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水平不高,但名气不小。
在人们对西汉历史的印象中,似乎刘邦一死,就是吕后虐情敌,然后大忠臣周勃、陈平挽救大汉,后来就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再次拯救刘家危局。说得跟刘家要全员灭亡一样。
周勃跟周亚夫,这爷儿俩给人的印象就是“社会我周哥,人狠话不多”。也因此,这爷儿俩在汉初的名声着实响亮,远超当时的文帝、景帝。
涉及刘家的文帝、景帝时,我们脑海中仅仅是一个“文景之治”。大概印象是,这爷儿俩在位的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老百姓心中的那个“之治”,应该叫作“吕文之治”,主力是吕后跟文帝,而“文景之治”则另有玄机。
所谓“文景之治”的真正含义,是指文、景二帝在四十年的统治期中,击败了军功阶层对相权的控制,并肢解了同姓王的封国势力,使皇权在真正意义上开始独大,也为后面那位爷满世界扑腾,奠定了权力基础。
我们来看看这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十年吧,先来说说率先登场的这个有大福气的皇帝。
纵观整个西汉,这个人的福气可算两百年来第一名,超过了他威猛的老爹和饱受争议的孙子。这个人就是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说他有福气,第一是因为福气拼的是一个综合指数,包括运气、国力、国民幸福指数、自身执政质量等因素。
有人会产生疑问,刘邦作为开国皇帝,难道不是福气最大的吗?没有祖宗哪来的后面这一大串啊?
刘邦那叫“大运气”。哪怕放宽到整个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刘邦的运气都毫无疑问地排在第一。他的一生自带神龙护体,有很多条命,无论让项羽挤兑成什么样,他都能逢凶化吉。十战九不胜还能拿下天下的,古往今来就只有他了。注意,是唯一的。
虽如此,刘邦的福气却算不上最大,毕竟混沌了大半辈子,晚年又活在马上,天天提心吊胆,算不上享了什么大福气。而他当年看不上眼的这个儿子,却当真是洪福齐天。
首先,在汉初的一系列政治风暴中,刘恒不声不响、稳如磐石地当了十六年王爷,最终摘了整个平吕政变的丰厚成果中最大的桃子。之后,他又顺顺当当地做了二十三年的太平天子。
而且,他的大福气在于,无论他怎么做,哪怕是错的事,最终都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对的。记住这句话,后面有大篇幅论述。这种怎么做怎么都是对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大福大报”。
但人家刘恒这“命”能好上二十多年,却跟自身的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上一章中,我们说了吕家后生德不配位的灾难表现和可悲下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好命的汉文帝,是如何完成“大干部空降虎狼单位”的人事难题的。
刘恒在继位之初,其实是充满疑惑与风险困境的。当推举他当皇帝的消息传来时,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一场风暴正在袭来。他曾经就是否去长安继位的问题,和代国大臣们反复讨论,除心腹宋昌外,没人赞成。
反对者的理由是,朝廷中的那帮人都是高祖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接咱们当皇帝,谁知道又有什么阴谋!
宋昌持赞成意见的原因则是:“吕氏不得人心,天下归心于刘家,那帮老家伙是主持公道,尤其大王是现存的高皇帝最长之子,勿疑!”
最后,众人还是烧龟甲、占卜,听天由命。占卜结果是“大横”,类似于上上签、极乐香。
大吉后,刘恒派出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去长安,问问到底什么情况。薄昭回来把政变的来龙去脉讲了,刘恒听后,权衡之下决定动身。到了高陵后,刘恒再派宋昌去长安打探动静。宋昌回来后说没问题,刘恒才敢又接着走。
从这几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恒在“天底下第一的大馅饼”砸过来时,人家先分析,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听听老天爷的意见,这是己方多维度分析。随后,多方面求证,他先是派舅舅去长安打探消息,后来走到了长安近郊时,仍然不忘派人去看看长安的动静。
看看我来了,你们是不是真想对我不利。如果想把我骗来宰了,此时一定会有征兆。这种谨慎程度,就是我们上一章中所说的“政治天赋”。此时的刘恒,仅仅二十三岁。
一百年后,有一个基本类似的情况:帝位空悬权臣猛。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傻冤家,听说自己要当皇帝后,第一时间就兴奋地跑了一百三十里地,骑死了很多匹马,随后仅二十七天就被废了。
历史不会重复,只是会惊人的相似。
当考卷突然扔过来时,你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是否储备了足够的底蕴,帮你回答那份考卷呢?
接下来的这段过程,值得被每一个立志走向管理岗位的朋友记住,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到了灞桥时,以周勃为首的百官赶来拜见他。刘恒懂规矩,下拜还礼。这个时候,周勃站出来说了句:“咱借一步说话。”刘恒的心腹宋昌上前拦住,高声道:“您要是说公事,就在这大大方方地说;要是说私事,王者是没有私事的!”
周勃跪上天子玺。
九月己酉日,刘恒进入长安,在之前的代国办事处接受群臣拥戴,即皇帝位。
当天晚上,刘恒要入未央宫。有十个卫士在端门说:“你是谁?知道这是哪里吗?”
