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兵仙”谢幕

在帝国中枢搞政变,除了前面说的“武库”和“司马门”这种关键支点外,还需要一个关键要素——威望!这是比阴养多少死士都重要的无形因素!威望是什么呢?是你能顺利接管中央政权,并使国家机器继续运转的关键因素。

司马懿站出来后,很多朝中老臣都纷纷出山来帮着他搞政变。当然这里有曹爽当政十年比较作的助攻,但是,这跟司马懿四朝元老的巨大威望,也有巨大的关系!

著名虚构桥段“空城计”中,有一句司马懿形容诸葛亮的话,“孔明一生不弄险”。实际上,这句话是在现实中,司马懿搞政变后,所有人心里念叨的,“仲达一生不弄险”。

所有人觉得你这人靠谱,你这个从“不弄险”的老家伙,豁出老命搞这一下子,肯定没问题,人家才会站出来,毕竟这是杀头的罪过。而且,这些人都是事先并没有参与政变预谋的。

每场戏都是现场直播!每个人都是被临时通知参演的!

司马家的谋国剧本,直到政变的前一天,自始至终都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两个人看过!

所有人在突然接到重大抉择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永远是判断你这个人是否靠谱!到韩信这里也一样。

当所有的禁军看到是司马懿派人来接管后,才会认,接受太后的临时诏书!哪怕最后是司马懿前面全都没走错,他在控制了禁军后,也不是发兵去逮曹爽,而是去骗。他有底气去骗,是因为自身的巨大威望和如此威望下指着洛水发的那个誓。

司马家拿下曹家的权力中枢后,除了司马懿几十年官场生涯没涉及过的淮南战区外,剩下的荆州战区、幽州战区、关中“铁票仓”,都乖得很。

荆州和关中,司马懿都作为最高军政长官,干了七八年。幽州此时不重要,但平辽东时,司马懿还是亲自走了一趟。威望,是司马家侥幸得手后篡夺天下的关键因素!

再看看韩信,哪怕他被去了势,但仍然具有颠倒天下的能量。太史公描写的“樊哙跪拜”和“多多益善”,都说明了韩信是具有巨大威望的,除了刘邦之外,谁看见他都哆嗦。

再次重申一下,太史公写樊哙这个人物很用心,这个人是被精挑细选出来帮韩信的威望站台的。从来没有过隶属关系的皇帝妹夫,大汉军界前几名的实力担当,这么厉害的人都对韩信跪拜、称臣,别人会是什么态度呢?

权力这东西,说白了,很多时候也是信心。

当所有人都害怕你时,你就能控制住局势!

当所有人都服你时,你就可能完成蛇吞象!

韩信的巨大威望,他的不败神话,就是他最大的资产。虽然是无形的,但影响巨大。

再来看一下太史公关于韩信政变的部署:“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他有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是他计划中政变的潜在力量。“袭吕后、太子”是他的出手方向。

这里面没提武库的事,但是既然敢“袭吕后、太子”,说明已经要打皇宫和东宫了,肯定将兵器的来源算到了。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这是一句一直被忽略的话。

吕后收到告密后“欲召”,但已经“恐其党不就”了。这五个字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个“党”字!

这说明“舍人弟”在向吕后告密时,已经把韩信此时手中的兵力告诉吕后了;说明韩信此时并非是光着屁股的;说明韩信并非要全部指望那帮被赦免的囚犯做主力;说明此时韩信手中已经有像司马家那样的“阴养死士”了,而且规模还不小!

吕后觉得突然拿下他已经不太可能了。韩信要是孤家寡人,吕后是不会绕一大圈,无可奈何地找当初韩信的推荐人萧何去谋划计策的。

此时刘邦又带着所有能打的嫡系出去了,韩信突然掌握中央权力的消息一旦传来,第二天整个长安城的人就会趋向于默认,根本无力反抗。因为在整个政治集团中,韩信的威望太高了。只要他手里还有兵,就没人认为他会失败!

很多人会有疑问,大部分将领都是刘邦亲自封的,他们会害怕韩信吗?

这看上去是个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只要韩信控制了长安城,谁的人、谁封的功臣宿将就都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几乎所有功臣宿将的家属全都在长安城!这一点对于此时跟随刘邦出去平叛的所有功臣宿将的信心打击是毁灭性的!

曹爽当年是隐形皇帝,但他最终被什么击垮了呢?

家眷!房子和地!

司马懿对他的那句评价“驽马恋栈豆”,其实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这个时候就跟刘邦的威望有多高,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因为人性会表现得更现实。

试想下,如果韩信侥幸占领中央,刘邦的平叛部队在收到消息后会是什么心理状态?

