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太子宫变

继诸吕之乱后,时隔九十年,西汉王朝再次迎来了政变。上一次的政变,西汉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联手灭了吕家不成器的后生。

在说这一战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古代政变的优先级。还记得古代政变的优先级排序吗?武器>截断政令>政令中枢>军队。

最重要的是武库。

无论用哪种方式,合法或不合法,都需要第一时间占领这里。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军事武装力量,也能阻止别人武装部队。

关键:开源节流。

第二,要占领未央宫的宫门,干掉或拿下此时宿卫宫门的卫尉武装,截断政令。

关键:拿下政治唯一合法性,保证你说的话是唯一算数的!

第三,进去控制郎中令的部队,控制皇帝,拿下全部印符。

关键:占领政治制高点,取得合法文件印章。

第四,是剩下的南军和城外的北军。

关键:兵源并非最重要。

这是理论上古代政变密谋的整体思路,基本上每次讲到政变,都以此为基础。

但是,刘据这次面对的问题复杂化了。除了第一个环节武库外,后面截断宫禁、控制权力中枢、控制南北军的三个环节全变了。

此时武帝并不在皇宫,而在长安城北二百里的甘泉宫。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如果此时武帝在长安,刘据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能发动政变。坏的是武帝此时离得有点远,而且身边安保并不空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刘据此时发动政变,武帝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

但是,武帝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其实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大部分的核心武装力量仍然在长安内外。他能反应过来不意味着能马上组织起力量平叛成功,因为那些武装力量离刘据更近,甚至他会有因为远离权力中心而被反杀的可能。

武帝居于甘泉宫,是刘据此次政变面临的第一个复杂性。

而第二个复杂性,则在于此时政变比九十年前的“周勃们”的难度又高了一大块。“周勃们”需要拿下的环节和刘据比起来,完全是两个量级的。

因为武帝进行军改了。

过去,长安城的主要力量分为殿军(千余人)、南军(两万人)、北军(五万人)。

你只需要控制住郎中令、卫尉、中尉这三大环节就行了。

但武帝在公元前104年进行了军改,情况复杂了许多。卫尉主管的南军裁撤到了不满万人。殿军则加入了“建章营骑”和“期门骑”两支天子侍卫禁兵,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羽林军”和“虎贲军”的前身。

“建章营骑”守卫建章宫,后更名“羽林骑”。武帝又取阵亡将士子弟于“羽林骑”中抚养,组成了一支“羽林孤儿军”,总数量在千人左右。“期门骑”,是武帝为了各地“旅游”,专门又加的一只“特种兵”保护力量,有五百人左右。

武帝晚年基本上就在新建的建章宫待着了,这两支禁军力量是属于武帝直管的。

北军也得到了加强,在北军的基础上,武帝增设了八校尉。分别为中垒校尉,掌北军门垒内外;虎贲校尉,掌轻车;屯骑校尉,掌骑士,有员吏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步兵校尉,掌上林苑苑门屯兵,主宿卫,领士七百人;射声校尉,掌宿卫兵,有司马一人,掌待诏射声士,有员吏一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越骑校尉,掌越兵,有员吏一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取材力超越者为之;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有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员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这里面除了中垒校尉、虎贲校尉、胡骑校尉编制不详外,每位校尉领兵七八百人,八位校尉领兵总数为六千人左右。

这八校尉互不隶属,官职皆为二千石,统领的军队是从地方或少数民族中挑选出来的常备精兵。

八校尉区别于北军、南军的兵役制兵源,属于职业军人,有常备武装(区别于普通手无寸铁的北军),类似于常备特种兵。这也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这八支力量,也是属于武帝直管的。

除了驻扎于北军门垒的中垒校尉外,其余七校尉的防区在长安周边,大约是在下页图中的这个黑圈范围内布防。

这就相当于南军的力量被削弱了,武帝手中还多了八千左右的“特种兵”直属部队(羽林、虎贲、八校尉)。而且,更关键的是,长安周边各郡同样有常备武装,叫作“郡兵”,也称“乡兵”。各郡皆设校尉,辅佐太守处理武职工作,见虎符发兵。

由于武帝远离长安,这些郡兵也成为刘据要考虑的因素。所以,这场政变在武帝增强直属力量且远离长安城后,情况变得颇为复杂。

此次刘据政变如果想成功,政变顺序就变成了:

第一,武库。

第二,迅速组织起足够的力量(南北军、囚犯、市民)。

第三,迅速包围甘泉宫,截断武帝与八校尉、各地郡县的联系。

武库依然是最重要的,但随后的次序全变了。中间的变化在于,需要迅速组织起一股力量把老皇帝困在甘泉宫,阻止他的权力向外施展。这和“诸吕之变”中截断司马门的操作是一样的,截断皇帝与外界的联系,保证政令的唯一合法性。

