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西汉,很幸运地成为一名中央公务员,在首都长安工作,首先恭喜你,因为汉朝实行的是五日一朝的朝会制度(汉宣帝时期五日一朝)。即正常是皇帝每五天坐班一次,有什么事情集中到这天汇报讨论。忙完皇帝就给大家放一天假,回去洗澡洗头,即“休沐”。这很接近现在的五天工作制(PS,其实汉朝就实行了官员“五天工作制”,而且这个制度一直到隋朝才结束。唐至元都奉行“十天工作制”。这些假日称为旬假或旬休,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如果今天是朝会的日子,参会完毕就可以回家休息一天,你心目中是不是觉得应该这样规划:
首先,你要早早起床。因为汉初长安城更像一个宫殿群,城内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供贵族、官员及平民百姓居住。因而很多官员大多居住在长安附近新建或扩建的“陵县”内,形成了一个人口比首都长安还多的城市带。
当然,这与汉初刘邦的移民政策有关。他接受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俸禄二千石的大官、富人、豪杰及其家眷大量迁徙关中,以侍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
后来,汉惠帝刘盈修建安陵,汉景帝修建阳陵,汉武帝修建茂陵,汉昭帝修建平陵,都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这就是史书中提到的“五陵邑”。
西汉时长安有九市,其中有五市在城外。汉代长安城内多为皇族及贵族聚居区,很多官员、富豪和平民主要居住在长安城周边的陵县内。
一般情况下,你早早起床后,应该要吃点东西垫吧垫吧。
汉朝时,平民百姓一天吃两顿饭。一日三餐,那是上层社会才拥有的特权。作为上层社会的最高代表帝王,一天要吃四顿饭。当然,你作为一名官员,有可能吃两顿或者三顿饭;也有可能早上起得有点儿晚,来不及洗脸吃饭,抓一块盐擦擦牙齿或者用淡盐水漱口就匆忙赶去上班。
那时没有高铁、火车、班车,甚至没有轿子。当然,你可以选择乘马车或者骑马。但作为中央公务员,断然不能想着坐牛车。这个后面再给你解释。
另外,作为一名能参加朝会的官员,你的级别不会低,最起码俸禄六百石以上,并会有陪同人员。
须知,汉代官员自公卿以下至县长出行时由属吏导行,并有伍伯(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和骑吏作为前驱。官员必须依照规定出行,如果不按照规定出行便要受到处罚。
宣帝时的京兆尹张敞就是因为不按规定出行,自己牵着马在街上溜达而被弹劾。
可能你进了城之后,天色还未亮。然后你要来到皇宫前待命。
貌似很完美,其实大有问题。
现在把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一周工作6天称之为“996”。
在汉代,恐怕比996更吓人。因为汉代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府舍分离”,以单位为家。一旦进入公堂,一连工作五天都不能擅自离开,吃住都在“单位”。
有些在京城长安上班的外地官员,上班骑马到郊区,把马寄养在朋友家里,五天后休息时再骑马回家。
汉代公务员平时是24小时待命,有公务随时处理,姑且称之为“120”(5×24)工作制吧。但彼时官衙估计除了厕所外,没有什么生活娱乐设施,就连洗澡也成问题。不能一身臭气去上班,于是每五天放假一天。《史记》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所以也称“休沐”。沐的本意为洗头发,也就是说官员每五天放假一天,回家洗头发,顺便探亲。
在单位宿舍休息的你不用起大早,只要不误了早上6点未央宫皇帝参加的朝会就行(注:你参加的这次应该是普通的工作朝会。汉宣帝时期朝会正式确定为五日一朝。除五日一朝外还有初一、十五照常进行的朔望朝及在丞相府百官朝会殿中召开的决策性会议)。
汉代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休沐制度采用双轨制。休沐的频率都是“五日一休”,其中中央公务员每五日休一天。
据从江苏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简牍》中《元延二年日记》(汉代,中央政府每年会发给基层吏员用来记录本年干支历日的历谱,出土的竹简上恰好有元延二年,即前11年东海郡功曹师饶所记录的历谱)推断地方公务员每五日休两天,且有调休、补休等制度。这种区别应该是实际操作层面公务员离家距离远近不同导致的。
西汉成帝元延二年一共有354天。在《元延二年日记》中,记载当时东海郡功曹师饶活动的一共有173天。通过对简文的分析,师饶在元延二年的一半时间里,在家住了35天,在某宅舍住了32天,在舍(即郡府中因公务留宿住的宿舍)住了22天,在传舍住了37天,在某亭、邮、置住了31天,在某乡住了2天。
除了家和某宅舍,其他几处指的都是外出公务旅途中的住宿地点。如果经过县治附近,则能够住在传舍中。如果没能及时赶到县治,则可以投宿乡、亭、邮和置。为什么师饶在有记录的173天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差旅中呢?这是因为按照汉代法令,郡太守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辖区,因此郡与郡之间的沟通,除了行政文书外,大部分沟通工作由郡太守的属吏来承担。
