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三公”开会后,吕后开始了自己巩固权势的运作。
吕后先是在公元前187年追封了两个死去的哥哥,大哥吕泽为悼武王,二哥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为封立诸吕的开端。
随后,吕后做了很多试探。第一步,她先恢复了张家的王位。她的外孙张偃被封为鲁王(封地割楚国刘交处而来)。第二步,封了一批刘姓的王。封刘强(惠帝子)为淮阳王(原国王是刘友,改封赵王后遭软禁),刘不疑(惠帝子)为常山王(割赵国而来),惠帝另外三子分别为侯。最后,封了吕泽子吕台为吕王,后传至她的侄子吕产(割齐国济南郡而来),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为扶柳侯。
吕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史上第一位女侯爷),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滕侯,吕忿为吕城侯。
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封吕禄为赵王(赵王刘恢死后易主吕氏),吕通为燕王(燕王刘建死后易主吕氏)。
从时间上看分为三个梯队,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继非刘姓为王后,非军功封侯的规矩也被打破了。
但是,由于此时的吕家如日中天,于是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这些小问题尚可忍受,因为大局并无变化。
为什么吕后封吕家和刘家的人为侯后,仍然可以和军功集团相安无事呢?因为她并没有动相权。
看一下整个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的“三公九卿表” 。
(续表)
基本上全是“军层”背景。
中间的吕产最后单说,最下面五个画三角的,除了郎中令贾寿明确非军层外,其余四位并没有查到名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四位无名氏就不是军功集团的。唯一那个有据可查、非军功集团的郎中令,还是属于服务皇权的贴身“保安队长”。这个位置安插自己人无可厚非。
再来看一下诸侯国的国相表 。
(续表)
除了淮阳和齐、楚三国外,也全都是军层阶级为国相。
不得不说,吕后做得非常克制且聪明。她给吕氏封王封侯的举动,并没有刺痛功臣集团这个群体,顶多算是“温水煮青蛙”。
但最终,她还是有两步棋走错了。她封的那些刘姓王都是刘盈的孩子,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她不该动刘家诸侯王的蛋糕,更不该杀其他刘姓王,这直接造成了刘姓集团彻底地跟她站在了对立面。后来被她薅羊毛的齐、楚,在她刚一死就蹦出来了。这是她走错的第一步棋。
刘邦的第六子刘友,本来先是被封为淮阳王。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后毒杀赵王刘如意后,改封刘友为赵王,并让他娶了吕家的姑娘为王后。她本来是要拉拢刘友的,但是这个刘友不太会做人,他跟被推销过来的吕家姑娘关系没处好。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友的吕家王后,因刘友宠爱其他姬妾,心生妒忌,向吕后诬告刘友想谋反。
吕后最恶心的就是这个,于是大怒,召刘友进京把他软禁起来,后来活活地把他饿死了。吕后打算杀鸡儆猴,但鸡宰了,猴们却没当回事。
刘邦的第五子刘恢,先是被封为梁王,刘友死后被迁换成赵王。赵国是块好地,迁往赵地的王都是吕后打算重点培养的对象,他也是包办婚姻,娶了个吕姓闺女当王后。
吕后的心思比较简单,咱们是亲家,你将来生的孩子会继承王位,也有吕家的血脉,咱们就是一家子了。
结果,吕家的闺女也确实有问题,吕家之女到岗后,就毒杀了刘恢的宠妃。刘恢比较爷们儿,于同年六月,殉情自杀,不活了!
吕后知道后很愤怒。窝囊废,因为个女人自杀!于是裁撤掉了这一支的王位资格。
至此,从刘如意开始,到刘友、刘恢,刘邦的三个儿子都被吕后或直接、或间接地干掉了。
赵王这个位置的死亡游戏还在继续,赵王位后来给了吕后的侄子吕禄。
吕禄没有想到,这个王位不祥,他也参与了击鼓传花的游戏。
刘邦的第八子燕王刘建算是熬到了善终,但由于没有嫡子,仅与姬妾生有一子,于是吕后派人将他杀害,并裁掉了燕国王位,随后又封给了吕通。
同样是吕家的女婿刘泽,辈分比较大,是刘邦的堂兄弟,由于刘吕两家的关系,刘泽一直担任卫尉的关键岗位。吕后后来看出这个刘泽不简单,怕将来她死后,刘泽搞动乱,所以又以封他为琅琊王作为安抚,被派到了地方去。这个琅琊之地怎么来的呢?又是割的齐国的地。
齐国在刘肥时代,就被割走了城阳郡,做鲁元公主的汤沐地;后来又被割走了济南郡变成了吕国;这又划走了琅琊郡,成立了琅琊国。齐王刘襄在心中对吕家充满了怒火。
对于刘邦的这些孩子和血脉,吕后真的是不客气,她的过激反应也透露出了她的恐惧心理。这些高祖的血脉,在理论上都是有竞争皇位资格的,她不希望自己的这一支血脉受到威胁。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血脉能够得到延续。但她的这种激进做法,却彻底地激怒了这群高祖的余脉。
天道好轮回,任何一厢情愿的计划,无论你的初衷是怎样,老天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让你明白,什么是造化弄人。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吕后的历史功绩。她杀了几个刘姓王,封了不少吕姓王,这些其实都是统治上层的利益划分,她的污点也就仅此而已了。而她的历史功绩,在于给了全天下黎民百姓一条活路。
吕后执政的这十五年,最大的功绩在于执行了“与民休息”之国策,倡导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在民生上,她鼓励生产,推行的授田与民,让“耕者有其田”的经济政策充分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惠帝一朝时,便已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百姓从事生产。后来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以减轻百姓负担。
