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产被杀后,皇帝命人持节安抚刘章。 (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 小皇帝此时才八九岁,什么都不知道。说明皇帝身边的很多人都被策反了。
结果,刘章打算抢符节,但持节者没撒手。凭什么让你抢功劳!于是,刘章就跟持节官员乘一辆车,凭其手中的符节在宫中策马奔腾,心中激荡。他们又迅速赶到长乐宫,突然袭击斩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
至此,吕家的所有武装都被消灭了。
在得知吕产伏诛后,周勃彻底放下了悬着的心,派出人马搜捕吕氏宗族,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诛杀。
吕后的妹妹吕媭活活地被鞭子抽死了。怎么说也是当年的樊大嫂,怎么就这么狠心呢?
大嫂算什么,大哥我坑的就是傻弟弟!吕禄被抓到杀了,不知死前有没有想他的郦哥哥。
在这次全体台面上的权力人员的合谋下,诸吕尽灭。那真叫“看前面,黑洞洞,定是傻吕巢穴,咱们爷们儿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此时距离吕后去世,仅仅一个月。
史书中云,这次行动原因是:“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欲”字用得好,我们从头到尾看完后知道了,从头到尾出招的都不是吕家人。只不过就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政变而已。
吕后过世后,权力大饼在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吕家人德不配位,或者说能力不配位,从而被淘汰出局。
吕家的这两位后人,因为本身的能力太过欠缺,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如果吕产与吕禄坚守自己的政治底线,哪怕就是牢牢地攥住军权,这种屠杀或许就可以避免。但两个人都忘了吕后在临死前的谆谆告诫!
吕家曾先后两次将军权交给了外人,一次给了灌婴,一次给了周勃。
与此同时,吕产与吕禄在政治上的一系列拙劣举措,让周围早就红了眼的饿狼们摸透了虚实,群狼最终一拥而上。出头鸟刘襄喊打喊杀,老将灌婴按兵不动,周勃、陈平进行设计,核心间谍曹窋暗中报信,一号卧底郦寄碎碎狂念,暗牌“尚符节”关键输出,典客刘揭及时关闭殿门。卫尉环节失效后,刘章一线冲杀,一锤定音。
军功集团和皇族之间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将虚弱的猎物扑倒在地。而这次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弱了。
除了事先埋好的各种卧底外,军功派出错也不少。
第一,忽略了武库的重要性,导致最终政变紧急预案时,仅仅有千余人的武装队伍。
第二,陈平和周勃在这场军事政变最关键的北军和南军环节,安排得非常冒险。拿下北军是利用了对手对亲信的过度信任,原因在于吕禄本身迟钝的政治神经。拿下南军时,对卫尉下了太大的赌注,差点满盘皆输。
第三,至于刘章,完全就是一个愣头青,带着一千多人就敢去追杀尚掌有南军的吕产。
总体来讲,军功派的运气成分很大。跟后世很多高级别政变相比,差距比较大。
吕禄的脑子不太好,吕产是个反应慢的犹豫病患者。说到底,还是他们经事少,突然的变故一砸来,被砸蒙了。
当然,吕家最后崩盘,也并不是全赖这俩孩子。这俩孩子在整个八月庚申日的灾难表现,仅仅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太多关键岗位上,吕家全部失守了。要命的卫尉和殿门看守职位,全都出问题了。身边认为靠得住的曹窋和郦寄,还有刘揭,竟是军功派最终能成功的最关键的三个人物!
这就完了吗?还要再往下深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吕后的寿命。吕后在临终前不久才令吕禄统北军,吕产做相国,兼掌南军。面对这么庞大的权力架构,两个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她本应该扶上马再送一程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吕后重病太突然,一切都是被逼到那里没办法了。
吕后走得太突然,成为吕家最终悲剧的总开关。吕家既然上了路,就不能回头,只能在这条集权的路上跑下去。既然吕后愿意赌,最终在九泉下,就得服输!
但吕后的寿命最后还牵出来一个关键问题,叫作“权力的信心”。
再来回顾一下非常关键的那一点,卫尉的那个岗位。这个卫尉是谁,史书无载。但如果在吕后死后,及时将长乐卫尉吕更始这个自家人调整到未央宫做卫尉,也许最终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吕家将控制住未央宫自带“截断政令”的关键助力。哪怕北军丢了,刘章那一千多人根本连门都进不去!
吕后死前,她的居所长乐宫是汉帝国的中心,吕更始当这个最关键的长乐卫尉是正确的。
但吕后死后,未央宫卫尉就变成了帝国的最关键安保岗位。哪怕吕产是南军总司令,哪怕未央宫卫尉这个位置是他们放心的人,但还是灌婴出征时说的那句话:关键时刻,你只能信任自己家人!更何况吕禄的脑子不太好使,专门坑自己人!再说哪有什么自己人啊!
所谓的心腹,在你大权在握、八方臣服时,全都是乖宝宝,全都指哪儿打哪儿。但是,你不行了呢?
吕后一死,吕家哥儿俩暴露出政治幼稚行为后,之前的所有心腹同党一瞬间就全部重新启动程序,自己找退路了。
曹参和郦商的那两个儿子,都是标准的“吕党”。要是吕后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这哥儿俩绝对能在吕家祖坟旁继续站岗。但吕后一走,他们一看这兄弟俩不行,第一个要这兄弟俩命的就是他们!