汉代除了休沐假外,还有节日假。汉武帝时,中国开始有春节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这样,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
更奇葩的是西汉时官员还可以花钱买假休。宫中的郎官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就可以出宫购物的理由获得休假。
汉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假期。比如官员生病需要向皇帝请假;家里长辈去世,需要回去丁忧请假;官员在外作战立功,皇帝需要批准一定的假期,让他进行充分的休息等等。汉代公务员的休假制度,也是比较完善的。
尹湾汉墓出土竹简,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汉代地方公务员的活动
官员生病需要请假,一般假期只有三个月。如果病情实在严重,三个月内不能痊愈,需要上奏,告诉皇帝需要继续请假的需求,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继续在家休息。官员在没得到皇帝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休息,将会被视为违反规定,直接革除官职。
重视孝道的汉朝在丁忧制度的放假规定上格外严格。
据《汉书·翟方进传》记载,方进为丞相时,“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一开始汉文帝规定的丁忧时间是36天,主要是顾及国家机器需要持续稳定运转,不可能放很长时间的假期。但是,后来随着孝道思想对于社会的逐渐渗透,到了汉末时期,丁忧居然长达3年。《汉书·哀帝纪》记载,哀帝即位,始令“博士弟子父母丧,告宁三年”。
除去这两种主要放假模式,还有武将在外作战凯旋后,皇帝批准放假休息。这样的放假一般不是个人原因,一般都会被视为皇帝给予你的恩赐。
按照汉代礼法,春日谒见为朝,秋日为请。朔望,一般指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古时无月为朔,满月为望,初一称朔,十五称望。朔望朝请,即指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前往太后、皇后宫中谒见,这在汉代是为定制。汉代前朝的朝会礼仪中也有朔望朝,但综合现有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朝会中能够参加朔望朝的只是少数获得极大恩荣礼遇的人,性质与朝贺类似。如宣帝犒赏苏武之功:“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元帝为犒赏自己的老师萧望之,特意下诏:“……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朝朔望。”王莽上疏乞骸骨时,哀帝考虑到自己初登大位,韬光养晦,而对王莽进行优待:“以莽为特进,朝朔望。”
可见在朝堂之上只有皇帝特别下诏优待的那些重臣,才能参加朔望朝谒。普通臣子议事的常朝应为五日一朝,而后宫之中皇后谒太后、妃嫔谒皇后的“朔望朝”却属最基本的常制。
除朔望朝谒外,汉代后妃中也有五曰一朝太后的,类似大臣朝会皇帝。
公元前后,在今天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流域的阿巴坎曾有一座汉式宫殿。有人认为,这是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的府邸。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出塞和亲的王昭君长女居所。这座宫殿呈长方形,中央设有大殿,周围是许多小房间。屋顶有圆形瓦当,上面印着“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吉语。
在汉代,大臣们对皇帝的问候就是: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汉初最著名的两座宫殿分别是长乐宫、未央宫,长乐宫和未央宫就是汉初的权力中心。如此美好的名字用在了权力场上。
其实,汉代之前,“长乐未央”就是一句流传久远的吉语(指吉祥的言辞,俗称吉祥话)。
“长乐”的乐,最早出于周公旦“制礼作乐”的乐。“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中记载,“乐”的本质是“和”。此“乐”不是单指现代的音乐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和谐社会”的源头。“礼乐”是西周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治国方式,以“礼”来区别诸侯等级,以“乐”的亲和力来落实“礼”的等级秩序制度。礼是下对上应遵从的规范;乐是上对下的亲和力,二者相辅相成。“长乐”的意思即:国君以亲和力善待臣民,国祚得以永续,而非表面的意思“长久的快乐”。西汉以“长乐”为宫名,体现了帝王自我激励的“君与臣民长和”的愿望。
俄罗斯阿巴坎出土的“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瓦当
长乐未央瓦当拓片