但是,在可操作性上,又有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出兵包围甘泉宫的速度。这个速度,决定了此次政变的成败。

武帝身边是有一批“特种兵”保护的(至少有“建章营骑”“期门骑”和部分校尉武装),你需要迅速组建好足以消灭武帝亲兵卫队的武装部队,并迅速包围甘泉宫!因为只要让武帝回到长安,这五十年“东亚第一监护人”的气场积淀将粉碎所有的政变者!把亲爹堵在山旮旯的甘泉宫里,是刘据此次政变成功的唯一关键点!

而武帝方面,在破解太子政变时,最关键的一环同样也是速度。你越早现身长安,太子能动员起来的力量就越小。

那么,刘据表现得怎么样呢?

可圈可点,但因自身实力有限,导致翻盘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们一点点来看吧。

公元前91年(七月壬午日),刘据派门客冒充武帝使者,逮捕了江充和他的“巫蛊”重案组成员。按道侯韩说怀疑使者是假的,不肯接诏,被太子的门客杀死。

很快,刘据亲临,斩杀了江充,骂道:“你这个赵国的奴才,先前扰害你们国王父子还嫌不够,如今又来离间我们父子!”随后将江充手下的所有巫师与部下烧死在上林苑中。

杀掉江充后,刘据派侍从门客无且携带符节乘夜进入未央宫长秋门,通过长御女官倚华将一切报告给了卫子夫,然后调发长乐宫卫队,打开武器库。没问题,这个环节对,首先占武库,得到老娘手中的部分南军力量。

刘据占领武库后,召集文武百官是这么宣布的:“陛下因病困居甘泉宫,我怀疑可能发生了变故,奸臣们想乘机叛乱。” (帝在甘泉病困,疑有变;奸臣欲作乱。)

在这里,刘据犯了个重大失误。他将此次政变定义成了“皇帝可能被控制了,我们要清君侧救皇帝”。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武帝方面表现出自己没被控制,太子所有言行的合法性就全不在了。

刘据政变的目的,是被逼到悬崖后干掉老爹,先下手为强!一旦政变,就没有任何后路了!此时此刻,刘据必须要斩钉截铁地说:“老皇帝已经被奸臣害死了,所有甘泉宫出来的政令无论是不是加盖玉玺的,全都不合法,全都是奸臣在乱政!”这样,晚年多病的武帝就必须在各种场合亲自露面,才能恢复政权的合法性。

这将能给刘据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性,尤其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老皇帝病了,驾崩的可能性很大。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可能被你裹挟。你这个太子的威力最大化,必须是你爹死了,你就是下一任皇帝!而且,你爹跟普通皇帝还不一样,武帝必须“死透了”,这才是彻底消除武帝五十年深厚威信的唯一办法。

结果就是太子的政变宣言给出后,长安城中一片混乱,纷纷传言“太子造反”。

太子将关在长安狱中的囚徒赦免放出,命少傅石德及门客张光等分别统辖,又派囚犯如侯持符节征调长水校尉的胡人骑兵,全副武装地前来长安会合。

史书上仅给出了刘据调八校尉之一的长水校尉的史料,并没有给另外七校尉的史料,在这里有两种可能:

第一,刘据全都调了,但不好使,因为这一路后来出现剧情了,才被记录下来。

第二,另外几个校尉正在甘泉宫保护武帝的安全,周边仅有长水校尉能争取过来。

我个人倾向于是第二种可能,因为刘据始终在不断地扩大长安城的兵源,而并非率领手中的部分南军和囚犯军直接堵他爹去。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武帝在甘泉宫的力量是刘据此时此刻拿不下的,所以他必须争取更多的力量。

刘据的动作都没问题,释放囚犯增加兵源,将可争取的力量往长安调,减少武帝的直辖力量。但是,这场政变最关键的因素——时间,成为他无论如何也跨不过去的鸿沟。

在卫家的外朝支援被全部打掉后,太子失去了所有的组织型力量,他缺乏军官资源去迅速组织战斗体系。比如,他派去调长水校尉的那个如侯,是一名囚犯,连宾客都不算,他的宾客此时正在指挥刚被释放出来的罪犯群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据此时人手紧张到了什么程度,根本无人可用!

