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失败的表述特征②:没有意识到对方的理解层次

为何专家的话都很难懂?

在电视节目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专家。大家能理解他们说的话吗?

当然,像池上彰先生(日本著名记者,特约教授。代表作有《赢在残酷世界的沟通力》)那样说起话来通俗易懂的专家是存在的。但大多数专家的发言,我们都很难听得懂。

电视台非常重视说起话让人容易理解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会在媒体上频频露面。除了这样的专家,其余一大半,说出来的话都是很难理解的。

那么专家的发言,为什么对于我们外行人来说很难听懂呢?

我试着分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 专业术语不易理解;

◎ 听者对话题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 过于重视内容的严谨性和正确性。

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 说明内容没有符合听者水平。

专家的发言很难听懂的原因就是 没有弄清楚听者能了解到相关内容的哪一个层面。

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述才能更容易被理解、可以用到什么程度的专业术语、听者想知道什么、听者对专业知识了解多少,由于这些相关因素的不同,表达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专家与专家之间,说明需要严谨是共识,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层次也很相近,所以进入话题之后,相互没有沟通障碍。

但是,一个专家与一个非专业人士进行交谈时,就需要事先了解对方对专业领域的认知程度有多少,或者对专业方面内容了解到了哪个层次。

即使不太了解对方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对话,观察对方的反应,尽可能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说明或者举例。

不根据听者的认知水平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最终目的。

比如,商业顾问之间的语言,拿到金融业或者制造业的客户对话中,就完全沟通不了。这就是由于知识体系和专业语言不通造成的。

在面对客户时,就得用客户听得懂的方式来表述。同样,为了能听懂客户的要求,也需要去收集和学习客户业务领域的知识和内容。

类似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第一次买车、第一次出国旅游、第一次吃法国大餐,相关人员在介绍说明时,没有充分照顾到我们的认知,介绍的内容我们不能够充分理解。

说明内容不被理解, 就说明发言人对听者的理解情况没有做出正确的估测。

你在给某人介绍某件事物时,一定要事先考虑到对方想要知道的内容是什么,将有用的信息按照合理的顺序传达给对方。

有些人会故意使用高深的词语

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别人故意使用高深难懂的词汇的情况。使用非一般用语,让你觉得很有道理。有时也会表达得很夸张、很有分量的样子。

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却故意使用生僻的表达方式来表现。

“牛磺酸1000mg”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说起功能性饮料,就会经常提到“牛磺酸1000mg”。这个含量到底是多还是少,几乎没有人知道。可能连牛磺酸是什么、有什么功效都一概不知。

我们从包装或者广告中看到这个说法,心想一定有什么功效吧,其实真正能够理解牛磺酸是什么的人并不多。

“1000mg”也会给人量很大的印象,如果换成“1g”就感觉并不是很多了。

这时专家们会说:“将牛磺酸持续投放到老鼠体内,按照体重比例选择投放或者不投放。两者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完全不同。考虑到老鼠与人类的体重差异,连续一周以上摄取定量牛磺酸,会对身体环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不知道牛磺酸是什么,但是在广告里却总能听到或看到,只知道这个东西会对身体好。不管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我们都会想去买来试试。

这样就达到了表述的最终目的。如果加上专家的详细解说,反而难懂了。

但是,就我们个人而言,在向某人说明某事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方明白了。我们要根据对方的状态,调整表达方式,这非常重要。

要点

有意识地让表达内容贴近听者。 VftDM21LLC1f/RfHPpz09cVCplvjKc7maRdbQ5MPV/Spmece8CIhcwip21BT3T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