“未央”意为未尽,没有穷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朱熹集注解释:“央,中也。”未央就是未已,未尽,未到一半,没有完结的意思。未到一半的“未央”为什么会是吉祥辞?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中,有“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盛极而衰的哲学思想。太阳升到中天,接下来就该偏西了。月亮圆了很快就会缺,万事万物到了最完满的全盛顶峰,就意味着接下来要走下坡路了。所以,最好的状态不是“中”,不是“盈”,而是不及一半的“未央”“未满”,兴盛还在后面。
由此可知,汉宫命名为“未央宫”,是含有汉室帝祚传之无穷的祈愿。
所以“长乐未央”在前,用于宫殿命名在后。因而学者毛俊臣就指出:长乐未央系古人泛用吉语,不是专指长乐、未央两宫而言。
《汉书·高帝纪》:五年后九月治长乐宫,七年二月治未央宫。秦有兴乐宫在长安乡,汉易名为长乐宫。长乐宫就是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西汉第一座正式宫殿,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建于高祖五年(前202)。因在另一所宫殿——未央宫东,又称东宫。
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千米,相当于约8个故宫大小。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就住在长乐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
汉惠帝以后的皇帝都居于未央宫。
西汉五日一次的朝会,地点一般在未央宫的宣室。
等钟声一响即意味着朝会的开始。
然后按照顺序进入,此时会有两名小黄门立于宫门监视百官脱履解剑(当然皇帝特许剑履上殿者除外)。皇帝驾临之时会有宦官喊:吉时到,陛下临朝。
由于秦始皇废除了复杂的冠冕,汉承秦制。此时皇帝着黑色朝服,戴通天冠出场。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景帝刘启着深衣戴长冠的打扮在汉代只是祭祀时的着装。
皇帝升座时会有音乐(奏乐),然后两名谒者放下帘子,待散朝时再卷起。
然后众臣会下拜(下跪叩首之后舞蹈,称之为拜舞)。
在汉代,大臣们对皇帝打招呼就是:愿陛下千秋万岁(大朝会),长乐未央(日常)。
而对皇后则说:愿皇后千秋万岁,长生无极。
皇帝两口子咋回应呢?正常的是“起”或者“××起”!
“平身”是以后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朕”这个称谓一般是在大朝和诏书里出现,属于书面语言。私底下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样用“我”“吾”自称。
“朕”这个称谓在汉代不仅皇帝能用,太后、皇后也可以用。在出土文字中就有吕、窦两位汉朝太后当政时所发布的诏书皆称朕。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她们借皇帝名义行事而已。其实不然,同时代皇帝诏书上一般都自称“予”。
可见“朕”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权力。
简要介绍一下汉代对皇帝的称呼。
夏代首领称为“后”。后,司的镜像,君后也,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口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后”据传由夏启的史官在公元前2000年根据既有汉字“司”创造而来,方法就是把后者反写,并赋予新的读音。
据传这是因为夏王室出身于“司空”家族,是“群司”(司空、司徒、司马、司稷等)之一。为了表示子孙后代不敢与祖先大禹比肩等列,故以“司”的镜像“后”作为自贬一级的称号。“司”有“子承父业”的意思,“后”也有同样意思,符合夏后氏“家天下”的统治理念,所以“后”与“後”是两个字,古已有之,后来合并。
殷商称王,不过早期也用“后”称呼首领。“后”与“王”并用不悖。
周朝统治的地区叫“天下”,由周王分封的诸侯统治区域叫“国”,由诸侯再分的大夫领地叫“家”。所以周王又称“天子”,意为上天之长子受命于天在人间进行统治。
秦王扫六合后,觉得再称王有点儿体现不出自己的高大上了,于是李斯提议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大王不如号曰“泰皇”。
但嬴政表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汉承秦制,但衍生出不少对皇帝的称呼。如后宫近臣后妃称呼皇帝为“大家”,前朝文武百官称呼皇帝为“天家”。
在汉代,常用县官作为皇帝的别称。而真正意义上的一县长官,则称为县令或县长(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隋唐称县令,宋代改为知县)。
对皇帝称县官大约来源于:“王畿内县即国都也。”这大约是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称为“县”,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也就是说,皇帝所在的京畿县就是首都,而皇帝官天下,因此皇帝自然也就是县官了。《汉书·霍光传》中写道:“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注引如淳曰:“县官谓天子。”《史记》中也有记载:“庸知其盗买县官器。”这里的县官据《史记索隐》作者唐代司马贞考证也是天子的意思。他说:“县官谓天子也。”由此可以推断唐杜甫的《兵车行》所写:“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其中县官也是指皇帝。