因为巨大的实力差距,这场政变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除非武帝方面出现极其重大的失误,否则太子根本不可能赢。

说完这边,再来看看太子刘据发出政变信号后,武帝这边的动静吧。

曾经说过太子坏话的宦官苏文,在刘据政变后逃出了长安,飞奔到甘泉宫(此时用了行进二百里的时间),轻松地见到了皇后和太子死活见不到的武帝,报告道:“太子造反了。”

此时武帝非常明白地说道:“太子肯定是害怕了,又愤恨江充等人,所以才发生这样的变故。” (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

所有人物冲突的核心点,他都知道。武帝真英明!随后武帝派使臣召刘据前来。

武帝这个时候也犯了个巨大的错误,太子那边已经占领武库政变了,作为应对,你要迅速调集所有力量保护自己,并前往长安,用存在感镇压政变者。但他选择派人召刘据来,而不是自己迅速回长安平乱。

此时的武帝仍然是自信的,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会前来认错,接受处罚。

江充被你杀了,无所谓,他已经完成任务把大粪泼在你的身上了。但你杀了他,也就坐实了你确实心里有鬼,狗急跳墙。你这个窝囊小子赶紧过来认错,让我办你!

历史没有给刘据出这道艰难的选择题,因为武帝派去召他的使臣成为无意间推动历史进程的小人物。这哥儿们压根就不敢进入长安,只是在长安边上遛了一圈就回去报告武帝,说:“太子已经造反了,要杀我,我逃了回来。”这一来一回又耽误了行进四百里的时间。

武帝终于大怒了。

与此同时,不仅苏文逃出长安向武帝汇报了情况,身在长安的丞相刘屈氂,听到太子政变的消息后,同样第一时间连印都来不及带就逃离了长安,并派长史乘驿站快马奏报了武帝。

这个长史同样“非常轻松”地就见到了武帝。

武帝见长史后问道:“丞相是怎么做的?”

长史回答说:“丞相封锁消息,没敢发兵,请陛下圣断。”

武帝怒道:“事情都到这步了,封锁得住吗?丞相没有周公的遗风,难道周公不杀管叔和蔡叔吗?”

武帝也猜到了刘屈氂的小算盘,于是给他颁赐了印有玺印的诏书,命令他:“捕杀叛逆者,朕自会赏罚分明!用牛车做掩护,不要和叛逆者短兵相接造成过多杀伤,紧守城门,绝不能让叛军冲出长安!”

这个时候,武帝才开始从甘泉宫返回,来到长安城西的建章宫,并颁布诏书征调关中“三辅”附近各县的军队,部署二千石以下官员,归丞相统辖攻伐长安叛军。

“三辅”各地的郡兵武装也被武帝动员起来了。

等武帝回到建章宫的时候,刘据此次的政变基本上就已经宣告失败了。老皇帝在山旮旯里,你没封锁住他。现在老皇帝就在不远处,你的合法性明显不如你爹。

刘据这边不断扩大自己人马的部署,也被步步局限封锁。武帝派遣侍郎莽通前去调集长水校尉的胡人骑兵时,和刘据派去的如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莽通砍了如侯,随后带领这支外援部队前往长安参加平叛。(长水校尉军是参加了长安平叛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另外几个校尉很可能一直在武帝身边,不然不会只想起这支部队来。)

刘据打算武装起北军,他亲自来到北军军营南门外,站在车上,将护北军使者任安召出,颁与符节,命令任安发北军。任安拜受符节后,返回营中,再也没有动静。任安的闭门不出,表明了他不认可太子的政变。

刘据无奈带人离去,将长安四市的市民约数万人强行武装起来。这伙“民兵”刚到长乐宫西阙外,正好遇到丞相刘屈氂率领的军队,双方开始混战。

长乐宫西阙在哪里呢?

刘屈氂从各地临时调来的更远的郡县兵,居然在这个位置截住了太子叛军。此时此刻,离最初发动政变已经过去了四天。只能说成建制的武装,远比松散的囚犯和市民更容易组织调动。

顶着窝囊帽子的刘据,要比太多政变者的水平高多了,他几乎没有走错哪一步,只是输在已经把他拔秃的那个千古一帝的老爹身上了。

双方混战五天,死亡数万人,鲜血将长安染红。与此同时,武帝尚在的消息开始通达四方。刘据的号召力开始大盘跳水,民间都说“太子谋反”,大家不敢再依附太子,太子的队伍开始消融。

此消彼长,平叛的兵力却在不断加强。

七月庚寅,政变仅仅九天,刘据兵败逃亡。 ZGMKeEjBJaIjTc6WA1n6vPc3Yy2vs+PKIEha9Km77r14jZ1/Ho51DKIPBHlAeb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