刘恒再次派人找周勃,周勃把这十个卫士领走后,入未央宫。当夜,刘恒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心腹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然后下诏书大赦天下,宣布继位。
继位后,刘恒第一时间对“诸吕之变”的功臣们论功封赏,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功臣周勃拿回了军功派最看重的相位,而且刘恒对这位老前辈的待遇是“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对刘家这帮人,过去被吕后除国的刘友子刘遂,被封回了赵王(原吕禄);由赵分出的常山国,还给了人家赵国。被齐王刘襄绑架的琅琊王刘泽,被封为燕王(原吕通);废刘太(惠帝子)的济川国,将琅琊和济南全都还给了齐国;废鲁国(吕家女婿),将薛郡还给了人家楚国。
这是刘恒从一个蒙圈王爷,到大汉皇帝的空降过程。
一个新上司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庙大妖风更大,池深王八更多”的混乱单位时,你要怎么上岗呢?
复盘下刘恒的这一整套做法。
到了“新单位”后,第一轮过招,人家来接你,你拜谢还礼,说明你尊重人,懂规矩。
当这个“单位”的领头者对你试探,说咱哥儿俩说说悄悄话的时候,要迅速立威,划清界限:我这个人大公无私!而且做法很艺术,给周勃难堪和下马威的不是刘恒,伤人的话是宋昌说的。
宋昌的这段话是在表明刘恒的立场:“我不是个软弱听摆布的人。”
当文帝要入未央宫时,周勃跟他开始第二轮过招,那十个“道具人”不让刘恒进宫,表明:你小心点儿,这都是我们的人!但刘恒当天晚上第一时间宣布:我的心腹张武当郎中令,护卫宫殿;宋昌总管南北军,还封出来个“卫将军”。这是什么意思?刘恒真的掌控“郎卫”和南北军了吗?还差得远呢!
除了这俩光杆司令外,没有一个是刘恒的自己人,人家要想弄死你,还是分分钟的事!
但是,人家把你接来当上司,不会因为几件事就跟你翻脸的。
刘恒摸准底线玩造型,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很强硬!我是不会任人摆布的!
我们到了新单位并非要以忍为上,甚至面对挑衅也要逆来顺受,不动声色,那样做会严重削弱你的威严!你要尽最大的可能表现出来:我不会被你们牵着鼻子走,所有人都要围着我来转!
再重申一次:权力这东西,最重要的是看信心。
吕家那帮人怎么就众叛亲离了呢?因为让人看出来他们不是那块料了!
你的第一次出场表现,会给所有人留下极其重要的印象。人们会对你迅速地形成一个判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好说话还是不好说话,软弱还是强硬。当你被人判定成窝囊废后,你的所有后续举措,哪怕全都正确,也容易被人看成笑话。你的政令就出不了办公室了。
千万记住,下属绝对不会因为跟上司一见面时,上司态度不热情,而抵触你的。下属之所以造反的最关键点,是利益分配!
前途上,我干了所有的脏活、累活,你十年不提拔我!
奖励上,我拿下了一千万元的单子,你给我一张购物卡!
既得利益上,我的利益大饼,你这个外来人想要插一手!
这是下属捅上司刀子的三个关键原因。
我们在刘邦对待英布时也说过,在管理岗位上,第一印象尽量不要春风拂面,要绷着点儿!此时树立“威严”,极其重要!后面能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跟你刚露面的这几天,关系极其密切!
刘恒在继位过程中的这一整套流程里,都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不是好惹的。
但是,紧接着刘恒在主持“分红”时,又完全尊重了老爹的“白马之盟”。而且,除了那两个安全部门任命了自己人外,他在第一时间并没有大封心腹,而是给这帮军功派进行封赏。他将相权还给了军功派,对首功的周勃给予足够的尊重;将吕家原来侵占宗族们的地,又都还了回去;对齐、楚这两个诸侯国,都给予了尊重和安抚。
刘恒在恢复秩序。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空降到一个复杂的新单位,当上司时,你要“面冷、手稳、尊重人”。
面冷,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你这个人不好糊弄,你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你一定要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给人这种感觉。这是你培养“敬畏”的最关键一步。
手稳,是指你一定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定要遵循现有规矩,先走下去;一定要在全都摸透了之后,再做动作。在此期间,可以有变化、有调整,但一定要记住“温水煮青蛙”。复杂单位的问题永远都是人的关系问题!你要释放一个信号:你不是推翻者,不是搅局者,而是合作者。
“尊重人”,是指在利益上,对贡献者和关键位置要给别人希望,明确待遇,千万不要贸然动别人的奶酪。一定不要在还没弄清状况前,就调整利益大饼!最好能寻找到这个单位混乱前的利益状态,接着恢复它。
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等到这个单位的所有事情都被你理顺了之后,再去抽丝剥茧。你的第一要务,是能在这摊浑水中先待下去,然后再看清这摊浑水背后的门道。
刘恒在登基坐殿后,迅速安定了所有的利益集团。
新上司不好惹,但够意思,都歇着吧。
再回想下吕家,但凡有一个刘恒,吕后至于死前整那一出吗?
对了,说个令人无限遐想的事,关于牺牲。
《史记》中在写文帝皇后窦后时,有这么一句话:“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意思是,刘恒原来的代国王后生了四个男孩。刘恒还没当皇帝时,这个王后就死了。等到刘恒当上皇帝后,这个王后生的四个男孩就全病死了。
这一年刘恒二十三岁,他的王后应该岁数也不大。九月底,刘恒当的皇帝,正月立刘启(景帝)为太子。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原皇后的这四个男孩就全都病死了。
好巧!
这个代王后是谁,史书无载。但这些年,吕后对刘家这堆诸侯王,基本上都配了吕家的闺女。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权力下的那些妥协,血泪斑斑,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