东汉时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刘秀还被称为“国家”。东汉时,家逐渐变为机构代称。如尚书台,时人常称之为台家,而军事机构被称为兵家。因为对于皇帝不能够直呼,所以采用国家,以机构代称。此后,魏晋时代,国家就变为皇帝的代称。
当年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里的国家应该说的是汉献帝。
当然,汉代大臣当面普遍尊称皇帝为“陛下”,关系亲密的或者元老重臣可以叫战国时期君主的称谓——君上。对熟人谈起称“县官”,对生人尤其是外国人要称呼“上”“今上”。
当然,宦官等奴才也可以直接叫“皇上”(“皇”的意思是“大、美”)。之所以后世所有大臣都称呼皇帝“皇上”“万岁”,大约是君权不断加强和臣子地位越来越低,皇帝握有生杀大权,臣子与奴才无异之故。
其实古装影视剧中天天喊的“万岁”在汉代很普通,普通到常用于普通人家祝寿。比如祝某某老万岁。当然汉军打了胜仗也可以用:大汉万岁。
至于“吾皇万岁”则是到唐朝才能听到。
拜舞后,各位大臣退至座位。
汉代以前所说的“拜”不等于“下跪叩头”。
宋人王楙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一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吉拜,六凶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肃拜。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手,拜头至手也;振动,以两手相击也;奇拜,一拜也;褒拜,再拜也;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耶?”
当然如果是最高级的三公级别:即丞相(东汉称司徒)、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称司空),见了皇帝行完礼后,皇帝对他们有还礼,叫“兴”,就是起立作为对他们进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当然相比先秦时期君主向臣下行揖礼、空首礼要怠慢得多。
坐好后(当然是跪坐,彼时还没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要保持一定仪容: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
手要放于膝上,神色要庄重。目光高不过皇帝的衣领,低不过皇帝的腰带。不能乱看,而且绝对不能看皇帝的眼睛,也不能看任何人的眼睛。因为这是最为失礼的举动之一,意味着挑衅和轻蔑——只有敌人或者仇人才会看对方的眼睛。更不要乱说话,皇帝未问或未说完,不要抢着说话或回答。回答要声音平和,不要高声喧哗。
议政朝会开始时皇帝抛出议题。提出议点的官员会叙述他的观点。这时提出议点的官员可以随意走动,他的话可以被打断,而且必须回答提问人的问题。但提问人必须坐在自己位子上,不可随意走动,称为“坐而论道”。
如果通过议论,丞相会把此论策大致记在笏板上。当然如果某位官员要奏事,也可以提前把事情记录在笏板上。不过如果某位官员衣衫不整或者论事时动手打人或者打瞌睡等,那么他不仅会被请出朝堂,还会被御史参奏殿前失仪,严重者可能被革除官职。
我们知道,汉代尤其是西汉初期,有时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才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者。如果朝会结束了,皇太后召见。对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直接称呼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即可,而皇帝对于太后、太皇太后则称为母亲、皇祖母,或亲近些可直呼为娘。太后或者太皇太后比较正式的自称是“孤”,不过太后和皇太后在平常喜欢自称老身。汉朝皇后一般也自称孤,古代“称孤道寡”的“孤”,也会自称“我”和“吾”。对皇后,可以称“皇后”或者“中宫”。但皇帝称皇后可以是“皇后”或者用爱称“梓童”。
如果不幸皇后突然不舒服,是不是需要传太医?其实汉代没有御医、太医甚至御厨这种叫法。汉代在皇宫服务的医生叫侍医,其他医生叫医工或医匠。很悲摧的是侍医作为医疗技术人员,他们和优倡商贾都被归入贱民一类。更悲摧的是,汉律明确规定,良贱不能通婚。通婚是指娶为正妻,至于娶来做妾可以自便。
在宫中办完事回府,遇到太子、王子、公主怎么称呼呢?
见到太子,你应该恭敬地称其为“殿下”,其他王子要称大(音代)王。而他们皆可自称孤,有时诸侯王也自称寡人。
需要指出的是“称孤道寡”其实不是谦辞。古人认为,寡是至尊之意,并非谦辞。“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人上人,人数很少,寡也。所以清人龚自珍说:“寡者,无二无匹最尊之词;孤亦无二无匹最尊之词。”王侯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
见到公主,则要称封号加公主;诸侯王的王女称翁主。而他们的官方自称就是自己封号,平时自称吾、予。
汉代王女还有一种奇特的称谓“任”。“任”是王莽改制时的一种奇特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