管印符的纪通、典客刘揭,还有最关键的那个卫尉,他们都曾是最铁杆的“吕党”。吕家整整执政了十五年,不是铁杆根本不可能坐到那个位置上!
但是,为什么最后都倒戈了呢?是吕家看走眼了吗?真谈不上,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换谁可能都一样!
归根结底,在权力场上,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差一点儿都不行!
司马懿死后,为什么那帮心腹没有叛变呢?而且,司马家后来效力的很多核心人物,全都是当年曹爽征辟的!史册中,对于后来司马师接班的那五年,有着极高的评价!因为他让所有人看到,这小子不比他们家老爷子差!跟着他有未来,不跟他会死得很惨!
也有过密谋政变的事情发生,但司马师最终还是废了皇帝!最凶险的淮南第二叛时,哪怕眼上长了瘤子,司马师也是亲自抓住军权去平叛的!
所有人在仔细琢磨后,在把算盘打了无数遍后,觉得还是对司马家是真爱。这不是司马家强迫的,我们就是为爱鼓掌,司马家的小伙儿威武雄壮,哪儿哪儿都棒!
所以,当你决定掺和权力的事时,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越高段位的权力斗争,要求的能力值越强,你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惨重。
你要强,你的儿孙要强,你的世世代代都要强!但是,自古无不灭之朝,月盈哪有不亏的道理?等待你的下场,基本上是灰飞烟灭。
后来三代谋国的篡权典范司马家,最终司马懿这一支的所有后代,于六十多年后在自相残杀中被团灭,在异族入侵下被挫骨扬灰。
这是黑色幽默吗?万事万物,皆有代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千万别强求。知足常乐看淡些,一切都随缘吧!
战后分割利益大饼,周勃成为帝国官僚一把手,右丞相;陈平依然当着二把手,左丞相;灌婴成为太尉。剩下的跟从者各有封赏。
刘姓宗族中,出力最多的刘襄、刘章却没有笑到最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之前被刘襄阴了的琅琊王刘泽,作为刘家仅剩的少数长辈,率先不同意;二是刘襄不仅自己过于强势,家中还有强势的背景团。
吕后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太过于深刻,群臣们以防止第二个吕氏家族诞生为借口,排除了刘襄的继位资格。最终的幸运大奖砸在了谁的身上呢?刘恒,刘邦的第四子。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此时尚在世的仅剩下两个。一个是刘长,吕后收养后抚养长大的。另一个是刘恒,自始至终最为低调的。
刘恒的母亲薄姬,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我们曾在韩信登陆三晋时讲过。魏王魏豹当年听说这个女人将来会诞下天子,所以奇货可居地打算努力耕耘,结果他是没这个命了。
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魏豹的后宫集体收编了,结果当年魏豹非常看重的薄姬,却根本不招刘邦待见。
薄姬后来在好姐妹的帮助和自己的故事营销下(说梦见大龙盘她肚子),才有幸得到了刘邦的一次临幸。
人各有命,该是你的剧本,哪怕只有一次机会,你也会上场的。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此时魏豹已经死了两年多了。刘恒这个四皇子不是三年才生下来的“哪吒三太子”,怀疑的朋友就不要多想了。
刘邦一直不喜欢薄姬,直到刘邦死,她的地位和待遇也一直没提上去。
母亲不受待见,让刘恒从小做事就非常小心,从不惹是生非。低调行事给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绝大多数人对这个孩子的印象都很好。
刘恒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后来,吕后曾经让他当赵王,但刘恒表示愿意为祖国守边疆,谢绝了吕后的好意。他躲开了这个谁沾谁死的可怕王位。
刘恒的从不出错,让他非常幸运地熬过了吕后时代,并靠着深厚的“内功”,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最后要交代一下吕后立的后少帝刘弘(前少帝刘恭的异母弟),他和另外几个惠帝生的孩子刘太、刘武等,全部被秘密地诛杀了。原因是,这帮孩子都不是惠帝亲生的,是吕后抱的野孩子。
我为什么特别崇拜太史公呢?因为人家是实录。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
自此,吕后殚精竭虑、苦心孤诣经营的“吕氏帝国”宣告破灭,无论是刘家还是吕家,她的所有血脉被全部连根拔起。
两千多年后,有一个被苹果砸过的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定律,叫作“牛顿第三定律”。
这个定律厉害到无以复加,它给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解释:你给出了一个作用力,相应地,就会有一个相反的同等大小的作用力给你推回来。你给出的力越大,回来的力也越大。
这条定律算是通智,可以应用到任何我们能想到的领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意义的哲理:尽量多使出正确的力,就当是为了将来能够收回来一个同样正确的力。
虽然是牛顿发现了这条定律,不过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早已将这种现象做了一个无法量化的总结,叫作因果报应。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吕后在诛杀刘邦其他儿子时,就应该做好自己的后代被他人团灭的准备。吕后前脚走人没多久,看到后面紧跟上来的、一个没落下的自己这一大家子,不知会是怎样的心情。
“贺万钱!”当刘邦顶着众人或嘲笑,或惊诧,或不屑的目光吹牛的时候,所有人的命运就已经定好了。
吕太公看到了此人贵不可言,算是猜到了开始,但他并没有猜到,等待他吕家的会是这样灰飞烟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