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性和宗教

对性的压抑和轻视通常会被归结为宗教教育。但是,宗教的教义只是宗教成立时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产物而已。我们必须承认,宗教本身并不反对性放纵。根据各自的教义,不同的宗教对性行为的要求十分迥异,比如在宗教仪式上,有的宗教需要性行为,有的则禁止性行为。又比如说,某些古老希腊社群出现宗教卖淫现象,而其他宗教则要求独身和贞洁。基督教的诞生,恰好在人类首次产生平等人权这一概念的时期,虽然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所限,人类并未真正实现平等人权,平权的时机还远未成熟,但女性依然被毫不意外地利用。但是,这个男女平等的理想,是首次对男人也提出了同等的贞洁要求,一个从前只有男人强加于女人身上的要求。即使这样,教派也从来没能彻底禁止占主导地位的男人们利用社会所赋予的特权。

因此,现今社会的严格道德要求出现了松动,并非针对宗教,而仅仅是针对男性优越的一种攻击,对关于爱情、婚姻、求婚和离婚等更为自由的概念,并不反社会,也不反宗教,而只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表达而已。 6JckTRw0h2h8GEqgUd/BxTjpbemj2rqoyqKhTKU5w631eddZIx8pau6g4qQLWgod



儿童对异性的印象

个体对自身性别的态度与其对另一性别的态度是相符的;这两种态度共同决定了他/她的行为。儿童对异性的概念在童年早期就已形成。初次感受到的对异性的情绪反应有着持续的重要性。通常而言,父母会给孩子们树立男性和女性共同生活的第一个榜样。因此,一个孩子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会很难意识到自己家的情况只是个别的情况,并不具备普遍的特征。对他来说,自己的家就代表着全世界。因此,父母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男女之间唯一可能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婚后生活概念。潜移默化地,父母就影响到了孩子对婚姻的态度。 父母双方作为孩子生活中两种性别的代表,时常对孩子未来的性生活有决定性影响。如果孩子有异性同胞,这个异性同胞也可能对他有同样的决定性意义。

如果男孩子和母亲或女孩和她的父亲之间的关系过于亲近,那么这种关系对孩子未来的择偶可能会形成障碍。一个小男孩如果被母亲偏爱,因而被过度纵容和溺爱,那么他就很难想象另一个女人会同样为他投入,这种怀疑因此可能会阻碍他投入恋爱和婚姻。他结交异性时,并没有打好“幸福的婚姻需要互相迁就”的基础。这一点在父亲和女儿的关系里也常常如此。过于依恋父亲的女孩可能会期待她的丈夫像父亲一样提供理解、耐心、指导和呵护。她很可能会忘记,与她同辈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她父亲所具有的那些优势,尤其是现在的女孩很大程度上已经拥有了和男孩同样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尤其普遍。一方面女性会反抗自己的低等性别身份,另一方面,她们依然向往着找到一个让她们尊敬的人做丈夫。她们还坚持着这样的观点,即男人必须比她们更强壮、更可靠。但是,女人能找到多少像“儿时父亲”那样比自己出色得多的男人呢?正是因为她们注定找不到这样的男人,所以她们必然会失望。即使她最后真的找到了这样的男人,她也不会接受。因为她又会因此而怨恨男人的优越性,她可能会因此退却或是故意找他的茬儿,这样就能再次蔑视他。 6JckTRw0h2h8GEqgUd/BxTjpbemj2rqoyqKhTKU5w631eddZIx8pau6g4qQLWg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