啥?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臧荼跟匈奴谈好了,人家成一家子了,他把北部边境蹚平,让匈奴不用再担心长城和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等一道道险关要塞,然后方便匈奴支援与出兵,哥儿俩一块发财。所以,臧荼出兵的路线跟时间,都是为匈奴而设计的。

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

刘邦听说臧荼反了以后,抱着武装旅游的态度,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百战名将前往大汉的东北,轻松地平定了臧荼。

匈奴外援呢?

这一年整个汉帝国的北疆风平浪静,好多年没打仗的臧荼被刘邦两脚就踢死了。

臧荼被晾在那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匈奴在剿大月氏的尾声又出了突发状况;二是发生了天灾,看过《狼图腾》的朋友可能比较理解草原上的白毛风对于游牧民族是什么样的影响。

总之,这次匈奴人的迟到,使得臧荼成为中国历史中被轻描淡写的无厘头角色。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弹了。人家游牧民族,也完成大一统了,而且对中原很有想法! t6y5/Ctt7R37xvcoHc8dTQQ2wF9N1ID5knajAx5Diek6PQhh/cGbyISm0FvVRC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