整体上,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的风气。
除“重农”国策之外,吕后还有步骤地逐渐放宽经商政策。刘邦统治后期,曾下达“抑商”法令,惩治不法商人。农民出身的刘邦似乎对商人有刻骨的仇恨,下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刘邦认为,商人就是整个世界的“蛀虫”,这帮人太可恨了。这一套商鞅的做法,其实已经不符合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发展要求了。这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并不符合广大百姓的根本利益。
刘邦的这套做法打击面过大,严重挫伤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也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
老百姓过日子并不是做农奴,商人是整个社会的润滑剂,中国的劳动人民再心灵手巧也造不出所有的东西,没有商人老百姓也是不干的。
在惠帝、吕后时代,虽然仍有“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诏令,但朝廷还是“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解除了商人在经济上的重负,以及对商人的社会性歧视。
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朝廷还兴建长安西市,使长安成为汉朝经济活动的中心,也为后来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整个吕后时代所动工的唯一工程。
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朝廷又分别采取“行八铢钱”和“行五分钱”的措施,运用国家权力对货币经济进行管理调控,对稳定币值、平衡物价和促进商品流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不仅在经济上,吕后知道刹车;在法律制度上,她同样也进行了减负,放宽刑罚,修改了汉律。
在她执政期间,除了刚刚所说的长安西市之外,未见她实施过一项皇家工程,没看到她干一件伤耗民力之事。除了象征性的对南越禁运铁器外,没有动过一次刀兵干戈。
每年的巴菲特“拍卖”午餐,这位全球最知名的“股神”从来不告诉这帮花大价钱请他吃饭的老板们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他们,人生不该做什么。比如,永远不投自己不懂的股票;股票长期看永远会上涨,所以不要做空股票;永远不要冒险加杠杆买卖股票等。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正是这些看上去是“废话”的话,却往往包含着永恒的智慧。
于治理国家来讲,就是少提政策,与民休息,不轻动刀兵,不大搞非民生工程。
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极难。因为人天生就有欲望,尤其是男人,总希望自己的名字写遍天涯海角,传遍千秋万代。爱折腾的人,大多落不下什么好名声。每个朝代的转折点,也往往喜欢从折腾的那个人开始。
吕后尊崇黄老之学,自“萧规曹随”开始,为整个国家刹住了车。上行下效,上司懂得克制自己,下面的人就没有办法去借题发挥。总体上,这是一段罕见的太平岁月。
为什么说吕后执政的十五年如此成功呢?什么也不干就伟大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吕后下调了田租,老百姓们手中的余粮相应就多了,对灾年和人口增加的抵抗力就变强了。她放宽了法律束缚,整个社会的弹性就上来了,民间的活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她不上马工程,整个国家的徭役就没有了。她不妄动刀兵,国家的最大开支就没有了,加税、兵役、徭役、抚恤金等一系列的负担,就都不会压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不用每年挤出时间去给国家无偿干活儿和打仗,省下来的精力就全都能投入到日常生产和人口增长上。
慢慢地,老百姓在清静的日子里,也有余粮了。灾年来了,没关系,有去年的底子;闹洪灾了没关系,旁边的村能救济。抗洪时,由于没有徭役,整个黄河两岸的老爷们儿都生猛有劲。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抵抗力变得无比强大。这样的王朝是打不垮的!
民无扰,衣食足,中华大地上,老百姓们经历了几百年的杀伐战争和徭役劳苦,终于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经历了战国纷争、始皇暴政、秦末纷乱、楚汉争霸、屠灭功臣等历次劫难的中华大地上民生凋敝,刘邦当年出行都凑不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而吕后顺应了时代的呼唤,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让华夏大地自我修复疗伤,也为后面的文景二帝开了个好头。“文景之治”,源始于“吕后治国”。
有良心的史官太史公最终给出了他的评语:“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封建社会中,在当朝对“反动派”的盖棺定论,从未有过如此客观的评价。一码归一码,是一个伟大史官的最重要品质!
汉初七十年,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治世,其模式很简单:统治者只需减少税收、轻徭薄赋。也就是常听到的,“无为而治”、藏富于民。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并不是说,治大国要像做麻辣小龙虾一样,大火猛料,而是要像做小鲜一样,少折腾。总拿铲子翻那些小鱼小虾,它们就都烂了。老百姓们就是“小鲜”。
吕后当政的八年,在前七年中,唯一走错的一步棋,就是对刘邦的孩子杀伐太狠。她临终时,又走错了第二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