“还打什么打?谁打得过?天下都是人家打下来的!”

“当初这货背水都把赵国团灭了,如今又背着我们把长安城包饺子了!太吓人了!”

“我媳妇、孩子、老娘都在人家手里,还好我没怎么得罪过韩信,赶紧找后路吧!”

我说了这么一大堆,是为了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韩信是真反了,因为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韩信并非是被吕后找碴儿杀的。

第二,韩信的造反谋划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并没有说很高),而并非当初有兵有将不反,被逮起来后,脑子犯病了。

最后说一下韩信的动机。

虽说韩信即便政变成功了,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一定很大,因为还是那话,综合实力相差悬殊,但这却是韩信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

因为刘邦绝对不会放心这个年纪轻轻的,与他同等威望的“核武器”走在自己后头,刘邦迟早会下手的!

韩信在被坑了很多次之后,终于琢磨明白,并也选择使用“黑暗森林法则”了!

如果韩信想造反,找外援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够分量的人,将中央的大部分力量调动出去。尤其是在刘邦被调出去之后,韩信的威望和预谋才能起作用。就好比曹爽等曹氏宗亲和重臣都出去打猎,司马懿才敢发动政变一样!

陈豨就是韩信选中的一个实力派。

更何况,每次刘邦走后,整个关中的大当家萧丞相,跟他有着巨大的渊源。如果韩信政变成功后,萧丞相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永远不要相信人被刀架在脖子上时说的话。人性永远是经不起考验的。

韩信政变成功后萧丞相的态度,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萧丞相在政变之前的态度。

吕后在知道消息后,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萧何谋划。为什么要找萧何呢?难道她不知道当初是萧何给韩信按的灯、转的身吗?

在生死存亡时刻,“政审”可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吕后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她不会不知道。她喊萧何来说是谋划,其实是两个意思:既出主意,又当人质。

萧何根本没得选,直接站队皇家。

我并没有怀疑萧丞相的忠诚度,只是就事论事地说一下萧丞相的处境。

站在形势的角度,他已经站在吕后面前了,根本没得挑。这就好比,如果韩信政变成功后,一群兵围住了萧何,让他配合打刘邦,届时,萧丞相会做怎样的选择,说什么话呢?

是大骂韩信反贼,还是对不起刘邦呢?真不好说!

评论一个人的动机,永远要看当下他所处的形势。萧何在立场上站得稳、政治上不动摇之后,一手设局导演了干掉韩信的最终剧目。

这位秦末、楚汉的旷世“兵仙”,起步绚丽如夏花,终了却没能洁白如冬雪,他谢幕的过程颇为屈辱。

这位传奇人物不仅生前功绩人间第一,武略天下无二,而且他的起点与终点是那么具有对称之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亲手将你带上历史的舞台,也亲手将你接引而下。

当年在月下,这位忠厚长者对韩信说:“跟我回去!你是要角逐天下的人!我一定帮你不负平生!”

十几年间,韩信声名鹊起,威震神州,秦、魏、代、赵、燕、齐、楚,几乎一手打下了整个天下。有吞天之能,无雄霸之志,最终他全都想明白了,却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刘邦在对陈豨战事大局已定后,返回了长安。回来后,他知道了韩信被杀的消息。刘邦的态度是“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为什么“喜”呢?他早晚要解决的头疼问题,他的吕后帮他搞定了。

至于为什么“怜”,我相信只有刘邦自己最能体会当时的那种感觉。

《史记》中,韩信死后,太史公给出了自己的点评:“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当年为布衣时,志向就异于常人。他母亲死后,没钱安葬,仍然找到了一块高处宽敞之地,将来旁边是可以安置一万座坟来为她守墓的。如果韩信能够谦让不显摆,他于汉家的功勋是堪比周公、召公、姜子牙的!他没选择走这条路,而是在天下统一后决定谋逆,宗族被杀,不也是应该的吗!

在太史公最后的评价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韩信最终成为“兵仙”,是人家生来就志存高远;另一个是韩信的功勋对于汉朝,堪比周公、召公、姜子牙。

秦灭,太史公把功归给了项羽:“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重点是“将五诸侯灭秦”和“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算是比较隐晦地把汉兴的一部分功劳归给了韩信,毕竟谁都知道周公和姜子牙是谁。

而在《高祖本纪》中,太史公是这么给刘邦做总结的:“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说到底,非人力所及,不过是“得天统矣”。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秦末楚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个实录的伟大史学家给出了他客观公允的最终评价。 Fk4DsH73D1J2KchOAb+K7zpb5XPOZQ0fmmoWZIYHCfCKjZimnPDT3tuqstQnpA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